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新技術確實會讓某些工作消失,但中長期而言,整個經濟會「新陳代謝」,創造出新工作。勞動生產力最終會因此提高,我們將變得更繁榮。
- 自動化潮流,意味著資方與勞方之間的平衡永久改變,資本業主控制生產工具,大多數人從事相當低價值的工作,若不重新分配財富,社會將更加倚賴福利給付和慈善組織,減輕社會無法接受的不均。
機器人會搶走我們的所有工作嗎?我們生活在一個愈來愈機器化(從工廠到超市結帳櫃台等等的體力與人工工作)與電腦化(從電話客服中心到報稅等等),但這是否使人──尤其是那些技能水準或資格較低的人──更難以較便宜的成本去做機器能做的事呢?
經濟學家指出,雖然新技術確實會摧毀工作飯碗,但中期至長期而言,它們不會降低就業。也就是說,新技術雖使那些變得不符經濟效益的人失去工作,但歷經時日,整個經濟會做出調整,創造出新工作,而且,由於勞動生產力最終會因此提高(因為節省勞力的技術就是會提高生產力),整體而言,我們將變得更繁榮。
截至目前為止,自動化沒有摧毀工作飯碗
經濟史的確顯示如此。1841年,英國的勞工平均每五人中有超過一人務農,今天,平均每一百人中僅有一人務農;當年,平均每三人中有超過一人從事製造業工作,今天平均每十人中從事製造業工作者不到一人。當然,儘管勞工數量減少,產出卻遠大於以往。在此同時,那些工作被替換了,現在約有90%的工作者受雇於服務業,而且,現在的就業人口比例高於有記載的經濟史的任何時期。
我們現在能夠以遠遠更少的人產出更多食物及製造品,這意味的是,整體而言,我們變得富有得多,其餘人從事別的工作,例如經濟研究、表演藝術、職業足球,全都對總體經濟產出有所貢獻(至少,理論上來說是如此)。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應擔心技術進步對工作飯碗構成威脅呢?自駕車可能會導致運輸業的數百萬工作消失,條碼掃描器及線上購物可能摧毀零售業的無數工作飯碗。
近期的研究指出,美國(可能多數先進經濟體也一樣)的所有工作約半數在未來二十年將受到自動化或電腦化的衝擊,雖然,低技能水準的工作最脆弱,但伴隨電腦變得愈來愈有能力應付分析性質的工作(例如語言翻譯,或基本的醫療診斷),連那些更複雜的工作受到衝擊的風險也愈來愈高。
所以,閱讀到這裡,請你花點時間想想:一台機器人或一台電腦得有什麼能力,才能做你每天在工作中做的所有或絕大多數事情?接著,再思考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3D列印、虛擬實境等等領域目前的發展,做出一個務實的評估──你的工作有多少成分能在可預見的未來被自動化,這可能在多久後到來?
還不需恐慌
傳統經濟學及歷史顯示,雖然這些變化將帶給一些人痛苦(別忘了,機械化確實導致紡織工人失業,許多人陷入貧苦),但經濟將會調整,長期而言,整個社會將受益。若機器能夠把目前由人執行的工作做得更快、更有效率,我們全都將變得更富有,人們會找別的事情做。
但是,這一回,情況會不會有所不同呢?一些經濟學家及評論家擔心可能會有所不同,他們傾向聚焦於兩個憂慮,第一個憂慮是,變化速度太快,機器可能做的工作範圍更廣,經濟將不可能調整。不過,截至目前為止,沒有證據支持這點,在英國,每年有四百萬人獲得新工作,在美國,每個月有五百萬人獲得新工作,這些工作並非全都很棒,但這顯示,勞動市場能應付快速變化。
「若機器產生的財富能夠分享,人人都能享受非常舒適悠閒的生活;或者,若機器擁有者成功遊說反對財富重分配,那麼,多數人可能變得窮苦。截至目前為止,趨勢似乎朝向第二種情境,技術造成持續擴大的不均。」──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有利於資方?
第二個憂慮或許較嚴重,那就是目前的自動化潮流可能意味著資方與勞方之間的力量平衡永久改變,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
現在,經濟總產出中有巨大的比例是谷歌與蘋果之類公司創造的(至少,傳統的衡量方法得出此結果),這比例還在繼續成長中,這並不是新現象,五十年前,通用汽車之類的公司也是這樣。但是,現代科技巨人雇用的員工數遠遠較少,1979年時,通用汽車有員工六十萬人,而谷歌現在的總員工數僅十三萬人。
雖然,通用汽車公司重度倚賴自動化與資本投資,它創造的價值中有很大部分歸屬於它的員工。現代科技公司的情況不同,它們的大部分工作是資本(通常,其形式是軟體)所做的,因此,大部分的報酬歸屬於資本,當然,軟體本身不領取報酬,是資本的業主取得這報酬。
因此,風險是自動化將永久改變資方與勞方之間的權力平衡,權力的天平傾向資方,我們將發展成一個資本業主控制生產工具、並獲得報酬的社會。
工作者大概仍然工作,但許多人(可能是大多數人)從事相當低價值、周邊的工作──不是經濟核心的工作,薪資不是特別好。要不是擴大所得、特別是財富的分配,就是社會將更加倚賴福利給付和慈善組織來減輕社會無法接受的不均,但最有可能的是結合這兩者。
這是個相當黯淡的展望,但切記,歷史的進程並非單單由這些背離勞工利益的經濟力量所決定的。盧德分子注定失敗,但他們的後繼者──工會主義者尋求改善工作條件,英國憲章運動人士要求選舉權,好讓他們能夠改造經濟與國家,這些大都成功了。所以,真正的考驗將是我們的政治與社會制度是否能應付挑戰。
一句話說貪婪:別怕機器人。
書籍簡介
《一本書讀懂資本主義:50個關鍵概念,理解現代社會的遊戲規則,和所有人口袋裡的錢》:商周store、博客來
- 作者:喬納森・波特斯(Jonathan Portes)
- 譯者:李芳齡
- 出版社:商業周刊
- 出版日期:2022/10/20
作者簡介
喬納森・波特斯(Jonathan Portes)
倫敦國王學院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前總監,曾任英國高登.布朗(Gordon Brown)內閣首席經濟學家,就經濟大政方針向政府提供建議。他為《金融時報》、《衛報》、《電訊報》、《泰晤士報》、《新政治家》和《旁觀者》撰稿,並在 BBC、天空新聞台和國際電視頻道上對各種經濟問題發表評論。
歡迎訂閱商業周刊電子雜誌和圖書加入商周讀書會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1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