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商戰》上

125
本書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洞悉市場的人》作者最新力作,小說般精彩起伏的劇情,生物醫學史上最激勵人心的篇章,溯源超過40年,訪問超過300位產官學研專家,以宛如小說的筆法,生動展現新冠疫苗5大廠牌的激烈商戰。 

有打疫苗了嗎?你打第幾劑了?你打了哪一種疫苗?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新冠疫苗的接種,變成是人們交談和問候的一大重點。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它的書名叫做《疫苗商戰》。這個疫苗就是新冠疫苗的疫苗,所以這個《疫苗商戰》聽起來,就知道是這些疫苗廠商之間的一些恩怨情仇,或者說是疫苗廠商間的一些背後故事。

這本書裡面,有提到六家不同的疫苗藥廠,他們開發新冠疫苗的一些故事,包含了BNT輝瑞AZ還有莫德納嬌生Novavax,這六家藥廠如何跟時間賽跑,最後,又怎麼搶先推出的這個拯救大家的疫苗,在這週的書摘裡面會跟大家介紹一下,這些背後的故事,但是編者僅挑BNT還有莫德納來聊,因為這兩家公司的故事最讓人印象深刻了。

開發速度史上最快的新冠疫苗,OK嗎?

首先想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你知不知道這一次的新冠疫苗,它開發的速度是有史以來最快的?以前一個疫苗大概都五到十年的時間,才可以開發出來,而這一次的新冠疫苗,卻不到一年就開發出來了,那大家都會想到:這麼快的背後,疫苗到底可靠嗎?很多人直覺上會閃過一個念頭:這麼快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啊?

本書告訴大家,其實這次的疫苗,它採用的是一個全新的技術,而更有趣的是,這個技術原本在醫學界是非常不被重視的,而且這個技術有點像是邊緣人,一樣令人不解的是,那為什麼它在這一次可以脫穎而出?

這本書裡面,就詳細的分享了這方面的事情,在這個背後,其實是有一群堅持不懈的科學家,去鑽研這個還不成熟的技術,他們除了被同儕排擠,而且還有一些社群媒體,也對他們施加一些輿論的壓力,所以這些人,其實是處在比較邊緣的這個角落,來研發這個新的技術。

就因為他們的這個信念,讓這個技術得以在這一次的新冠疫情之中發光發熱,然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可以打造出一個成功的疫苗,來幫助大家度過這一次的疫情,那今天就來聊聊他們背後的這個故事吧。

本書以寫故事方式,介紹與醫藥有關的內容。

疫苗商戰》這本書的作者也滿有來頭,他是華爾街日報的一位特約作家,名字叫做古格里.祖克曼註1,他很擅長報導金融機構、人物專訪、企業故事。

在這本書裡面,他就訪問了產業界、醫學界,還有一些政界,包含了大概有三百多位,跟疫苗開發相關的人員,他這寫故事的方法非常像是小說,所以你讀起來會非常的順暢。

他也很深入的去說明了新冠疫苗的背後,這幾個大廠牌之間的一些激烈競爭或合作,以及他們這些創辦人,或者是這些執行長之間,有沒有什麼恩怨情仇?還是什麼樣的糾葛?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在這本書裡面都很詳細地透露了。

因為本書的作者,他本身是華爾街日報這種知名報紙的專欄作家,所以寫出來的書,文筆都很不錯,雖然是介紹與醫藥有關的內容,但卻是平常讀者可以看得懂的一種報導系列,所以讀起來的話是非常簡而易懂的。

挺身而出疫苗開發的藥廠,出乎意料之外。

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讀這本疫苗的開發故事中,感覺跟原本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之前會以為說,是不是在這個疫情爆發之後,世界上最頂尖的大藥廠,可能會挺身而出?

因為聽起來好像理所當然嘛,最大的藥廠應該就要挺身而出,來幫助世界拯救世人,但是沒有想到,實際上挺身而出的是誰呢?是一大群看起來不怎麼可靠,而且曾經飽受世人質疑,還需要到處去籌措資金的這些科學家跟商人。也就是現在我們常常聽到的莫德納BNT這些藥廠。

其實以前他們都不是大藥廠,那為什麼這一次他們可以挺身而出,可以這麼快地開發出疫苗?所以作者他就帶我們走訪,這些團隊背後的實驗室,以及各大研發機構後面,每一位關鍵人物。作者把這些資訊全部拼湊起來,讓我們去認識,這一場高潮迭起的疫苗開發過程。

這本書裡面,沒有多說些什麼人類面對疫情的慌亂,也沒有提及人類面對疫情有很多錯誤、混亂等等,書中談的不是這些東西,這本書裡面講的是說,科學其實在這一場現代的瘟疫當中,保護了我們,這些科學家趕著在一年之內研發測試,還要製造出這個疫苗,讓這麼多的人可以免於罹患重症。

那在這個快速開發的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轉捩點跟戲劇化的變化?這才是這本書所著墨的重點。

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三個重點──

第一個是:大藥廠跑去哪裡了?

