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手機腦》上

350
為什麼比爾蓋茲不給小孩用手機、賈伯斯不讓孩子碰iPad? 注意力喪失的時代,你不得不面對的手機依存問題!本書是教育大國瑞典國民心理學家,最新的腦科學研究,這世界級暢銷書,帶你看清真相、找回身心優勢!

或許很多人認為,暴露在極大量的資訊下,可以訓練自己提高專注力?因手機而分神的狀況,應該也會漸漸習慣並改善?就像藉由慢跑或肌肉訓練,可以鍛鍊肌肉那樣。問題是,一般人的腦部是逆道而行的。令人分神的事物越多,注意力越散漫。

時常受到數位式的干擾,在專注力方面似乎也會變得越來越脆弱,說不定這就是近幾年,有那麼多人即使不用網路的時候,也無法專注的原因。越來越不容易集中精神好好地讀一本書。只是將手機轉為靜音也沒有用,想要專注就必須將它放到其他房間去。

而且就算做到那種地步,也很難再像以前的人那樣,盡情沉浸在書本裡,如今一讀到需要專注的那一頁,就被一股想要拿起手機的衝動慫恿。似乎已經無法像過去那樣,心無旁騖地專心做事了。

我們每天花多少時間在用手機?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叫做《拯救手機腦》,堪稱是現代人都必須讀的一本手機使用指南。有非常多關於科學的研究,顯示手機對我們人類的生活,還有我們的大腦運作,影響非常的巨大。

而且手機不只是對於成年人會有影響,對於學齡前、還有在學習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它的影響更是非常深遠的。這本書裡面,以一些科學研究的證據,來顯示手機對我們到底造成了哪些影響。

咱們就挑選了書中,三個令人覺得很意外的一些研究發現,還有手機到底對我們哪些生活層面,帶來了影響,以及我們該怎麼樣去應對?就這幾個方向來和大家聊聊。

我們每天大概花多少時間在用手機?根據統計,人類平均每一天會去碰手機2600次,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大約是4個小時,而且用手機用得越久且越上癮的人,在健康、睡眠、心理狀態、學習的成效方面表現會越差。也就是說,使用手機用得越久,生活會越來越不好。

在書裡面提到,像比爾蓋茲或是賈伯斯,他們都大幅度的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很多矽谷的高階主管也是這麼做的,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

反觀有些家長在小孩很小,才一兩歲、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讓他們用平板或用手機,取代了他們原本可以玩的玩具、可以做的一些美勞作業、拼拼圖之類的實體作業。這樣的情況到底是好還是壞?這本書用一些科學的研究,來告訴我們真正的事實。

手機對大腦的影響,不亞於運動!

接下來,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是瑞典的精神醫學專家,叫做安德斯・韓森註1。他有另外一本書叫做《真正的快樂處方》,是談運動的。運動跟大腦也是息息相關,運動對於人類大腦的影響力,是超乎我們想像的。

安德斯・韓森

在這本《拯救手機腦》裡面,作者談到手機對大腦的影響,不亞於運動,而且是更加的龐大了,因為我們每一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早就遠遠超過我們每天運動的時間了,所以手機對大腦的影響,其實是更為劇烈的。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翻譯做《拯救手機腦》,其實就瑞典的原文來說,叫做《螢幕大腦》,英文叫做screen brain螢幕腦,其實是泛指有螢幕的東西,包含電腦、手機、平板,只要有螢幕的東西,都是這本書討論的範圍,不只是限制於手機而已。

拯救手機腦 Insta-brain

這本《拯救手機腦》延續了作者前一本著作的風格,用的篇幅不多,整本書只有200多頁,但是它用一些很淺顯易懂的生活案例,搭配一些科學的研究證據,用一則一則的故事,還有這些研究來告訴我們,其實很多現代人常見的困擾,包含說壓力大、睡眠品質低落、無法專心集中精神、容易焦慮、與人產生比較的心態、嫉妒別人等的現象,跟我們對於手機或者是平板的沉迷和依賴,有著很強大的關聯性。

