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思維》下

132

上一集當中,我們提到了作者認為,未來人才最需要的六大能力,三感三力中的第一種設計感。確實只要提到設計,我們就可以想到一些職場的設計專業,例如: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小到PPT設計的教學等等,這些都不是單純拷貝可以了事,而是需要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來設計的,這是屬於右腦的功能。

接著,我們要來繼續介紹另外的二感及三力。

娛樂是工作之外的消遣,那指的是過去式。

第二種:娛樂感

這裡我們說的娛樂感,並不是指你會講一個笑話,你就會娛樂了,而是說把娛樂像基因一樣,侵入到你的血液中,侵入一個公司的文化中,產生娛樂感。娛樂精神若擱在以前,基本上都是和不務正業畫上等號的,是正經工作之外的消遣。

亨利·福特(註2)就說過,工作就好好工作,玩耍就痛快的玩耍。你看工業時代都要把娛樂和工作分開,福特的工廠有一個規定就是:不准員工笑;因為笑一下,可能就會影響整個流程的發展。1940年,福特的一位名叫約翰·蓋洛的高管,被解雇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和同事笑了一下,致使生產線耽誤了大概半分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以前一定要嚴肅工作。但是現在呢?情況不一樣了,如果不懂幽默,那你的人際關係可能就不是特別好,如果你的服務裡沒有娛樂感,那你的用戶可能就不會買單。

幽默好玩竟是重要的競爭力

好玩基本上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了,可能你會說我就是天生比較嚴肅,怎麼辦呢?我又不會講笑話。

其實你嚴肅,只是因為你習慣了用左腦思維,左腦會控制你的邏輯,讓你遇到任何事都是直線性的思考。但是幽默呢?恰恰把這種直線性的思考突然打斷,突然拐了一個彎,這就需要用右腦去思考。

那如果你認為,一定要有這麼一個事你才會笑,那就錯了。笑,其實沒有理由的,你看小孩每一天都要笑好多次,他要理由嗎?他不需要,他就是莫名其妙的就笑了,只要他笑,旁邊的人也會被逗得很開心。

這裡就說到了,印度有一個組織裡面的成員,每天早上練習大笑,就是沒有任何理由。先笑一會兒再說,看起來是不是很傻很怪啊?但笑完之後,他說一整天都心情很好,而且精力充沛,所以這個笑的作用,和瑜伽冥想是一樣的效果,就是把腦袋放空,讓大腦減輕壓力。

說這些,只是希望把娛樂感重視起來,別再把它當作工作之外的消遣,而是要把它融入生活,讓工作做得更好的必需品。 

第三種:意義感

這個意義感的概念很虛,它其實就是對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註3)的最高層自我實現,在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時候,一個人是不會關注意義這個東西的。工作就是為了賺錢,賺錢就是最大的意義,哪有空去想一想這個事情。

意義感是追求自我實現的最大化

但是,如果達到了一定層次以後,意義這個東西就變得很重要了,就是你做的是不是被別人需要、有沒有價值,你能不能把你做的事,和一個偉大的東西連結到一塊,在未來意義感會變得更為重要,所有有才能的人都會追求自我實現,要追求自我實現的最大化,意義是你自己定義出來的。

你要說有那它就有,你做什麼都有意義;你要說沒有呢?也沒有,我們地球是遲早要爆炸的,什麼事都沒有意義了。

那怎麼才能找到意義感呢?就是學會把自己做的,嫁接到一個很偉大的目標上。比如說書這個工作,古往今來都有人在做,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想想這工作可能為大家帶來知識,可以幫大家快速的學習,及節省時間,有可能會改變傳統學習習慣的視野。這麼一想,身為說書者就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了。

所以,你給自己找的意義感,需要你自己去賦予。


以上,我們說到了三感:設計感、娛樂感和意義感。下面呢,我們來說三力──

第一個:故事力

你會不會說故事呢?什麼是故事呢?故事就是把信息置於一個場景中,讓信息具有一種情感衝擊力。比如說王后死了,國王也去世了,這個就不是一個故事。但如果說王后死了,國王也心碎的死了,這就是一個故事。

它裡面就只加了一個簡單的「心碎」,心碎是一種情緒狀態,而故事就是加入很多的這種情緒狀態,才可以去吸引人,這點在商業上也是越來越受到重視了。

故事在商業上的運用,為產品加分!

假如你面前有兩種酒,這兩種酒價格、口味、包裝都差不多,其中第一種呢,用了很多的形容詞來推銷:這個酒好喝、味道甜、品質好、送出去很有面子,說了一大堆的形容詞。

第二種呢,就講了一個故事:釀造這個酒的,是一對偏遠農村的兩姊妹,她們祖祖輩輩都是釀酒的,有一天呢,她們的酒廠著了大火,她們的父親拚死衝進火海,拿出來一個秘方,不幸的是她們的父親也被燒成了重傷,最後臨終前,父親把這個秘方託付給了她們,希望她們把祖傳的事業繼承下去。

為了紀念父親,她們打算每賣出去一瓶酒,就從裡面抽出一筆錢,以父親的名義捐給希望小學,目前已經累計捐錢100多萬,幫助了3000多名失學兒童;如果你買了這瓶酒,就會有更多的孩子得到幫助。

