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自由貿易也同時允許從海外進口便宜的商品和服務,所以與海外企業競爭的企業或國內的生產者,必須打贏這場仗才能存活。
- 自由貿易發展造成企業員工的失業問題,因此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以保護國內企業和勞工。
- 在發展自由貿易的過程中,有時也會發生國家之間發生爭吵和糾紛的情況。「貿易摩擦」指貿易可能造成國家發生爭執,甚至發展為政治問題。
讓生活更加富足的理想貿易情況是?藉由自由貿易,淘汰缺乏競爭力的企業。
世界各國透過更順暢地兌換多種貨幣,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的範圍。到目前為止的趨勢是創立國際組織,將經濟全球化擴展到全世界。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最終將實現「自由貿易」。所謂的自由貿易,簡單來說就是「沒有限制的貿易」。通常,跨國交易商品或服務時,必須繳納稱為關稅的費用(=稅金)。沒有限制的貿易表示取消關稅,讓商品和服務如同在本國裡,採取相同的條件自由進行交易(見圖5-3)。
學生: 所以自由貿易就是以不用繳納關稅為目標的交易嘛!
沒錯!就是這樣。隨著自由貿易持續發展,消費者將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商品和服務。這是因為這麼做可以鼓勵從世界各地進口的商品免除關稅,與國內企業發生競爭。結果商品價格下跌,消費者就能夠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多種類的商品和服務。
另一方面,自由貿易對企業來說卻是有好有壞。
首先,對出口產品到海外的公司來說,因為可以免除關稅到國外販賣,就能預期銷售額有所成長。
但是,因為自由貿易也同時允許從海外進口便宜的商品和服務,所以與海外企業競爭的企業或國內的生產者,必須打贏這場仗才能存活。當消費者有機會同時接觸到販賣相同產品的國內外企業時,自然會選擇比較便宜的企業。一旦消費者選擇海外企業而非國內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很可能會導致國內企業的銷售額不彰,造成員工失業。
譬如說,如果有大量的美國加州米進口到國內,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加州米不僅便宜、價格也很有競爭力。若消費者不再選擇購買本國農民生產的米,會大大打擊本國農民的生活,甚至會導致部分農家無法繼續發展生產稻米的事業。
學生: 這樣聽起來,自由貿易也不一定就能帶來好結果耶!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
就總體經濟學的觀點來說,會以消費者利益優先。
在自由貿易的發展中出現競爭,會使得每家企業都努力提高生產力。以更低的成本生產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對消費者來說,確實是好事一樁。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缺乏競爭力的公司就難免被迫退出市場。
但是前面也提到,如果企業因為無法與海外企業競爭而被淘汰,就會造成員工失業。然而,就總體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失業問題難以避免。因為與其讓缺乏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存在,員工繼續留任,還不如讓人才轉移到具國際競爭力的公司,最終才能更有效地振興當國經濟。
學生: 但是失業了,不是所有人都能馬上找到新工作啊!
確實如此。其實員工離開缺乏競爭力的公司後,別家公司也不會馬上就接收人力,多半都會需要一些時間。這就是為什麼要制定關稅來保護勞工的就業。
保護主義發揮作用,能保護勞工就業。
自由貿易發展造成企業員工的失業問題,因此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以保護國內企業和勞工。具體來說,國家會透過實施以下幾項限制來保護本國產業(這也稱為「貿易保護主義」)。
貿易保護手段
- ➀ 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
- ➁ 限制進口商品數量
- ➂ 加強進口商品檢疫
手段➀是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提高價格,進一步保護國內商品的競爭力。此外,可能會針對與進口商品競爭的國內生產商提供補貼,降低在國內生產的成本,保有競爭力。
手段➁是減少進口數量。透過僅允許一定的進口量來保護國內產業。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完全禁止商品進口。
手段➂是藉由海關加強檢疫,限制進口貨物的數量。這或許是略帶點惡意的做法,但是以擔心存在有害物質等「安全隱憂」等理由來刻意加強檢疫措施。甚至是延長檢疫程序,導致實際上商品無法進口到國內。這樣的措施會讓進口商品很難在國內進行販售。
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本來是希望以人為方式提高進口商品在市場上的交易價格。但反過來想,這也表示如果沒有關稅,國內的產品將無法與進口商品競爭。所以理性思考的話,關稅其實保護了生產力較低的產業。
為了保護自己國家的產業和勞工,全世界仍有許多國家對外徵收一定程度的關稅。
自由貿易可能導致國際衝突,自由貿易運作不順會發生貿易摩擦!
