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慮》上

128
在他人眼裡,自己是怎樣一個人?是個成功者或是失敗者?每個人的內心,都潛藏著對自身身份的一種難言的「焦慮」。可有誰曾真正審視過呢?透過作者的引領,我們將正視這人心深處的焦慮「情結」。

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中產階級去一家非常高級的餐廳,赴貴族朋友的晚宴,他先行到達,但是由於穿著看上去不夠「尊貴」,被態度冷漠的侍者,安排在寒風口的桌位。然而他的貴族朋友出現後,侍者態度180度大轉彎,立刻滿臉堆笑,把他們引導到安靜溫暖的餐位上,全程殷勤無比。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一般人都會對周遭的人區分身份,並給予不同的態度或應對,或許我們會覺得本身並不在意身份,可是現今許多人的焦慮來源,卻恰恰是來自身份呢!

未達應有的社會地位,會感到身心俱疲嗎?

簡單地說,當代人都覺得自己,沒有達到自己應該有的社會地位,都在向上攀爬的過程中身心俱疲。這種結果和初衷南轅北轍:生活的目的是幸福,而我們卻超頻透支自己,追逐世俗的功業。這種行為無異於掘地尋天、緣木求魚,焦慮也就是理所應當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格外在意物質,是因為物質能帶來大量情感反饋,世人給我們的關愛,取決於我們的社會地位,我們想要的不是物質,而是背後的情感反饋

現代人壓力的來源,看似是對物質財富的擔憂,但本質上是對一種更抽象的東西──身份的焦慮。身份的焦慮雖然古而有之,卻在現代社會裡更加嚴重,是人類在發展中付出的代價。本書主要探討的,就是上述這個問題的起因和解脫之道。

身份聽起來是個非常嚴肅的概念,但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跟它打交道,你會在朋友圈裡看到,誰又跳槽了,工資翻倍;誰給自己的用餐拍照,背景還湊巧地拍進去一個名牌包;誰去了某個名流雲集的酒會,還曬了跟某位企業大佬的合影;去參加同學聚會,大家都輪流說自己最近混得怎麼樣……

從工作休閒說到配偶孩子,每一項都在暗中較勁,讓你覺得怎麼好像所有人都過得特別滋潤似的?那你也不能示弱,凡事都撿好的說、盡說好的一面。

其實比別人差,並不會讓你的口袋裡少一毛錢,也不會直接影響你升職,卻是個讓很多人都不能接受的事,這其中就是身份在作怪,這裡的身份指的其實是你的地位,你跟他人比較時的相對位置。

本書指出,我們之所以愛比較,比較之後又容易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有一套判斷成功的標準,對我們提出了要求,我們只有達標了才能獲得身份,從而獲得他人的尊重,如果獲得了尊重,卻沒有繼續努力,我們還可能喪失身份,失去他人的尊重,而且我們自己內心也會對自己有所期待。

可是出於種種客觀原因,我們的期待可能落空,因此在諸多因素影響下,你的身份就成了你的焦慮開關。

英倫才子以文藝視角,用閱讀體驗治癒你。

本書(Status Anxiety)又譯《我愛身分地位》,作者是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德語:Alain de Botton,1969年12月20日-),他出生於瑞士蘇黎世,一個猶太富商家庭,父親會說九國語言,他也繼承了這種高智商。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系,隨後在哈佛大學研讀哲學。他最擅長用哲學視角解讀日常生活,撰寫通俗易懂的著作。

艾倫·狄波頓(德語:Alain de Botton,1969年12月20日-)

23歲時,他出版了愛情筆記,這是一部探討愛情出現和消亡的小說,銷量超過200萬冊。他也是一位文學評論家、專欄作家和TED(註1)演講者。別人科普,他則致力於哲普,普及哲學。狄波頓並不是一個社會學家或者政治學家,甚至也不算是一個哲學家,但他在哲普這方面非常出色。

2004年,他主持了紀錄片「身份的焦慮」,在BBC四臺播出。IMDb(註2)評分有8分之高,本書就是這部紀錄片的文字版。市面上解讀現代人身份焦慮的圖書,通常是從實用心理學角度提出意見、建議,告訴你具體解決辦法。但狄波頓的特點,是他給了你一個更文藝的視角,不直接開出藥方,而是用前人的智慧開導你,用閱讀體驗治癒你。

而跟更深刻的社會學著作相比,它的寫法是橫向鋪開的,涉及諸多領域,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深入淺出,將枯燥的哲學思想與文藝理論,變成一股智慧的涓涓細流,注入你最需要的地方,讓你在閱讀時有一種美的享受,就好比一場精神上的減壓按摩,你會在他的字裡行間品味到歷史的厚重、哲學的釋然、藝術的多彩、文學的犀利。

當你在無數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到共鳴,你就會多少有所解脫了。

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第一點:「身份的焦慮」是什麼?

狄波頓認為,「身份的焦慮」是我們對自己社會地位的擔憂。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封建社會被推翻,改換崇尚精英的社會。

古代中國和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的西歐,同屬封建社會,但改變身份的難度還是不一樣的。古代中國出現了科舉制度,在十年寒窗苦讀後的一朝金榜題名,就讓很多中下階層出身的苦孩子,可以通過讀書來實現向上的階級流動。

但古代歐洲普遍是小規模自治,缺少像古代中國這樣中央集權的政府,而且教會勢力超越了王權,種種客觀條件決定當時的歐洲,並沒有出現能一舉改變身份的選拔制度。他們貴族的子女是貴族,農民的子女是農民階級,固化是很強的。

試想,如果貴族的子女只要不犯大錯,每天躺著吃喝玩樂,都能繼承頭銜和土地,農民的子女卻除了起義以外,沒有什麼登上社會頂端的機會,那誰會在意身份的得失呢?

