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大器可以晚成》上

2022-01-06
in 經濟學科
0 0
A A
《大器可以晚成》上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3
權威財經雜誌《富比士》發行人里奇.卡爾加德,引領話題的必讀之作,成功不在乎年齡,本書帶你活出自己真正的價值!

矽谷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員工,平均年齡是幾歲?

有八間頂尖公司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2歲。

臉書員工平均數一數二的年輕:28歲。Google:29歲。

比爾蓋兹、Google創辦人布林和佩奇、亞馬遜的貝佐斯、臉書祖克伯以及蘋果創辦人之一沃兹尼克,他們在16、17歲有個共同的經驗是:在美國大學SAT(註1)都是幾乎滿分。他們在少年時就被認定為高智商,創業後用人也以自己的經驗來尋覓,認為高智商的年輕人才有創意。每個員工進來這個高智商公司,都拉高了徵人的標準。

那我們其他人呢?我們超過這年紀,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表現就被丟下來,這輩子就沒有機會有創意了嗎?

人生,沒有第二幕?!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叫《大器可以晚成》。這本書主要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每個人都可以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其實是一個有點奇怪的詞。同樣是形容成功,假如用年少有為,就會透露著幾分對天賦的羨慕,假如用大器晚成,就隱隱透露著一種勵志的成分。但是仔細想想,我們什麼時候會覺得一個人特別勵志?大概是這個人的自身條件不是特別好,或者沒有什麼資源上的優勢,全憑一股韌勁,付出了比別人多的辛苦,才闖出一番名堂。

換句話說,大器晚成這四個字,之所以能夠帶來一種勵志的感覺,是基於一個前提,那就是年輕是最大的優勢,而大器晚成的人已經失去了這種優勢,還能把事情達成,所以了不起。

這個共識的背後,其實也隱含著一種焦慮:中年人就害怕自己在職場上,已經沒有競爭力,害怕被年輕人取代;而年輕人也焦慮,擔心不能在年輕的時候闖出一番成就,老了就沒有競爭力了。費兹傑羅(註2)曾經說過:「美國人的人生沒有第二幕。」言外之意就是:幹什麼都得趁年輕,錯過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法蘭西斯·史考特·基·費茲傑羅
法蘭西斯·史考特·基·費茲傑羅(英語: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

但是這本書的作者,卻提出了一個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認為年輕是個優勢沒錯,但是中年其實是一種更大的優勢;而且不僅是中年,從出生到老去,每個年齡層都會獲得某種相應的、其他年齡不具備的能力。從這個角度看,所有人都可以大器晚成

這不是一句心靈雞湯,這背後其實有來自神經科學、腦科學、社會學上的一整套解釋。借用作者的話說,每個人都可以大器晚成,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而且,「大器晚成」這個話題還有一個反面,假如我們繞到這個話題的背面,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既然中年是一種更大的優勢,我們以前為什麼不這麼想呢?我們為什麼一直更偏重於把年輕當成優勢?

過度奉行神童文化,作者藉由本書踩煞車。

作者認為這其實是我們的教育機制、社會評價標準,還有社會敘事方式共同塑造的結果。換句話說,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探討「大器晚成」這個話題本身,也在反思我們整個社會的教育方式,以及我們對人才的定義標準。

這本書的作者是《富比士》雜誌的發行人,叫里奇·卡爾加德(註3)。從某種程度上看,他可能是全世界最適合研究這個話題的人之一,因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找到不同的評價人才的標準,然後推出五花八門的排行榜。

不管是現代社會對年少成名這件事的癡迷,還是我們對大器晚成這件事的誤解,作者都有非常紮實的體感,比如《富比士》每年都會評選出30位30歲以下菁英。再比如,幾乎每個行業都會定期評選青年才俊,這些評選已經成為了一門產業。借用作者的話說,美國社會過度奉行神童文化,已經有點患上了年少成才狂熱症。

當然,這本書不是在徹頭徹尾的否定對年少成名的追捧,而是作者覺得這件事現在有點過度,想借這本書對此踩踩煞車。這本書雖然主要針對的是美國社會,但是裡面的很多觀點對我們來說,很有啟發。接下來,分為兩部分來解讀這本書。

  • 第一部分:人們為什麼會對年少成名這件事那麼追捧?這個現象是怎麼形成的?這是作者對社會人才制度的反思。
  • 第二部分:中年人的優勢是什麼?為什麼每個人都可以大器晚成?作者又給出了哪些行動建議?

第一部分:為什麼人們會對年少成名這件事那麼癡迷?

