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慈》4

98

若是我們根深蒂固地認為人性本惡,我們會一直不斷地去看去想像,甚至去誇大人性那邪惡的可怕的部分。

在前一集裡面,講到了發生在比利時的可口可樂事件,其實是聯繫到了人的心理機制。

反安慰劑效應,一樣有效。

終極的安慰劑是什麼?手術!穿上白袍、施打麻醉劑,然後停下來給自己倒杯咖啡。當病患恢復清醒,就跟他們說手術成功了。

由《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進行的普遍檢視,比對了實際上的手術程序和假手術(在背痛和胃灼熱的症狀下會進行),發現安慰劑在四分之三的案例中也有幫助,甚至在一半的案例中,就跟真的手術一樣有效。

但反過來也是一樣有效。

吃一顆假藥丸、心想著那會讓自己生病,也有可能會成真。警告你的父母說,有一種藥有嚴重副作用,那就真的可能會發生。出於明顯的理由,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尚未進行過廣泛測試,因為說服健康的人相信自己生病,有著棘手的倫理問題。儘管如此,所有的證據都主張,反安慰劑能夠有強大效力。

群體精神官能症,那是他們想像出來的。

1999年夏天,比利時健康當局做出的結論也是如此。波嫩(Bornem)那幾個孩子喝的可樂,可能真的有一兩罐哪裡不對勁。誰知道呢?但在那之外,科學家的看法就堅定明確:全國其他幾百個孩子是感染了一種「群體精神官能症」,口語一點來說:那是他們想像出來的。

不是說那些受害者都在假裝。有超過一千名比利時小孩,真的出現噁心、發熱、發暈的情況。如果你夠相信一件事,那件事就有可能成真。如果反安慰劑效應能讓人獲得什麼教訓,那就是想法從來都不只是想法而已。我們相信的事物造就了我們。我們求仁得仁。而我們所預測的事物,就會發生。

或許你已看出,作者布雷格曼從這一點要帶出什麼說法:我們擔憂人性的這種觀點,也是反安慰劑

對付這時代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對人性的看法。

「如果我們『相信』大部分人不值得信任,那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也將會如此。很少有哪種想法在形塑世界時,有著跟『我們對其他人的看法』一樣強大的力量。因為到最後,你會如願以償。如果我們要對付我們這時代最大的挑戰──從氣候危機到我們對彼此越來越強的不信任──那麼我覺得,我們需要開始著手的地方,就是我們對人性的看法。」

作者特別強調:這本書不是替人性本善傳教。我們很明顯地不是天使。我們是複雜的生物,有著好的一面和不那麼好的一面。問題在於,我們要轉向哪一面。

「我的論點就只是如下:我們──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襲來──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我將呈獻大量的科學證據,證明對人性有著更正面看法是多麼切實際的事。」同時作者深信,如果我們開始這麼相信,那這件事就可以更真實。

你餵養的是哪一匹狼?

一則來源不明的寓言故事,在網上四處流傳。故事裡,有個作者認為簡單但意義深遠的真理:

一名老人對他的孫子說:「我心中有一場爭鬥,那是兩匹狼的惡鬥。一匹是惡狼──憤怒、貪婪、嫉妒、傲慢又膽小。另一匹是善狼──平和、慈愛、謙遜、慷慨、誠實且值得信賴。這兩匹狼也在你心中爭鬥,也在每個人心中爭鬥。」

一會兒之後,男孩問:「哪一匹狼會贏?」

老人露出微笑。 「你餵養的那匹。」

你餵養了惡狼,那麼惡狼就會贏,但是如果你在心裡面,是傾向於餵養那一匹善狼,當然善良的狼就會贏。所以布雷格曼說,最嚴重的問題是,我們不願意相信人有好的這一面。到什麼樣的程度呢?

過去幾年,只要他跟別人提到他正在撰寫的這本書,人們的基本反應都是目瞪口呆,他們表達的就是unbelievable!怎麼可能?不相信!你真的要寫這本書嗎?因為德國出版人斷然拒絕了他的出書提案,他說:德國人不相信人性本善。

一位巴黎知識界的成員向布雷格曼保證,法國人就得要用政府的鐵腕手段,才能夠治理。當布雷格曼在2016年總統大選之後造訪美國,每個地方所有的人都問他說,你一定是有哪一些環節沒有想清楚。大部分的人都很正派?你到底有沒有看過電視啊?

研究證明人們多麼頑固堅持人性自私

沒多久之前,兩位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再次證明了人們可以多麼頑固,堅持人性自私的這個想法。研究者給受試的對象呈現了好幾種,別人做了顯然很善良的事情的情況,他們發現了什麼?基本上,他們發現我們已經被訓練成為眼觀四處都只看到自私自利的人。

「你看到有人扶老人過馬路,哦!真是愛出風頭啊。」「你看到有人拿錢給無家可歸的人,啊!他在追求自己心安啦!」就像研究者讓受試對象知道了, 陌生人送還遺失的皮夾的統計數字,這樣的一個可以被證實的統計數字,或者是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欺騙、不會偷竊的事實。然而,大部分的受試者對於人性,並不會因此而有更正面的一種看法。

相反的心理學家就說,他們認定那些看起來似乎無私的行為,到頭來仍然是處於私心,所以這就是Cynical(憤世嫉俗),這就是一種犬儒主義註10的態度。那憤世嫉俗對所有的一切都看不慣、看不過去的這種人,他們始終相信自己是對的。

我們在小的時候,的確會假設家人朋友鄰居同事是正派的、是好人、是可以相信。但是一旦把範圍拉到其他人的時候,很快的就帶著懷疑之心。例如有一份世界價值觀調查,由一群社會科學家組成的人際網,從1980年代開始,在將近100個國家,進行這樣的一項大型調查。

這個調查當中一個標準的問題是,整體而言,你會說,大部分的人可以信任?還是你會說,和人打交道必須要小心翼翼的?調查的結果顯示,幾乎每個國家裡面,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別人不能信任。就連在法國、德國、英國、美國這種是老牌的民主政體當中,大部分人對人類同胞的觀感都還是這麼樣的差。

是什麼讓我們開始相信人的天性邪惡?

