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身份的焦慮》上

2021-12-17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身份的焦慮》上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0
在他人眼裡,自己是怎樣一個人?是個成功者或是失敗者?每個人的內心,都潛藏著對自身身份的一種難言的「焦慮」。可有誰曾真正審視過呢?透過作者的引領,我們將正視這人心深處的焦慮「情結」。

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中產階級去一家非常高級的餐廳,赴貴族朋友的晚宴,他先行到達,但是由於穿著看上去不夠「尊貴」,被態度冷漠的侍者,安排在寒風口的桌位。然而他的貴族朋友出現後,侍者態度180度大轉彎,立刻滿臉堆笑,把他們引導到安靜溫暖的餐位上,全程殷勤無比。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一般人都會對周遭的人區分身份,並給予不同的態度或應對,或許我們會覺得本身並不在意身份,可是現今許多人的焦慮來源,卻恰恰是來自身份呢!

未達應有的社會地位,會感到身心俱疲嗎?

簡單地說,當代人都覺得自己,沒有達到自己應該有的社會地位,都在向上攀爬的過程中身心俱疲。這種結果和初衷南轅北轍:生活的目的是幸福,而我們卻超頻透支自己,追逐世俗的功業。這種行為無異於掘地尋天、緣木求魚,焦慮也就是理所應當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格外在意物質,是因為物質能帶來大量情感反饋,世人給我們的關愛,取決於我們的社會地位,我們想要的不是物質,而是背後的情感反饋。

現代人壓力的來源,看似是對物質財富的擔憂,但本質上是對一種更抽象的東西──身份的焦慮。身份的焦慮雖然古而有之,卻在現代社會裡更加嚴重,是人類在發展中付出的代價。本書主要探討的,就是上述這個問題的起因和解脫之道。

身份聽起來是個非常嚴肅的概念,但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跟它打交道,你會在朋友圈裡看到,誰又跳槽了,工資翻倍;誰給自己的用餐拍照,背景還湊巧地拍進去一個名牌包;誰去了某個名流雲集的酒會,還曬了跟某位企業大佬的合影;去參加同學聚會,大家都輪流說自己最近混得怎麼樣……

從工作休閒說到配偶孩子,每一項都在暗中較勁,讓你覺得怎麼好像所有人都過得特別滋潤似的?那你也不能示弱,凡事都撿好的說、盡說好的一面。

其實比別人差,並不會讓你的口袋裡少一毛錢,也不會直接影響你升職,卻是個讓很多人都不能接受的事,這其中就是身份在作怪,這裡的身份指的其實是你的地位,你跟他人比較時的相對位置。

本書指出,我們之所以愛比較,比較之後又容易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有一套判斷成功的標準,對我們提出了要求,我們只有達標了才能獲得身份,從而獲得他人的尊重,如果獲得了尊重,卻沒有繼續努力,我們還可能喪失身份,失去他人的尊重,而且我們自己內心也會對自己有所期待。

可是出於種種客觀原因,我們的期待可能落空,因此在諸多因素影響下,你的身份就成了你的焦慮開關。

英倫才子以文藝視角,用閱讀體驗治癒你。

本書(Status Anxiety)又譯《我愛身分地位》,作者是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德語:Alain de Botton,1969年12月20日-),他出生於瑞士蘇黎世,一個猶太富商家庭,父親會說九國語言,他也繼承了這種高智商。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系,隨後在哈佛大學研讀哲學。他最擅長用哲學視角解讀日常生活,撰寫通俗易懂的著作。

艾倫·狄波頓(德語:Alain de Botton,1969年12月20日-)

23歲時,他出版了愛情筆記,這是一部探討愛情出現和消亡的小說,銷量超過200萬冊。他也是一位文學評論家、專欄作家和TED(註1)演講者。別人科普,他則致力於哲普,普及哲學。狄波頓並不是一個社會學家或者政治學家,甚至也不算是一個哲學家,但他在哲普這方面非常出色。

