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的力量》76 感恩相扶持

60
妻子不僅是最好的伙伴、朋友和安慰者,是丈夫最好的幫手,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領域,妻子往往以其敏銳的觀察力,發現新的線索。

悲痛愛妻的離世,情至黃泉比翼不單飛。

山繆爾.羅米利註1先生在傳記中,曾深情地描述妻子,他認為一生所有的幸福和成功,都應歸諸妻子。

「在最後的十五年,」他說,「我一直樂於研究自己的妻子──她心地善良,具有過人的理解力和判斷力;她的感情十分細膩、豐富,且善於關心、體貼人;她不畏強暴,英勇無畏;像她這樣柔弱的女人的身上,竟然蘊藏如此頑強的勇氣,實在出人意料。

「她的美貌雖非傾國傾城,卻也是遠近馳名。一個人的品行、勇氣和外貌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不能不令人嘆服上帝的偉大。」羅米利對妻子的摯愛之情真是刻骨銘心。妻子的死給他造成巨大的打擊,他一下子精神失常,寢食俱廢,眼前老浮現妻子的音容笑貌,妻子去世七天之後,羅米利先生也辭世了。

在政治生活中,弗蘭西斯.伯第特先生和羅米利一直是死對頭,但這兩個人在家庭生活,尤其在和妻子的關係上,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伯第特妻子的死使他極度悲傷,無法自持。自從妻子去世之後,他一直拒絕進食,愛妻的屍體還沒有移出房間,他也死了──就伏在妻子的身上死了,這對夫妻終於雙雙睡到同一個墓穴中,仍然是肩並肩地睡在一起。

一切榮耀都歸功於已故的妻子

妻子的去世給托馬斯.格雷漢姆(1748-1843)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他無法排除心中的痛苦,最後,四十三歲的他只得從軍,稍稍排解心中的思念之情。英國肖像畫和風景畫家庚斯博羅註2先生,有一幅十分有名的作品──一對新婚情侶的畫像──畫的就是格雷漢姆夫婦。這幅名畫早已聞名海外,價值連城。

這對夫妻在共同生活十八年之後,妻子不幸離開人世,給丈夫帶來無窮的思念和痛苦。為了忘記這份揮之不去的痛苦和思念──正如有人所說的,為了排遣失去妻子所帶來的焦躁與煩悶──格雷漢姆作為一個志願者,來到胡德勳爵註3手下服役。在圍困土倫的戰役中,格雷漢姆自始至終勇猛頑強,完全不顧性命,就像瘋了一樣。

此後,他以勇敢、不要命的精神而名冠三軍。在半島戰爭(1808-1814)期間,他每天都在服役,首先在英國陸軍中將約翰.穆爾註4手下當兵,後來又在威靈頓手下服役。格雷漢姆作戰勇猛,屢立戰功,他擔任的軍職也節節上升,最後,一直升到副統帥。人們稱他為「巴洛沙英雄」,因為他在巴洛沙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仗。

最後他被賜予光榮而尊貴的貴族頭銜──利那多奇勳爵。格雷漢姆晚年生活幸福,安享天年。越到晚年,他更加思念起那早已長眠地下的妻子,他把自己所得的一切榮譽,都歸功於已故的妻子。

下議院議員、英國戲劇家謝里登註5,在議院中曾這樣談到格雷漢姆:「在他身上沒有任何崇高的精神,只有對妻子的愛。」

忠貞不二之妻,生同衾、死同穴。

那些善良、純潔、品德高潔的妻子,總是令丈夫久久難以忘記;同樣許多妻子對丈夫也有生死不改之情,許多忠貞不二的妻子,都無法忍受丈夫去世後帶來的巨大痛苦,紛紛跟隨而去。在維也納有一塊著名的紀念碑,這塊碑是用來紀念奧地利軍團的一位著名將軍。

碑上的銘文詳細地記載了將軍生前,在七年戰爭中立下的赫赫戰功。阿爾伯特.莫頓先生的逝世,給妻子帶來無法排解的痛苦,她念念不忘已故的丈夫,終因憂思過度,不久即離開人世,睡到了丈夫的身邊。這件事情深深地感動了英國外交家、詩人沃頓,情之所至,金石為開,沃頓寫下了這詩句:

