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的力量》19 品格創造力量

25

偉大的精神總是在輻射出影響,它不僅產生力量,而且能夠交流甚至創造力量。

一個人品格的力量,往往會激發別人的品格的力量。它會產生共嗚,這是人類發生影響的重要媒介之一。一個充滿激情、精力充沛的人會不知不覺帶動周圍的人。這種榜樣是極具感染力的,它迫使別人去仿效。他產生一種活力,透過每一根神經來傳導興奮,最後使他們釋放出火花。

偉大的精神根源於一種深重的責任感和價值感

阿諾德博士註1的傳記作家曾經談到他對年輕人所產生的這種影響,他說:「震撼他們心靈的、使他們如此狂熱崇拜的不是他真正的天才,或淵博的學識,或他雄辯的口才,而是一種讓人產生共鳴的活力,它來自於生活中正在發生作用的一種精神──這種作用是健康的、持久的,它不斷發生作用是由於人們對神的敬畏──這種作用根源於一種深重的責任感和價值感。

由天才人物所產生的這種力量,會喚醒人們的勇敢、激情和忠誠。正是這種對個人的極度崇拜──例如,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每時每刻都在造就英雄和殉道者。品格的控制者能夠自己感覺到這一點。它透過感化、刺激和鼓勵人的天性,使之屈從於自己的影響。

但丁一個人,引發出一大群偉人。

偉大的精神總是在輻射出影響,它不僅產生力量,而且能夠交流甚至創造力量。因此,但丁註2出現以後,他引發了一大群偉人──彼特拉克註3薄伽丘註4達索等等。從他們身上,米爾頓註5學會了忍受邪惡的言語刺激和侮辱。許多年以後,想到但丁曾住在拉瓦那的松林中,拜倫註6受到感染寫出最激昂的詩。

但丁鼓舞義大利最偉大的畫家──吉爾多奧卡拉米歇爾安吉羅拉斐爾註7阿里斯多第欣也是在但丁的影響下互相勉勵,互相幫助,走向了輝煌之途。

那些帶動其他人的偉大而又善良的人們,理所當然地會贏得世人的崇敬。這種對高尚品格的崇敬,往往會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昇華,使靈魂從自我的奴役中得到拯救,因為自我奴役是道德進步的最大羈絆。這一群人透過自己偉大的思想或事蹟而著稱於世,也為時代營造了一個較良好的道德氛圍,使我們的目標或目的也得到了昇華。

你崇拜誰,即可了解你的潛能、志趣和品格。

「告訴我你崇拜誰,」聖.波伏說,「我就能判斷你是個什麼樣的人,至少可以了解你的潛能、志趣和品格。」你崇拜卑鄙的人嗎?──那麼,你自己也是個卑鄙的人。你崇拜有錢的人嗎?──那麼,你是個世故、粗俗的人。你崇拜頭銜嗎?──那麼,你是個逢迎諂媚、阿諛奉承的人。你崇拜誠實、勇敢和剛毅的人嗎?──那麼你也是個誠實、勇敢和剛毅的人。

在青少年時期,品格正處於形成階段,崇拜的熱情也最高。隨著年歲的增長,這種崇拜具體化為習慣,而不崇拜偶像往往成為我們的座右銘。當人的性格處於可塑階段並容易接受影響時,最好是鼓勵他們去崇拜偉大的品格──因為青少年需要各種英雄──他們很可能把一個罪大惡極的人當作崇拜的偶像。

因此,當學生對光輝的功績表示崇拜,對某個人物或自然景觀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時,阿諾德博士會非常欣喜。「我認為,」他說,「『不崇拜偶像』這是魔鬼最喜愛的教科書,他找不到一個比這更深奧難解的學說來向學生們灌輸了。」因此,當一個學生失去了天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對一切低下、愚蠢的東西失去保護傘時,往往會陷入混亂之中。

一個真正誠懇地崇拜別人品格的人

愛伯特王子註8的品格有一個十分優秀的特點,他對別人的優秀事蹟總是表示崇敬。一個人在描述他的品格時指出:「任何人說出一句名言或做了一件好事,他都會十分快樂。他為之歡呼,並且會接連幾天提到。不管這句話或這件事是出自一個小孩子之口(手),還是出自一個老練的政治家之口(手),他都同樣高興。在任合場合、以任何方式,他都樂意去做好事。」

一個真正誠懇地崇拜別人品格的人,會比任何人贏得更多的朋友,約翰遜博士註9說,「它表明這個人的寬厚、率真、誠實和樂於接受優點。」我們認為博斯韋爾註10在為約翰遜寫傳記時,是懷著真誠的崇拜的,或者是真誠的尊敬的。因此,這本傳記也是迄今為止最好的。

