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圖書摘要》她總是緊張到吐,靠安排「嘔吐時間」竟解決?用4個練習,不再被情緒牽著走

29
  • 摘要
  1. 無論是在運動場還是在職場,如果你想訓練堅強心性,必須讓自己對事情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
  2. 我們很常不知不覺中的把自己逼到絕境,當覺得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時,反倒讓人容易直接放棄,最終一事無成。
  3. 如果允許自己做一些不好或不對的事,這種微小的轉變往往給我們自由,而讓自己更能發揮實力。

當我們被剝奪控制權,我們會失去反應的能力。若有選擇權,才有機會磨練自己變堅強。

訓練自己擁有控制感的4個練習

無論是在運動場還是在職場,如果你的目標是訓練堅強心性,必須讓自己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僅僅咬牙忍受或經歷不適是不夠的。為了訓練堅強心性,我們必須培養控制感。

在下面的4個練習中,我會概述如何在自己身上培養這種控制感:

從微小的事開始

設想會造成不安的棘手情況;也許與成績有關,也許是令你卻步的對談。碰到這情況,我們經常做的是試圖控制「那件事」。因此,若焦慮是你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會設法從神經和恐懼下手,強迫自己降低緊張程度。若這一招不管用,我們的大腦根據邏輯做出結論:認定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或困境,既然「我無法控制焦慮,為什麼還要努力?」

與其和巨大的怪獸搏鬥,不如從自己能控制的最小單位著手。是自己的呼吸嗎?你能刻意放慢呼吸嗎?或者完成一些簡單到不行的項目,例如準時出現或是跑完1.6公里就好。把難事分解成可控和可行的小單位。目標不是停在原地,而是找到立足點,以便你逐漸攀登到下一個高度。一旦你對最小的單位有了控制感,才繼續升級到稍大的單位。由小而大、按部就班。

給自己選擇的餘地

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逼到絕境,走投無路。我們覺得陷入困境,被逼著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每當我們沒有選擇的時候,我們就無法培養堅強的心性。例如,你要求自己必須在下午3點前完成這項任務,若這是一項可控的任務,這要求可能有用。

不過若這項目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你很可能扔掉毛巾直接認輸,告訴自己「這根本不可能」,並選擇放棄,而非堅持下去。我們經常被告知,養成一個習慣,比如上健身房,需要嚴守紀律,制定具體目標。每天早上7點到健身房報到,並且一天都不能缺席。

但研究顯示,若給自己選擇的餘地,例如「如果有必要,我允許自己每週缺席2天」,這麼一來,運動習慣才會持久,不會3天打魚、2天曬網,最後不了了之。行為科學家凱蒂.米爾克曼(Katy Milkman)在《零阻力改變》(How to Change)一書中,稱這種做法是「允許自己重打一球」(allowing for a mulligan)。這就是為什麼研究顯示,節食減肥時,允許自己抽出一天大吃大喝的「作弊日」其實是有用的。走極端,要嘛全要、要嘛全部不要,往往會讓你一事無成。

給自己選擇的餘地,有時意味考慮退出、放慢速度,甚至放棄等選項。這並不是說我希望你這麼做,但是透過給自己選擇的餘地,以及自己拍板做決定,可以感覺到自己握有主控權。例如,考慮是否退出,這個選項讓你得以影響最後的結果,即便結果是負面的。透過積極考慮退出,可以讓你訓練堅強的心性,而非一味的抗拒它、絕不讓它成為考慮選項。現在考慮一下,如果放棄目標或辭職,結果會怎樣。

翻轉劇本,顛覆傳統做法

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地區越野跑錦標賽的前夕,我的隊伍即將與德州、阿肯色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最佳選手對決。這支女子隊伍取得十多年來最佳排名,由實力雄厚的3位女將領銜,3人都在顛峰狀態,登上NCAA全區冠軍地位的日子指日可待。

問題是,大四學生梅瑞迪絲(Meredith Sorensen)狀態極佳,卻患上我見過最嚴重的「演出焦慮症」(performance anxiety)。2週前,在分區錦標賽上,當她站在起跑線等待槍響時,轉身吐了一地,然後開始比賽。對梅瑞迪絲而言,這反應很正常。她賽前緊張到根本無法嚥下食物,一吃就吐。

2週後的比賽前夕,我在當地一家酒吧遇到安迪(Andy Stover),他曾是長跑運動員,擅長借助創新方法。當我轉述我對梅瑞迪絲試過所有傳統招式──包括讓她為所有可能的不適與難關預作準備、把挑戰具體形象化(visualization),勸她改變心態(將焦慮視為興奮)等,安迪說:「翻轉劇本。把一些控制權還給她

看到我臉上露出疑惑的表情,安迪繼續道:「如果她每次比賽前都吐,那就成了慣例。她預期自己會吐,可能為此心生恐懼。因此,當嘔吐一次又一次發生,她竭力制止無效,她的大腦知道自己已經無力控制。讓她停止與自己對抗,把控制權還給她吧。」

