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中】

198

上一集裡,我們瞭解了創造力不等同個人的才華或是聰明,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還仰賴著整個專業領域的良好環境,以及系統性運作,可見孟母三遷確實是極有智慧的舉措。這一集,我們就來看看創造力的運行過程

二、創造力是如何運行的?

米哈里發現,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領域進行創新的時候,方法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他們發揮創造力可以分成五個階段,分別是:準備期醞釀期洞悉期評價期製作期

準備期階段的任務,是找到要解決的問題。對數學家來說,可能是一道困難的定理證明;對作曲家來說,可能是寫一首反映某種情緒的歌曲;對畫家來說,可能是描繪特定時間的天空顏色。只有找到了問題,創造力才有了發揮的對象。


創作來源大多來自個人生活

在尋找問題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好奇心和興趣,這讓我們用開放的心態來看待一切,從而源源不斷的發現各種問題。那麼問題從哪來呢?常見的來源就是個人的生活,這種情況在藝術家中很常見。

《百年孤寂》(註3)的作者馬奎斯就說過,他的創作衝動來自於童年時,聽到的神話和民間傳說,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復活這些故事,展現拉丁美洲文化的獨特魅力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西班牙語: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

另一個問題來源是領域。在各個領域當中,都積累著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說數學領域,就有哥德巴赫猜想(註4)等等難題;在人工智能領域,如何提升AI對語言的理解,做到既迅速又準確的翻譯,就是許多人研究的問題;而能源領域的問題,可能是如何開發出更清潔環保的能源。

同時學界也會不斷提出問題,很多科學研究機構都會給年輕科學家們指定研究方向,並提供相應的資助,比如說開發抗腫瘤的藥物、或者搞清楚某種疾病的成因。許多諾貝爾獎得主就是解決了機構提出的問題,研究成果最終獲獎的。


醞釀期是最神秘也最具創造力的階段

下面說說醞釀期和洞悉期,這兩個階段緊密相關。醞釀期是指靈感逐漸成型的過程,而洞悉期是指靈感被我們捕捉到的時刻

醞釀期可以說是,最神秘也是最具創造力的階段。醞釀期的思考,幾乎都在潛意識中完成,很多人都說不清楚,解決問題的靈感是怎麼從腦子裡突然蹦出來的。但米哈里的採訪者都同意,把問題交給潛意識處理,讓自己去做些其他的事,反而能夠促進問題的解決。

大多數人認為,那些卓越的創造者都是極其勤奮,一分鐘都不會浪費的人吧?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恨不得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工作。 但是作者研究發現的事實恰恰相反,創造過程可不是說他們成天坐在那裡想,好點子就會出現的,經常是在開車、洗澡或者做其他什麼事的時候想出來的。

在研究進入攻堅階段的醞釀期,創新者們都覺得,保留一些閒散的時光很重要,有時候他們看上去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有時候他們故意停下工作,出去散步和慢跑,但就是這段時間釋放了他們最多的創造力,讓他們有機會透透氣,從自己的研究中走出來,想點別的。

那麼這段神秘的空閒時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醞釀期為什麼有助於創新?

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就這麼說過:「我現在遊手好閒、無所事事,這意味著我正處於富有創造力的階段。

弗里曼·約翰·戴森(英語:Freeman John Dyson,1923年12月15日-2020年2月28日)

有句話說:「如果你有一個問題,不要坐在那裡試圖解決它,我從來沒有只是坐著就想出了方法,方法可能是我在開車、洗澡或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降臨。


別小看睡著了還在進行創造

另一種對創造力的解釋,是心理學中的認知理論(註5)。 認知理論認為,在醞釀期人們的頭腦中,一直在進行著信息加工,甚至在睡著了的時候也在進行,這是一種隱秘的方式,就像是開久了的空調,人們就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了。 這種沒有意識參與的思維活動,也沒有什麼方向,每個思維線索隨機組合,這是最簡單的心理聯繫。

這種隨意組合的好處是什麼呢?那就是會形成一些看似不相干的組合,結果這些組合就成了最優的思維連接,最後碰撞出了人們想要的答案,這就是創造力。所以我們看到的一拍腦門,就想出來的好點子,前期都經過了漫長的思考過程。

認知心理學就認為醞釀期的本質,是潛意識對已有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當我們有意識地解決問題的時候,會習慣採用常規思路。一旦遇到需要發揮創造力的問題時,就很容易陷入瓶頸。而在潛意識中,理性不再起作用,於是我們搜集的信息能以更自由、更靈活的方法組合,也更容易產生有創造力的想法。

