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的力量》58 一張忠誠的笑臉

26
出乎內心的忠誠總會讓人通身爽快,笑口常開。伸手不打笑臉人,對於這一種心地坦然、仁慈寬厚的「敵人」,我們還能有什麼制勝的辦法呢?

煩躁不安、焦慮不已、老是不滿的脾氣和性格,總會遷就煩惱和氣憤,這種性格和脾氣乃是所有幸福的大敵,也是心境祥和的大敵。

快樂的祕密是什麼?

我們常常看到許多男人和女人渾身是刺,沒有人敢走近他們!這種人從來不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氣,一點點芝麻大小的事,也總是唇槍舌劍,不肯相讓,乃至拔刀相見。這樣一來,生活自然就沒有意思,幸福和快樂就變成了擔憂和恐怖。本來充滿陽光的生活之旅,就像一個光著腳走在荊棘叢中一樣,時時擔驚受怕,惴惴不安。

「儘管有時是些小麻煩,」理查德.夏普說道,「卻如同看不見的蟲子一樣,帶來很大的痛苦,一小根頭髮能使一部大型機器停止運轉,快樂的祕密就在於不讓瑣碎之事來煩憂自己的心。要有意識地培育自己對生活的樂趣,學會愉快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麻煩。這樣日益漸長,才能有好心情。」

在耶穌基督面前,我們要尊尚高貴的品德!

聖.法蘭西斯.德.沙列斯註1曾經從基督教的觀點來論述這一問題。「在耶穌基督面前,」他說,「我們要尊尚高貴的品德!」有人問聖徒:「你指的是哪些高貴品德呢?」

他回答道:「謙虛謹慎、具有耐心、仁慈寬厚、善良、善於為他人排憂解難、平等待人、心地仁厚、心情暢快、樂觀,待人誠摯、友好、富有同情心、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樸素、單純、開朗、誠實等等,諸如此類的品德。

「優秀、美德總如同這並不顯眼的紫羅蘭一樣,含蓄而不張揚,沒有高潔的心靈,哪裡會有高雅的品德。美德是船,謙虛是櫓。一個不具備謙虛美德的人,就如同沒有芬芳的花朵一樣。誰會喜歡一朵沒有芬芳的花朵呢?」

仁者無敵,笑口常開。

他接著說道:「一個人難免走極端,當自己陷入極端的煩惱、痛苦時,要注意從另外一個方面去想一想。想起一個人的壞處時,也要想想他的好處,埋怨別人的過度行為或言論時,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些不對或過分之處。凡事不要過為己甚,遇事總要善於從多方面想想。

「正如水可以滅火一樣,容人之心、自我反省往往能消解心頭的怒火。一句良言、一句貼心的話、一張忠誠的笑臉,都能化解心頭的怒火。仁厚之心總能結出豐碩甜美之果,出乎內心的忠誠總會讓人通身爽快,笑口常開。伸手不打笑臉人,對於這一種心地坦然、仁慈寬厚的『敵人』,我們還能有什麼制勝的辦法呢?」

走出煩惱痛苦的一帖良藥

僅僅在意識中面對種種煩惱和痛苦,還不能真正戰勝它們。如果我們把這些沉重的精神負擔放在心上,總有一天會被這副重擔壓倒。無論出現什麼麻煩和痛苦,我們最好能夠勇敢地面對它們,妥善加以處理。

從前有一位年輕人總是為一些瑣碎的煩惱所苦,他寫信向伯瑟斯求教,伯瑟斯作了詳盡的答覆,可以說,伯瑟斯的這段話對於那些精神苦惱太重的人,都是一帖不可多得的良藥。

伯瑟斯說:「滿懷希望和信心地大膽前進吧!這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給你的忠告。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必須挺直!面對七彩紛呈、瞬息萬變的各種生活,我們要善於和敢於順世,識時務者為俊傑。社會時時在變,人也要時時變化。你也許會認為,這種善變的人反覆無常或者輕浮吧。在某種意義上,你這種看法是對的,但你也要明白,順勢而變乃是人的一種內在本性。

「如果一個人老是頑固不化,到了死角也不轉個彎,這種人怎能去除心中的積悶呢?我們畢竟無法離開這生我、養我的土地,我們總得和泥土打交道,總得看潮漲潮落,花開花謝,世道沉浮,人事代謝,人又怎能拘泥不變,老是自己折磨自己呢?

