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的力量》21 高尚的品格是永遠的力量

38
偉人的榜樣作用與我們同在,引導、影響和統率著我們。因為高尚的品格是永遠的遺產,代代相傳,並不斷產生高尚的品格。

海頓(註1)曾經發現,很多人都喜愛和尊敬自己,但那些音樂教授們卻是例外,而且最傑出的音樂家彼此之間也都不欣賞。海頓似乎完全擺脫了那種狹小器量的束縛。他對聲名顯赫的波波拉(註2)極度崇拜,為了接近他,甚至去當僕人。

交響曲之父海頓,天才不怕「出身」低。

和波波拉的家人們混熟之後,他被允許充當這一角色。每天早上,他仔細為這位大師刷去大衣上的灰塵,為他擦皮鞋,為他梳理蓬亂的頭髮。剛開始,波波拉對這位侵入者動輒發怒,但這種粗暴很快就被溫和所代替,最終轉化成感情。他很快就發現這位僕人的天才。在他的指導下,海頓最終躋身於傑出的作曲家行列。

海頓也非常崇拜韓德爾(註3)。「他是我們的老師。」有一次他說,繼韓德爾之後,斯卡拉第(註4)蜚聲義大利,他的名字成了尊敬的象徵。莫扎特(註5)對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十分推崇。「韓德爾就像一道耀眼的閃電,掠過斯卡拉第。」他說。

貝多芬(註6)把韓德爾擁戴為:「音樂王國的君主。」貝多芬臨終前,一位朋友送來韓德爾的作品,共有四十卷。這些作品被放進臥室,他用恢復了活力的雙眼盯著這堆書,手指著它們說:「這──這就是真理!」

真正偉大的人善於發現別人,且互相珍愛。

海頓不僅崇拜已經過世的天才人物,也很推崇與他同時代的年輕人,如莫扎特和貝多芬。卑鄙小人會嫉妒自己的同行,真正偉大的人則善於發現別人,而且互相珍愛。

關於莫扎特,海頓寫道:「我的唯一心願就是想在音樂界的朋友中,特別是在偉人中,得到像莫扎特這種程度的音樂的認同,莫扎特那舉世無雙的作品讓人欣賞和感激。國民們都應在各自的領域中互相競爭,力爭一流。

「布拉格不僅應當保留這種珍貴的人才,而且應當給予優厚的報酬。因為不這樣,一個偉大的天才的一生實在太可悲了⋯⋯一想到舉世無雙的莫扎特還沒有被某些特級的樂隊或皇宮聘用,我就滿腔怒火。請原諒我的激動,我實在太喜愛這個人了!」

在對海頓的優點認同方面,莫扎特同樣是寬厚仁慈的。在談到海頓時,莫扎特曾對一個批評家說:「先生,即使我們兩人融為一體,分量也抵不上一個海頓。」而當莫扎特第一次聽貝多芬演奏時,他說:「聽這個年輕人演奏,我可以保證他將成為一個世界偉人。」

崇拜能起而效法,優秀人物人才輩出。

巴芬認為牛頓(註7)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他非常崇拜牛頓,常常在工作的地方懸掛他的肖像。席勒(註8)也同樣推崇莎士比亞,他懷著極度的崇敬和熱情研究了多年,對莎士比亞有了直接的了解,而這時的崇拜也更加強烈了。

皮特(註9)坎寧(註10)的老師,也是他的偶像。他懷著真誠的崇拜跟隨皮特多年,對皮特有深深的依戀。「他活著的時候,」坎寧說,「我全心全意忠誠於他。他去世之後,我不再承認任何領導者。我的政治上的忠誠已葬入他的墳墓。」

在一個年輕藝術家的生涯中,第一次認識到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往往是至關重要的。當卡雷吉奧(註11)第一次凝視拉斐爾(註12)的作品《聖塞西莉亞》時,他感到內心深處有一種覺醒的力量,大叫道:「我也是一名畫家了!」

