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好奇心》上

2022-05-05
in 經濟學科
A A
《好奇心》上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15
每個人自出生起就有好奇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奇心逐漸退化,只保留了學習和探索的習慣。擁有好奇心的人往往更聰明、更富有創造性,也更容易成功。那麼是什麼剝奪了我們的好奇心?

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孩童時,我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慾,隨著慢慢長大,我們的好奇心卻在慢慢消退?想想看,你有多久沒有問過「為什麼」了?是因為我們已經掌握了,所有的知識與智慧了嗎?相信沒有一個人說「是」!那為什麼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會逐漸喪失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了呢?

今天我們解讀的書是《好奇心》,又譯《重拾好奇心:讓你不會被機器取代的關鍵》,作者是伊恩·萊斯利(註1)。

好奇心

我們將通過五部分來解讀這本書:

一、為什麼好奇心對我們很重要?

二、好奇心的分類

三、人們逐漸喪失好奇心的5個原因

四、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五、成年人怎樣才能保持好奇心?

會問「為什麼」是人和動物區別的分界線

一、為什麼好奇心對人類很重要?

我們從一個實驗開始講起。在一個實驗室裡,專門教大猩猩學會一些東西,大猩猩只要摁一下實驗室裡的一個按鈕,就能得到一個獎勵。結果所有的大猩猩只有一個一學就會,可以說這個大猩猩是裡面最聰明的,但即使是這個最聰明的大猩猩,也從來不會問:「為什麼?」這就是猩猩和人的區別,這也是人和其他所有動物區別的分界線。

人會問:「我為什麼要到這兒來?將要到哪去?」人類會問:「我能不能夠不斷的去改進我的工具?」可以說是好奇心,讓人類文明不斷的發展進步。

另一個案例,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好奇心的意義。一個電視製片人叫勞埃德,就是他捧紅了《豆豆先生》。他年紀輕輕就已經成名了,但是到了40多歲以後,他突然之間陷入了抑鬱,主要的原因就是做什麼事都不順利,於是他就開始把自己封閉起來。

人類的第四大驅動力,就是好奇心。

在勞埃德病得越來越重的時候,偶然的機會他決定開始讀書,他並沒有計劃好讀什麼書,於是就想:反正已經得抑鬱症了,那就逮到什麼書,就看什麼書吧!

隨著他不斷地讀各式各樣的書,他的抑鬱症竟然好了!他越來越覺得自尊水平在提高,越來越覺得學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後來勞埃德讀了這麼多書以後,回到電視台做了一檔益智問答類的節目,事業又再次起飛了。

後來他說,他開始讀書後,發現自己不知道的知識越來越多,這激起了他的好奇心,於是一發不可收拾,開始用知識來救贖自己,最終這些知識,又讓他找回了久違的幸福感。

這兩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好奇心的作用是多麼的偉大!

實際上,好奇心是我們人類區別於動物的第四驅動力,前三個驅動力是什麼呢?就是食物、兩性、住所。只有人類有第四大驅動力,就是好奇心。但並不是所有的好奇心,都能對我們有正向作用。接下來,我們看看不同類型的好奇心,是如何影響我們工作生活的?

消遣性好奇就是打發時間,覺得好玩。

二、好奇心的分類

有兩種類型的好奇心,第一類叫做消遣性好奇。什麼叫消遣性好奇?簡單的理解,我們每天刷那些娛樂性的八卦,就屬於消遣性好奇;就是覺得有趣而去關心別人的八卦。人人都有消遣性好奇,這種好奇是一種低層次的好奇水平,就是打發時間,覺得好玩。

消遣性好奇,在每個人的生活當中都有所體現,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喜新厭舊,覺得這個東西用膩了,我們換一個新的,這就是消遣性好奇,這個不需要鍛鍊,幾乎人人都有。

當然如果一個人真的抑鬱了,對生活失去了興趣,那麼連消遣性好奇都沒有了。消遣性好奇如果不加限制,也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後果,比如一些少年犯,很多是因為剛開始覺得好玩,想去嘗試,結果走上了犯罪不歸路。

上帝為有好奇心的人打造了地獄?

