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人慈》1

2022-01-27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人慈》1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1
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願我們藉著這本書,能看見自己與他人的良善,並且尋求理解與共好。

人真的是天性好鬥、殺得你死我活的物種嗎?綜觀歷史大小戰爭,這個說法似乎成立,但是當我們把尺度放到人與人面對面的相處,就是另一種樣貌。舉戰爭為例,兩軍人馬大動干戈的時候,所有人一定都是拔刀互砍、舉槍互射吧?在那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不是敵死,就是我亡了,不是嗎?

關於人性,大眾知道的很多都是錯的。

真實的戰爭傷亡統計很有意思,例如二戰英國陣亡的軍人死因中,10%是子彈和反坦克地雷;15%是詭雷、爆破和其他;75%是手榴彈、迫擊砲和空投炸彈。大部分的士兵都是隔個一定「距離」被殲滅的。真正喊著敵人是「害蟲」,一旦碰面就格殺毋論的,通常是離戰場最「遙遠」的政客和領導人。

根據研究,二戰的生存老兵超過一半從未殺過人,只有20%的軍人曾經擊發過武器。美國南北戰爭最激烈的蓋茨堡之役(註1)中,回收的27,000把火槍,還裝有彈藥的比例達到90%。12,000把裝有兩顆彈藥,其中6000把超過三顆。但火槍設計成那樣,就是一次只能射出一顆子彈,那幹嘛裝那麼多顆子彈?

因為大部分的士兵都「沒有」在試圖殺敵。人,打從心底不喜歡傷害另一個人。

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書,原來的書名很有意思,因為它叫做《Human kind》!

Humankind 如果是結合在一起的話,指的就是人類,但是作者故意把它分開來,指的是人類的仁慈,所以這本書在中文翻譯的時候,就把書名翻譯叫做《人慈》。

當恐懼和暴力爆發開來,人類就會顯露出真正的本性。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註2),在書的序言裡面就先講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事情。在爆發戰爭的前夕,英軍司令部發覺,他們當下正面臨生存的威脅,倫敦處於重大的危機當中。

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
作者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1988年4月26日-)

根據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所說的倫敦,那個時候變成了世界最大的標靶,好似一頭價值連城的胖乳牛,被綁在那裡吸引獵食的猛獸,而那頭獵食的猛獸就是指希特勒,還有他所率領、他所控制的戰爭機器。

如果英國人民在他那一批轟炸機帶來的恐怖底下崩潰,那麼國家就完蛋了。一名英國的將軍擔憂著交通會停擺,無家可歸者會尖叫求救,城市將陷入混亂,上百萬的平民百姓會屈服於壓力,而軍隊甚至連戰鬥都無暇顧及,因為光是歇斯底里的平民,就夠這些軍隊忙不過來了。

所以,當時邱吉爾他預測,至少有300萬到400萬的倫敦人會逃離倫敦。如果想要研究所有這些釋放出來的邪惡,這裡布雷格曼推薦了一本書,這是由法國人叫做古斯塔夫·勒龐(法語:Gustave Le Bon)(註3)他所寫的一本書,在那個時代,他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學者,他寫了一本關於群眾心理的書,叫做《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針對倫敦所發動的閃電大轟炸

1939年10月19號,希特勒對將領們指示了德國的進攻計畫。納粹德國空軍針對英國抵抗意志,必須要給予致命的一擊,這就是希特勒的指示,他說在指定時刻之後就發動,也必然會發動,一般的人都可以感覺到剩下來的時間越來越少,時局越來越緊迫,人們考慮過一個退無可退的最後的計畫,那就是在倫敦挖出地下避難網。

但擔心那些因為恐懼而癱瘓的平民,將會一直呆在裡面,不願意出來,所以最後就廢棄了這樣一個地下避難網的計畫。最後一刻,相關單位在城外連忙蓋起了少數野戰的精神醫院,準備照料第一波受害者,然後真的就開始了。

1940年的9月7號,總共總數達到348架的德國轟炸機,飛越英吉利海峽,當天晴朗的天氣讓許多倫敦人走出戶外,當警報在下午4點43分響起的時候,所有的人望向了天空。9月那一天,在歷史上被記錄為Black Saturday,因為那天是星期六,在後來的事件被稱之為The Blitz,也就是針對倫敦所發動的閃電大轟炸。然後呢?

1940 年 10 月 15 日德國空襲後的第二天早上,一輛公共汽車停在倫敦巴勒姆的一個大火山口中。在空襲期間,一枚炸彈在巴勒姆大街上爆炸,摧毀了下方的部分地鐵站。

這只是開端,接下來9個月內,光是倫敦就挨了超過8萬枚的炸彈。整片整片的街坊鄰里,徹底遭到了摧毀,首都有100萬棟房屋,遭到了毀損甚至摧毀,有超過4萬名的英國人,失去了他們的性命。而那個時候,英國人有什麼樣的反應?當整個國家被連續轟炸了幾個月之後,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人們應該會變得歇斯底里吧,他們的舉止會不會就失去了人類的文明,以及文明所保障的這種秩序呢?