「我們要追求、尊尚高雅的道德情操,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愉悅地適應變化,相反地,我們應該順乎天道,隨春夏秋冬的變化而變化,不然的話,秋冬已去,仍不知春,萬物復甦,我仍處在冰封雪裹之中,這樣的話,又怎麼能重現生機、再生羽翼呢?」

耐心是人生幸福和成功的先決條件

快樂、幸福總是與耐心形影相隨。耐心是人生幸福和成功的先決條件,「那些能履行職責的人,」喬治.赫伯特說,「必須具備耐心和毅力。」據說,阿爾弗雷德國王註2是一位十分有耐心和快樂的人,「好運就像上帝一樣始終伴隨著他。」

一般而言,樂觀向上、沉穩平和的性格,是促使英國將領馬爾伯勒註3成功的首要因素。「耐心能戰勝一切,」他在一七○二年給英國財政大臣戈多爾芬註4的一封信中這樣說。當他被自己的同盟者壓制和阻礙著的艱難時刻,說:「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現在我們需要耐心和等待。」

希望,才是推動我們努力向前的真正動力。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充滿希望。希望是人類的共同財產,正如哲人泰勒斯註5說的:「即使一無所有的人也擁有希望。」希望是窮人的最好幫手,有人把希望稱為「窮人的麵包」。希望是任何人間偉業的支撐者。

歷史上記載,當偉大的亞歷山大成功地登上馬其頓王國的御座後,他把父親遺留給他的大部分家產都贈給朋友。當伯爾迪卡問他給自己留了什麼時,亞歷山大回答說:「我擁有極其珍貴的東西──希望。」

無論多麼甜美的回憶,與希望相比都是陳舊的過去,希望代表將來,記憶屬於過去。希望乃動力之源,「任何崇高的事業都是在希望之母的呵護下成就起來的。」正是道德這個火車頭牽引著整個世界向前,而希望就是這個火車頭不可缺少的燃料。在我們生命的盡頭,站著羅伯遜所說的「偉大的希望」。

「如果沒有希望,」拜倫說,「那我們的前途會是什麼──只能是地獄。沒有必要說現在是什麼,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過去已成為過去,過去存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佔據著我們記憶的空間。只有希望仍被阻礙著。為了我們的希望,我們要敢於衝破一切阻力!因此,希望,只有希望,才是推動我們努力向前的真正動力。」

 


  • 摘錄自 薩繆爾史密斯1871年所著的《品格的力量》/第八章 溫和的性情是一種無窮的力量

(註1) 聖·法蘭西斯·德·沙列斯:
聖方濟各·沙雷氏(法語:François de Sales,聖公會譯作聖法蘭西斯·沙里士,1567年8月21日—1622年12月28日),最小兄弟會聖方濟聖索善會會士,是聖母往見會會祖,曾任日內瓦教區主教。他以深厚的信德和溫和處理宗教改革產生的分裂的方式而聞名於世。同時,沙雷氏書寫的作品很多,其中有兩部轟動教會的傑作,其一是《成聖捷徑》(法語:Introduction à la vie dévote),其二是《論愛主真諦》(法語:Traité de l’amour de Dieu)。

(註2) 阿爾弗雷德國王:
阿佛烈,又譯阿爾弗雷德(古英語:Ælfrēd, Ælfrǣd,英語: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是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時期威塞克斯王國國王,也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自稱且名副其實之人。他率眾抗擊海盜民族維京人的侵略,使英格蘭大部分地區回歸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故得享「大帝」(the Great)尊稱。

(註3) 馬爾伯勒:
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約翰·邱吉爾,KGPC(John Churchill, 1st Duke of Marlborough,1650年5月26日—1722年6月16日)英國軍事家政治家,為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之遠祖,靠著他妻子薩拉·詹寧斯安妮女王私密友誼,以及他個人卓越的軍事、外交才能,讓他成為18世紀初期英國最有權力的男人。倚靠著在法國大元帥蒂雷納子爵麾下習得的戰爭藝術,和其天生的天才,他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名利雙收,並使英國上升為一級的海陸強權,促成18世紀的繁榮興盛。但是他貪婪投機的性格,既使他成為安妮時代最富有的英國男性,卻也減損他部分的聲望。

(註4) 戈多爾芬:
第一代戈多爾芬伯爵西德尼·戈多爾芬(Sidney Godolphin, 1st Earl of Godolphin,1645年6月15日—1712年9月15日)英國托利黨政治家和貴族,曾擔任國務大臣和北部事務大臣之前,後成為實際掌權的庫務大臣。他在談判並通過與蘇格蘭的1707年聯合法令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而創建了大不列顛王國。他還擔任過許多其他職務,包括西里群島的總督。

(註5) 泰勒斯:
米利都的泰利斯(希臘語:Θαλῆς ὁ Μιλήσιος,西元前624-620年-西元前548-545年),常稱泰利斯(希臘語:Θαλῆς,Thalēs,英語:Thales of Miletus),是古希臘古風時期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希臘七賢之一。泰利斯是伊奧尼亞學派(Ionian school)的創始人,他與學生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是最早的伊奧尼亞哲學家。泰利斯也是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用觀察和邏輯解釋自然現象的人,被後人譽為「科學和哲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