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出阿爾法圍棋(AlphaGo),Google DeepMind公司的創始人哈薩比斯(註1),和另外一位大名鼎鼎Space X的創始人伊隆·馬斯克(註2)是很好的朋友,幾年前,哈薩比斯曾經拜訪過,馬斯克位於洛杉磯郊外的Space X火箭工廠。在那裡,馬斯克跟他說,Space X正在做全世界最重要的項目「星際殖民」。
人工智慧會導致人類滅亡嗎?
然而,哈薩比斯覺得這個不重要,他覺得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也就是研發超級人工智慧。馬斯克回應道:「你做的這個事情,正是我們要殖民火星的原因之一,因為一旦人工智慧胡作非為,向人類發起攻擊,我們還能有一個容身之所。」哈薩比斯最後笑著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人工智慧也會追著人類到火星去。」
所以,即使在科技領袖之間,很多人對於人工智慧都有不同的態度,樂觀派就表示,我們應該信任機器人。不過我們大多數時候在新聞中聽到的,都是一些有點聳人聽聞的言論。
比如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註3),曾經就預言人工智慧會導致人類滅亡。比爾·蓋茲也警告說,人類要敬畏人工智慧的崛起。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史蒂芬·蓋瑞·沃茲尼克(註4)甚至說,人類要接受當機器人的寵物。
不過看了這麼多爭論,本書的作者就表示,我們可以討論這個問題嗎?其實他的意思就是說,不管人類拒絕還是歡迎,人工智能都是必然要來的。
一本讓科技界集體為之驚豔的奇書
2017年一本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書,一上市就受到全球矚目,上線僅一天就登上亞馬遜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類書籍排行榜首位,隨後更是引爆矽谷。
它是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生前推薦的最後一本書,特斯拉創始人伊隆·馬斯克,《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註5)都為它點讚,連《自然》《科學》這兩個頂尖學術期刊,都罕見的同時推薦了這本書,是一本讓科技界集體為之驚豔的奇書。
《生命3.0》的作者馬克斯·泰格馬克(註6),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終身教授,被譽為是最接近理查·費曼(註7)的科學家,和當今最具原創力的物理學家之一,他是平行宇宙理論的世界級研究權威,《穿越平行宇宙》就是他的力作。
面對人工智能,人類的終極命運究竟在何方?
在幾年前,泰格馬克在倫敦宣傳《穿越平行宇宙》這本書時,抽空參觀了英國科學博物館,重走了一次人類智慧的發展歷程。在走出大門時,這個40多歲的男人卻哭了,因為他看到了人類的未來,這種未來讓他感到深深的不安。
他反覆思索這樣一個問題:當人類建造了比自己更強壯、更聰明的機器時,是否也將不可避免的淘汰自己?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
2014年泰格馬克與Skype的創始人塔林,一起創立了一家非營利組織,就是在人工智能界大名鼎鼎的「未來生命研究所」,這裡集結了近千位人工智能的大咖,包括馬斯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還有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等等。
泰格馬克在這本《生命3.0》裡,整理了各路大咖的觀點,和我們一起探討面對人工智能,人類的終極命運究竟在何方?
這本書可以用三個問題來解讀:
- 第一:什麼是生命3.0?
- 第二:生命3.0會給人類帶來什麼?
- 第三:人類能永遠駕馭人工智能嗎?
什麼是生命3.0?
作者從信息的角度,為生命做了一個新的定義。他說,生命就是一個能自我複製的信息處理系統,就像計算機一樣,一個生命體包含著硬體和軟體兩部分:硬體是它的身體,軟體是它處理的信息。根據硬體和軟體的進化能力,我們可以把生命分為1.0、2.0和3.0 三個版本。
生命1.0的硬體和軟體都是靠進化得來的,自己改變不了,簡單來說,就是一切聽天由命。舉個例子,蜜蜂是一種簡單的生命體,牠的DNA從一開始就把牠的硬體和軟體給規定死了。硬體方面,長相個頭都不能變,一隻蜜蜂永遠不會長成蝴蝶的樣子;軟體方面,蜜蜂是哪裡有花蜜就飛到哪裡,一生都在忙著採蜜。
這種永遠不變的生存模式,就是DNA寫入蜜蜂軟體中的行為算法。當然蜜蜂也能進化,牠們會分工、會交流,但是這種進化,需要千百年的自然選擇才能完成,單獨一隻蜜蜂是無法改變自我的命運。
可以說,除了人以外的所有生命都是1.0版本,而人類則屬於生命2.0。2.0的硬體依然是靠進化得來,是在基因中寫好的,但是軟體卻是由我們自己設計的。
我們的DNA裡,只能儲存最基本的人體信息,比如各自的高矮、眼睛的顏色,以及各種行為本能,這些信息大約有1GB左右,還不如一部電影的容量大。
而成年人的大腦中,卻儲存了大約100 TB的知識和技能,這比DNA儲存的信息量多了10萬倍,小小的生殖細胞裡,根本就儲存不了這麼大的信息量,所以人類只遺傳最基本的本能,而大多數技能都要留到後天去學習、去自己裝軟體,這就是生命2.0。
生命需要一次最終的升級,就是生命3.0。
你可能會問:「猩猩猴子甚至老鼠也有學習的本領,也能更新自己的軟體,為什麼牠們不算生命2.0呢?」因為牠們學到的東西,大部分在死去後就丟失了,不會傳遞給下一代。所以這些聰明的動物,可以被看作是生命1.1,距離生命2.0還是有本質的區別。
但是生命2.0雖然從基因中解放了軟體,卻沒有解放硬體。科技再強大,也沒有人能敵得過生老病死,更不能自己上天入地,生命需要一次最終的升級,這就是生命3.0。它不僅能設計自身的軟體,還能設計自身的硬體。換句話說,生命3.0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最終能完全擺脫進化的束縛。
比如《變形金剛》裡的汽車人,可以在人形和車型之間隨意切換,《X戰警》裡的變形女,可以隨心所欲變成各種模樣,還有《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裡的液體機器人等等,都屬於生命3.0。
這可不是科幻電影裡的想像,雖然生命3.0目前地球上不存在,但它正向我們走來,它很有可能就是未來的人工智能。
生命3.0打破我們對未來生命的思考
說人工智能是一種生命,這個觀點可能有點驚世駭俗,因為畢竟目前已知的生命,都是有血有肉的細胞體,冷冰冰的機器,怎麼能稱之為生命呢?
