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的申辯》上

157

蘇格拉底是怎麼死的?這位西方孔子,他以一種對哲學的嶄新理解,開創了希臘哲學的新紀元,因此由柏拉圖撰寫的這本書影響至後世,即可窺知一二。

公元前470年,正好是雅典由盛轉衰的時候,雅典人在波希戰爭曾經三次戰勝波斯帝國,但後來在伯羅奔尼撒戰爭(註1)中,雅典敗給了斯巴達,當時雅典城邦沒落,社會上的年輕人開始質疑社會現況,質疑什麼叫做愛國?雅典的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嗎?

在年輕人徬徨無助、想要知道真理的時候,有一群號稱自己是知識專家的人出現,專門教導「說話的藝術」也就是修辭學,藉機收學費大賺一筆,這些人被稱作智者派,有點像我們今天的成功學大師、品牌行銷講師,到處教人如何說服別人、獲得成功。

因為雅典是直接民主的社會,每個公民都要有為自己辯護的能力,而且如果想從政,就要知道如何在演說時,講人們想聽的話,所以智者派在當時雅典非常熱門,而蘇格拉底就出生於這樣的時代和環境中。

雅典衛城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的分水嶺。

蘇格拉底。圖片取自 哲學新媒體 | Philosophy Medium

今天書香園地推薦的這本書叫《蘇格拉底的申辯》,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本經典著作,也就是怎樣理解蘇格拉底(Socrates,470-399 B.C.)和他一生哲學理想。

提到蘇格拉底這個名字,你可能並不陌生,如果要讓你說出幾個哲學家,蘇格拉底大概是你能想到的前三名。但是我們今天之所以要講蘇格拉底,不光是因為他很有名,還因為他標誌著哲學史上的一次重大轉向。

這是因為在蘇格拉底之前,也是有很多哲學家,你可能比較熟悉的有泰利斯(註2)赫拉克利特(註3)巴門尼德(註4)等等,這些哲學家關心的主要是自然的問題。

比如說,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世間萬物是怎麼生成變化的,還有風雨雷電是怎麼產生的……等等,他們也被稱為自然哲學。也就是說,他們對人還有對人生的問題,關注的並不是很多。

米利都的泰利斯(希臘語:Θαλῆς ὁ Μιλήσιος,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常被稱為泰利斯。
赫拉克利特(希臘語:Ἡράκλειτος,前540年-前480年)
愛利亞的巴門尼德(古希臘語:Παρμενίδης ὁ Ἐλεάτης,約前515年-前445年)

羅馬的哲學家西塞羅(註5)曾經說過:是蘇格拉底第一次將哲學從天上招呼到人間來,讓哲學去探尋善惡之類的問題。由此可知,蘇格拉底標誌著哲學史上的一次重大轉向;也就是,從自然到人生的轉向。所以要想瞭解西方哲學,我們就有必要先來瞭解一下蘇格拉底這個人。

馬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拉丁語: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圖片取自 香港01

哲學史上著名的蘇格拉底問題

但是要回答蘇格拉底是誰?他做了什麼?他有什麼樣的思想?這三個問題,又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蘇格拉底是一個典型的述而不作的哲學家,也就是說,蘇格拉底一輩子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對於這一點,人們也經常拿他來和孔子耶穌佛陀進行比較。

所以,我們只能從同時代的人的記載裡,去側面瞭解蘇格拉底,但是這些人筆下的蘇格拉底又有很大的差別,比如說古希臘的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他筆下的蘇格拉底就是一個整天跟跳蚤呆在一起的傢伙,盡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而且顛覆傳統,顛倒是非。但是在柏拉圖(註6)色諾芬(註7)眼中的蘇格拉底,就是一個標準的正人君子。

柏拉圖來說,他更像是一個純粹的哲學家,就是不管不顧,總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但是在色諾芬的筆下,他就更接地氣的喜歡給周圍的人,提一些日常生活裡的建議。也正是因為所有的這些記載都太不一樣了,哲學史上就有了那個著名的蘇格拉底問題。

也就是說,蘇格拉底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恐怕沒人能說得清。因此柏拉圖寫的這本《蘇格拉底的申辯》就變得很重要,因為這本書就是一條相對可靠的線索,可以回答蘇格拉底問題。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進入這本《蘇格拉底的申辯》。


70高齡面對死刑判決

這本書為什麼叫《蘇格拉底的申辯》呢?

因為蘇格拉底在70歲高齡的時候,遇到一件事情,就是他被自己的同胞公民起訴了,面臨死刑的判決,柏拉圖的這個著作就記載了蘇格拉底,當時在法庭上為自己做的申辯,當時至少有500多個雅典人就在現場見證,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柏拉圖的文字,應該不會跟蘇格拉底實際說的話有太大的出入,畢竟當時有那麼多見證人。

柏拉圖在這本書裡,集中展示了蘇格拉底一生的哲學思想和哲學生活,而且這是一個人一生最後的告白和陳述。所以可以這麼說,看這本書,是想要瞭解蘇格拉底這個人,還有回答蘇格拉底問題的最佳途徑。

今天藉由書摘,就幫你還原當時當地的情景,而且告訴你三個問題:

  • 第一、蘇格拉底為什麼會被起訴?
  • 第二、他為什麼認為自己是無罪的?
  • 第三、他為什麼用一種自尋死路的方式為自己辯護,面對死亡他為什麼會如此淡然呢?