第二個是:莫德納他們是怎麼樣逆轉勝?

第三個是:BNT如何急起直追?

疫苗不是很好的生意,大藥廠跑了?

第一個要跟大家聊的是,到底大藥廠跑去哪裡了?我們現在常常聽到的,莫德納還有牛津大學(後來是跟AZ合作開發的),這些研發疫苗的公司,他們都不是傳統的那種醫藥大廠,那為什麼他們可以搶先,在大藥廠之前推出有效的疫苗?

因為這個背後,有一個沒有很公開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疫苗它本身,不是一個很好的生意。

作者在這個書裡面有提到說,像是在1990年代的末期,愛滋病非常的盛行,然而那時候,其實很少有大藥廠願意投入疫苗的研發,因為業界就有一個秘密,就是做疫苗通常是虧本生意。那我們會說,第一個研發出這個疫苗的人,應該是可以獲得名望呀!大家會認為這個公司就很厲害,那應該也可以賺錢吧,為什麼不能賺錢呢?

那是因為生產疫苗,它背後的成本也是很可觀的,尤其是如果疫苗施打還出了一些問題的話,那這個製造廠商也要擔很大的責任,而且對於藥廠來說,他們其實更傾向於開發新的藥物比較好。為什麼新的藥物比較好?因為這個新的藥物,以後是可以變成固定的收益,病人可能一輩子都要服用這個藥物啊!

所以開發藥物是可以重複性的,多次的讓病人服用,這個利潤當然是高很多。但是相反的,開發疫苗的利潤真的是很少,而且它提供的效果,有時候是終身免疫的,可能你打一次一輩子就都不用再打。(這次的新冠疫苗比較例外一點,幾乎每個人都要補個好幾次的追加劑。)

研發疫苗的,大多都是小公司!

這研發疫苗對於人類是很好,可是對於商業上面的利益,就沒有這麼好,因此,要大廠商他們去卯足全力開發疫苗,這聽起來,就是一個有點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再加上很多的這個傳統疫苗開發的時程,都是五年到十年以上的時間內,因此大多數投入愛滋疫苗的,都是「沒什麼可以損失」的小公司。

因為這些小公司,它就是比較沒什麼可以損失的嘛,如果賭對了、開發成功了,當然可以有名聲、有利益;如果賭錯了也沒怎麼樣,反正它本身就是小公司,所以這是以前這個業界常見的一個現象。

疫苗研發很困難,大藥廠的為難之處。

書裡面就提到了,當初疫情爆發初期,世界大藥廠「默克」認為,開發新疫苗勢必讓公司轉移資源,削弱現在蓬勃發展的醫藥領域,因此他們決定放棄開發。默克高層的決定很冷酷但很好理解:疫苗研發很困難。因為他們曾經對 2014爆發的伊波拉病毒迅速做出回應,召集頂尖科學家費時五年研發,但疫苗還沒上市,疫情就已經消退。

他們還得每年花五千萬美元,維持疫苗的供應。因為藥廠不能說開發完了就不供應了,之後如果疫情還是有爆發,藥廠還是必須要維護,而那個成本也是很高的,所以他們那時候就決定,新冠疫苗的這一波,不要在第一時間就大舉投入,這個聽起來也是情有可原啊。

另外兩家大藥廠法國「賽諾菲」和英國「葛蘭素史克」,雖然迅速投入研發,可是在製程中的一個計算錯誤,讓初期臨床受試者的施打劑量低於預期,使得他們在這場疫苗開發競賽上,完全落後。那麼,是哪一些藥廠脫穎而出了呢?

待續


(註1) 古格里‧祖克曼:
(Gregory Zuckerman)暢銷書《洞悉市場的人》(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史上最大交易》(The Greatest Trade Ever)和《頁岩油商》(The Frackers)作者,《華爾街日報》特約撰述,主要報導金融機構、人物專訪、企業等,亦從事避險基金和其他商業調查報導;曾三次贏得財經新聞界最高榮譽的羅布獎(Gerald Loeb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