於是布雷格曼說,長久以來吸引他的問題:我們為什麼這麼負面的看待人類?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信任身邊團體的成員,但是為什麼一旦擴大到一定的程度,尤其是當我們在想全體的人類時,我們的態度就改變了。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法律規範?為什麼這麼多的公司機構,一開始假設的前提,就都是人不能夠被信任?為什麼明明科學就是已經顯現了,我們是住在那個有比較善良的人所組成的星球裡,可是在看待這個星球的時候,我們卻堅持這是一個邪惡的星球呢?是缺乏教育嗎?不太可能!

因為作者他會在書裡面介紹幾十位堅信,人生而不道德的知識分子。是因為政治信念嘛,也不是!把人類聲線當作信仰的原則的宗教還真的不少。很多資本家都假設我們就是被立即的這樣的一種衝動所驅動,許多環保主義者也把人類看作地球上的一種毀滅性的瘟疫。

看法有千千百百種,但對於人性的意見卻如此同質,如此的相似,為什麼我們都想像人類很壞?是什麼讓我們開始相信自己天性邪惡?

現在讓我們想像一下,有一種新的藥上市了。它超級容易令人成癮,沒有多久,人人都上癮了。科學家進行調查,並且很快做出結論,認為這種藥造成焦慮、較低落情緒、習慣性無助,另外呢,輕蔑敵視他人還有減敏作用,也就是減少你的感官的敏銳度。

接著要問:所以你會用這種藥嗎?我們會容許孩子嘗試這種藥嗎?我們的政府會讓它合法化嗎?這些問題的答案,你當然都是否定的!可是,從現實上看,答案都是「會」!因為這時候,它已經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一種癮頭,這是我們每天都在服用的藥,而且,它得到了高額的資助,並且大規模的分發給我們的孩子,這指的是什麼呢?那就是新聞。

險惡世界症候群,症頭是犬儒主義、厭世和悲觀。

從小到大,大家都教說要相信,新聞對個人的成長有益,身為一個關懷社會的公民,讀報、看晚間新聞是你的職責,我們願密切地關注新聞,就會更加的見多識廣,我們的民主政體也就會越加的健康。

許多家長到現在還是這樣教小孩的,但科學家正在做出很不一樣的結論,太多的研究發現,其實我們也可以從常識上面推論,瞭解新聞有害健康,危害我們的心理健康。喬治·葛本納註11創造了一個詞,描述他所發現的現象,叫做險惡世界症候群(Mean world syndrome )註12,它的臨床症狀是犬儒主義、厭世和悲觀。

密切關注新聞的人更有可能同意,大部分人只在乎自己之類的這種陳述,他們也更常相信我們各自都無助於改善世界,他們也更有可能會焦慮和沮喪,例如說,為什麼我們意識不到人的善良呢?很簡單,因為新聞一直不斷的在告訴我們例外事件,事件越例外,諸如恐怖攻擊、暴動還是自然災害,新聞的價值就越高。

你永遠不會看到新聞報導告訴你,過著嚴重赤貧生活的人數,從昨天開始減少了177,000人,即使是說過去25年來,每一天都可以用這種方式被報導出來,平均每一天在赤貧線下的人一直不斷的減少,但這不會變成新聞。你也永遠不會看得到,有哪一個直播現場交給記者,而記者說他現在在某一個無人的地方,今天沒有戰爭的跡象。

這新聞只是影響人們信念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本書裡面也鋪陳了很多很多的因素都在影響我們,讓我們對人越來越悲觀,越來越不信任。如果我們一直都這樣悲觀不信任人,只會讓這樣的一個集體環境,這個世界大家彼此之間更難予以信任,更難發揮我們的仁慈,這就是布雷格曼他寫這本書最主要的論點,最主要的用意。

悲觀很簡單,樂觀卻很難,希望這本書帶你跨過心頭的那道檻。

我們下期再會。

 (


(註10) 犬儒主義:
希臘語:κυνισμός,英語:Cynicism)是對他人的動機從根本上不信任的一種心理態度。奉行犬儒主義的人通常對其他受野心、欲望、貪婪、物質主義、目標所驅使的不抱有希望,同時反對將抱負、慾望、貪欲、刺激、功利等作為自己的生活動力(犬儒主義者認為這些都是徒勞,不可實現或毫無意義),因此他們也拒絕財富、權力和榮譽。

(註11) 喬治·葛本納:
(George Gerbner,1919年8月8日-2005年12月24日)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由於他的猶太血統,在水晶之夜後的1939年初移民至美國。他提出的涵化理論對傳播學有著深遠的發展。

(註12) 險惡世界症候群:
(Mean world syndrome),是喬治·葛本納創造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一種現象,意旨電視重度收視者想像的世界,很可能會比真實世界更加危險可怕。嚴重的話還會降低對他人的信任程度,認為整個世界是充滿邪惡的。是涵化理論的主要結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