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揚與責備》下

95

常言道:「愛之深,責之切。」要怎樣責備,才能真正讓對方感受我們是關心他們?是為他們好的?

三明治批評法先揚後抑,利己利人!

那怎麼責備才能利己利人?有一個方法叫做三明治批評法。簡單來說,三明治批評法的意思,就是先揚後抑。先給出一個讚美,然後再傳遞負面的批評。

比如,發現孩子在洗碗之後,沒有把灶臺擦乾淨,有些父母可能上來就會批評孩子:「兒子,我都跟你說了做事要認真,不要顧此失彼,你看你連髒兮兮的灶臺都忘記一起擦洗乾淨了。」要是這麼說,孩子一定會產生牴觸。

既然你已經宣判兒子沒有進步的可能,那兒子反回:「我不做了,行吧?」也只是剛好而已,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籠統化責備。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說:「寶貝,爸爸一直認為你很勤快、很努力,昨天你主動配合媽媽打掃衛生,我覺得你長大了、懂事了,但是我發現你忘記把鍋子和灶臺一起清理乾淨了,下次你要注意,老爸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我們看,同樣是批評,哪種的結果更好,一目瞭然。

三明治批評法之所以實用,是因為它把注意力集中到未來,批評不應該成為完全負面的譴責,它應該有建設性,能夠為接下來的行動提供有價值的指引,這樣的批評才能利己利人。

讚揚與批評的魔法比例

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註4花了40年的時間,做了一件費時費錢又極其瑣碎的研究,觀察伴侶在日常生活中的交談和爭吵。戈特曼觀察了3000對伴侶的交流模式,並做了多年的跟蹤研究,戈特曼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幫我們揭示了,究竟是哪些因素在維繫或者摧毀了一段婚姻。

數據的分析結果表明,決定婚姻能夠持續的關鍵因素,不是情侶之間有著相同的愛好,也不是彼此能持續保持吸引力,而是讚揚與責備在交流中的比例。

對於夫妻雙方來說,或者對於任何人來說,責備對人的影響比讚揚更大,能引發強烈的情感,更深地扎入記憶,因此,想讓讚揚能夠抵禦責備造成的傷害,就需要更大的比例。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戈特曼發現在一對伴侶的交流中,當讚揚與責備的比例超過5:1時,他們的婚姻更有可能保持穩定、健康成長。讚揚與責備5:1的比例後來也被發現,適用於很多其他的溝通場景,現在也被稱作是人際溝通中的魔法比例。

當然,就算得知了這個魔法比例,想要保持良好的溝通,也未必是件容易的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真實的交流情境中,我們會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往往很難精確對標這個數字。

但這項研究,至少能帶給我們一個很有價值的啓示,那就是它讓我們看到那些毫無顧忌的、過量的責備,在一段關係中有著怎樣的破壞力,也讓我們看到讚揚與責備,在人際溝通和交往中,發揮著怎樣的重要作用。

如何客觀地評價自己

前面我們說的讚揚與責備,都是針對他人的評價方式,但是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也隨時隨地接受著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要客觀地評價他人很難,要做到客觀地評價自己更難。在評價自己的過程中,最常見的偏見就是:大多數人會盲目地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

美國的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抽樣調查,在調查中,心理學家詢問汽車駕駛員:你覺得你的駕駛技術,是處於普通水準、低於普通水準,還是高於普通水準?93%的受訪者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高於普通水準;8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開車比其他人更安全,很明顯的,大家都傾向於高估自己的駕駛技術。

心理學中人們把這種趨利避害、尋找優越感的傾向,稱作烏比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在比較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成就時,傾向於將自己擺在一個高於平均值的位置。

烏比岡湖效應這個名字,來源於美國公共廣播電臺的一個廣播小說節目。在節目裡,主持人虛構了一個虛假的小鎮,在這個小鎮裡女人都很強,男人都長得不錯,小孩都在平均水準之上。但如果仔細往下聽,我們會發現小鎮上,各種可笑的事情層出不窮,鎮上的居民並沒有聰明到哪裡去。

心理學家們無情地把這個現象,稱作「虛幻優越感」,在它的影響下,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應該比別人得到更多的讚美,不僅如此,我們的記憶也會欺騙我們。

自利的記憶:把碎片式記憶重新組合成適合自己的模樣

這本書的作者特麗.阿普特,曾經任職一些委員會的招聘部門,在參與很多申請者的面試時,她發現當她在面試中詢問申請者:「你上一份工作中,犯下的最大錯誤是什麼?」很多人都會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回答出來,但如果問題變成:「你上一份工作中,最讓你驕傲的成績是什麼?」大多數人都會很快的對答如流。

這並不是因為申請者,有意隱瞞自己的工作經歷,而是因為他們的記憶不願意合作。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記憶並非過去事件的重播,而是一種重建。我們都會給零碎的碎片式記憶,加上我們自己賦予的含義,重塑過去的經歷,讓它更加符合我們的世界觀。

