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天都會發生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筆交易。根據統計,在全球貿易中,涉及美元的交易就佔了接近80%。有時候我們不禁會想,為什麼每個國家都要以美元作為共通貨幣?美元又能為全球經濟帶來什麼影響?
美元在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性
今天,為大家帶來這本《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這本書的作者是達爾辛妮·大衛(Dharshini David)。作為英國的經濟學家,她對全球經濟的發展有著深入的研究,也從2009年開始,擔任英國媒體的金融報導主播(BBC新聞),同時,她也是滙豐銀行(HSBC)的內部經濟學家。
自從全球化貿易時代的開啟,一直以來,美國都掌握著支配世界經濟的力量,在國際舞台上,美元甚至還被當成避險天堂,一場又一場的個別國家政治風暴,似乎只讓美元作為全球通用貨幣的地位,變得更加屹立不倒。
為了更深一步地了解美元的力量,我們就必須要追蹤它在世界各地的流動軌跡,以及它為當地造成了什麼影響、觸發了什麼經濟效應。
通過這一美元的全球之旅,帶你了解美元在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同時,也為你解釋各種經濟相關的概念、不同國家的發展,以及全球經濟與貿易的運作模式。為什麼央行需要控制匯率?中國為什麼積極往海外投資?美金與石油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國家需要維持通貨膨脹?這些種種的問題,都能夠在本書中獲得很好的解答。
沃爾瑪創辦人打造屬於自己的「薄利多銷」王國
首先,讓我們從美國的德州郊區出發。在沃爾瑪(Walmart)超市內,一位叫做羅倫·米勒的人相中了一台收音機,由於收音機的價格低得無法置信,以致她無法抗拒這種誘惑。結帳時,米勒掏出了一疊地表上最具辨識度的通貨,那就是全能的美元。
沃爾瑪是美國人最愛的低價商品殿堂,在全美共有3500多個沃爾瑪的銷售據點;在1962年被創立之後,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也就是沃爾瑪的創辦人,便開始了打造屬於自己的「薄利多銷」王國。
在收銀機內,每收入的一美元中,沃爾瑪真正獲得的利潤,大約只有3美分,雖然淨利率極低,但這並不影響沃爾瑪的賺錢能力,因為薄利多銷模式的關鍵,就在於以量取勝。
要知道,截至2020年,沃爾瑪可是全球營業額最高的公司,可見在美國,低價物品的市場是有多麼的大,而沃爾瑪能夠最大化壓低商品售價,以致它幾乎在美國所向無敵的秘密,究竟是什麼呢?答案就在距離美國數千里之外的中國。
世界工廠是低價殿堂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著名的世界工廠,在沃爾瑪的商場內,中國的產品就佔了高達80%,當然,沃爾瑪絕對不是中國的唯一客戶,事實上,作為主要日常用品的來源,美國對於中國的依賴還是很高的。
在2017年,大約價值5060億美元的商品從中國進口到美國,而另一方面,只有價值1300億美元的美國貨被運往中國,這造成了兩國的貿易逆差,高達3760億美元,那為何美國不乾脆自己製造美國貨,而選擇向中國購買大量的貨品呢?
事實上,影響生產成本的因素有很多,這包括天然資源、氣候、土地、勞工、工資以及技術等等,而中國在這方面有著絕對的優勢。由於極低的造價,遠在美國的人民,比如前面提到的米勒,才能享有購買低價物品的福利。
在沃爾瑪收到了米勒的一美元後,這筆錢將會被轉交到8000英里之外,深圳的一家收音機製造廠手中。從此刻開始,這一美元就踏上了它的全球之旅。
在米勒購買了收音機後,那一美元便迅速地流向位於深圳的電子公司──明田。明田的工廠十分忙碌,員工們都連夜趕工,為了應付來自全世界的訂單。深圳,不僅是中國製造活動的重要據點,近年來更是因為電子業的興起,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矽谷(註1)。
但這裡是中國,明田需要的並不是美元,而是人民幣,於是公司的財務部門主管將那一美元拿到中國工商銀行,兌換本地貨幣。那麼進入中國銀行後的美元,又將面對怎樣的命運呢?