2004年,他主持了紀錄片「身份的焦慮」,在BBC四臺播出。IMDb(註2)評分有8分之高,本書就是這部紀錄片的文字版。市面上解讀現代人身份焦慮的圖書,通常是從實用心理學角度提出意見、建議,告訴你具體解決辦法。但狄波頓的特點,是他給了你一個更文藝的視角,不直接開出藥方,而是用前人的智慧開導你,用閱讀體驗治癒你。

而跟更深刻的社會學著作相比,它的寫法是橫向鋪開的,涉及諸多領域,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深入淺出,將枯燥的哲學思想與文藝理論,變成一股智慧的涓涓細流,注入你最需要的地方,讓你在閱讀時有一種美的享受,就好比一場精神上的減壓按摩,你會在他的字裡行間品味到歷史的厚重、哲學的釋然、藝術的多彩、文學的犀利。

當你在無數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到共鳴,你就會多少有所解脫了。

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第一點:「身份的焦慮」是什麼?

狄波頓認為,「身份的焦慮」是我們對自己社會地位的擔憂。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封建社會被推翻,改換崇尚精英的社會。

古代中國和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的西歐,同屬封建社會,但改變身份的難度還是不一樣的。古代中國出現了科舉制度,在十年寒窗苦讀後的一朝金榜題名,就讓很多中下階層出身的苦孩子,可以通過讀書來實現向上的階級流動。

但古代歐洲普遍是小規模自治,缺少像古代中國這樣中央集權的政府,而且教會勢力超越了王權,種種客觀條件決定當時的歐洲,並沒有出現能一舉改變身份的選拔制度。他們貴族的子女是貴族,農民的子女是農民階級,固化是很強的。

試想,如果貴族的子女只要不犯大錯,每天躺著吃喝玩樂,都能繼承頭銜和土地,農民的子女卻除了起義以外,沒有什麼登上社會頂端的機會,那誰會在意身份的得失呢?

況且在古代歐洲,人們認為社會階層是上帝劃分的,如果把整個社會比作人體,那麼農民就是雙腳,是社會的基礎,沒有人會因為他們一直做農民,而歧視他們,窮人都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窮人的身份。但是後來的幾次工業革命帶來了什麼?

資產階級興起,貴族階級沒落,很多農民進入城鎮改了行,對財富的追求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方向,而人們逐漸相信這種追求,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封建社會被推翻後,人們進入了一種崇尚精英的社會,這種社會提倡,努力改變命運,讓有能力的人成為管理者及主流價值觀,認為不努力,你守著家產,也要坐吃山空;努力了,那麼就算你窮得叮噹響,也能白手起家,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社會,在推崇努力、能者成功這一點上都是一致的。

成功得之不易,失去更感痛苦。

崇尚精英的社會,認為在人生早期,社會成員應該享有同樣的社會資源,大家各憑本事,有能力的人進入社會上層,沒能力或懶惰的人滑到社會底層,你的身份地位就是你能力的象徵,對今天討論的身份而言,這種社會的關鍵作用,在於它向人們灌輸了這樣一個觀念,再也沒有制度攔著你出人頭地了。

所以如果你窮,一定是因為你不夠努力,如果你窮,那麼你的人生就徹底失敗了,你是沒有價值的。這樣的觀念,讓社會更崇尚富人,對窮人造成了輿論壓力,可以說在一個社會裡,身份越容易改變,焦慮就越容易產生。

我們進入「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等級制度逐漸被廢除,社會流動性大大增強。可是,經濟和政治上的進步,卻使現代人頗感焦慮:我們再也無法像祖先那樣安分守己,平靜地接受父輩傳承的地位。

大多數人都對自己的社會地位不滿意、擔心別人輕視自己。遺憾的是,我們拚命追逐的身份,追逐的成功,成功卻是個特別脆弱的東西。除了需要努力,還受時機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那麼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的社會地位取決於我們能否成功,可是成功並不容易獲得和保持。

另外,正因為成功來之不易,失去它讓我們特別痛苦。從這兩點來看,當代人比古代人焦慮,當代富人比古代富人焦慮,當代窮人比古代窮人焦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日趨失控的成功學雞湯也在火上澆油

二十一世紀肇始,社交媒體對此更是推波助瀾。我們時時刻刻暴露在同輩人的審視之下,平平淡淡地過自己的小日子,越來越不可能了。所有的同輩都在有意無意地攀比,在世俗世界的成就,致使我們的生活舉步維艱。

