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上)

632

如何不在意別人是否討厭自己?

如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這本《被討厭的勇氣》將給你突破性的答案。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37)說:「人的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

你認同嗎?不用著急回答,先來想像這幾個場景。

  • 第一個場景是,一個混得很好的同學突然聯繫聚會,你是否會絞盡腦汁地想穿什麼、說什麼、吃什麼?
  • 第二個場景是,妳匆匆忙忙趕到家長會現場,低頭一看,自己裙子上有塊狗狗的尿漬,面對其他家長,妳是緊張懊惱,還是毫無波瀾?

這就是生活,我們總擔心給其他人留下不好印象,總是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總擔心自己的某些行為會被別人討厭。於是,我們犧牲了自己的自由、放棄了自己的開心,去做出更多迎合他人喜歡的舉動。

本書簡介Box:

本書作者是岸見一郎古賀史健,他們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忠實追隨者,阿德勒是偉大的心理學家,他與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榮格(C.G. Jung, 1875-1961)並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是佛洛伊德理論的反對者,這本書也被稱為《阿德勒的哲學課》。

《被討厭的勇氣》總銷量高達350萬冊,是亞馬遜年度冠軍書籍,它不僅是心理學從業者的必備參考書,也是心理學愛好者自修的不二之選。

岸見一郎(左)和古賀史健(右)

這是一本顛覆認知的書,讀完它,你會有種「原來人生如此簡單」的感歎和驚喜。

透過解讀《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來瞭解到人生「不幸」並不是過往經歷帶來的,而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目錄:

有兩種偏見是一定要改變的,以及如何從認知上的調整入手,並學會三張實用的人際關係王牌。學完後,你會發現,想要的自由和幸福其實並不遙遠,只要你擁有勇氣。

 

1. 有兩種偏見,真的不改不行!

首先,試想一下,你有沒有過以下幾種想法:

  • 「因為小時候父母總打擊我,所以我現在很自卑。」
  • 「我就是一個暴脾氣,我也不想發火,但忍不住。」
  • 「這就是我的命,沒辦法。」

如果你說過或者有過類似想法,那在這裡,要很嚴肅地告訴你,這些「不幸」之所以找上你,是因為你一直有以下兩種偏見。

第一種偏見:創傷說,現在的不幸是以前經歷造成的。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事實呀,怎麼可能是偏見?」

先來看個例子吧!

假如你有一個弟弟,他總是一個人躲在房間裡,不工作,也不見人,經常和你說:「我好想像個正常人一樣,去找一份工作,可是我做不到,一出門,我就心慌冒汗、手腳發抖。」
聽到這裡,你肯定忍不住問他:「怎麼會這樣?是不是遇到過什麼事情呀?」
好了,在你的追問下,他講述了曾被父母責駡,被小時的朋友同學當眾羞辱的經歷。

來源:www.shutterstock.com

那你試著想一下,弟弟在你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講述這些「創傷」事件,你的感受是什麼?可能會心疼到不行,然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父母的虐待和同學的凌辱,讓弟弟患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這種心疼可以理解,但還是有兩個問題:所有不能出門的人,都有一段痛苦的童年嗎?有過痛苦經歷的人,都和這位弟弟一樣出問題嗎?

不一定,對吧?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個問題太無情。其實,大部分人都很同情弟弟的不幸,但那段痛苦的經歷,不是不出門這個行為的唯一原因。從阿德勒的「目的論」來看,是因為他有了不想出門的目的,才選定了這些悲慘的故事

會難以接受嗎?還是有人要責怪阿德勒太刻薄?那不得不告訴你,阿德勒是最有資格這麼說的人。

 

經歷不幸的阿德勒,人生還是好棒棒!

來源:https://whitecherry2019.com/archives/7859

關於阿德勒的故事:

他個子很矮,從小駝背,兩次發生車禍。三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突然去世。五歲時,患了肺炎,差點奪走生命。除了這些,他學習成績也非常一般,投入工作後,因為理念不合,又與昔日同修佛洛伊德決裂。

總之,他遭遇了太多不幸,但他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成為心理學界的三大巨頭之一,還寫出了至今仍深受大家喜愛的書籍《自卑與超越》,並自創個體心理學流派。

由此可見,不幸的過去不一定產生一個不幸的現在和將來。所以說,真正決定我們命運的不是過去,而是你賦予它們怎樣的意義

 

第二種偏見:面對負面情緒,我控制不了自己。

你肯定也聽其他人說過這樣的話:「我也不想發脾氣,就是控制不了自己。」那事實是這樣嗎?

