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下

91

對經歷的重新解讀,在阿德勒看來並不那麼容易,乃受制於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生命的意義,這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與傳統精神分析不同的地方。

他認為人活著都有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追求,通俗的說就是,想知道我們為什麼而活,來到世上走一遭,我要給世界留下些什麼,而這正是建立生活目標的基礎,那到底什麼是生活的意義呢?又該如何找到?

<第三部分> 怎麼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實現人生的意義?

我們先來看看,到底什麼是人生的意義。在阿德勒看來,不管是整個人類,還是你我這樣的普通個體,人生中可能面臨的所有困難,都可以歸納成三個問題:

第一個是職業問題。因為我們各自有不同的分工,要互相交換對方的工作成果才能活下去。

第二個是人際交往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活在社會之中,必須跟周圍的其他人交往,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這都是必須要面對的。

第三個是婚姻問題。因為人類有男有女,所以我們一生都繞不開婚姻和愛情這些事情。如果人類要想生存下去,那男人跟女人就必須妥善結合。

人生的意義,關鍵在與別人合作才能體現。

職業問題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合作分工,人際關係問題涉及到不同的人之間相互打交道,婚姻問題需要我們跟伴侶合作。所以職業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婚姻問題,在阿德勒看來,歸根結底,都屬於合作問題。所謂的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你怎麼去面對這三個問題。

所以阿德勒下了定論,一個人的意義,只能在跟別人的交往、合作中才能體現出來。如果把你自己跟別人分割開來,那你的人生意義就等於零。所以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唯一的意義,就在於對別人和整個社會做貢獻。

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是合作問題,人生也只有社會意義。那麼我們怎麼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呢?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就是要去跟他人建立合作。具體怎麼達成合作,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縱觀阿德勒的理論,我們可以歸納出一條實用的準則: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要只把關注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時時刻刻想著你的合作方。我們用阿德勒對待人類的三大問題之一,婚姻問題的觀點,來舉例說明。

怎樣才能擁有幸福的婚姻呢?

阿德勒說,婚姻是一份需要兩個人共同合作的工作。這一方面是雙方之間的愛情要長久,另一方面還涉及到對下一代的教育。我們先來看夫妻之間的相處,阿德勒說,很多婚姻不幸福的原因,就在於很多男人,甚至是很多女人自己,認為男人應該是一家之主,要來統治女人。

這就說明,夫妻兩人根本就不懂得合作。合作意味著什麼?就是任何一方,都不能處於一種附屬的地位,也就是說,兩個人的地位要平等。如果總有一方在支配另一方,甚至強迫另一方,那怎麼能叫合作呢?所以這段婚姻肯定不幸福。

那正確的合作意識,應該是什麼樣的呢?阿德勒說,夫妻雙方,特別是男性自己,心裡一定要明白,男人現在的強勢地位,都是社會文化導致的結果。所以如果你掙錢多是正常的,這是你在家庭生活中正常分工,不能因為自己掙錢比妻子多,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阿德勒認為,男人不要去追求什麼掙錢花錢的問題,不要把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的家庭分工上,而是要跟妻子建立平等的合作,看到你婚姻中的合作方,也就是你妻子的貢獻,和她共同管理家庭。當然了,這對夫妻雙方來說都一樣,女人也要跟自己的丈夫合作。

阿德勒做了一個很讓人感動的總結,怎麼樣才能擁有幸福的婚姻呢?就是要主動給予對方關心,而且,你關心對方的程度,要比關心自己的程度還高,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合作。如果你有過婚姻或者是戀愛經歷,那肯定能明白,阿德勒說的這段話是非常有智慧的。

母親不能過度寵愛,否則養出「媽寶」來!

再來看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在阿德勒看來,無論是學校的教育,還是家庭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孩子跟別人合作的能力,千萬不能讓他成了一個只關注自己的自私的人。

阿德勒在這裡舉了戀母情結的例子。一個大男人,為什麼會病態地依戀自己的母親呢?阿德勒說,是因為這個男人沒有跟別人建立起合作關係。他的母親對他言聽計從,但除了自己的母親以外,他跟誰都沒辦法合作,所以就更強烈地依賴自己的母親。如果他能跟其他人也建立起合作關係,就不會有戀母情結了。

「戀母情結」這個詞,是佛洛伊德發明的。如果按照阿德勒的說法,這就不是戀母了,而是沒有能力跟別人建立合作,按照現在的說法,這叫「媽寶男」。

所以阿德勒說,做為母親,不能過度寵愛孩子,否則會讓他失去跟別人合作的能力。母親首先要跟孩子之間建立合作關係,然後再把這種關係延伸到孩子和父親之間,之後再把這種關係拓展出去,讓孩子信賴別人。不能讓孩子把目光都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讓他學會關心別人。

我們是人家的好員工、好夥伴、好伴侶嗎?

無論是婚姻、職業還是人際關係,其實都是這個道理。要把目光從自己身上移開,去關注你的合作夥伴,建立合作關係。在阿德勒看來,對一個人的最高要求,最高的誇讚,那就是說,這個人在工作中是一位好員工,在朋友中是一位好夥伴,在愛情和婚姻中是一位好伴侶。如果能做到這三點,那就能實現人生的意義。

上面講的就是第三個問題,怎麼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實現人生的意義?在個體心理學看來,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是合作問題。人生的意義,就在於給整個人類社會做貢獻。所以要實現人生的意義,就要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跟他人建立合作。不要過度關注自己,而是時時刻刻想著合作方的利益。


說到這裡,《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裡主要的內容已講完了,我們再來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說到了超越自我的動力。結論是,自卑感和優越感就像兩駕馬車一樣,一個推一個拉,提供了我們超越自我的動力。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不要因為過度焦慮,進入了自卑情結的誤區。

接著,我們說到了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來完成自我超越。個體心理學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創造性地解讀自己的經歷,改變自己的思想,從而創造改變行為的可能性。再通過樹立目標,讓自己的行為和目標錨定,來改變自己的行為。

最後,我們說到了怎麼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實現人生的意義。阿德勒認為,人生的三大問題,職業問題、人際關係問題,還有婚姻問題,本質上都是合作問題。只有處處想著跟人合作,考慮別人的利益、社會的利益,把目光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合作方身上,我們才能實現人生的意義。

擴大自己的格局,從小我提昇至大我。

阿德勒這本書,到現在大概有100年了。裡面的一些科學知識,以及價值觀,在今天看來,的確是有一點過時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也有不少研究者,從研究方法的角度批評阿德勒的理論,說他過於依賴常識性的觀察,這種觀察不能進行重複和驗證,各種素材也不是在符合科學要求的環境下取得的。但是我們從這本書裡,的確還是能看見大師的思想光芒。

就算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如阿德勒說的那樣,人人都有自卑感,都在追求著超越自己、超越階層,都在焦慮地追求著,一個可能自己都說不清的目標。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倍受煎熬,不斷地追問自己:「我做的這些事,到底有沒有價值?我的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實際上就給了我們一個判斷方法:如果孤立地看,一個人的自我意義,就是沒有意義。

所以,我們必須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價值體系中去審視,從一個更高的維度上進行觀察,把自己看成是人類體系的一員,只有這樣才能給自己找到一個行為準則,才能看清,做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自己的行為到底有沒有意義,就看到底是不是參與著,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祥和的一個角色呢?!

這本書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