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30年代,曾經發生過歷史上著名的金融泡沫:鬱金香熱。當時大批荷蘭人,瘋狂的投入到鬱金香交易中,一個鬱金香球莖,甚至被炒到能買下一棟樓。這場早期金融泡沫,主要就是由公眾的狂熱引發的,它是無法用傳統經濟學理論來預測,甚至合理分析的。那麼這種週而復始的金融泡沫,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
那些流行的觀念、故事和八卦是如何改變經濟的?
經濟學給很多人的印象是大量的數學公式,看不懂的經濟理論和堆砌在一起的統計數字。經濟學家也往往讓人覺得高高在上,每天說這一些不接地氣的專業術語。但實際上經濟學也十分擅長講故事,幫助人們從日常閒聊中尋找規律。
這集為大家推薦的書是《敘事經濟學》,又譯《故事經濟學》。聽到這個書名,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敘事跟經濟學放在一起,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簡單的說,這本書的主題就是:那些流行的觀念、故事和八卦是如何改變經濟的?
聊這種話題,很像是暢銷書的招數,看著很熱鬧很有意思,就是缺那麼一點權威性和專業性。但是告訴你,這一本書不一樣。
這本書的作者羅伯·席勒(註1)可是正經的權威學者,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是行為金融學的創始人之一,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在做投資決策時,並不是完全出於理性計算,而是受到各種心理的社會的因素的影響行為。金融學希望在乾巴巴的數字之外,通過研究人們的真實心理和行為動機,來更好的理解和預測市場。
學術研究一脈相承,《敘事經濟學》是集大成。
在2000年以後,行為金融學就從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逐漸成為主流,有三位這個領域的學者,先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是2002年的丹尼爾·卡尼曼、2013年的羅伯·席勒和2017年的理察·塞勒。
席勒在2000年的時候,出版了一本書叫做《非理性繁榮》,成功預測了當年美國網路泡沫的破滅,而一戰成名。後來席勒與同為諾貝爾獎得主的喬治·阿克洛夫合著了一本《動物精神》也很有名。所謂動物精神,就是指人在投資行為中的非理性。
今天要說的這本《敘事經濟學》,和席勒前面的學術研究是一脈相承的,席勒說,這是他一生學術研究的集大成者。行為金融學研究人在投資中的非理性因素,例如認知偏差、厭惡損失(Loss Aversion)(虧損厭惡)、心理帳戶等等,那麼哪一種非理性因素,在宏觀層面的影響最大呢?席勒認為,就是這本書的主題「敘事」。
所謂「敘事」,通俗點說就是故事,這裡的故事可以是一首歌、一則笑話、一個理論,或者是一個觀點,總之是能夠激起人們情感共鳴的東西。
那為什麼敘事會影響經濟呢?
傳統的經濟學認為,人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基因決定的,比如一個人是悲觀還是樂觀,是保守還是激進,是節約還是揮霍等等,基本上都是天生的,而席勒卻認為,那些突然流行開來,好像得了病毒式傳播的故事,會極大地影響人們的情緒和偏好,讓人們原本分散的偏好越來越趨於相同,這樣就會形成一股時代洪流,進而改變歷史的走向。
下面我們就跟隨席勒看看,美國歷史上兩個最重要的傳染性敘事,是如何改變了美國經濟走勢。
「美國夢」這個詞如病毒式傳播,歷久不衰!
如果問你最近100年來,對美國經濟影響最大的敘事是什麼?你可能想不到是「美國夢」。這個詞直接影響了美國,歷史上幾個重大事件的走向,比如大蕭條、黑人平權運動,和2007年的金融危機。為什麼這麼說?聽作者慢慢道來。
「美國夢」這個詞誕生於1931年,正是大蕭條最嚴重的時期,當時有個叫詹姆斯·亞當斯(註2)的暢銷書作家創造了這個詞,然後這個詞就獲得了病毒式傳播,直到今天都還是美式價值觀的代名詞。今天看來,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人民亟需精神慰藉,美國夢流行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但是席勒告訴我們,在美國夢出現之前,類似的詞非常多,比如美國品格、美國原則、美國信條之類。但是這些詞都沒能活起來,唯獨美國夢一出場就成了爆款。這是為什麼呢?這一點,連席勒也說不清。
這本書探討的重點是流行性敘事,如何改變了經濟走向?至於什麼樣的故事能夠獲得流行性傳播,這是另一個大課題,這本書裡沒有涉及太多。席勒認為,儘管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比如說像名人效應、重複效應、視覺效應之類的,但從根本上說,流行性傳播的故事基本上是隨機的,無法事前預測。
回到美國夢敘事,我們只需要知道這個詞出現之後,僅僅兩年,美國經濟就走出了大蕭條的最低谷,開始慢慢復甦,這其中發生了什麼?還得從大蕭條之前的1920年代說起。
流行語「趕上瓊斯家」代表什麼?