自媒體作家言之鑿鑿:哪怕你身體殘疾如海倫·凱勒、哪怕你像史蒂夫·賈伯斯一樣被親生父母拋棄、哪怕你像比爾·蓋兹一樣中途輟學、哪怕你像傑克·倫敦或者卡內基一樣白手起家,只要你有理想、肯努力,就一定能夠出人頭地。

你可以像拿破崙一樣,以一個鄉巴佬外國人的身份,到隔壁國家當皇帝;或者像阿諾·史瓦辛格一樣,從健身運動員奮鬥成全民偶像。

我們驚奇地發現:厲害人物比比皆是,可是自己卻是理想難以實現,生活都成問題。

夜深人靜之時,我們捫心自問:我已經很努力了,可是為什麼連買間公寓都買不起?連結婚都這麼難?難道我真是廢柴一根,註定窩囊一生嗎?身份的焦慮,大致說來,就是上文所說的這種負面情緒。

作者指出:宣傳和現實有著雲泥之別。現代社會並沒有政府鼓吹的那麼公平,爬上金字塔頂端的階梯也並非坦途,世俗的成功也沒有雞湯作家說的那麼易如反掌。生活艱辛、命運無常。

在二十一世紀輟學的學生,想在自家車庫裡,把自己鼓搗成首富的難度,一點也不亞於六百年前,西伯利亞的農奴想當俄國沙皇的難度。自身努力固然重要,但是結果卻無從控制。

如果我們不能停止焦慮,反而是一面做著唐吉訶德戰風車般的徒勞掙扎,一面又去FB、IG或各種社交平臺上,打腫臉充胖子,或是從事行險僥倖的行業,希望藉此翻轉身份,那麼我們將會浪費掉生命中大量的光陰,把短暫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破壞殆盡。以上這段論述,大致可以看作本書的中心思想。

(待續)


 

(註1) TED:
(指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在英語中的縮寫,即技術、娛樂、設計)是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營利機構,該機構以它組織的TED大會著稱。TED誕生於1984年,其創辦人是里查德·沃曼(英語:Richard Saul Wurman)。每年3月,TED大會在美國召集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他們關於技術、社會、人的思考和探索。

(註2) IMDb:
網路電影資料庫(英語:Internet Movie Database,簡稱IMDb)是一個關於電影演員、電影、電視節目、電視藝人、電子遊戲和電影製作小組的線上資料庫。IMDb開辦於1990年10月17日,從1998年開始成為亞馬遜公司旗下的網站,在2020年10月17日時,IMDb慶祝了他們30週年的紀念。

其他文章︰
  1. 《身份的焦慮》中
  2. 《身份的焦慮》下
  3. 《創造力》【中】
  4. 《讚揚與責備》下
  5. 《社交天性》下
  6. 《活出意義來》3/4
  7.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8. 《品格的力量》40 性格使人成功
  9.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10. 《品格的力量》77 丈夫的手、眼、心
Previous Post

《身份的焦慮》

Next Post

《身份的焦慮》中

相關文章

《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

《國家的視角》

2021-07-16
0
《七真史傳》:第十一回-02 第十一回 降冰雹天公護法 施妙算真人指迷【中西對照】Capítulo 11-02

《七真史傳》:第十一回-02 第十一回 降冰雹天公護法 施妙算真人指迷【中西對照】Capítulo 11-02

2023-11-05
0
《七真史傳》:第二十二回-02 分蒲團大道不戀情 問相法當面把人量【中西對照】Capítulo 22-02

《七真史傳》:第二十二回-02 分蒲團大道不戀情 問相法當面把人量【中西對照】Capítulo 22-02

2024-08-08
0
《品格的力量》25 一刻也不要閒著

《品格的力量》25 一刻也不要閒著

2023-03-10
0
《七真史傳》:第九回-01 王重陽分身化度 孫不二忿怒首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9-01

《七真史傳》:第九回-01 王重陽分身化度 孫不二忿怒首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9-01

2023-09-09
0
《生命3.0》1/3

《生命3.0》1/3

2022-08-18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