人民幣強勢,對中國未必是好事。
前面我們提到,由於高達3000多億的中美貿易逆差,這導致流入中國的美元,遠比流出中國的人民幣多,商家們在收到美元後,都會向銀行兌換人民幣,由於有那麼多人想要兌換人民幣,這會造成需求量上升,而在正常的情況下,需求量一旦上升,人民幣就理應升值,這是市場永恆不變的供求關係。
但是在中國,所有的美元流動都需要經過中央銀行把關,而中央銀行也負責設定美元的匯率。其實,長年以來,人民幣的價格都被維持在較低的水平,造成了美元看起來比較有價值的現象。
那麼看到這裡,也許有的人會問:貨幣的強勢不是一個國家最想要看到的嗎?強勁的貨幣價值,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以及在全球的影響力,那為什麼央行還要干涉匯率,並把人民幣的價值壓低呢?其實,若是人民幣變得強勢,這對中國未必是件好事。
一旦人民幣轉強,這會導致中國出口的商品變得昂貴,這也會提高美國進貨的成本,而米勒也將不再能享有低價購物的福利,這會導致中國的商品,不再具有價格方面的競爭力,這樣一來,對中國反而是一種損失。中央銀行的其中一項責任就是,要在國家匯率以及貿易這兩方面,取得平衡。
一帶一路的新絲路計畫
近幾十年來,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貿易以及科技發展,逐漸崛起成為東方的一股強大勢力,同時,為了鞏固自己在全世界的地位,也實行了「新絲路計畫」,又稱「一帶一路」。
這個計畫的重點,是以利用中國的資金在中亞、南亞、非洲以及歐洲等其他海外地區進行投資,為各國提供包括鐵路、港口、發電廠以及燃料管線在內的種種基礎建設,為雙方謀取利益。
一旦涉及到海外投資,中國就必須要用到國際貨幣,而米勒的那一美元,注定不會留在中國的銀行金庫內太久,它已經打包好行李,並橫跨7個時區來到了下一站──奈及利亞。
古老的卡拉巴爾港口,位於奈及利亞的東南方,距離北京大約6936英里遠,而中國正把部分的美元轉到此地。他們將在這項投資中,為奈及利亞提供電力,而交換條件則是中國將回收現金。而另一方面,卡拉巴爾港口與奈及利亞的金融首都──拉哥斯(Lagos)距離大約500英里遠。
在2014年,當地政府與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一份價值120億美元的合約,為兩座城市建立沿岸鐵路。這條鐵路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奈及利亞人民,方便穿梭於兩座城市,同時它還橫跨奈及利亞36州中的10個州,其中就包括了關鍵的石油生產區──尼日河三角洲。
奈及利亞的石油生產量,大約為每日177萬桶,全球排名第11,雖然比起前十名並不算多,但是奈及利亞所產的油,卻是世界上最高級的油種之一,而這條卡拉巴爾鐵路,將連結石油產地核心區域以及金融首都,這無疑將能為奈及利亞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
可是,這項投資計畫不僅離中國遙遠,而且看似對中國人民也沒有顯著的利益,為什麼中國政府還要花這筆錢呢?