下面我們先來看蘇格拉底演講的第一部分,也就是他為自己做的辯護。在這部分,蘇格拉底說了自己遭人怨恨的原因,他是被自己的同胞告上法庭的,分別是兩項罪名:

  • 第一、不信奉城邦的神。
  • 第二、敗壞青年。

這兩項罪名在雅典還真都不是小事,甚至都不是私人案情,這次起訴就是一次公訴,是雅典公民代表城邦公訴蘇格拉底


話說被審判的起因

蘇格拉底在辯護演講的最開始,就把自己推向指控者,甚至是和大多數的雅典人對立的情境,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他自願求死的態度。

當時他是這麼說的:

「那些指控我的人們,他們都很年輕,他們控訴我的那些演講,都經過了仔細的修飾,聽起來非常漂亮也很有說服力,但是卻全是謊言,而他們說話的那些特徵,恰恰就是雅典的民主制度下,人們最喜歡的那種演講的風格,華麗、新奇、有感染力,但至於是不是真實的,反而不那麼重要。

 「而我年事已高,卻是這輩子第一次上法庭,沒有任何經驗,我也不會用那些經過仔細打磨過的話語,和低三下四的懇求來試圖說服法官,我就要用我自己慣常的說話方式來說話,但是我保證你們聽到的全是真話。」

 蘇格拉底就把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說了一遍。事情的起頭是從蘇格拉底的一個朋友,提出的一個問題開始。當時,這個朋友去了一座阿波羅神廟去求神諭,求神諭就是有點類似和神交流提問的意思,而且這個朋友去的這個神廟還不一般,它就位於德爾菲

德爾菲這裡,就是被宙斯定位成宇宙中心的地方,換句話說,到這個神廟求神諭,權威性是很高的。然後這個朋友就在這兒見到了可以通神的祭司,他就問了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有沒有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呢?」結果祭司的回答是:「沒有。」

德爾菲遺址

 在古希臘當時,人們大多數都是非常迷信的,遇到什麼重大的事,都會去求神問卜。而剛才說的這個阿波羅神廟,其地位是最高的,所以這個祭司被認為,對人間的事情具有最高的權威。

然後,這位朋友就把祭司的這個回答,告訴了蘇格拉底,他聽完之後就感覺非常詫異,因為他明明認為自己其實是很無知的,怎麼現在變成最有智慧的人了呢?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他就很困惑,然後他就產生了一個想法,就是要在雅典城裡找到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然後去告訴這位祭司:「你看,他比我更有智慧。」他的目的就是證明自己不是最有智慧的,但是如果他成功的話,同時也就證明了祭司的話──也就是神的話,是錯的。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蘇格拉底就開始走訪那些擁有智慧之名的人,他走訪的人有政治家、詩人、工匠,還有每一個願意跟他討論問題的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雅典人還是外邦人,甚至不論是自由人還是奴隸。但討論的結果是,每一次蘇格拉底都是失望而歸。

而且他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越是那些被人們認為擁有智慧的人,其實他們就越是無知,反倒是那些經常讓人看不起的工匠們,他們還真是確實知道一些事情。比如說他們知道和自己手藝相關的一些很實際的事情。但是,一旦和這些匠人討論超出他們手藝之外的事情,這些人也很無知。

經過這樣一番審慎的走訪,蘇格拉底終於相信了,也就是那位祭司其實說的沒有錯,神之所以說蘇格拉底是天下最有智慧的人,恰恰是因為他是唯一一個知道自己無知的人。也就是那句話:「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句話聽上去像是一個悖論,但也是蘇格拉底留給世人最著名的格言。

蘇格拉底認為,祭司這麼說其實是想要告訴別人,人類所謂的智慧跟神相比,根本就不值得一提。而所謂的人類裡面最有智慧的人,其實也只不過是唯一一個清楚的知道自己無知的人。

從以上的情節可以瞭解,蘇格拉底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智者,卻也無意中將許多人貶為無知之徒,得罪了許多人的結局,大概可想而知了……

(……待續)


【註解】
(註1) 伯羅奔尼撒戰爭:
這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從431-404B.C.,最終斯巴達一方獲得勝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場戰爭標誌著希臘的黃金時代的終結,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心理風氣等,改變了希臘的各個城邦。
(註2) 泰利斯:
(Thales,624-546B.C.),常被稱為米利都的泰利斯,是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幾何學家、天文學家,同時是希臘最早的哲學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希臘七賢之首,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留下名字的思想家,被後人稱為「科學和哲學之祖」。
(註3) 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540-480B.C.)古希臘哲學家,以弗所學派的創始人。生於以弗所一個貴族家庭,相傳他生性憂鬱,被稱為「哭的哲學人」。
(註4) 巴門尼德:
(Parmenides,515-445B.C.),古希臘哲學家,是最重要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之一,是愛利亞學派的一員。生於愛利亞,主要著作是用韻文寫成的《論自然》,如今只剩下殘篇,他認為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
(註5) 西塞羅:
(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B.C.),是古羅馬時期的一位哲學家、政治家、律師、作家、雄辯家。他不但被認為是古羅馬最偉大的演說家,也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散文作家。
(註6) 柏拉圖:
(Plato,427-347B.C.)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記錄,並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史稱「西方三聖」或「希臘三哲」。
(註7) 色諾芬:
(Xenophon,427-355B.C.),雅典人,軍事家、文史學家。他以記錄當時的希臘歷史、蘇格拉底語錄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