年少成名這本身是一件好事,問題不在於這件事本身,而在於對它的癡迷程度,已經影響到了我們的正確判斷。比如有個叫賴利維斯頓的編劇,曾經在好萊塢風光一時,因為他還不到19歲就拿到迪士尼旗下,一個電影公司30萬美元的編劇合同。

大家一看:「這是個天才啊!」很多媒體開始搶著報導。但是沒過多久,這個故事就出現了反轉:這個人的身份是假的,他其實已經30多歲了。媒體問他為什麼造假?他的解釋:「假如人們知道我已經30多歲,就沒有人會理我了。」

有三股力量追捧年少成名

這件事不是一個個案,作者在經營《富比士》雜誌的這些年,見過很多類似的情況。用他的話說,整個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年少成名有如此深切的焦慮,這個局面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作者認為背後有三股力量雜揉在一起,造成了我們對年少成才的過度追捧。

第一股力量是商業,確切的來說,是社會上的菁英早教機構。教育機構只是眾多產業中的一個分支,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來改變一個社會的心態嗎?假如站在家長的角度,這件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一個家長到中年基本會發生這樣幾件事:首先,這可能是一個人一生中,積累財富最多的年紀,手頭有足夠的錢;其次,他們大概已經意識到,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很難再有大的改變。

教育機構灌輸家長:成才要趁早!

那這些錢往哪花呢?那些教育機構就是瞄準了這個空檔,他們會通過一切渠道,向家長灌輸一個概念,那就是「成才要趁早」:人的決勝期就這麼幾年,錯過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這個理念本身對不對不重要,關鍵是它能夠激發一場教育的軍備競賽,只要有一批家長參與,別的家長就會跟進,生怕落後。那麼這場軍備競賽已經搞到什麼程度了?根據這本書中的說法,在美國針對3歲孩子的第二語言課程,價格已經飆升到每年3萬美元以上。

暫且不論這些課程有沒有效果,關鍵是當參與的人足夠多,投入的資源足夠大時,不管這件事的前提是否正確,它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社會共識。

要知道我們的觀點,很多時候是被行為反向塑造的,也就是說,一件事你本來未必認同,但是當你參與其中,你就會潛移默化的認為它其實是對的,結果「成才必須趁早」這個原本用來宣傳的商業口號,就這樣逐步被放大,成為了一大批人的集體共識。

如果大家都趁早把教育搞起來,多學點東西,這不也是一件好事嗎?但作者認為未必,反而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比如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而且這個壓力大到超過很多人的想像。

對孩子的教育節奏出現問題,不可不深思。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調查,今天達到重度抑鬱標準的高中生和大學生,數量是20世紀60年代的5倍:在美國高中生裡,有16%的人考慮過自殺,甚至還有13%的人制定過自殺計畫。

再比如,對年少成名的癡迷,反而會讓孩子對很多原本感興趣的事,失去熱情。《華盛頓郵報》曾經報導過說,現在有70%的兒童超過13歲以後,就不怎麼系統的參加運動了;不是沒有機會參加,而是不想參加,因為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接受了特別專業的訓練,參加過大量嚴酷的競爭。

運動本來是個愛好,但這麼一搞,反而成為一種任務、一種負擔。

而站在家長的角度看,大家都覺得要成名必須趁早,假如在小時候玩不出什麼名堂,看不出什麼天賦,那麼對小孩子運動的投資就是一個失誤,得及時止損。這就導致一個孩子的教育節奏出現問題:年幼時經歷一通狂轟濫炸,什麼都學一點,但是什麼都不精;但長大一點想踏踏實實地學一門東西時,又很難獲得家裡的支持。

話說回來,一個人的真實天賦,真的能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看出來嗎?其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多數人認為是能的。這就要說到助推神童文化的第二股力量,就是智商測試。

一眼望穿人生的工具:智商測驗

將近一個世紀以來,智商測試在很多國家盛行,也正是這個測試給了神童文化在科學層面上的底氣。大家都覺得智商是天生的,因此對神童的判定肯定是對的。這句話背後有一句潛臺詞:那就是人生是可以被一眼望穿的。而這個一眼望穿人生的工具,就是智商測試。

但是這張測試真有那麼準嗎?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智商測試的來歷說起。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測試量表,出自一個叫阿爾弗雷德·比奈(註4)的法國心理學家。1899年,法國通過了一項針對6到14歲兒童的義務教育法,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很多學生跟不上。

阿爾弗雷德·比奈
阿爾弗雷德·比奈(法語:Alfred Binet,1857年7月8日-1911年10月18日)

以前學生少,有不懂的可以問,這就能確保全班大概能夠跟上一個統一的進度。但是學生多了以後,不可能一對一的補課,萬一有學生跟不上就比較麻煩。而且學校還發現有那麼一批學生:不管上什麼課,都比別的孩子慢一拍。那麼,應該怎樣對待這些慢熱型的孩子?有人找到了比奈,比奈認為要想幫助這些學生,得先瞭解他們的真實能力。

