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的力量》33 偉大的發現

幾乎每一知識領域的拓展,使我們更加了解天國、地球及人類自身,都與歷史上各個時代偉人們的熱情、專一、自我犧牲精神以及巨大勇氣息息相關。

幾乎每一知識領域的拓展,使我們更加了解天國、地球及人類自身,都與歷史上各個時代偉人們的熱情、專一、自我犧牲精神以及巨大勇氣息息相關。

笛卡兒註1的哲學被斥責為敵視宗教;洛克(註2)的學說也被說成產生了唯物主義;在我們這一時代,布坎南博士塞奇威克註3先生以及其他資深的地理學家,都被指控為企圖推翻《永示錄》中有關地球形成及其歷史的啟示。

過去偉大的發現常被痛斥為「異端邪說」

確實,在天文學、自然歷史以及物理學領域,沒有哪一個偉大的發現不受到偏執和心胸狹窄之人攻擊,並被痛斥為「異端邪說」。

其他偉大的發現者,他們雖未被指責為敵視宗教,但也受到同行和公眾的強烈譴責。哈維博士註4發表他的血液循環理論後,業務銳減,整個醫學界都認為他是一個十足的傻瓜。「我所做的幾件好事,」約翰.韓特爾說,「無不伴隨有極其巨大的困難,無不遭遇極巨大的阻力。」

查爾斯.貝爾註5先生在從事他關於神經系統非常重要的研究時,曾寫信給朋友說:「如果我不是這麼貧困,如果我不遭遇如此多的煩惱,我該多麼幸福!」他對神經系統的研究導致生理學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但是,他自己說,自從他的發現依次發表後,業務明顯減少了。

因而,幾乎每一知識領域的拓展──這些知識領域的不斷拓展使我們更加了解天國、地球及人類自身,都與歷史上各個時代偉人們的熱情、專一、自我犧牲精神以及巨大勇氣息息相關。這些歷史上的偉人,無論他們的同齡人怎樣謾罵和反對他們,也阻止不了他們成為極為榮譽的開明人士。

世界就是上帝交給人類的書信

不公正、偏狹地對待歷史上的科學巨人,對我們今天不無教訓。它教導我們,對待那些不同於我們的人,如果耐心地說、誠實地思考,以及自由真實地說出他們的信念,我們應該保持克制,不能以勢壓人。柏拉圖曾經有言:「世界就是上帝交給人類的書信。」

因此,研讀上帝的書信,詮釋上帝書信的真正意義,就足以使人類更深刻地感受上帝的力量,就足以使人類更加真切地感受上帝的智慧,就足以使人類更加感恩戴德於上帝的恩賜。

這就是科學殉道者的勇氣,正如光榮是信仰的殉道者的勇氣一樣。為了問心無愧,許多人(其中有男人,也有女人)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甚至在沒有一絲一毫的鼓勵和同情的環境中,能溫馴地忍受一切不公正的遭遇,這種勇氣要高於在炮聲隆隆、殺聲震天的戰場上所表現出來的勇氣。

因為,在戰場上,即使是最懦弱的人也能感受到戰友們熱切同情的鼓勵,以及軍中楷模的激勵。

在世界的道德戰場上堅守正義的殉道者

時間也許會逐漸淡忘那些殉道者的名字。這些殉道者因為信仰真理,即使在面臨艱難險阻、慘遭不幸和身陷絕境之時,也仍然會在世界的道德戰場上堅守正義,他們會英勇無畏地面對這一切,他們會甘願為了信仰的真理而獻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而絕不會背棄自己對真理的虔誠信仰。

歷史上,具有這種品質的人,因為其高度的責任感,無不表現出極其達觀的勇氣,繼續為我們作一些極富睿智的歷史預測。甚至一些溫文儒雅、貞淑嫻靜的女性,也和男人一樣,為了真理和正義,也能表現出極其堅定、無所畏懼的無畏勇氣。