況且在古代歐洲,人們認為社會階層是上帝劃分的,如果把整個社會比作人體,那麼農民就是雙腳,是社會的基礎,沒有人會因為他們一直做農民,而歧視他們,窮人都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窮人的身份。但是後來的幾次工業革命帶來了什麼?

資產階級興起,貴族階級沒落,很多農民進入城鎮改了行,對財富的追求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方向,而人們逐漸相信這種追求,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封建社會被推翻後,人們進入了一種崇尚精英的社會,這種社會提倡,努力改變命運,讓有能力的人成為管理者及主流價值觀,認為不努力,你守著家產,也要坐吃山空;努力了,那麼就算你窮得叮噹響,也能白手起家,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社會,在推崇努力、能者成功這一點上都是一致的。

成功得之不易,失去更感痛苦。

崇尚精英的社會,認為在人生早期,社會成員應該享有同樣的社會資源,大家各憑本事,有能力的人進入社會上層,沒能力或懶惰的人滑到社會底層,你的身份地位就是你能力的象徵,對今天討論的身份而言,這種社會的關鍵作用,在於它向人們灌輸了這樣一個觀念,再也沒有制度攔著你出人頭地了。

所以如果你窮,一定是因為你不夠努力,如果你窮,那麼你的人生就徹底失敗了,你是沒有價值的。這樣的觀念,讓社會更崇尚富人,對窮人造成了輿論壓力,可以說在一個社會裡,身份越容易改變,焦慮就越容易產生

我們進入「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等級制度逐漸被廢除,社會流動性大大增強。可是,經濟和政治上的進步,卻使現代人頗感焦慮:我們再也無法像祖先那樣安分守己,平靜地接受父輩傳承的地位。

大多數人都對自己的社會地位不滿意、擔心別人輕視自己。遺憾的是,我們拚命追逐的身份,追逐的成功,成功卻是個特別脆弱的東西。除了需要努力,還受時機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那麼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的社會地位取決於我們能否成功,可是成功並不容易獲得和保持。

另外,正因為成功來之不易,失去它讓我們特別痛苦。從這兩點來看,當代人比古代人焦慮,當代富人比古代富人焦慮,當代窮人比古代窮人焦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日趨失控的成功學雞湯也在火上澆油

二十一世紀肇始,社交媒體對此更是推波助瀾。我們時時刻刻暴露在同輩人的審視之下,平平淡淡地過自己的小日子,越來越不可能了。所有的同輩都在有意無意地攀比,在世俗世界的成就,致使我們的生活舉步維艱。

自媒體作家言之鑿鑿:哪怕你身體殘疾如海倫·凱勒、哪怕你像史蒂夫·賈伯斯一樣被親生父母拋棄、哪怕你像比爾·蓋兹一樣中途輟學、哪怕你像傑克·倫敦或者卡內基一樣白手起家,只要你有理想、肯努力,就一定能夠出人頭地。

你可以像拿破崙一樣,以一個鄉巴佬外國人的身份,到隔壁國家當皇帝;或者像阿諾·史瓦辛格一樣,從健身運動員奮鬥成全民偶像。

我們驚奇地發現:厲害人物比比皆是,可是自己卻是理想難以實現,生活都成問題。

夜深人靜之時,我們捫心自問:我已經很努力了,可是為什麼連買間公寓都買不起?連結婚都這麼難?難道我真是廢柴一根,註定窩囊一生嗎?身份的焦慮,大致說來,就是上文所說的這種負面情緒。

作者指出:宣傳和現實有著雲泥之別。現代社會並沒有政府鼓吹的那麼公平,爬上金字塔頂端的階梯也並非坦途,世俗的成功也沒有雞湯作家說的那麼易如反掌。生活艱辛、命運無常

在二十一世紀輟學的學生,想在自家車庫裡,把自己鼓搗成首富的難度,一點也不亞於六百年前,西伯利亞的農奴想當俄國沙皇的難度。自身努力固然重要,但是結果卻無從控制。

如果我們不能停止焦慮,反而是一面做著唐吉訶德戰風車般的徒勞掙扎,一面又去FB、IG或各種社交平臺上,打腫臉充胖子,或是從事行險僥倖的行業,希望藉此翻轉身份,那麼我們將會浪費掉生命中大量的光陰,把短暫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破壞殆盡。以上這段論述,大致可以看作本書的中心思想。

待續


 

(註1) TED:
(指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在英語中的縮寫,即技術娛樂設計)是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營利機構,該機構以它組織的TED大會著稱。TED誕生於1984年,其創辦人是里查德·沃曼(英語:Richard Saul Wurman)。每年3月,TED大會在美國召集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他們關於技術、社會、人的思考和探索。

(註2) IMDb
網路電影資料庫(英語:Internet Movie Database,簡稱IMDb)是一個關於電影演員電影電視節目、電視藝人電子遊戲和電影製作小組的線上資料庫。IMDb開辦於1990年10月17日,從1998年開始成為亞馬遜公司旗下的網站,在2020年10月17日時,IMDb慶祝了他們30週年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