他已經先我而去了,我想試著活下來,

沒有他,我如何能活,讓我隨他而去吧。

沃頓這凝重的詩句,反映了一位忠貞不二的妻子,對丈夫的生死依戀之情,不知是詩中反映的故事真實感人,還是沃頓的詩句魅力無窮,這兩句詩流傳不絕,可謂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華盛頓的妻子得知親愛的丈夫,在忍受離別人世的最後痛苦──在呼吸最後一口氣後,即要離去──時,她說道:「好了,一切都結束了。我早已準備好了,和他一起去。」

能在新興科學中得以揚名,妻子功不可沒。

妻子不僅是最好的伙伴、朋友和安慰者,是丈夫最好的幫手,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領域,妻子往往以其敏銳的觀察力,發現新的線索。

義大利科學家、醫生伽凡尼註6的妻子,是加利茲教授的女兒,伽凡尼為擁有一位好妻子而高興。有一次,他妻子發現當把青蛙的腿放在帶電的儀器附近,再用刀子去接觸牠時,青蛙的腿就會猛然抽搐一下,如此反覆不已,屢試不爽。妻子的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伽凡尼的高度注意。

由此他發現了生物電現象,這門新興科學從此就與伽凡尼的大名緊緊連在一起。法國化學家、現代化學奠基人拉瓦錫註7的妻子,也是一位有科學才能的人,她不僅共同分享丈夫的追求,還具體地幫丈夫做許多事情,真正是一位好幫手。

古生物學博士的好幫手,也是嚴師般的慈母。

巴克南博士在晚年的時候,還有一位真正的好幫手,就是他妻子。她幫他收集和整理化石,並對一些破碎的化石加以修復,使之恢復原形。她具有非凡的記錄和素描能力。她在丈夫發表的著作中,提供過無數的例證和素描,這些寶貴的文字都留了下來。

「她不僅忠於丈夫的事業,」她的兒子福蘭克.巴克南在父親一本著作的序言中說,「而且從來沒有忽視對子女的嚴格教育。她總是把上午的時間用來督促子女們認真學習,她主張子女們一定要吸收健康而有用的知識,一直堅持這樣做,幾十年如一日,從不鬆懈。

「母親的辛勤勞動沒有白費,在我們後來的生活中,深深地體會到早年所受的嚴格教育是多麼有用,我們真慶幸自己有一位這樣嚴師般的慈母。」

雙目失明的博物學家,透過妻子的眼掌握這門專業。

日內瓦的著名博物學家哈勃,和他妻子的愛情故事更加感人肺腑,令人欽羨不已。在十七歲那年,哈勃突然雙目失明,但並沒有從此沉淪下去,他決定想辦法掌握一門自然史。

研究自然及其歷史,必須具備過人的觀察力,為此,博物學家或想從事博物學研究的學者,必須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哈勃作為一個雙目失明的人,卻偏偏選擇博物學家這一專業,確實令人不可思議,但他透過妻子的眼睛來觀察一切。

長期以來,她妻子的眼睛就像是他的一樣。妻子總是全力支持哈勃的研究工作,這樣做對她也是一種最大的安慰,因為看到丈夫潛心於學術研究之中,忘卻了因失明而帶來的巨大痛苦,心中感到莫大的安慰。

確實,在妻子的關照之下,尤其透過她的眼睛,他能看到這陽光燦爛的世界,看到各種飛禽走獸,他慢慢忘卻了心中的痛苦。正如許多最著名的博物學家都很幸福、很長壽一樣,哈勃的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充滿愛,因此,他的壽命很長,晚年也很幸福。

哈勃曾說,如果恢復視力,一定會很痛苦。「我不知道人們會怎樣看待我,」他說,「但我自己很愛自己、當然我更愛我的妻子,在我的眼裡,她永遠那麼年輕、漂亮、充滿青春活力。」