這種說法可能會讓人誤會,以為遊手好閒就能產生靈感。其實,創新者們把問題交給潛意識之前,已經做了大量的思考和準備工作

許多人都聽過化學家凱庫勒的故事,他為了研究苯環(註6)的結構絞盡腦汁。在一次打瞌睡的時候,他夢見苯環(苯分子)像一條蛇一樣,首尾相連形成環形。在這一瞬間,他突然領悟到苯環的結構。凱庫勒能產生這種靈感,也是因為他已經冥思苦想了很久,有足夠的材料讓他的潛意識進行加工,而不是真的靠做夢就能解決問題。

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凱庫勒·馮·斯特拉多尼茨(德語:Friedrich August Kekulé von Stradonitz,1829年9月7日-1896年7月13日)


《哈利波特》的靈感來自火車上的男孩

等到靈感從潛意識進入意識層面,被我們洞悉到,就進入了評價期。評價期的目的,是研究這個靈感有多大價值。科學家會進行計算和做實驗,看靈感是否能獲得驗證;詩人會揣摩從靈感裡獲得的句子,看它們符不符合作品氣氛。當我們後退一步,用更客觀的眼光去審查時,就會發現靈感的不足之處,許多靈感會被放棄。

而當靈感通過了評價期的檢驗,被認定有價值之後,就進入了最後的製作期。

正如愛迪生說的一樣,百分之一的靈感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來澆灌。製作期是最費時的,拿寫小說舉例,有一個吸引人的故事創意,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JK羅琳說過,《哈利波特》的靈感來自於她在火車上看到了一個男孩,她不由自主的想像,如果這個男孩要坐火車去魔法學校,會誕生怎樣的故事?於是她開始構思人物、設計情節,花了十幾年才完成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說。


聽取別人建議,以完善作品。

米哈里建議,在製作期我們依然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關注領域的最新動態,因為別人提出的新理論,或者發明的新工具,都可能幫我們解決問題。

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的最大成,是證明了費馬大定理(註7)。在獨自研究的10年時間裡,他也關注著其他數學家對費馬大定理的研究,得到了很有啟發的思路,最終才完成了證明。

安德魯·約翰·懷爾斯爵士(英語:Sir Andrew John Wiles,1953年4月11日-)

另外在製作期結束時,米哈里也建議我們和學界多交流,聽取別人的建議,這能進一步幫我們完善作品。

剛才我們舉的例子,都是有關那些創造天才們,但其實這五個階段的經驗,也可以為普通人所用。

比如說,當你在工作中遇到死胡同,怎麼想都沒靈感的時候,不妨就讓自己放鬆一下,把問題交給潛意識,逛逛街、看個電影,也許那某個瞬間答案就會突然降臨。你也不要獨自埋頭幹活,要多和同事溝通,聽聽他們的建議,這都能幫你更好完成工作。

總結第二部分的內容,創造力的運行可以分成五個階段:在準備期我們尋找感興趣的問題;在醞釀期我們用潛意識來加工信息,產生靈感,並被我們洞悉;在評價期我們會審查靈感,確認它的價值後就進入了製作期;最終將靈感變成可以拿給學界評價的作品。

介紹到這裡,我們已經瞭解了創造力的組成元素和運行過程,下集的第三部分就來說說,要如何提升個人的創造力?

(……待續

 

(註3)《百年孤寂》:
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作者也因此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學院的頒獎理由是:「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一樣,馬奎斯永遠為弱小貧窮者請命,而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
(註4) 哥德巴赫猜想
是數論中存在最久的未解問題之一。這個猜想最早出現在1742年普魯士人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與瑞士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的通信中。用現代的數學語言,哥德巴赫猜想可以陳述為:這個猜想與當時歐洲數論學家討論的整數分拆問題有一定聯繫。
(註5) 認知理論
是研究由經驗引起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一種學習理論。
(註6) 苯環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於1858年,提出了碳原子間能夠相互連接成鏈的觀點,到了1865年,他對苯的結構提出了一個設想,即碳鏈有可能頭尾連接起來成環。
(註7) 費馬大定理
亦名費馬最後定理,其概要為:當整數n>2時,關於x、y、z的不定方程式x的n次方+y的n次方=z的n次方,無正整數解。以上陳述由17世紀法國數學家費馬提出,被稱為「費馬猜想」,直到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及其學生理查·泰勒,於1995年將他們的證明出版後,才稱為「費馬最後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