人類大腦的演化速度,跟不上科技的發展。

安德斯・韓森透過一些,很顯而易懂的科普案例,讓我們了解這背後的科學原因到底是什麼?他也說手機等產品,並沒有讓我們直接升級成人類2.0的版本,反而是讓我們降回去0.5的版本,作者的擔憂就是怕我們的大腦,已經變成了手機的形狀,所以特別出了這本書來提醒我們,要特別小心對於手機的使用方式。

作者依據什麼論點,來描述這本書的內容?他一直提到,人類大腦的演化速度,是沒有這麼快的,我們人類幾萬年來大腦的構造,差不多就是那樣,但是科技的演化,卻是在最近的這幾十年之內快速的變化,像手機APP的盛行,也不過是近十幾二十年的事情,我們腦袋的演化其實遠遠跟不上科技的發展。

但是我們現在認為科技變得很快,就強迫我們的大腦與生活型態去適應科技。可是作者提一個反過來想的一個概念:我們應該是要讓科技來輔助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品質更好,讓科技配合我們腦袋原有的運作方式,來輔佐它發揮原有的功能,而不是強迫腦袋去配合科技,因為這樣只會得到反效果,例如剛剛提到的精神、健康方面的一些問題。

作者在這本書裡面,提了這個核心論點來說明,到底手機跟平板對我們的腦袋,有哪些影響?書裡面直接引述了哪篇科學報導,做了什麼科學研究、實驗,然後得到了什麼樣的結論。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三個書中有趣的發現。

社群媒體或手遊產品,都是繞著「多巴胺」設計。

第一個是手機應用程式的設計。設計手機APP的公司,有一些很特別的小技巧。作者在書裡面提到,我們腦袋裡面會分泌一個物質,叫做「多巴胺」。「多巴胺」會提供人類獲得「犒賞」的感覺,它會促使我們很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面。

例如說肚子餓的時候,看到一個食物被端上桌子,光是看到食物出現在桌子上的畫面,腦袋裡面就會分泌出「多巴胺」,讓我們產生一個很期待吃下那個食物的感覺。但當我們真正吃東西的時候,產生的並不是「多巴胺」,而是腦內啡(endorphin)。

「多巴胺」只是讓我們覺得:「哇,我好期待這個東西,我想要去吃。」它讓你有這個可以得到獎賞的感覺,是一個觸發你一直產生期待的一個物質。

「多巴胺」現在就被很多手機APP拿來應用,很多的社群媒體或手遊產品,都是圍繞著「多巴胺」而設計的。他們希望你在APP上面花的時間越久越好,在上面越沉迷越好,這樣他們才有廣告錢賺。

為了達到這個效果,他們就會設計各種的APP回饋機制、音效通知,甚至是圖片影像的刺激,讓你一直對使用那個APP產生期待的感覺;隨時隨地都想要把手機拿起來,看一下有沒有人給你按「讚」,看一下有沒有得到新的寶物。這會一直刺激「多巴胺」分泌,讓你一直期待去用手機。

按「讚」或愛心的符號,會刺激、獎勵期待值。

接下來,介紹幾個不同APP的做法。大家應該都常常在使用Facebook還有Instagram。Facebook跟Instagram會很刻意的去延遲按「讚」符號,或者是愛心符號出現的時間。意思就是說,不是你的朋友按了一個「讚」,它就瞬間出現,而是這個APP會用分散的方式,一點一點地出現按「讚」的數字給你刺激,讓你對獎勵的期待值達到最大。

例如你可能在某一次渡假的時候,或者某次吃了一個很好吃的甜點的時候,貼了一張照片。你朋友對你的照片按的「讚」不是瞬間跑出來的,而是在你開手機的時候才累加上去;或是你下次再開的時候,它故意不幫你加那個數字,直到你第二次開的時候,才把你加上去。因為研究有發現,人類對於這個未知數、對於不確定的期待感覺其實更重。