另外一種高層次的好奇叫認識性好奇。認識性好奇就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探索。我們需要用一定的腦力,需要讓自己刻意的去動腦子、去鑽研、去學習,這個過程就是認識性好奇的過程。

現代人是幸運的,我們有自由的權利,去滿足認識性好奇的心理,但在中世紀之前,人們對於好奇心是排斥的。天主教神學家奧古斯丁(註2)說,上帝為有著好奇心的人打造了地獄,因為那個時候,所有的書籍全部都是為宗教準備的,人們只能夠讀  上帝的書,只能夠讀聖經。

而且,普通人連讀聖經的資格都沒有,只有教會的人才有資格讀、才有資格解釋。所以在過去的那個時候,這個認識性好奇是被長期排斥的。

認識性好奇,讓人們持久的在認知上努力,同時人們也會慢慢看到自己知識的缺口,會激發更多的好奇心。

為什麼人們解決了好奇心的問題會很開心?這是大腦的作用。當我們解決了這個知識的缺口問題,解決了一個好奇心的時候,大腦當中會充滿了多巴胺(註3),就會有快樂的感覺。

小孩過了4歲,好奇心就開始衰減了。

三、人們逐漸喪失好奇心的5個原因

  1. 缺少回應使好奇心衰竭

你有沒有覺得,小孩子的好奇心會比我們大人多?這是為什麼?書中通過調查發現,剛出生的小孩好奇心是最重的,但一個小孩過了4歲以後,好奇心就開始衰減了,家長和老師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如果家長沒有給孩子的好奇心足夠多的回應,這個孩子會對周圍的世界慢慢喪失興趣。

為了測試小孩的好奇心,做了一個實驗。在實驗室裡把小孩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當小孩子用手指著問:這是什麼?這組媽媽認真的回答她的問題,而另外一組媽媽不回答或者瞎說。結果發現,第一組孩子的興趣越來越濃,而第二組孩子慢慢的就不再問問題了。

  1. 知識缺口使好奇心消退

一般人們會認為,一個人知識越少,好奇心越重,但事實恰恰相反。好奇心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天分,好奇心跟知識有著極大的關係,也就是說,好奇心是來自於知識缺口的認知。

有句話說:「學然後知不足。」當一個人對一個事情完全無知的時候,基本上是絲毫提不起任何好奇心的,原因是對這行業一無所知,所以認識不到自己知識的缺口。我們所分享的每一本書,就是試圖給大家在一個龐大的知識大塊當中撕開一個缺口,希望藉此激起大家繼續探索的好奇心。

所以好奇心跟我們的知識儲備量,有著非常大的關係,越是知識多的人,越容易認識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好奇心就可能會變得越重,求知慾就越強。

能不思考就不思考,我們是認知吝嗇鬼嗎?

  1. 人本身具有排斥好奇心的原動力

人本身具備排斥好奇心的原始動力,這個叫做認知吝嗇鬼,什麼叫認知吝嗇鬼?就是我們大腦的習慣就是懶,能不思考就不思考,為什麼?

因為大腦的首要目標是為了讓我們生存,而不是為了讓我們求知,求知這件事情對我們的身體本身來講,沒那麼重要,活下去才最重要,動腦子是很消耗能量的。所以人類的大腦自我保護機制,就驅動身體,儘量不要動腦子。

認知吝嗇鬼的這種特性,在生活中的表現就是:一切解釋聽別人的,比如我想了解這個事,就去網上看看是怎麼說的。為什麼網上會那麼多沒腦的訊息傳來傳去?就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判斷、不願意動腦子、不願意用自己獨立的意識去了解這件事,進而就會產生一種狀況,叫做社會惰化。

比如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就是一匹馬拉車和很多匹馬一塊拉車,然後看使勁大小,會發現只要拉車的馬一多,這些馬都不使勁了。

  1. 兩個敵人阻礙了我們的好奇心

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極端,會阻礙我們的好奇心,第一個叫做過分自信。過分自信就是無知而快樂效應,你如果問所有人:「在這個社會上,你覺得你的溝通能力,大概能夠排前百分之多少?」80%的人都說自己排在前20%,這肯定不對。但是,越溝通能力差的人越覺得自己排的靠前,因為沒有自知之明。

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妄自菲薄。妄自菲薄是什麼呢?就是嚇壞了,恐懼會殺死好奇心。很多人從小被父母教育要乖:「你老實點」,「不要搗亂」,「不要越雷池一步」。所以你發現你連跳槽找個新工作都不敢,因為永遠謹小慎微、永遠膽小,不敢去探索任何未知的領域,這也會阻礙我們的好奇心。

Google 找答案,讓我們損失了富有成效的挫敗感。

  1. 網際網路讓我們喪失了好奇心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好奇心會被壓制得更厲害,當我們能夠很容易地獲知,一個東西的答案的時候,惰性就開始產生了,我們非常容易的去Google一下、百度一下,就能搜到想要的任何答案。這裡面損失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叫做富有成效的挫敗感。

人在學習的過程中,這個富有成效的挫敗感,是能夠加深我們記憶的東西。沒有Google你會怎麼做?你就一定會去翻百科全書、會查、會讀,在這找的過程當中,你就學到了很多東西。