接下來,我們來具體談談自由貿易帶來的負面影響吧!這樣問大家可能覺得有點突然,我是想請問你什麼時候會與家人或朋友爭吵或發生糾紛呢?
學生: 當我覺得自己受到傷害,或是雙方意見分歧的時候。
所以也就是一旦你覺得自身安全遭受威脅,或是彼此的價值觀不一致的時候囉!事實上,在發展自由貿易的過程中,有時也會發生國家之間發生爭吵和糾紛的情況。
在總體經濟學中,稱此為「貿易摩擦」。而所謂的貿易摩擦是指貿易可能造成國家發生爭執,甚至發展為政治問題。
為了解釋貿易摩擦,不妨以日本人食用的稻米當例子,假設從美國進口廉價稻米的情況吧!假設10公斤的米在日本生產的成本為3,000日圓,在美國生產的成本為2,500日圓(見圖5-7)。
這時如果取消稻米的關稅,建立自由貿易,日本民眾就能以低價購買美國米。也就是有1億2,000萬名的消費者將從中受益,好處非常大。
但是,從個人角度來考慮的話,美國米和日本米的價差只有500日圓,可能不會覺得買美國米有多麼划算。
但對生產者來說,卻是危急存亡的迫切問題。如果消費者不再選擇日本農產品,日本農家敗給與美國農產品的競爭,日本農民的收入就會減少。雖然日本農民的人數只占總人口數的一小部分,但這可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這樣看來,全球化的特徵之一,就是會對特定產業和族群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說到如何面對這種情況的話,日本農民可能會希望政府介入並制定完善的制度,確保自己的稻米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但是,美國農民也應該會對美國政府提出希望增加出口到日本稻米的聲音。
最後,因為美國想出口稻米到日本,但日本想抵制,就會演變成兩國的貿易問題。這就是貿易摩擦發生的機制。
從美日貿易摩擦,看見自由貿易的代價。
其實美國與日本以前真的發生過貿易摩擦。1970年代,日本經歷了高度的經濟成長,汽車產業大幅發展。在全球汽車市占率極高,1980年日本汽車產量超過1,000萬輛。銷售額甚至超越美國,拿下世界第一的紀錄。
由於日本車既省油,品質又佳,因此深受海外消費者的喜愛,特別是大量進入美國市場。
但是,這樣的情況卻讓美國當地的汽車產業備受困擾。隨著日本車開始攻占市場,也發生美國勞工失業的情況。事情愈演愈烈,美國汽車產業甚至面臨衰退危機。接著,當地開始掀起抵制日貨等的「重擊日本」(Japan bashing)運動,甚至還有毀壞、焚燒日本車等的行為。
學生: 美國勞工一定是被逼急了,才會做出這麼偏激的行為吧!
沒錯。除此之外,1980年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 UAW)等組織,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TC)提出訴訟,要求限制日本汽車進口到美國本土。到此為止,此事已經升級為政治問題,美國和日本政府都捲入其中。日本政府和汽車製造商因此決定自主限制汽車出口到美國。即便最後情況獲得控制,對日本來說卻是痛苦的經驗。
推行自由貿易,結果卻可能引發他國產業衰退的危機。美日貿易摩擦就是從貿易問題升級為政治問題的典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