如果你知道你每一次開起來都會加給,反而不會去開那個APP。反而是有時候加,有時候不加,那種很期待的、很不確定的感覺,會促使你一直拿起這個手機來開。所以用這樣的操作方式,不是及時出現,而是一個分散式、一點一點出現的,寧可等待一下,採用設計的演算法機制,讓你每次拿起來的時候都對下一次充滿期待。

開啟推特的白色小鳥,那秒數也經公司精密計算的。

另外一個在國外很盛行的APP,叫做Snapchat。Snapchat模仿的機制,就像是賭場的吃角子老虎機,吃角子老虎機有個拉霸,要往下拉一下,才會跑出結果。Snapchat就模仿了那個機制,如果你想要看到新的影像或通知,你就必須把螢幕往下拉一下,然後螢幕畫面大概會延遲1秒鐘,新的訊息才會出現。

現在手機的運算這麼快,為什麼還要等1秒鐘?因為它就是要藉著往下拉一下的拉霸動作,給你一定的等待時間,這樣你才有期待。

最後講推特,Twitter也有它很獨特的方式,在開啟推特的APP的時候,藍色畫面的白色小鳥會拍個幾下翅膀,拍完之後畫面才漸漸擴大出來,然後全部的貼文一口氣出現。

它的機制也是一樣,登入的時間其實並不需要多久,網路的延遲沒有這麼久,你的手機運作也很快,為什麼一定要讓這隻小鳥在那邊拍翅膀,然後才擴大成最後一次出現全部的畫面?

這個延遲的秒數,也是經過公司精密計算的,為的就是要讓我們腦袋「多巴胺」分泌的獎勵系統,提高到最大值的時候,訊息才出現,然後你就一次感覺到:「哇,超級滿足的。」

為何科技大老闆們會限制自己小孩用手機?

這些APP的高階主管,其實心裡面都知道,尤其是像Facebook的前副執行長查馬斯.帕利哈皮提亞,他曾經在某一次的採訪中表示:「我對自己這個社群媒體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力感到後悔。我們創造的是一個未經深思熟慮,單純以『多巴胺』為原動力,並持續不斷的反饋循環機制,它破壞了既有的社會功能。」

他們對於這些東西,其實是有很深的內部檢討,也難怪說,這些科技巨頭的大老闆們,他們會大幅的限制自己小孩子,使用手機或是平板的時間。有些老闆更絕,他在小孩子幾歲之前,都不讓他用這樣的產品,為的就是讓他保有原本大腦應該要有的學習跟成長機制。

由此我們應該要思考,當這些科技的巨頭都是用這個方式,在帶領小孩子的時候,他們也聘請了很多的行為學家跟腦科學家,在做這個刺激「多巴胺」的機制好設計,我們普通人很單純的自制力、自律的能力,難道有辦法跟這些APP去抗衡嗎?非常難,就像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一樣。

所以我們必須很深刻的了解到,我們在使用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遊戲機制,了解之後才會知道,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是沒有辦法去抵抗這樣的誘惑的,因為它是激發了我們腦袋裡面,最原始的一個本能「多巴胺」刺激出來的。這是第一個想要跟大家分享的部分。

待續


(註1) 安德斯・韓森
Anders Hansen,1974年1月24日-)瑞典精神醫學專家,並具有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MBA學位。於世界上最有威望的卡羅琳醫學大學(也是頒發諾貝爾生醫獎的單位)接受培訓,累積了多年研究成果,至今發表2000篇以上的醫學論文,是世界級的研究者。在瑞典的地位與《真確》作者漢斯.羅斯林相當,為瑞典的國民醫師。他同時也是一位受歡迎的演講者,在瑞典電視臺播出有關大腦的系列紀錄片,並出版多本關於大腦的書籍,成為瑞典超級暢銷作家,著有《真正的快樂處方》,在人口一千萬人的瑞典暢銷60萬冊。第二本書《拯救手機腦》,不僅在瑞典暢銷書排行榜蟬聯42週,在日本也引起廣大關注,一年內熱銷超過60萬冊,成為年度No.1暢銷書。

阿國書香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