於是他和一個叫西蒙的醫學院學生,在1905年的時候,一起設計出了一套測試,用來測量3到16歲孩子的腦力水準。這套評估標準叫比奈-西蒙量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商測試量表。

要特別強調的是,在比奈本人看來,這個量表只能作為一個時間段的參考,它反映的是一個孩子在同齡人中的腦力水準,隨著年齡改變,這個水準也可能改變。也就是說,這個測試根本沒有辦法反應,一個人一生的智力水準。

但是這件事的轉折就在於,比奈怎麼想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個量表實在是太好用了。當時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在面臨教育規模化的問題,他們都需要一套標準化的測試工具。

於是智商測試開始在全世界風靡,而且幾乎是同一個時期,其他的測試工具也紛紛出現了。比如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就是當時出現的,這是一種人格測試方法,據說直到今天,很多公司的HR(註5)仍然在使用。但是它真的準確嗎?

(待續)


 

(註1) SAT:
(台灣稱「學術水準測驗考試」),前稱學術能力測驗(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和學術評估測試(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是由美國大學委員會委託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定期舉辦的測驗,和ACT一起並作為美國各大學申請入學的重要參考條件之一。第一次考試於1926年舉辦。總成績分值為400-1600分,由四個部分組成(數學、實證式閱讀、寫作、論文寫作)。
(註2) 費兹傑羅:
法蘭西斯·史考特·基·費兹傑羅(英語: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簡稱史考特·費兹傑羅,是一位美國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展示了爵士時代。雖然他一生只獲得了少量的成功,但他現在被廣泛看成是20世紀最偉大的美國作家之一。費兹傑羅被認為是1920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人,他最著名的小說為《大亨小傳》,此書堪稱美國社會縮影的經典代表。
(註3) 里奇·卡爾加德:
(Rich Karlgaard,1954年8月9日-)美國權威財經雜誌《富比士》發行人,暢銷作家、演講家,曾獲1997年度安永企業家獎。在世界各地一年演講超過50場,還在各大財經節目擔任評論員,以幽默睿智的風格聞名。著有《人生2.0》、《軟優勢:卓越企業的永續之道》,並合著有《團隊天才》。
(註4) 阿爾弗雷德·比奈:
(法語:Alfred Binet,1857年7月8日-1911年10月18日),比奈生於法國尼斯;是一位法國心理學家,智力測驗的發明者。1889年在巴黎大學創立法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1905年與泰奧多爾·西蒙(Theodore Simon)合作制定比奈-西蒙智力量表;他的主要目標是鑑別學習學校課程需要特別幫助的學生;比奈於1908年到1911年修訂他的智力量表,在他意外死亡之前得到最後結果。1916年史丹福大學的劉易斯·特曼(Lewis M. Terman)修訂了這個量表,採納了德國心理學家William Stern的建議,將測量出的個人智力水平稱為智商(I.Q.);特曼的測驗命名為史丹福-比奈智力量表,是今天智力測驗的基礎。
(註5) HR:
人力資源(英語:Human Resources;簡稱:HR),是指一個機構中由人所組成的勞動力。人力資源的安排、運用稱為「人力資源管理」,關鍵功能是「在合適的時間,將合適的人員,安排在合適的職務上」,乃企業用來治理與運用人力資本的部門。

《大器可以晚成》上

其他文章︰
  1. 《大器可以晚成》下
  2. 《思維盲點》任何人都會有的思維誤區(上)
  3. 《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上
  4. 《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下
  5. 《貧窮的本質》上
  6. 《全新思維》下
  7. 《輝瑞登月任務》 2/4
  8. 《好奇心》下
  9. 《清教徒的禮物》上
  10. 《指標陷阱》2/3
Previous Post

《大器可以晚成》

Next Post

《大器可以晚成》下

相關文章

商周職場心靈》曾自覺不如台清交出身的同事而感到沮喪⋯台積電前主管分享職場轉念3步驟

商周職場心靈》曾自覺不如台清交出身的同事而感到沮喪⋯台積電前主管分享職場轉念3步驟

2022-12-15
0
《品格的力量》61 自然的行為

《品格的力量》61 自然的行為

2023-11-24
0
《品格的力量》9 家庭造就了人

《品格的力量》9 家庭造就了人

2022-11-18
0
商周圖書摘要》原則:屬於你的引導式筆記 3個日常練習,關鍵時刻做決策更容易!

商周圖書摘要》原則:屬於你的引導式筆記 3個日常練習,關鍵時刻做決策更容易!

2023-02-25
0
股市下跌是好消息?股神巴菲特:我們會在人們最悲觀的時候,做最好的交易!

股市下跌是好消息?股神巴菲特:我們會在人們最悲觀的時候,做最好的交易!

2025-06-14
1
《創造力》【上】

《創造力》【上】

2021-10-22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