例如,安娜.阿斯庫,即使被施行脫肢刑致其骨關節脫臼時,也絕不呻吟一聲。只是靜靜地注視施刑者的臉,絕不向神父懺悔,也絕不放棄堅定的信仰;又如迪米爾里德利,她們既不哀嘆不幸的命運,也沒有在臨刑就義之前表現出驚惶緊張,而是像新娘一般,愉快地走向祭壇,慨然赴死──其中一個祝福另一個「振作起來」,因為──

「我們今天將沐浴上帝的恩賜,在英格蘭點燃永不熄滅的智慧之火,智慧之火所折射出的理性之光將恩澤整個英國。」

還有,瑪麗.戴爾註6,一個貴格會教徒,因為對群眾的佈道而被新英格蘭的清教徒處以絞刑時,她面不改色、心不猛跳、邁著堅定的步伐登上絞刑架。在心平氣和地對站在周圍的人們發表就義前的演說之後,任由劊子手施刑,然後平靜、快樂地死去。

寧願堅守節操的死,也不願背棄真理信仰的活。

虔誠、善良的托馬斯.莫爾註7先生也表現出了偉大的勇氣,心甘情願地走向斷頭台,慨然就義,而不願背棄他對真理的信仰。當莫爾最終決定堅守節操時,他覺得贏得了光榮的勝利。莫爾對他姪兒羅波爾說:「孩子,我感謝全能的上帝,戰鬥就是勝利。」

諾福克公爵告誡他注意危險:「總之,莫爾先生,與帝王抗爭是非常危險的事;帝王一怒,頓時屍橫遍地、血流千里。只怕你的性命堪憂矣。」「勳爵先生,果真是這樣嗎?那也不過如此,我和你的區別就是──我今天死去,你則稍後死去,死的時間早晚不同罷了。」

雖然許多偉人在艱難和危險的時刻,有妻子們在背後堅定支持,莫爾卻沒有這種及時給予安慰的妻子。他在被羈押於倫敦塔期間,配偶從不給予他半點安慰。

她根本不明白他還有什麼充分的理由繼續監禁在那兒,因為,只要莫爾按照國王的要求去做,就能立刻重享自由,就能重新擁有他在切爾西精緻、漂亮的住宅以及果園、藏書室和畫廊,他就能重新和妻子、孩子共享天倫之樂。

「我真的感到不可思議,」有一天,妻子對他說:「迄今為止,你一直被當作最明智的人,現在卻傻到被禁監在這間封閉、骯髒的監獄裡,甘願與老鼠為伴,你本來可以出去,重獲自由,只要按照主教們的要求去做。」

但是,莫爾對義務的看法不同於妻子;他的神聖的義務絕不只是個人的。他對妻子的話置之不顧,溫和而高興地說:「精緻、漂亮的住宅能與我熱愛的真理相提並論嗎?」他的妻子則輕蔑地回答說:「真是愚不可及,真是愚不可及!」

講實話的第一個殉道者

但是,莫爾的女兒,瑪格麗特.羅波爾卻鼓勵父親堅守節操。在父親長期身陷囹圄期間,義無反顧地安慰父親。莫爾沒有筆和墨,就用一塊炭給女兒寫信,他在一封信中說:「如果要我將妳的關愛父親的信給我所帶來的快慰,點點滴滴地寫在紙上,一塊炭顯然是不夠當筆用的。」

莫爾終於成了講實話的第一個殉道者;他絕不願虛偽地起誓。因為他的誠實、正直,他慘遭殺害。他的頭被砍下來之後,被懸掛在倫敦橋上。

瑪格麗特.羅波爾勇敢地請求人們取下並給她。懷著對已不在人世的父親的滿腔的愛,她要求死後和父親的頭顱合葬在一起,許久以後,當瑪格麗特.羅波爾的墳墓被打開時,人們看到,這件珍貴的遺物即莫爾的頭顱,正擱在瑪格麗特遺骸的胸部。