美國人把1920年代,稱為喧囂的20年代,那是美國經濟的大繁榮時期,美國人民的生活水準快速提升,當時的普通美國人富裕到什麼程度?以汽車普及率為例。1929年美國家庭的汽車普及率為90%,也就是說,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輛車。想想看,這可是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前的事啊。
在那樣的繁榮之下,鋪張浪費相互攀比的社會風氣開始形成。當時有一句流行語,叫做「趕上瓊斯家」(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也就是千萬不能輸給隔壁瓊斯。
在1920年代,消費信貸也成為了美國人的日常,當時有3/4的汽車使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的。但是大蕭條以來無數人失業,欠下一屁股債,甚至還有很多人流落街頭,淪為乞丐,這時候在攀比炫富就顯得不合時宜,而且很容易遭人記恨。
當時的一位作家這樣寫道:如果瓊斯家繼續舉辦大型的派對,穿名牌的時裝,人們就會覺得他們對別人的苦難麻木不仁,無動於衷!所以大蕭條時期的社會風氣,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從炫富變成了炫窮,貧窮第一次成為了時尚。
流行的破洞牛仔褲,竟是百年前的時尚。
比如人們不再開車上班,而是改騎自行車,人們不再出門聚餐,為了打發晚上的時間,廉價的紙板拼圖開始流行,人們也不再穿正裝,而改穿用粗布做的牛仔褲,這還不夠,還要故意拉幾條口子來做,就你看現在流行的破洞牛仔褲,竟然是100年前的時尚。
特別是那時候人們開始理直氣壯地說:「我買不起這個。」甚至口氣中還帶點驕傲的味道,似乎是在暗示「我曾經買得起」,只不過在股市裡面損失掉了。 按理說,節儉風氣替代了奢侈風氣,這本來是好事,但是在大蕭條的背景下,節儉意味著減少消費,而減少消費意味著經濟會更加蕭條,造成更多失業,這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比如,由於大部分人都決定不買新車,福特公司的汽車銷量,在1929至1932年之間陡然下降86%。可以推測,如果這種貧窮時尚一直持續,那麼大蕭條的復甦會遙遙無期。
幸好就在這個時候,「美國夢」閃亮登場了,按照這個詞的發明者亞當斯的定義,美國夢是指每個人都應該過上更美好、更富足、更圓滿的生活,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掙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美國夢不只是汽車,也不只是高工資,而是一種英雄不問出處的社會秩序。
所以你發現了嗎?這段話悄悄地回歸了1920年代的消費主義敘事,雖然美國夢不只是汽車,也不只是高工資,但其中的潛臺詞是:汽車和高工資的確是實現美國夢的前提。前面說了,「美國夢」這個詞意發明出來就馬上傳開。到1932年底,社會風向開始倒轉。消費主義重新蓋過了貧窮時尚。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夢敘事幫助美國更快地走出了大蕭條。
羅斯福總統一句名言,也讓美國走出大蕭條。
當然,這裡必須強調美國夢敘事,只是美國走出大蕭條的眾多原因之一,在美國經濟開始復甦的1933年,還發生了很多大事,特別是羅斯福總統宣誓就職,並開啟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就職演講中,羅斯福總統留下一句名言,他說,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這句話給了美國人民極大的鼓舞,也是讓美國走出大蕭條的重要敘事之一。
有意思的是啊,根據席勒的考證,這句話並不是羅斯福總統原創的,有學者和官員在那之前就說過幾乎一模一樣的話,但是並沒有成為名言。這是為啥呢?大概是像錢鍾書(註3)先生說的名人才能說名言,名人哪怕只是說一句很普通的話,但是因為他是名人啊,那這句話也就成了名言。
「美國夢」這個詞也是一樣。前面說了這個詞,是由一位叫詹姆斯·亞當斯的人首次提出的,但是不要說我們不知道這個人,連美國人也沒聽說過。如果你去網上搜美國夢,你猜誰的名字最有可能跟它聯繫在一起?
是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註4)。他在1963年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把爭取種族平等和美國夢聯繫到了一起,這就讓黑人民權運動有了更大的感召力。馬丁·路德·金恩的名字也從此和美國夢綁定在一起,而原創作者詹姆斯·亞當斯的知名度,顯然不能和馬丁·路德·金恩相比,所以他幾乎被人們遺忘了。
新的美國夢敘事,引發震動全球的金融危機。
到2000年之後,美國夢的含義又有了新的變化。小布希總統上臺之後,決定把美國夢和買房子綁在一起,他說,在美國,如果您擁有自己的房子,那麼你就正在實現美國夢。
小布希總統簽署的購房補貼法案,名字就叫做「美國夢首付款法案」,在這個時期的媒體宣傳中,買房子這件事,竟然還和道德以及愛國扯到了一起,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你買了房才是美國社會的中流砥柱,才是愛國。這種新的美國夢敘事,極大的推高了美國的房地產泡沫。
數據顯示,1997年到2005年的8年間,美國的整體房價上漲了75%,而租金僅僅上漲了8%。也就是說,房價的瘋漲根本不是由住房需求所推動的。
2003年,就在美國的房地產泡沫最嚴重的時候,房產抵押貸款巨頭房利美(註5)打出廣告:「美國夢,我們的夢。」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2007年由美國夢推高的房地產泡沫終於被撕破,引發了一場震動全球的金融危機。
到這裡,歷史似乎走完了一個循環。百年前,美國夢讓美國走出大蕭條,而百年後,美國夢又讓美國陷入了金融危機。
《僅僅是昨天:從大繁榮到大蕭條》一書, 則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大繁榮時期的景象,然而繁榮之後立刻迎來了經濟大蕭條,21世紀又重演了一遍,這似乎真是一場夢,但是否也是因為人們日有所思,沒什麼改變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