第二天,當梅瑞迪絲準備熱身,她走過來對我說:「我覺得我快要吐了。」 我回道:「很好!你想什麼時候吐?」 她的表情從擔憂變成不解,「我不想這樣。」看到她的困惑,我回道:「我知道,但這遲早要發生,所以你想什麼時候吐?在你慢跑前?做完例行練習之後?還是在你做跑速訓練之前?比賽上午10點開始,我應該把嘔吐安排在什麼時間?」

她臉上的疑惑表情不減,但她似乎接受我的建議,道:「9點45分,我完成最後一次跑速訓練之前。」 我對這瘋狂的想法盡可能表現出胸有成竹的自信態度,我回道:「很好,那就9點45分。我會設鬧鐘,這樣我們都知道何時開始嘔吐。」

9點45分一到,我的鬧鐘響了,我走到梅瑞迪絲身邊告訴她該嘔吐了。不過她沒有照劇本演出。這是多次比賽以來,她第一次沒有嘔吐。她也稱不上完全不焦慮,但她已奪回足夠的主控權,心思走出嘔吐的牢籠。她跑出運動生涯中最好的成績,比她之前最好的成績提高了近20個排名,只差幾秒就能拿下全區冠軍頭銜。

具體做法

你可以先想想什麼事會讓你恐懼或是迴避,然後翻轉劇本。這些觸發因子往往是一個訊號,例如,是否覺得自己是個冒牌貨,不配擁有一切事物?問問身邊好友,他們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很可能會告訴你,他們只是裝出自己很厲害的樣子。

當你對公司行銷自己的想法時,是否感到不知所措?不妨直接告訴他們你的感受。有一次我對專業體育教練及企業高管演講時,我在簡報上放了一張自己8歲參加兒童運動會的照片,笑稱:「我當時的足球知識高居這輩子之最,現在在座每一位都比我懂得多,所以我有點緊張。但我確實知道運動表現的科學論述,如果你們願意給我一次機會,我想它會幫到你們。」

當我們翻轉劇本時,我們便拿走「那件事」對我們的掌控力,允許自己做一些我們認為不好或不對的事。結果發現,這種微妙的轉變往往給了我們自由,反而讓演出充分發揮實力。

建立儀式感

波士頓紅襪隊的明星內野手賈西亞帕拉(Nomar Garciaparra)一踏入打擊區,開始進行例行儀式:調整打擊手套、拉緊左前臂上的束帶⋯⋯接著重複這一個過程,有時會再重複一次;拍拍頭盔的帽沿或是身體其他部位,接著再次拍拍頭盔的帽沿;在胸前以手勢畫出十字架,然後揮動他的球棒,直到準備擊球。

賈西亞帕拉不是唯一建立講究儀式感的棒球運動員,甚至也不是唯一這麼做的運動員。例如網球明星納達爾(Rafael Nadal)和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都有特殊的習慣──從繫鞋帶乃至水壺的放置位子等,同樣講究細節。為什麼這些頂尖運動好手要煞費苦心建立這些看似愚蠢的儀式感?答案是主控權。

納達爾(Rafael Nadal)

根據補償性控制理論,我們靠著建立外部世界的秩序,來掌控內在世界。站上打擊區,即使是高手中的高手也需要一點運氣,面對時速90英里高速球的不確定性,打者只能對可掌控的事做些什麼。儀式感可幫助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可控的行為上,同時把無法掌控的事置於腦後。儀式感是大腦的一種應對機制,可以讓大腦相信我們擁有的掌控權比實際還多。如果你負責的任務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而你能掌控的程度又低,不妨建立屬於自己的儀式感,平撫內心負面的聲音和情緒。


書籍簡介

《真堅強:運用內在力量培養韌性,打造屬於自己版本的成功》:商周store博客來

  • 作者:史蒂夫.麥格尼斯(Steve Magness)
  • 譯者:鍾玉玨
  • 出版社:商業周刊
  • 出版日期:2023/01/05

作者簡介

史蒂夫.麥格尼斯(Steve Magness)

世界頂尖長跑好手的教練,曾指導過許多傑出的運動員,協助他們在奧運資格賽、世界錦標賽和奧運會上締造驚人佳績,他曾在高中時期中跑出1英里4分1秒的佳績,排名最佳紀錄第6。目前在休士頓大學擔任教練。

麥格尼斯以擅長整合科學與實務著稱,是運動創新方面的先驅。他在聖瑪麗大學擔任肌力與體能訓練的兼任教授,是《跑者世界》雜誌、《紐約時報》、《紐約客》、《華爾街日報》、《ESPN雜誌》、BBC等特約專家。著有《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等暢銷書。


她總是緊張到吐,靠安排「嘔吐時間」竟解決?用4個練習,不再被情緒牽著走-商周讀書會|商周 (business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