谷歌的創始人經常引以為豪的說:「我們要減少人們求知的摩擦感。」什麼叫減少人們求知的摩擦感?就是想要找什麼問題,一搜一定找得到,不需要你翻到後5頁。但你沒有想過,這個過程當中那種摩擦是有價值的?那個摩擦就是學習的過程、開闊眼界的過程,只有這種意外之得,才能夠讓我們不斷地撕開,一個個新的知識裂口,找到那些你原來不知道的東西。

有個詞叫數字鴻溝,就是說隨著這個數字技術越來越普及,有可能人和人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大。按照我們過去的想法,會覺得網際網路普及了以後,每個人都有了學習知識的機會,按理說,那些更窮的地方應該很快的趕上來的,因為知識都放在那兒,誰都可以輕易上網獲得。

但事實上,不是。人們並沒有因為數字技術的普及,而縮小成就差距,反而加大了浪費時間的差距。意思就是,隨著這個數字技術不斷的普及,大量的原本不上學的人,開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浪費他們的時間。

認識性好奇帶來的紅利:你會變得越來越好!

前面說的第一種消遣性好奇,網際網路讓人們可以輕易滿足,消遣性的好奇心,導致我們沒興趣運用認識性好奇,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大量的人把時間浪費在打遊戲、交朋友聊天、在社交媒體秀自己的日常上。

對有認識性好奇的人來講,網際網路可以用來學習,比如你正在通過網路來了解《好奇心》這本書的知識,但其他人可能正在玩遊戲、刷社交媒體。網際網路對你來講,有正向作用,你依然在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學習。

但是對於那些喪失了自我進步、自我學習能力的人來講,那就是一個巨大的黑洞,把時間整個吸進去,精力整個吸進去,這樣鴻溝變得越來越大。所以認識性好奇帶來的紅利就是:如果你具備認識性好奇心的話,你會變得越來越好。

(待續)


(註1) 伊恩·萊斯利:
(Ian Leslie)英國專欄作家、演講家、廣告從業人士。他主要關注創新、文化和政治,文章主要發表於《智生活》(Intelligent Life)、《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以及《衛報》等。同時他也是BBC廣播喜劇節目《成名之前》(Before They Were Famous)的編劇及主持。他的著作《說謊心理學:為什麼不說謊,我們就活不下去?》(Born Liars: Why We Can’t Live Without Deceit)曾被BBC廣播4台評為「本周最佳圖書」,被《每日郵報》讚譽為「一氣呵成,令人着迷」。
(註2) 奧古斯丁:
(Saint Augustine ),俗稱聖奧古斯丁。原稱奧勒留·奧古斯提奴斯(拉丁語:Aurelius Augustinus,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羅馬帝國末期北非的柏柏爾人,早期西方天主教的神學家、哲學家,曾任大公教會在阿爾及利亞城市安納巴的前身希波(Hippo Regius)的主教。
(註3) 多巴胺:
(dopamine)是一種大腦神經的傳導物質,最重要的功能是讓大腦產生「獎勵機制」,也就是當做了某件事而感到快樂,研究證實運動、食物都能促進多巴胺分泌。

阿國書香園地

其他文章︰
  1. 《好奇心》下
  2. 《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上
  3. 《貧窮的本質》上
  4. 《全新思維》下
  5. 《如果你那麼聰明》下
  6. 《敘事經濟學》下
  7. 《逆向管理》
  8. 《輝瑞登月任務》 1/4
  9. 《輝瑞登月任務》 2/4
  10. 《指標陷阱》2/3
Previous Post

《好奇心》

Next Post

《好奇心》下

相關文章

《七真史傳》:第十五回-01 示羽化先生歸隱 送靈柩門人服勞【中西對照】Capítulo 15-01

《七真史傳》:第十五回-01 示羽化先生歸隱 送靈柩門人服勞【中西對照】Capítulo 15-01

2024-01-28
0
《品格的力量》38 女性模範

《品格的力量》38 女性模範

2023-06-15
0
《七真史傳》:第二回 萬緣橋真傳妙道 大魏村假裝中風-01【中西對照】Capítulo 2-01

《七真史傳》:第二回 萬緣橋真傳妙道 大魏村假裝中風-01【中西對照】Capítulo 2-01

2023-04-09
0
《品格的力量》67 男人是頭腦,女人是心臟

《品格的力量》67 男人是頭腦,女人是心臟

2024-01-12
0
《人慈》2

《人慈》2

2022-01-27
0
《耶路撒冷三千年》2

《耶路撒冷三千年》2

2021-08-08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