就算會害怕,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布雷格曼接著就提供了一位,加拿大精神科醫生在倫敦的目擊記錄。1940年10月,這位醫生開車穿過倫敦東南部,還要去拜訪一片損害特別嚴重的貧困區域,那裡還剩下來的,就只有炸彈坑和傾頹的建築物,那是一團混亂。如果要找一個確確實實混亂的地方,那這裡就沒錯了。

這一位醫生在空襲警報響起了下一刻,他看到了什麼?他的記錄是小男孩們,依然在人行道上四處玩耍,顧客繼續討價還價,一名警員無聊地就開始指揮交通,而腳踏車騎士正拒絕向死亡和交通規則屈服。他說,就他所看見的,根本沒有哪一個人往天空看一眼。

事實上,如果要說所有描述倫敦大轟炸的記錄,有什麼共通點?那就是描述了那幾個月,籠罩著倫敦的一種詭異的平靜。

有一位在英國人家中廚房採訪的美國記者注意到,他們即使是窗戶玻璃在窗框中嘎嘎作響,這一對夫妻仍然喝著茶,記者就想要知道:「你們都不害怕嗎?」他們的回答是,「不會啊,那就算會害怕,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

英國人的幽默感和耐性堅強

顯然這整件事情在計畫上,希特勒漏了一樣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英國人的性格,他們有僵硬的上唇、冷面笑匠式的幽默感,好比說店家在毀壞的店面,他們就貼了一張公告:more open than usual (比平常更open更開張做生意)。

或者是有一位酒吧的老闆,在店面受損時貼出廣告說:「我們的窗戶沒有了,但是我們的Spirit還是一樣的好。」Spirit指的即是烈酒,同時也指的是那樣的一份精神,精神沒有變差,我們還是好得不得了,請你進來嚐嚐我們的精神吧。

英國人對於德國空襲的耐性,就跟他們忍耐火車誤點一樣的堅強,雖然確實讓人火大,但整體來說還能夠容忍。說來也巧,倫敦大轟炸的期間,火車也一樣持續的營運,而希特勒的戰術到頭來,沒有對英國經濟造成多大的打擊,對英國戰爭期間造成比較大損害的,反而是1941年4月復活節那個星期一,因為當時所有的人都放假一天,所以呢,沒有生意可以做。

在德國展開轟炸行動的這幾個禮拜當中,情報的更新發佈就像天氣預報一樣,有的就說今天有大閃電,Blitz指的是大轟炸。根據一位美國觀察者說的,英國人對此失去興趣的速度,比什麼都來得快,根本沒有人在找掩護了。

那精神上的崩壞呢?之前危機專家、群眾心理學家所警告的,會出現幾百萬受創者,怎麼了呢?到哪裡去了呢?很奇怪,到哪裡都找不到這群人。

危機逼出來的不是人的劣根性,而是優秀素質。

當時的倫敦的確有悲傷、有憤怒,這是不可否認的,的確有人失去了自己所愛的人,而極其的哀痛。但是呢,精神病房空蕩蕩的,不只如此,公共心理衛生還改善了,酗酒的情況減少了,跟一般以前承平時期相比,自殺的人也變少了。

戰爭結束了之後,許多英國人太奇怪了,竟然會懷念起倫敦大轟炸的日子。因為那個時候人們互相幫助,彼此能夠幫忙擺脫困境,而且沒有人會在乎你的政治立場,或者在乎你有沒有錢。

一位英國歷史學家,日後他寫著,英國社會在許多方面都因為大轟炸,並不是瓦解崩潰反而強化了,希特勒預期造成的結果,是希特勒的幻想破滅了。剛剛所提到的勒龐知名大眾心理學家,他所提出的理論,經過現實檢驗之後,實在是非常不正確。

危機逼出來的並不是人的劣根性,而是我們在英國所看到的優秀素質。硬要說的話,英國人在文明階梯上還往上走了幾階,而不是往下掉。一名美國記者在他的日記當中寫著,在具有眾多噩夢般特質的種種環境底下,尋常人的勇氣、幽默感和善良,還是一樣令人讚嘆。

這些由德國轟炸所帶來的超乎預期的影響,在英國激起了戰略的爭論,當英國皇家空軍,也準備調度轟炸機去打擊敵人,再加上美國的協助跟美國聯合在一起,這時候英國倒過來是要去轟炸德國的時候,因為自己的經驗,所以在英國就有很多人討論,怎麼樣進行才會真正的有效,或者德國人也跟英國人一樣,在面對轟炸的時候,他們的精神不會屈服?他們的社會不會瓦解呢?