這個故事明顯是瞎編的,但是,它就是具有這個故事力能夠挑動人的情緒。現在同樣兩瓶酒放在你面前讓你選,你很有可能會選擇後面講了故事的那一個,這就是故事在商業上的運用。

好萊塢有一個著名的編劇,叫羅伯特·麥基,他寫過一本暢銷書就叫《故事的解剖》(STORY),還經常辦一些線下的講座,在講座時,他就發現來參加講座的人,大多都不是編劇,而是商人。他才發現自己不是一個編劇老師,而是企業培訓師,相信大家都瞭解了講故事的重要性。

那麼怎麼練成講故事的本領呢?作者給出的方法就是寫迷你小說,經常練習寫一個100字左右的超短小說。

以一個小故事,短短100個字,有人物、有關係、有鋪陳、有轉折,你可以隨心所欲地編故事。比如在地鐵上遇到兩個陌生人,你就可以編一段他們之間可能會發生的故事。看到手機的圖片,你也可以根據內容編一個小故事。這樣,不僅會增加你的即興創作能力,而且生活還會很有意思。

跨領域擁有邁向未來的能力

第二個:交響力

其實指的是系統的思維,把看似無法匹配的因素,組合在一起的能力,它也是右腦的思考特點,注重大局而不糾纏細節,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成為一個跨領域的人才。

其實你會發現,沒有真正的創新,全部都是跨領域出現的。一個網路公司成了最大的汽車服務公司,一個做電池的公司成了汽車公司,一個做遊戲的成了電影公司,各種各樣的跨界拓展正在發生,所以如果你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去開拓視野,那可能就危險了。

那麼怎麼練習這種跨界思維呢?作者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練習比喻,以前我們總是把比喻當作理解事物的一種裝飾,現在可要把它提升一個高度了。人類的思維過程其實都是比喻,如果你想瞭解一個新的事物,第一個想法,一定是做比喻,把它轉化成一個你熟悉的東西。

練習比喻也可以用一個比喻記事本,把你想到的、聽到的比喻都記下來,那當然你也可以在手機裡記下來。

不能感同身受,理說多了也沒用!

第三個:共情力

就是和別人產生共鳴。以前我們都是提倡理性思考,你表現的智商高,就得客觀不帶情緒地分析問題,所有的書裡面都在教我們要理性思考。

可是現在你發現了沒有,如果你只會分析,那機器比你強太多了,而且我們人的情感是接近永遠沒有辦法替代的,如果你的女朋友不開心了,開始跟你抱怨了,她遇到了什麼樣的麻煩,大多數都會第一時間想出解決辦法,一二三四的列出來。

其實女生這個時候,哪是向你尋求幫助呢,她就是要表達情緒,讓你知道她的感覺;所以你根本不需要說任何對策,那就是左腦思維,反而要用右腦思維,那就是體會她的情緒,然後引導。

比如說,她不高興了,你也要表現得不高興,和她一個狀態,注意聽她說,然後等她說完了,她知道你也感受到了她的情緒,然後你再說一個開心的事,把話題引到好玩的事情上面,這樣對方才覺得你比較懂她。

好的歌手演員都是共情力超高的人

像藝術家就是用作品來幫助我們表達情緒,我們很悲傷,有人就寫了一首悲傷的曲子。我們聽完之後就覺得:哎呀,這個唱歌的跟我真的是有默契啊!

好的演員就是共情能力超強的人,他們能夠迅速地體會劇本當中的角色情緒,然後把自己帶進去,這個就是演技。所以歌手和演員最受大家的歡迎,粉絲就能通過一首歌、一部電影,愛上這個創造者,就是因為他們之間產生了共鳴。

所以啊,去體會別人的情緒,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去感知別人,和對方達到一個情緒的思想頻率,這個是未來人才所必備的能力,他可能比理智思考還要重要。

我們來總結一下。這本書強調了在未來需要從左腦思維轉向右腦思維,有三個原因促成我們必須這樣做,一個是物質的充裕,一個是知識型外包服務的便捷,還有就是人工智慧的發展。

那為了應對這種趨勢,我們需要重視六種能力,這六種能力能簡稱為三感三力,三感就是設計感、娛樂感和意義感。三力指的是故事力、交響力和共情力。如果我們把這些能力都培養起來,就能活在趨勢中了。 

其實我們天生就會很多東西,只不過是外部的環境因素,把這些天性給壓制了,你想我們祖先早就會在洞穴裡講故事,早就會自己設計工具,早就會發明創造了。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利用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情感的東西,把失去的東西拿回來。

以上這本書的精華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咱們下期再見。


(註2) 亨利·福特
(Henry Ford,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7日),美國汽車工程師與企業家,福特汽車公司的建立者。
(註3)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由美國猶太裔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是研究組織激勵時應用最廣泛的理論。依金字塔的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需求層次如下:一、生理需求,二、安全需求,三、社交需求,四、尊嚴需求,五、自我實現需求,六、超自我實現需求(為1969年提出的Z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