《聖塞西莉亞》

因此,康斯特布爾(註13)常常回憶說,他第一次看到克勞德(註14)的作品《夏甲》(譯註:據《聖經》中記載,夏甲是亞伯拉罕之妾、亞伯拉罕之妻薩拉出於嫉妒而將她驅入沙漠)時,在他的繪畫生涯中產生了劃時代的意義。喬治.博蒙特勳爵也非常喜愛這幅畫,外出旅行時,他總是把它放入隨身攜帶的行李箱中。

偉人並沒有完全離開我們

偉大人物和優秀人物所樹立的榜樣是不可磨滅的。他們仍然活在後代人之中,並對後人的生活產生影響。在科布登(註15)先生死後不久,迪士雷利(註16)在眾議院發表演說指出:

當我們回憶起那些極其巨大而又無可挽回的損失時,還能找到一些安慰,也就是那些偉人並沒有完全離開我們──在這裡,我們還經常引用他們的話語──我們還經常提到他們的榜樣作用,甚至,我們還運用他們的思想來解決部分爭議和衝突。

「現在,我可以這樣說,雖然一些議員再也不能出席議會會議了,但他們還是議會的議員──他們的職務是無法解除的,不受反覆無常的選民左右,也不會因歲月而流逝。我認為科布登先生就是這樣的人。」

聖賢之士可以百世為師

偉人的傳記告訴我們,可以做一個怎樣的人和人能夠做什麼。因此,它或許會增添一個人的力量和自信心。即使是最低賤的人,在看得見偉人的地方,也可以崇拜,可以期望,並獲得勇氣。

這些和我們同樣血統的偉大同胞們,永垂不朽,他們在墳墓中和我們對話,指引我們踏著他們的足跡前進。他們的榜樣作用與我們同在,引導、影響和統率著我們。因為高尚的品格是永遠的遺產,代代相傳,並不斷產生高尚的品格。

「聖賢之士可以百世為師,」中國人說,「懂得聖賢們的禮貌規矩,愚蠢的人也會變得聰明,優柔寡斷的人會變得剛毅果斷。」因此,一個優秀人物所作出的生活榜樣,仍然是後代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福音:

我們不會死亡,

我們將活在後人的心中。

優秀人物所說出的金玉良言,為世人所作出的表率,會超越時空存在下去,它們會融入後代人的思想和心靈,給人們在生活道路上幫助,給人們臨死之時安慰。

「最為悲慘和最為痛苦的死亡是,」亨利.馬丁這位死於獄中的共和主義者曾經說過,「與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的人相比,我的一生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回憶。只有那些給後人留下寶貴經驗和作出表率的人,才真正是偉大的!」