人們不禁會想到,在博斯韋爾身上一定也具備一些真正優秀的品質,這樣,他才會被像約翰遜這樣的人吸引,雖然他對約翰遜有無數的駁斥和責罵,但他仍然保持著對他真誠的崇拜。

麥克雷看來,博斯韋爾是個完全不值一談的人物──一個紈褲子弟和令人討厭的傢伙──脆弱、虛榮、衝動,好奇心強,喋喋不休,而且缺乏理智、幽默和口才。但是,卡萊爾註11對這位傳記作家的評價要客觀公正得多,博斯韋爾雖然在很多方面喜歡虛榮並且近乎愚蠢,但是他尊重傳統的習慣,對真正有智慧和優秀的人充滿愛心並且崇拜得五體投地。

缺乏這樣的品質,卡萊爾認為《約翰遜傳》是不可能寫出來的。「博斯韋爾寫了一本好書,」卡萊爾說,「因為他有深刻的洞察力,有極高的才華,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充滿愛心和孩子般敞開的心扉,他的眼睛和心靈善於發現智慧。」


摘錄自 薩繆爾史密斯1871年所著的《品格的力量》/第三章 聖賢之士可以百世為師


(註1) 阿諾德博士:
托馬斯·阿諾德(Thomas Arnold,1795年6月13日-1842年6月12日)是英國近代教育家、歷史學家。是聖公會廣派神學運動的早期支持者。曾於1828年至1841年間任拉格比公學校長,對公學進行了多項改革。

(註2) 但丁:
但丁·阿利吉耶里(義大利語: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9月14日)全名杜蘭提·第·阿利吉耶羅·戴爾·阿利吉耶里,義大利中世紀詩人。他是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他的史詩神曲》留名後世。他在義大利被稱為至高詩人,也是義大利語之父。但丁是歐洲最偉大的詩人,也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但丁、佩脫拉克薄伽丘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巨星」,也稱為「文壇三傑」。

(註3) 彼特拉克:
弗朗切斯科·佩脫拉克(義大利語:Francesco Petrarca,1304年7月20日-1374年7月19日),或譯為彼得拉克、彼特拉克,義大利學者、詩人和早期的人文主義者,因其主張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亦被視為人文主義之父。

(註4) 薄伽丘:
喬凡尼·薄伽丘(義大利語: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6月16日-1375年12月21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共和國作家、詩人及人文主義者,以故事集十日談》留名後世。

(註5) 米爾頓:
約翰·米爾頓(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國詩人、思想家。英格蘭共和國時期曾出任公務員。因其史詩失樂園》和反對書報審查制的《論出版自由》而聞名於後世。

(註6) 拜倫:
喬治·戈登·拜倫,第六代拜倫男爵(George Gordon Byron, 6th Baron Byron,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出生於英格蘭倫敦,逝世於希臘,英國詩人革命家,獨領風騷的浪漫主義文學泰斗。世襲男爵,人稱「拜倫勳爵」(Lord Byron)。拜倫著名的作品有長篇的《唐璜》及《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以及短篇作品《她舉步娉婷》。

(註7) 拉斐爾:
拉斐爾·聖齊奧(義大利語: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本名拉斐爾·桑蒂(Raffaello Santi),常簡稱拉斐爾(拉丁語:Raphael),義大利畫家、建築師。與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畫作向以「秀美」著稱,其筆下人物清秀,場景優美。

(註8) 愛伯特王子:
艾伯特親王(Albert, Prince Consort,1819年8月26日-1861年12月14日),全名法蘭茲·艾伯特·奧古斯特·卡爾·埃曼紐(德語:Franz Albert August Karl Emanuel)。1819年至1826年間稱為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的艾伯特王子,1826年至1840年間稱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的艾伯特王子,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表弟和丈夫。1840年與英國女王成婚後,長期被稱為「艾伯特親王殿下」(HRH Prince Albert),1857年英國女王欽賜王夫(Prince Consort 稱號)。

(註9) 約翰遜博士:
山繆·詹森(Samuel Johnson,1709年9月7日-1784年12月3日),常稱為詹森博士(Dr. Johnson),英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評家、詩人、散文家、傳記家於一身。前半生名聲不顯,直到他花了九年時間獨力編出的《詹森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為他贏得了聲譽及「博士」的頭銜,博斯韋爾後來為他寫的傳記《約翰遜傳》記錄了他後半生的言行,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註10) 博斯韋爾:
詹姆士·博斯韋爾(James Boswell, 9th Laird of Auchinleck,1740年10月29日-1795年5月19日),蘇格蘭傳記作家。最有名的作品是《約翰遜傳》及《赫布里底群島之旅》等作。他被認為是現代傳記寫作形式的開創者。

(註11) 卡萊爾:
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1795年12月4日-1881年2月5日)是蘇格蘭評論、諷刺作家、歷史學家。他的作品在維多利亞時代甚具影響力。在《英雄與英雄崇拜》中提出「歷史除了為偉人寫傳,什麼都不是」的英雄史觀。1865年被任命為愛丁堡大學校長,出任到18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