心理學家黛安·泰斯(Dianne Tice)對 400 多個男女進行的調查發現,人們為了一定的目的,會主動陷入不快的情緒。換句話說就是,人們喜歡把情緒當成工具

 

2. 情緒可拿來勒索和原諒自己

你相信嗎?有這樣一個例子。

有個年輕女士猶豫好久,咬咬牙買了件奢侈衣服,然後穿著這件衣服和朋友在高檔餐廳用餐,心情好到不行。可遺憾的是,服務員不小心把咖啡灑到了她衣服上。
前一秒還很淑女,面對這一幕,她立刻呵斥道:「哎呀,煩死了,妳沒長眼嗎?」
服務員連聲道歉,年輕女士打斷她說:「閉嘴吧,讓人氣死了!」一起用餐的朋友試圖安慰她,她卻更暴躁地說:「快離開這裡吧,真是掃興。」

看了這個故事,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明明是很小的事情,而且已經發生了,這位年輕女士為什麼會這樣暴怒呢?

分析這真實的原因:首先,這位年輕女士提前就知道服務員肯定會道歉,甚至賠償;其次,衣服髒了,這傷害到了年輕女士的驕傲感,而且她也自責沒保護好這件昂貴的衣服。所以,服務員就成了她情緒發洩的對象。

除了這些,還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學研究發現,憤怒屬於興奮性情緒,越發洩,就越興奮,這說明什麼?說明讓你陷入暴怒的不是具體事情,是你的發洩方式。

所以,說的更直白一些,你不是控制不了自己,是你把負面情緒當成震懾對方和原諒自己的工具了。

 

3. 保留偏見,竟是為了「善待」自己?

那可能有人會問,既然不幸的過去決定不了現在和未來,每個人又都可以控制自己,為什麼很多人甘願保留這樣的偏見呢?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那是因為從本質上講,「不幸」對你而言,其實是一種「善待」。為什麼這麼說呢?

回到剛才的例子,就拿弟弟整天不出門來說,如果他告訴你:「我就是不想出門,因為我懶得工作。」等待他的是什麼呢?一定是各種指責對不對?

但把原因歸究為過去的不幸,他就成了受害者,得到的是大家的同情而不是指責,所以,這是他對自己的善意。

接下來,再思考這樣一段對話:

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和一個開公司的朋友聚會,她低落地說:「我是被孩子拴住了,根本沒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猜一下這個媽媽的言外之意是什麼?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如果沒有孩子,我也可以很優秀。」

沒有孩子,她真的就能事業有成嗎?其實未必。

可生活中,我們卻常常找這樣的藉口,比如因為離家遠,所以不得已遲到了;又比如因為性格比較內向,所以錯過了很喜歡的對象等等。

 

4. 自由幸福的生活,選擇在我!

雖然有些難以接受,但是這些「不幸」只是用來為自己開脫的藉口,因為停在「原因論」,就代表著「錯不在你」,更重要的是,還給了自己一個很美好的想法:如果沒有這些事情,我也很優秀。

但有一點要強調,並不是說,過去對現在沒有任何影響,其實是有影響的,但不是絕對。

人生重要的不在於生命給予了我們什麼,而是如何善用被給予的東西。

看到這裡,也就明白──人生的不幸,是我們的主動選擇。因為我們對不幸是有偏見的,要嘛以為是過去的錯,要嘛覺得自己做不到。

所以說,不幸背後,是我們對自己的善意。

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堅信,不管經歷了什麼,都可以走出不幸的旋渦,過上自由幸福的生活,只要自己願意。

(……待續

下一篇,《被討厭的勇氣》【中】將繼續分享「如何從認知上的調整入手」,瞭解在自由和幸福面前,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氣。


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