摘錄自 薩繆爾史密斯1871年所著的《品格的力量》/第三章 聖賢之士可以百世為師


(註1) 海頓:
法蘭茲·約瑟夫·海頓(德語: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譯海登,奧地利作曲家。海頓是繼巴赫之後又一位偉大的器樂作曲家,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被譽稱為「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和「海頓爸爸」。
(註2) 波波拉:
尼古拉·安東尼奧·波爾波拉(義大利語:Nicola Antonio Porpora,1686年8月17日-1768年3月3日)是義大利巴洛克時期著名作曲家聲樂教育家。他最著名的聲樂學生是閹伶法里內利。作曲家Matteo Capranica和約瑟夫·海頓也是他的學生。
(註3) 韓德爾: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德語:Georg Friedrich Hä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創作作品類型有歌劇神劇頌歌管風琴協奏曲,著名作品為《彌賽亞》。韓德爾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後來定居並入籍英國,他的名字亦改為英語化的喬治·弗雷德里克·韓德爾(英語:George Frideric (or Frederick) Handel)。
(註4) 斯卡拉第:
朱塞佩·多明尼哥·史卡拉第(義大利語: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1685年10月25日-1757年7月23日),義大利那不勒斯王國作曲家、羽管鍵琴演奏家。他被認為是一位巴洛克作曲家,但其音樂風格已受到了古典主義音樂發展的影響。他的555首奏鳴曲的絕大部分為羽管鍵琴而作,另外還有少量的弦樂合奏和管風琴作品。
(註5) 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札特 (德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a),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古典時期作曲家鋼琴家。莫札特短短的一生就創作了800多部作品,當時絕大部分的音樂形式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他在短暫的生命裡將古典時期的音樂風格臻於成熟並發揚光大,其作品也被廣泛視為古典音樂的典型,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註6) 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語: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意志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貝多芬雖然經歷聽力下降,仍一直創作音樂,他一生創作了9部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帶有編號,1首未完成,編號為WoO. 51)、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無論是在曲式和聲以及織體上都有重大創新,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其中32首鋼琴奏鳴曲,第交響曲和《莊嚴彌撒》尤具代表性且廣為流傳。1827年貝多芬因病逝世。在漢字文化圈甚至有人尊稱貝多芬為「樂聖」。
(註7) 牛頓:
艾薩克·牛頓爵士,PRS MP(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儒略曆: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是一位英格蘭政治人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煉金術士。1687年他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闡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奠定世界物理和天文學的基礎,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重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學說提供了強而有力的理論支持,是科學革命的一個代表。
(註8) 席勒:
約翰·克里斯多福·弗里德里希·馮·席勒(德語: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神聖羅馬帝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意志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
(註9) 皮特:
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59年5月28日-1806年1月23日),活躍在18世紀晚期、19世紀早期的英國政治家。1783年,他獲任首相,時年24歲,時至今日,仍然是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1801年,他辭去首相一職,但在1804年,他再次出任首相,卻在1806年任內去世。擔任首相期間,他同時兼任財政大臣。民間為了把他和他的父親,老威廉·皮特區分開來,通常會在他的名字後面加上「小」(the Younger)。1766年,因父親獲封伯爵,他獲得了「The Hon」的前序。
(註10) 坎寧:
喬治·坎寧(George Canning,1770年4月11日-1827年8月8日),英國政治家外相,曾短暫出任英國首相
(註11) 卡雷吉奧:
安東尼奧·阿萊格里·達·科雷吉歐(Antonio Allegri da Correggio,1489年8月-1534年3月5日),義大利畫家。因生於義大利北部村莊科雷喬,故人稱「科雷吉歐」,又譯作「科雷喬」。他是文藝復興時期帕爾馬畫派的創始人,創作出16世紀最蓬勃有力和奢華的畫作。他的畫風醞釀了巴洛克藝術,而其優美的風格又影響了18世紀的法國。
(註12) 拉斐爾:
拉斐爾·聖齊奧(義大利語: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本名拉斐爾·桑蒂(Raffaello Santi),常簡稱拉斐爾(拉丁語:Raphael),義大利畫家、建築師。與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畫作向以「秀美」著稱,其筆下人物清秀,場景優美。
(註13) 康斯特布爾:
約翰·康斯特勃 RA(John 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國風景畫畫家。他的很多作品描繪的是家鄉附近的戴德姆谷風景,此地因此得名「康斯特勃之鄉」(Constable Country)。
(註14) 克勞德:
克勞德·洛蘭 (法語:Claude Lorrain,約1600年-1682年11月21日),也譯作勞蘭、勞倫或羅蘭恩,原名克勞德·熱萊(法語:Claude Gellée),是法國巴洛克時期的風景畫家,但主要活動是在義大利
(註15) 科布登:
理查德·科布登(Richard Cobden,1804年6月3日-1865年4月2日),英國政治家。他被稱為「自由貿易之使徒」(Apostle of Free Trade),是英國自由貿易政策的主要推動者。他領導一群商人成立了反穀物法聯盟(1839年),最終成功促使國會在1846年廢除《穀物法》(規定穀物價格和供應的法律)。
(註16) 迪士雷利:
第一代比更士菲伯爵本傑明·迪斯雷利,KGPCFRS(Benjamin Disraeli, 1st Earl of Beaconsfield,1804年12月21日-1881年4月19日),英國保守黨政治家、作家和貴族,曾兩次擔任首相。他在保守黨的現代化過程之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因為他確立了它的政策。迪斯雷利為人銘記,不僅是因為他的聲音在國際事務中極具分量,也是因為他曾經和自由黨代表人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展開政治鬥爭、提出了一國保守主義或「托利黨民主主義」。因為他的政策,世人將保守黨和大英帝國的榮譽與力量聯繫在一起。時至今日,他仍然是唯一一位猶太裔British Jews)英國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