換句話說,我們每次在回憶一件事的時候,都會在大腦中對事件進行修改,把記憶碎片重新組合成適合自己的模樣,人類大腦這樣的記憶方式,被心理學家稱為自利的記憶

溝通減少偏見:多聽別人說,想想自己客觀否。

心理學家科迪莉亞.法恩註5,曾經這樣描述人類的自利記憶,她說:潛在的威脅越大,我們那虛榮的大腦就會越強烈的保護自己。

科迪莉亞.法恩

科迪莉亞.法恩

聽起來,自利記憶和我們前面提到的烏比岡湖效應一樣,都讓人類對於自我的認知,變得不那麼客觀,也是讓我們產生偏見和認知錯誤的罪魁禍首之一,但是從人性角度出發,我們已經知道,逃避責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重建記憶和認知偏差,雖然讓我們變得不那麼客觀,但它們作為人類心理自衛的一種手段,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來說,至關重要。

適當的優越幻想和錯誤記憶,能夠讓我們相信自己是值得讚揚的,這個信念也能讓我們在受到責備之後,快速地緩解焦慮、快速地恢復鎮靜。

面對有可能欺騙我們的記憶,首先我們要坦然承認,非理性的自我評價並不是一定都是壞的,在爭執和衝突的時候,我們需要停下來鎮靜幾秒鐘,問一問自己:我對別人和自己做出的評價,是不是符合事實?如果站在對方的視角看問題,我會得出同樣的結論嗎?

多聽別人是怎麼說的,多想想自己有可能並不客觀,這都可以讓我們在溝通中減少偏見,即使做不到完全的客觀公正,也能讓我們在邁向客觀公正的道路上,前進一大步。

職場中的讚揚與責備,往往充滿偏見。

在職場上,讚揚與批評同樣幾乎無處不在,但職場中的讚揚與責備,往往充滿偏見。心理學家進行過一系列職場評價的心理測試,簡稱IAT內隱聯結測驗,這個測試測量的是:我們會多快給某些類型的人貼標籤。比如,有的人喜歡男性、歧視女性,有的人偏好大眼睛、有的人歧視小眼睛的人。

研究發現,大多數人都會把女性和協助、輔助、後勤聯繫在一起,而把男性和事業、領導、權力聯繫在一起,這種偏見會讓人很容易忽略女性在職場的貢獻。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的內心足夠強大,能夠抵抗負面偏見,其實卻不然。就連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都陷入過自信危機。她曾經專門接受發聲訓練,就是為了改變別人所說的尖聲、咋呼的女性聲音,而她也堅稱自己,從不喜歡大聲說叫的女性,不自覺的,她也變成了一個對女性妄加論斷的人。

為什麼職場偏見這麼難以改變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偏見來自於大腦的一種學習機制。

我們的頭腦從過去的經驗中,吸收知識來預測未來可能遇到的情況。比如,我們見過一支筆,大腦就會記住它,下次再看見的時候,就會認出這是一支筆;同樣的,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也會記錄對方的言談舉止,並且從過去收集的資訊中,預測他人的反應。這種學習模式幫助我們認識新東西、學習新技能,但也會造成偏見,從而扭曲我們的評判體系。

在職場我們很難改變這些偏見,所以更需要在公司層面採取措施,減少職場偏見。比如說,很多偏見是來自對他人的不理解,因此一些專門給企業高管做培訓的講師們,就會訓練管理者,把性格和工作方式不同的員工組合起來工作。

比如,心態上樂觀的人更重視正面結果,最後,他們總能看到公司取得的成績,悲觀的人更容易看到負面結果,他們很愛找問題;工作方式上,有的人喜歡用統計數據說話,有的人更相信自己的直覺。把這些人組合起來,其實也在訓練領導者,熟悉和瞭解不同的人的性格和工作方式,學會理解和包容不同的人,從而減少偏見的發生。

總結與回顧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評判與被評判,讚揚和批評都伴隨著我們的一生,只有理解我們大腦中的評判機制如何運作並且反思它,才能真正駕馭這套評判體系,明白到底什麼樣的評價真正有意義,並且找到和別人以及和自己相處的最佳方式。

《讚揚與責備》這本書就為您解讀到這裡,希望大家都有收穫,我們下期見。

 


(註4) 約翰.戈特曼:
(John Gottman,1942年4月26日-)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西雅圖人際關係研究所所長,從事家庭關係方面研究長達40年,婚姻關係、人際關係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被媒體譽為「婚姻教皇」。

(註5) 科迪莉亞.法恩:
(Cordelia Fine)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學士、劍橋大學犯罪心理學碩士、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現為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授,被《泰晤士報》讚賞為「擁有高度幽默感的認知神經科學家」。2017年憑《荷爾蒙戰爭》,榮獲第30屆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其著作相繼售出14國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