莫爾臨刑前還幽默地對司獄長説:「請幫我上去,至於下來,我自己安排好了。」

他於1935年5月被庇護十一世註8封為聖徒,堅持信仰與守護良心,榮耀最終歸屬於他。


  • 摘錄自 薩繆爾史密斯1871年所著的《品格的力量》/第五章 勇氣來自「不合時宜」的偏執

(註1) 笛卡兒:
勒內·笛卡兒(法語:René Descartes,拉丁化:Renatus Cartesius,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是一位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和科學家。他發明了解析幾何,將先前獨立的幾何和代數領域聯繫起來。他在荷蘭共和國度過了大部分事業生涯,最初為拿騷的毛里茨的荷蘭國家軍隊、奧蘭治親王荷蘭省督服務。作為荷蘭黃金時代最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笛卡兒也被廣泛認為是現代哲學和代數幾何的創始人之一。

(註2) 洛克: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FRS),著名英國哲學家,最具影響力的啟蒙哲學家之一,並被廣泛形容為自由主義之父。在知識論上,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同時洛克也在社會契約理論上做出重要貢獻。他發展出了一套與湯瑪斯·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不同的理論,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時,社會契約才會成立,如果缺乏了這種同意,那麼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權利。約翰·洛克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並主張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分立,行政權與對外權的統一;立法權是國家最高權力。

(註3) 塞奇威克:
亞當·塞奇威克(Adam Sedgwick,1785年3月22日—1873年1月27日)是一位英國地質學家和英國聖公會牧師,現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之一,1835年提出了寒武紀這個地質年代,1839年與羅德里克·麥奇生共同命名了泥盆系

(註4) 哈維博士:
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1578年4月1日—1657年6月3日) 英國醫生,實驗生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根據實驗,證實了動物體內的血液循環現象,並闡明了心臟在循環過程中的作用,指出血液受心臟推動,沿著動脈血管流向全身各部,再沿著靜脈血管返回心臟,環流不息。他還測定過心臟每博的輸出量。他在1628年發表《關於動物心臟與血液運動的解剖研究》(Exercitatio Anatomica de Motu Cordis et Sanguinis in Animalibus),1651年發表《動物的生殖》(De Generatione)等。這些成就對生理學胚胎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註5) 查爾斯·貝爾:
(Charles Bell,1774年11月12日—1842年4月28日),蘇格蘭醫生、解剖學家、生理學家、藝術家,以發現感覺神經運動神經的差異而知名,「貝爾氏麻痹症」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曾擔任英國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的教授。

(註6) 瑪麗·戴爾:
(Mary Dyer,約1611年—1660年6月1日),舊姓巴雷特(Barrett),是英國貴格會的女性傳教士,在北美新英格蘭殖民地麻省傳教,因當時麻省信奉加爾文派,不允許其他的教派傳播,故多次被驅逐出境。貴格會傳教士的問題對於治安官來說變得非常棘手。他們對傳教士一再返回傳教的反應是制定更嚴格的法律,並於1658年10月19日在馬薩諸塞州殖民地通過了一項新法律允許死刑。但戴爾不肯放棄,又回到麻省,最後被當地政府判處絞刑處死波士頓

(註7) 托馬斯·莫爾:
湯瑪斯·摩爾爵士(Sir Thomas More,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由於獲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又稱聖湯瑪斯·摩爾(Saint Thomas More),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哲學家與空想社會主義者,為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之一。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1535年,因反對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在英國自創聖公宗並實施政教合一政策,被亨利八世處死。

(註8) 庇護十一世:
(Pope Pius XI,1857年5月31日-1939年2月10日)第257任教皇(1922-1939年在位)。原名安布羅吉奧·達米亞諾·阿希爾·拉提(Ambrogio Damiano Achille Ratti)。生於米蘭附近小鎮德西奧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879年受神職,是神學者和古抄本研究家,曾任梵蒂岡圖書館館長。繼承其前任本尼狄克十五世(本篤十五世)的綱領,為建立梵蒂岡和意大利政府間的良好關係,為世界和平而努力。先後同受一戰惡果影響的一些國家締結協定,加強這些國家的天主教會並使之互相聯合。登位不久墨索里尼掌權。1929年同墨索里尼簽訂拉特蘭條約,使梵蒂岡正式成為主權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