作者認為,對生命的傳統定義,可能不太適用於未來生命,我們不能把對未來生命的思考,局限於過去遇到的物種。前面提到,作者將生命定義為:可以自我複製的信息處理系統;自我複製說白了就是繁殖,複製的對象並不是物質,而是信息。
宇宙中的原子總量是有限的,不會憑空增多或減少,只是排列組合的方式在改變。當一個女人懷孕時,本質上並不是憑空創造一個生命,而是將母體中已有的原子作為材料,排列成跟父母DNA相同的形態。這種複製既可以在血肉之軀裡完成,也可以在電腦晶片上完成。
同樣的,智能的存在也不一定需要血肉,它也可以獨立於物質層面。早期的計算機用的是電子管,後來變成了晶體管,而現在計算機用的是積體電路。計算機的材料在變,但依然在用二進制算法,所以不管是生命還是智能,都不依賴於物質形態。正因為如此,人工智能才可以脫離硬體的束縛,成為超越人類的生命3.0。
一場阿爾法圍棋大戰,高手輸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超越人類能有那麼神嗎?至少現在的人工智能,看起來還是有點笨,跟人類比起來差得遠了,會下棋的不會開車,會開車的不會掃地。
其實我們現在的人工智能,是一種專用智能,意思是說,它只能專注於做某個領域的事情,像是開車或者掃地;而生命3.0將是通用智能,它擁有可以完成幾乎所有目標的能力,既能開車又能掃地,還能設計精密儀器。
事實上,人工智能已經在逐步掌握人類的能力。半個世紀以前,它率先實現了計算這個最基礎的能力,緊接著又進軍駕駛、翻譯、語音識別這些進階的能力。
人類目前還在把守著最後的防線,也就是社交能力、寫作、藝術創造力等等高級能力。現在看來這些能力,也遲早要被人工智能拿下了,至少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經攻破了創造力這個人類的核心能力。
舉個例子,下圍棋的時候,一開局棋子要儘量落在靠近邊線和角落的位置,最好是第3行或第4行,這樣有利於佔據邊線。這是流傳上千年的圍棋技藝。但是在阿爾法(AlphaGo)大戰,李世乭的第二場7局中,在開局第37步,阿爾法居然落子在第5行。
這一步震驚了圍棋界,評論員驚呆了,李世乭甚至站起來,短暫的離開了房間,這一招挑戰了幾千年的人類智慧,正是阿爾法創造性的一步,決定了後來的勝局。
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潔這樣評論:「人類千年的實戰演練計劃,計算機卻告訴我們人類全都是錯的,我覺得甚至沒有一個人沾到圍棋真理的邊。」
當人工智能掌握了人類的全部能力時,人類將面臨全體失業的困境。
作者表示:作為生命3.0的人工智能如果出現,那麼它將是人類最後的一個發明,從此之後,發明創造可能就用不著我們了。
通用人工智能預計在2047年到來
那麼人工智能何時會全面超越人類呢?對這個問題,業界有種思想叫「起點理論」,是說人工智能的成長不是循序漸進的,而是存在一個臨界點。
這個臨界點,就是人工智能具備了自我升級的能力,在此之前,機器的進步是由人類主導的,一旦臨界點被引爆,智能進化的速度就將以指數級增長,隨之觸發的將是一場智能爆炸,接下來就沒人類什麼事了。
但有一些技術懷疑主義者認為,根本沒必要杞人憂天,人工智能要超越人類,沒有幾百年的時間是無法實現的。可是作者在2015年召集了一次研討會,已經有一半的人工智能專家認為,可以實現人類全部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將在2055年到來,而僅僅過去了兩年,在2017年,通用人工智能預計到來的時間,已經提前到了2047年。
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將在有生之年見證生命3.0的降臨,留給人類思考自己未來的時間可不多了。
那麼問題來了,當面對一個遠比人類強大的生命體時,人類文明還會繼續存在嗎?人類將如何與人工智能相處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