哈勃的《論蜜蜂》一書,包含大量經觀察得來的第一手材料,這些材料真實、客觀,很有參考價值。該書詳細考察了蜜蜂的生活習性、活動規律及其產生、發展的歷史。即使在今天,該著仍然是該領域中的權威之作。

當人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任何人都會嘆服作者,具有如此敏銳而獨到的觀察力,人們絕對不會也不可能想到寫這本書的作者,早在寫該書之前二十五年就已經雙目失明了。


  • 摘錄自 薩繆爾史密斯1871年所著的《品格的力量》/第十章 偉大的愛情造就偉大的人生

(註1) 山繆爾·羅米利:
塞繆爾·羅米利(Samuel Romilly,1757年3月1日-1818年11月2日)是英國律師,也是十九世紀主張死刑改革的議員,將「血腥法典」規定的200多項死刑罪名被逐漸廢除。

(註2) 庚斯博羅:
托馬斯·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1727年5月14日-1788年8月2日)是一位英國肖像畫風景畫家。他是皇家藝術研究院的創始人之一,曾為英國王室繪製過許多作品,並與競爭對手約書亞·雷諾茲同為18世紀末期英國著名肖像畫家。

(註3) 胡德勳爵:
薩繆爾·胡德(Samuel Hood,1724-1816)英國海軍上將,子爵。開創胡德家族累世功勳的奠基人,是該家族軍功最顯赫的將領,他最得意的門生──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勳爵稱其為「英國海軍第一人」,足可見薩繆爾·胡德在當時英國皇家海軍中的聲望。

(註4) 約翰·穆爾:
(John Moore,1761-1809)英國陸軍中將,英國輕步兵戰術之父。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1779-1783)、法國革命中的科西嘉戰爭(1794),以及西印度(1796)、愛爾蘭(1798)荷蘭(1799)埃及(1801)西西里和瑞典(1802)戰爭。他於1808年增援在西班牙的英軍,後作為英軍司令官曾進逼法軍的交通線,造成很大威脅,在被切斷到葡萄牙的退路後,被迫從科倫納撤退,在反擊作戰時陣亡,但該反擊確保了英軍順利登船離開。

(註5) 謝里登:
理查德·布林斯利·謝立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1751年10月30日—1816年7月7日),或譯謝里丹,愛爾蘭劇作家,英國輝格黨政治家。謝立丹出生於一個演員家庭,從小就與劇院有接觸,還做過得勒利街劇院的導演和股東。他總共寫過七個劇本,其中有六部是在1775-1779年完成的。後來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放棄了戲劇創作的生活。在謝立丹的創作中《情敵》(1775)和《造謠學校》(1777)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戲被歸類為社會風俗喜劇,拜倫對他的戲劇和演說都十分推崇。

(註6) 伽凡尼:
路易吉·阿洛伊西奧·伽伐尼(義大利文:Luigi Aloisio Galvani,拉丁文:Aloysius Galvani,1737年9月9日—1798年12月4日)是義大利醫生物理學家哲學家,現代產科學的先驅者。他在義大利博洛尼亞出生和逝世。在1780年,他發現死青蛙的腿部肌肉接觸電火花時會顫動,從而發現神經元肌肉會產生電力。他是第一批涉足生物電領域研究的人物之一,這一領域在今天仍然在研究神經系統的電信號和電模式。

(註7) 拉瓦錫:
安托萬-羅倫·德·拉瓦錫(法語: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國貴族,著名化學家生物學家,被後世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他使化學從定性轉為定量,給出了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的存在。他幫助建立了公制。拉瓦錫提出了「元素」的定義,按照這定義,於1789年發表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列出33種元素,其中包括和一些當時被認為是元素的化合物。拉瓦錫的貢獻促使18世紀的化學更加物理數學化。他提出規範的化學命名法,撰寫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他倡導並改進定量分析方法並用其驗證了質量守恆定律。他創立氧化說以解釋燃燒等實驗現象,指出動物的呼吸實質上是緩慢氧化。這些劃時代貢獻使得他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