《敘事經濟學》下

100

賈伯斯的故事是一個極為吸引人的敘事。他早年創立蘋果公司,開創了個人電腦時代,但後來被迫離開公司,不過又創立了皮克斯動畫,之後在蘋果陷入危機之時,賈伯斯被重新請回公司。

如今,蘋果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之一,賈伯斯天才般的創造力和傳奇的經歷,使其成為無數人的偶像,而他身上帶有的古怪癖好和性格,也成為這一流行敘事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賈伯斯讓那些難以融入社會,而且自命不凡的人看到了希望。

因此不分國家、種族,大多數的人總是懷抱著希望和夢想,當接收到鼓舞人心的信息或故事時,情緒就隨之波濤洶湧……

機器取代人的敘事,人工智慧即是最新變體。

說完了美國夢敘事,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比美國夢持續更長時間,對經濟的基本面影響更大的敘事,叫「機器人敘事」,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機器取代人的敘事」。人工智慧就是這種敘事的最新變體。

為什麼機器人敘事會影響經濟呢?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註6在《未來簡史》這本書中說,21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問題,就是怎樣為無用之人創造工作,因為未來世界的不平等,可不只是貧富差距這麼簡單。

哈拉瑞說,未來很有可能極少數的特權菁英階層,借助生化技術、基因技術、奈米技術等等,把自己打造成一種升級版的智人,或者說覺智神。智神就像魔戒裡的精靈一族那樣,不但壽命可以無限延長,還可以永保青春,而且無論是心智慧力、身體能力還是顏值都完爆普通人,這樣一小撮智神,再加上他們所掌控的一系列超級演算法,就可以控制整個地球。

與此同時,因為人工智慧已經高度發達,無論是人類所需的物質生產還是精神生產,都可以通通交給人工智慧來完成。而這也就意味著,絕大多數普通人將被降級為無用階級,無論是在經濟上、文化上還是政治、軍事上都毫無用處,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

但是啊,完全沒事情做也太無聊,而人無聊了就容易滋事,所以對智神來說,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命令人工智慧,準備足夠多的垃圾食品、娛樂、綜藝、網路遊戲,甚至是精神藥物,把這些人給圈養起來吃喝等死。這時候智神看待普通的智人,就跟我們看動物園裡的動物差不多。

盧德運動是人類史上首次對機器大規模反抗

哈拉瑞的預言是不是聽起來非常恐怖?奇怪的是,這預言給人的感覺又非常真實。其實哈拉瑞的末日預言是機器人敘事的最新版本,在那之前,這個故事已經被一代代人所反覆講述。你肯定想不到,早在西元前350年,亞里斯多德就已經提出了機器取代人的可能性。

他說,如果梭子能夠自動紡紗,琴弦能夠自動彈奏,那麼奴隸主就再也不需要僕人和奴隸。你看,這不就是在說,如果實現了自動化,僕人和奴隸就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成為無用之人了嗎?

當然在農業社會,機器取代人,還只是哲學家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只有進入工業革命之後,想像才開始變成現實,機器第一次對人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威脅。

1811年,英國工業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被極度壓榨的英國工人突然組織起來,以搗毀機器來抗議示威,這就是著名的盧德運動註7

盧德運動

盧德運動

盧德運動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機器的大規模反抗。更重要的是,盧德運動也掀開了十九世紀歐洲工人運動的序幕。從這個角度說,是機器人敘事間接觸發了歐洲的無產階級運動。不但如此,機器人敘事還催生了現代社會的第一部科幻小說。

《科學怪人》就是在反思科技

1818年就在盧德運動爆發幾年以後,科幻小說《科學怪人》問世,它的主題就是反思科技。小說中,一位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了生命,一個奇醜無比的巨人,也就是書名裡的科學怪人。然而,科學家能夠製造怪人,卻駕馭不了怪人,他們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經過一系列的相愛相殺,兩個人最終同歸於盡。

這部小說把機器人敘事往前推進了一步,可以說後來所有的機器人反噬人類的故事,都是從這兒來的,所以不奇怪。

1929至1933年大蕭條期間,憤怒的公眾會認為是自動化的機器,導致了人們的大規模失業,比如當時的媒體這樣說,在製帽產業,機器把生產率提高了將近9倍,但很顯然,我們需要的帽子不可能達到從前的9倍,如果機械化發展一路狂飆,讓購買力擴張達到極限的話,那麼失業將是必然的結果。

經濟大蕭條

經濟大蕭條時代

換句話說,從現在開始,我們的生產力越強,我們的處境就越糟糕。你可能認為,這是媒體的誇大其辭和煽風點火,只有無知大眾才會相信,但你知道嗎?連愛因斯坦都相信這個理論,他公開表示,大蕭條就是技術進步造成的。

技術專家治國,這成了智神1.0版本?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國會發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當時撥號電話技術快速普及,有了撥號電話就不再需要總機的接線員。在大蕭條期間,美國參議院也裝了撥號電話,但是剛剛用了三週,馬上就有參議員提出反對,說撥號電話是令人憎惡的,因為它剝奪了接線員的工作。

很快的,這位參議員的提案就獲得通過,撥號電話被當場拆除,這可能是最有名的一起由政府官員發起的盧德運動,它和前面講的貧窮時尚結合起來,惡化了大蕭條時期的經濟衰退程度。

火上澆油的是,大蕭條期間還有一個新詞被發明出來,叫做技術專家治國。這句話的意思是,未來世界應該由懂科學技術的專業人員來管理,由他們負責設計和運行機器。其他人呢,就只能等著服從命令。你看這類技術專家不就是哈拉瑞所說的智神的1.0版本嗎?

