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上

261
我們與成功的距離,不是滿腦好點子,而是行動力!全球潛能開發專家,為你揪出空想不做的問題核心,讓效率翻倍的7種方法 × 4個步驟,教你高效行動,改變人生。

我們與成功最遙遠距離是什麼?不是缺乏好的點子,而是擁有滿腦子的想法,但卻毫無行動!

新的一年又來到了,會不會如以往許下了很多新的願望?而停留在思考和規劃的起跑線?去年的計畫執行了哪幾個?這幾個問題是否讓我們感到難以招架,但其實我們並不孤單。我們總是有過「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的經驗,如何在新的一年擺脫這個老症頭,用「行動」邁向更滿意和理想的人生?

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已成現代社會的主流病。

今天,為大家帶來《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這本書,作者高原,他是一位知名培訓師,也是一名潛能開發專家。他寫過多本著作,同時也經營「行動力」課程,鼓勵人們將想法化成行動,用行動促進改變。

在書中,作者將為你分析一個人,為何總是想得太多,但卻又遲遲不肯動手的原因。

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這個問題,已經變成現代社會的「主流病」。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生活腳步的加速,人們大腦的運作模式也開始改變,變得越來越過度思考,但卻又懶得行動。一部分的人不想安於現狀,但卻又不曾做出真正的改變。

對於這個課題,作者曾經在洛杉磯的街道上,進行過一次大型的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的人都坐在家裡思考,又或是待在辦公室裡抱怨──怎麼樣才能夠過上老闆那樣的生活?為什麼某某人能夠減肥成功?為什麼我的朋友靠著股票賺了一大筆錢,而我卻總是虧損?

他們是思考的強者,許多的想法都層出不窮,但,也就僅停留在思考而已!

咱們問問自己,有沒有試過在新的一年裡,興致勃勃地定下了一堆目標,覺得今年自己充滿了鬥志,當中的目標可能甚至還會改變你的人生。

我們可能花了許多時間以及精力在規劃,然後想著,明天就要開始執行。一天過去了,一個星期過去了,最後,一年過去了,這時,重新拾起了這本早已積滿灰塵的計畫簿,才發現,原來自己曾經設下過那麼多的目標。

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方面的經驗,這本書很適合作為一個省思的材料和方向的指引。

覺察五原因、破解七方法及採取行動四步驟

作者將會以潛能開發專家的角度,為大家分析:為什麼一個人會想得太多,但卻又做得太少?那麼,我們就開始解讀吧。

這本書的架構很好理解,分別是三個大章節──覺察篇:滯足不前的五種原因、破解篇:破解阻礙的七種方法、實踐篇:採取行動的四個步驟。

覺察篇

第一、訊息多到恐慌症快發作(資訊恐慌症):每天任由自己接受四面八方的訊息轟炸,  結果一直在修改自己原定的想法,造成最後無所適從。過量的資訊反而是最大的絆腳石。

試想,在上班途中,公車或是地鐵,時常都人滿為患,尤其是在上班以及下班的高峰時期,遇到一個空位是多麼的難能可貴,這個時候,本能會告訴我們立刻上前並坐下,不然的話位子就要被搶了。

但是,如果衝進車廂時,裡面空無一人,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陷入猶豫的狀態,思考到底要坐哪裡好呢?這是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當選擇有限時,大腦的判斷就會十分的果斷,而在面對選擇時,人們往往會不知所措,因為不知該從何下手。

資訊過多也成敗筆

我們身處於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遇到任何問題,只要在鍵盤上敲打一下,谷歌就會列出一大堆的相關內容,滿足你的搜索需求。但是,你可曾想過,這些從網上各個角落搜尋回來的資料,是否正確?又是否是你真正想要的?

打個比方,在新的一年裡,你下定決心要減肥,一開始,你可能會向身邊減肥成功的朋友們詢問秘訣,從他們身上,你知道了必須控制飲食,一天中,攝取的卡路里必須要低於所消耗的熱量,再配合有規律的運動。

之後,為了更深入地研究營養學,你開始打開電腦,接著在網上,你發現了更多不同減肥方法的資訊,有正規的,也有不正規的,比如生銅飲食、舊石器時代飲食法,又或者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方法,比如什麼辣椒減肥法、保鮮膜減肥法之類的。

由於太多的資訊一下子進入腦中,導致我們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又或是不懂得分辨哪一個方案,能夠為我們帶來最後有效的成果?