- 一來,是通過海外建設的方式,與其他國家建立友好的貿易以及邦交關係。
- 二來,中國也能更容易地取得奈及利亞的高品質石油。
自從中國介入後,中方更是加大力度,為奈及利亞修建一系列的煉油廠,以及輸油管道等設施,同時,在經過了一番商討後,不出所料的,中國也獲得了一些奈及利亞境內,擁有豐富原油蘊藏量地區的鑽井權,這不僅代表中國能夠輕易地獲得想要的原油品種,也能進一步地銷售這些油品當中獲利。
很明顯的,這項投資對於奈及利亞與中國來說,都是雙贏的局面。
奈及利亞有油田,但糧食短缺。
但儘管天然資源豐富,奈及利亞作為一個相較落後的非洲國家,長久以來都飽受糧食短缺的問題所困擾。國內的稻米產量,向來都不足以填補全國上下的需求,而且奈及利亞的農田面積較小,且缺少大量生產稻米所需要的相關器械,這種種的原因,都導致了該國的稻米產量無法擴大。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就必須從海外購買大批的稻米,於是那一美元又將從奈及利亞中央銀行,被運送到千里之外的稻農手上,而這些農民就生活在印度。
被送到印度的美元,將被用來購買水稻,印度就是水稻的主要出產國之一。如今,世界各地餐桌上的米飯,大約有1/5都來自於印度。由於美元的吸引力強大,所以大多數的農民,都會為了賺取寶貴的海外收入,而選擇出口自己的糧食。
可是,稻米種植在印度,其實是一個相當不穩定產業,不僅得投入大量的勞力,還得看老天的臉色,而且,印度劣質的倉儲以及配送體系,也深深地影響了農民的收入。要知道,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糧食在來不及被售出之前,就已經腐爛,所以農民的收入往往都不高,大多數的人甚至一天都花不到2美元。
但儘管如此,若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印度的整體經濟已經改善非常多,相比20年前,目前印度的人均收入,已經提高了3倍左右。既然農民們的生活依舊苦不堪言,那麼到底是誰貢獻了大部分的收入,增長數值呢?答案就在印度南部的邦加羅爾(註2)市。
印度期待以科技華麗轉身
邦加羅爾 ,是印度資訊科技革命的中心,擁有著大量的工程師,也是貨真價實的印度版矽谷。近年來,印度的科技產業急速發展,在2016年,高科技產業就佔了印度經濟體系的8%,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極其富有的商人。
在印度,大約有50%的財富都掌握在1%的人手上,要是以世界經濟論壇的說法,印度的社會財富分配比例,甚至與美國、中國或是俄羅斯這種大國家相比,還要不公平。
自從大英帝國殖民時期以來,印度就非常注重工程師的訓練,也向來以出口眾多的優秀工程師著稱,在各國頂尖大學中的物理學,或是科學相關的領域中,或多或少都會有印度人的教授,而且,印度人的影響力也不斷地在科技行業中擴大。
要知道,當今微軟的執行長 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以及谷歌的執行長 桑德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也都是土生土長,並且畢業於工程系的印度人。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人認為,印度將會是下一個科技業蓬勃發展的寶地,也是眾多資本家所尋找的,下一個大型數位獲利機會的首選目標之一。
不過,儘管科技業急速發展,印度仍有許多其他問題需要解決,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極度缺乏基礎建設。在印度,有一半的道路都是未鋪設的路,所以往往禁不起重型車輛的摧殘。這造成了各種製造業活動,無法及時獲得必要的材料而延誤,或是農民們無法在農作物腐壞之前,送往轉運站,因此錯過了賺取美元的機會。
道路興建需要伊拉克的石油瀝青
於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印度政府決定實行大規模的道路興建計畫,為此他們需要大量的瀝青,也就是一種石油提煉後的副產品。可是,奈及利亞的石油品種並不適合這個用途,而且價格也相較昂貴,於是印度政府把目光轉向另一個石油生產國──伊拉克,那一美元,就從印度被送往了伊拉克的油田。
目前為止,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大約在每日410萬桶,全球排名第五。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而且最多人追求的重量級天然資源之一,所以,油價的設定往往錯綜複雜又反覆無常。種種的原因,比如經濟蕭條、戰爭、政治的不穩定性,都有可能導致油價大起大落,那談到這裡,我們就必須要提到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OPEC。
該組織於1960年在巴格達成立,並且由13個國家組成,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會定期展開會議,針對當前的全球經濟狀況,做出增產或是減產的決定,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穩定油價。
而你也許會注意到,既然中東掌握著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並且世界產量排名第一,那為什麼石油的交易,仍然是以美元作為主要媒介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