可能是這樣的敘事,給公眾留下的印象過於深刻了,時至今日,盧德運動已經過去了200年,但盧德主義這個詞並沒有消失,反而是越來越有生命力。在當下的美國,就有很多人自稱是盧德主義者,比如曾經和希拉蕊共同競選美國總統的伯尼·桑德斯,也有很多人被扣上了盧德主義者的帽子,比如霍金、比爾蓋茲、伊隆·馬斯克等等。

為什麼AI還會引發恐慌情緒呢?

因為他們多次警告,人們要警惕人工智慧的威脅。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機器人敘事是一種很奇怪的邏輯,用機器生產來替代人類勞動,把人類從繁重艱辛的勞作中解放出來,不正是我們追求科技進步的動力嗎?

而且工業革命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了,機器既消滅工作又創造工作,比如汽車,它消滅了馬車夫和養馬人的工作,但同時創造了司機和製造工人的工作。事實證明,機器所創造的新工作規模,比它消滅的要大得多。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人工智慧還會引發恐慌情緒呢?也許這一次情況可能真的不同。

過去的機器應該算是體能機器,它替代人類的體力勞動,讓更多人從事更富有意義的腦力勞動,這樣的機器當然是越強大越好。而未來的機器呢?它是智慧機器,它的目的是全面接替人類的腦力勞動。正如哈拉瑞指出的,可能在並不遙遠的將來,大部分人類就會進入中級失業的狀態。

席勒說,在這種焦慮之下,人們會拚命抓住一切機會,讓自己獲得一絲絲掌控未來的感覺。比如購買比特幣。很多專家都指出,比特幣泡沫和十七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泡沫沒什麼區別,巴菲特更是直接說,比特幣就是一種賭博工具,但是為什麼仍然有這麼多人趨之若鶩呢?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比特幣搭上了機器人敘事這趟車,聲稱只要你持有它就可以參與未來,站在技術進步的贏家的一方。

敘事說白了,就是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的集體信念。

你看,機器人敘事作為一種超常敘事,從工業革命一路走來,一直持續至今,貫穿人類的整個現代經濟史,並且一直通向遙遠的未來。從美國夢敘事到機器人敘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敘事是怎樣影響人類的經濟進程的。

除了這兩種敘事,席勒還在書裡介紹了其他的流行敘事,比如金融恐慌敘事、房地產敘事、通漲敘事等等。這些敘事說白了,就是一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的集體信念,這種集體信念本質上是為一個不確定的世界,提供一種確定性的解釋,雖然不一定對,但是它會直接的或者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個人的經濟行為,進而影響宏觀經濟走勢。

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傳統的經濟學卻一直拒絕,從敘事的角度來研究經濟事件。為什麼呢?因為敘事理論和傳統的理性人假設衝突了。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們是用演繹法來思考的,也就是說先有邏輯推演,然後再把推演結果套用到具體場景上,而實際上,人們大多數時候是用歸納法來思考的,也就是說,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當時的流行敘事中,提煉出認知模型來理解世界,這就導致傳統經濟學推演出的世界,和真實世界有很大的偏差。

敘事經濟學就是想要糾正這種偏差,把經濟學從抽象建模和數理統計中拉出來,還原到真實可感的歷史場景中,呈現出經濟事件背後的深層脈絡。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目前敘事經濟學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它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特別是各種敘事和經濟事件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不是簡單的。線性的因果關係也很難進行量化分析,這也是敘事經濟學被詬病為不夠科學的原因之一。

流行敘事的經濟學思考可培養出洞察力

每個人都是聽故事長大的。

在當下高度聯通的小世界中,通過口述、新聞媒體和社交網路傳播的流行敘事,無論是關於經濟信心或恐慌、房地產繁榮與蕭條,還是關於網紅、比特幣、健康養生,也無論流行的是真相還是謠言,都在影響人們的決策,乃至改變整個經濟和社會的走向。然而,固守理性行為人完全資訊假說的經濟學家此前卻視而不見,遠遠落後於高度敏感的媒體和商界。

《敘事經濟學》試圖填補這一空白。在本書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席勒借鑒了流行病學模型,為讀者提供了思考流行敘事,影響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全新視角。通過諸多重大事件的回顧,輔以資料分析,席勒展示了流行敘事對歷史進程及其中的個體人生的深刻影響,表明對這些流行敘事的經濟學思考,可以提高對金融危機、衰退、蕭條和其他經濟事件的預測能力,幫助我們未雨綢繆,將各種負面衝擊的危害降到更低。

因此儘管敘事經濟學似乎不夠科學,但瑕不掩瑜,這本書仍然值得花時間翻一翻。

這本書就和大家介紹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註6) 哈拉瑞:
希伯來語:יובל נח הררי‎,英語:Yuval Noah Harari,1976年2月24日-),又譯為尤瓦爾·諾瓦·赫拉利,以色列歷史學家。他生於以色列海法,2002年獲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專研中世紀史與軍事史,現任教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
(註7) 盧德運動:
盧德主義者(英語:Luddite)是19世紀英國民間對抗工業革命、反對紡織工業化的社會運動者。在該運動中,常常發生毀壞紡織機的事件。這是因為工業革命運用機器大量取代人力勞作,使許多手工工人失業。後世也將反對任何新科技的人稱做盧德主義者。1779年英國萊斯特一帶一名名叫內德‧盧德(英語:Ned Ludd)的織布工曾怒砸兩台織布機,後人以訛傳訛成所謂盧德將軍或盧德王領導反抗工業化的運動,遂得此名。

阿國書香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