這個時候,頭腦就會開始疲勞,懶惰思考,開始尋找各種藉口來迴避大量的資訊,最後,便會拋出一句:「下次吧!」結果,就再也沒有下次了。

第二、總是消極思考嚇自己(消極思考):對未知的事物感到心生畏懼。例如怕被人瞧不起,索性不做;怕說錯話,索性不說;怕上司不高興,就把想法藏在心底。

擁有這種性格的人,往往都會在開始一件事情之前,就在腦袋中構想各種最糟糕的發展路線,總是想得太多,也擔心得太多。

例如:90年代,在好萊塢發生的故事,老牌電影巨星席維斯·史特龍,在一場戲中,需要與一位職業拳擊手對戰,對方身經百戰,體格非常的健壯,而在這場戲中,史特龍需要與對方展開激烈的搏鬥,這讓他感到十分的不安,甚至在開拍前的一晚輾轉難眠。

此外,史特龍還到處地打聽這位對手的消息,結果,得到的情報都表示,這位選手出拳的速度十分的快,在比賽上的出手也十分的狠,許多人都讓史特龍好好想想,要不要接這場戲?

戰勝恐懼,結果往往得到好轉。

在那個時候,史特龍早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大明星,早就已經過了「拚命」的年紀,他完全沒有必要為了知名度,而冒這種風險,直到踏入片場的前一刻,他還有過想要向導演要求刪除這場戲的想法。

但,最後史特龍戰勝了心中的恐懼,決定正面迎接對手,沒想到,雖然對方身經百戰,但私底下卻是一個十分溫和的人,還會在拍攝的過程中,十分注意自己的動作,兩個人在拍戲的過程中,也沒有發生任何的受傷意外。

所以,遇到任何事情前,別總是往最壞的方向想。很多時候,下屬在為主管或是向部門匯報之前,都會想著,如果準備的資料,沒有達到上司的要求該怎麼辦?要是他們批評我的話,那我應該怎麼面對?

但是經驗告訴我們,只要盡了自己的努力,很多時候,各種負面的想法都只是自己的猜想罷了,甚至有時候還會得到上司的稱讚,說我們的報告做得不錯,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呢?

第三、完美主義惹的禍(追求完美主義):一開始就對自己要求太高,導致什麼都做不成。如果消極思考在這時候湊上一腳,甚至會想:「既然現實這麼不如意,乾脆什麼都不做了。」

追求完美主義錯了嗎?完美主義本身是沒有問題,但問題就出在,完美主義背後給我們帶來的種種束縛。完美主義者往往會對自己過於嚴格,對自己的控制欲特別強,從工作上的行程會議,到生活中的大小瑣碎事,都不允許犯一丁點的錯誤,就是這種性格以及處事態度,造成他們往往會在做一件事之前,花過多的時間來思考和安排。

作者說到,完美主義的想法會讓一個人的思想,變得過於偏執,對失敗會有所恐懼,總是會想到:如果計畫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該怎麼辦?或其他人又會怎麼看我?

海明威說的一針見血,不完美沒那麼可怕。

對於這種壓力,許多完美主義者,都會利用一個共同的不良機制來面對,那就是逃避,結果到頭來一事無成。

其實,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事,我們也不可能在策劃某項計畫的時候,就將所有的可能性都納入考量當中。所以,我們必須擺脫完美主義給我們帶來的思想枷鎖,並儘快地踏出第一步。

套用著名小說家,歐尼斯特·海明威所說過的一句話,「任何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這句話雖然簡單直白,但卻是一針見血的真實。其實,「不完美」並沒有那麼可怕,只要切切實實地開始執行,我們就能夠在過程中,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那樣豈不是更好嗎?

第四、懶惰、拖延以及愛找藉口(拖延和藉口):一種是,總想等到萬事俱備才開始,一直拖延自己的行動。第二種是,凡事只要做不到,就想找藉口掩飾自己的平庸,而不是去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許多年來,作者的辦公桌上都貼著這麼一句標語:「我無所事事度過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們所奢望的明天。」這句話是哈佛大學圖書館中的一句訓辭,提醒人們不要因為懶惰與拖延的意識,而綁架自己的大腦以及身體。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類。因此,每個人難免都有壞習慣,特別是懶惰、拖延症以及逃避問題等等,這些壞習慣就好比麻醉劑,稀釋了我們的思考,阻滯了我們的行動,凡事都先「等一等再說」,到最後,熱情都冷卻了。

一旦有了「過幾天再說」的這種念頭,很有可能這件事,就再也不會有進展了。

習慣「等一等再說」,怎麼改善方法呢?

舉個例子,當你準備寫你的報告,或是論文的時候,剛開始的速度肯定會非常的慢,因為在內心深處,總是想著要如何才能夠寫出完美的內容,但事實是,想得越久,就越是無法下筆,因為腦中有太多的構思,造成我們無從下手,這跟之前提到的第一點,有點相似,思考了一段時間後,腦袋就會開始疲勞。

這個時候,身邊突然出現了各種誘惑,「讓我先喝杯咖啡吧」,又或是「讓我先小睡一下子」,安慰自己說道:「等我的狀況好點了,我再繼續寫。」但是,最佳的狀態始終都沒有到來,再看看你的論文,很有可能連大綱都還沒完成。

這樣的戲碼,反覆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可以說是大多數人,都會犯的拖延和藉口慣性,那作者提供怎樣的改善方法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