即使有事實證明,人還是會錯估人性。

說來奇怪,即使有這樣的實證,英國的軍事專家還是覺得,他們有辦法打垮一個國家的士氣,而且,用炸彈就可以打垮。他們推論是這樣「打」對英國人沒有效,但是英國人自己是特例,地球上沒有誰的冷靜明智跟堅忍毅力,可以跟英國人相比,德國人不能,德國人打從根本上缺乏道德品質,他們連英國人挨過的1/4轟炸量都撐不住。

贊成這個觀點的人,有一個是邱吉爾的好朋友,叫做弗雷德里克·林德曼(Frederick Alexander Lindemann)(註4),在空軍戰略的激辯當中,林德曼始終立場堅定,認為對德國人的轟炸必然有用,就像勒龐所預言的那樣,那大眾一定膽小如鼠,很容易就會恐慌。

所以我們看到,其實凸顯的是對於人性的一種估計,認為人性,尤其是在社會當中遇到了危機,很容易就會瓦解。

然而在這本書當中,作者布雷格曼,他最重要的就是要挑戰這個說法,那就是:人沒有那麼脆弱,尤其是建構人的社會所賴以依存的那種精神的性質,沒有那麼樣的卑劣,人有他的仁慈,人有他的善良的這一面,而且人的仁慈跟善良,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作用更大。這是這本書提出來的非常特殊的觀點。

 (待續)


(註1) 蓋茨堡之役:
(Battle of Gettysburg,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於賓夕法尼亞州蓋茨堡及其附近地區爆發,是美國內戰中最血腥的一場戰鬥,經常被引以為美國內戰的轉捩點。此役是由北方聯邦軍喬治·米德少將所率領之波多馬克軍團抵擋由南方邦聯軍的羅伯特·李將軍所部北維吉尼亞軍團之進攻,獲得決定性勝利,終結了李將軍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入侵美國北方各州的軍事行動。

(註2) 羅格·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1988年4月26日-)是一位荷蘭歷史學家和作家,曾為《華盛頓郵報》、《衛報》撰稿,並在TED大會上演講,作品有《現實主義者的烏托邦:如何建構一個理想世界(英語:Utopia for Realists)》等。被讚譽為歐洲最著名的年輕思想家之一。他的前作《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榮登《星期日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各大暢銷榜,並被翻譯成32種語言。現居荷蘭。

(註3) 古斯塔夫·勒龐:
(法語:Gustave Le Bon;1841年5月7日-1931年12月13日)是一位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以其對於群體心理的研究而聞名,被後人譽為「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勒龐認為,在群體之中,個體的人性就會湮沒、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會喪失,群體的精神會取代個體的精神。勒龐最出名的作品是1895年出版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該作品被認為是群眾心理學領域的開創性作品。

(註4) 弗雷德里克·林德曼:
第一代徹韋爾子爵弗雷德里克·林德曼(Frederick Alexander Lindemann,1886年4月5日-1957年7月3日)英國物理學家,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密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邱吉爾的首席科學顧問。林德曼生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巴登-巴登,父親為德國裔英國人,母親為美國人,畢業於柏林大學,1911年受邀參加索爾維會議,是當時參會者中最年輕者。他和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斯頓於1919年提出利用離心機來分離同位素。1956年,「因為他在許多領域的傑出工作:熔點公式和比熱理論;恆星電離;流星和平流層溫度反演」獲得休斯獎章。

人慈

其他文章︰
  1. 《人慈》2
  2. 《人慈》3
  3. 《人慈》4
  4. 《創造力》【中】
  5. 《讚揚與責備》下
  6. 《活出意義來》3/4
  7.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8. 《品格的力量》40 性格使人成功
  9.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10. 《品格的力量》77 丈夫的手、眼、心
Previous Post

《人慈》

Next Post

《人慈》2

相關文章

股市下跌是好消息?股神巴菲特:我們會在人們最悲觀的時候,做最好的交易!

股市下跌是好消息?股神巴菲特:我們會在人們最悲觀的時候,做最好的交易!

2025-06-14
1
商周圖書摘要》別再「想當年」!成功的經驗難以複製,學會歸零,讓過去不再成為你人生的負擔⋯

商周圖書摘要》別再「想當年」!成功的經驗難以複製,學會歸零,讓過去不再成為你人生的負擔⋯

2023-08-12
0
啇周財經》每周只需工作15小時!90年前經濟學大師凱因斯的預言,為何沒有實現?

啇周財經》每周只需工作15小時!90年前經濟學大師凱因斯的預言,為何沒有實現?

2022-12-29
0
商周圖書摘要》看到更高價,餐點更好吃!心理期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商周圖書摘要》看到更高價,餐點更好吃!心理期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2023-08-24
0
商周圖書摘要》樂高家族傳4代,經營理念不走鐘!怎麼辦到?

商周圖書摘要》樂高家族傳4代,經營理念不走鐘!怎麼辦到?

2023-02-10
0
《閱微草堂筆記》︰懺悔須及未死時【中西對照】Arrepiéntanse antes de la muerte

《閱微草堂筆記》︰懺悔須及未死時【中西對照】Arrepiéntanse antes de la muerte

2021-12-19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