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到一個這樣的小故事,一個人在街頭閒逛,看到前面有一群人排起長隊,於是他趕緊排到了隊伍後面,以為又是什麼商店在搞促銷,結果等隊伍拐過牆角,才發現原來大家是在排隊上廁所。
雖然是一則小笑話,卻反映出人們的一個普遍的心理現象「從眾心理」,人們往往因為從眾心理,而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有些商家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僱一些人在新店開張的時候排起長隊,吸引更多的客人。從眾心理會讓人們喪失基本的判斷,甚至會對個人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那麼,從眾心理有哪些危害呢?
我們如何才能不會陷入從眾心理的陷阱中呢?當人們聚集形成群體之後,其獨特的心理特徵,以及對我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這本書是研究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
今天我們為您推薦的書是《烏合之眾》,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註1),之所以要介紹這本書給大家,是因為我們在上一本書《人慈》中,有提到勒龐以及他所寫有關群眾心理的書,希特勒從頭到尾讀完了這本書,墨索里尼、史達林、邱吉爾,還有美國總統羅斯福也讀完了這本書,可以見得這本書的影響力。
說起這本《烏合之眾》,可謂是大名鼎鼎的一本書,它的書名全稱,其實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研究群體心理學的一本開山之作。一直以來,都被奉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經典必讀書目,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這本書之前,人們對「群體」這個概念的認識,可以說非常的模糊,也沒有把「群體」當作明確的研究物件,所以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群體」概念,並且第一次揭示了群體的心理特徵。
在它之後,「群體」概念才被人們所重視,終於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物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今天我們看到、聽到的、所有涉及群體心理和群體行為的研究理論、學說流派以及實用方法等等,全都是從這本書裡發展出來的。
很多歷史事件印證了勒龐的「烏鴉嘴」
這本書於1895年完成出版的,距今已有127年了。說起來非常有意思,這位勒龐是個醫學士,並不是專研社會學研究的,但這個人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涵蓋了種族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自然科學等等。而這本《烏合之眾》,其實是勒龐完全憑業餘興趣,搞出來的一部研究著作。
所以,當時法國的專業學術機構,根本就沒拿這個勒龐當回事,也不怎麼重視他,但勒龐堅持研究,憑藉自己的力量,終於整理出來這些意義重大的開創性研究成果。
《烏合之眾》推出之後,成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群體心理研究。整本書中有很多精彩的洞察和遠見,閃爍著智慧的光輝,但是也有很多人,其實一直對勒龐以及勒龐的這部作品,持有懷疑和批判的態度,有人指責勒龐的研究不夠嚴謹。
比如說,「懷疑他把個人的猜想當作結論」、「缺乏嚴密的學術論證」,也有人覺得「勒龐對群體的態度過於悲觀」等等。
但有趣的是,你說他是猜想也好,說他胡說也罷,但此後發生的很多歷史事件,卻都一一印證了勒龐在這本書裡,關於「群體心理」的結論。於是有人就開玩笑說,勒龐的「烏鴉嘴」到最後全都實現了。
那麼這本書的重點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
- 第一、勒龐是到底怎麼定義「群體」這個概念的?
- 第二、勒龐認為的群體具備哪些心理特徵?
- 第三、群體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 第四、群體的「領袖」具有哪些特徵?
哪些人才能真正算作是「烏合之眾」?
先來看看,勒龐是到底怎麼定義「群體」這個概念的?換句話說,在他的眼裡,哪些人才能真正算作是「烏合之眾」?
首先,勒龐明確指出:不是隨便聚集在一起的一大幫子人,就是群體。比如在一個廣場上經過或者閒逛的人群,人數是不少,但它不是一個群體,只有當這群人有了同樣的心理,才能夠成群體。什麼意思呢?
看那些在廣場上閒逛或經過的人群,他們雖然在同一時間,聚集在同一個物理空間範圍裡,可他們相互之間各自有各自的關注點,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心理訴求,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就不屬於勒龐定義的「群體」概念。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突然地震了,有人大喊「地震了快往空地上跑」,廣場上的人群開始奔跑和騷動起來,那麼,這下子情況就變了──他們這時由於統一產生了逃生自保的心理,要採取行動保護自己,在這一瞬間這些人,就成為勒龐所定義的「群體」了。
勒龐還特別說明:群體未必一定是同一時間彙集在同一處地點的人,當某個心理一致性形成後,很多散佈在社會各個角落裡的、各式各樣的人,儘管他們沒有直接面對面湊在一起,儘管他們可能相互也不認識,但他們依舊可以成為一個群體,展現出群體特有的那些特徵。
說到這個,最典型的一種情況就是股民。股民是什麼樣的人都有,散佈在全社會,絕大多數股民相互之間是不認識的,但是由於都在玩股票,具有同一的希望通過股票買賣發財的心理,所以他們就屬於勒龐所定義的一個群體。
雖然勒龐在本書中,沒有特別明確地進行界定,但是我們還必須強調說明,那些被嚴格組織起來的人群,例如軍人、企業員工、在校學生等等,也不屬於這類群體。這些高度組織化的人群遵守確定的規則,接受嚴格的管理,按照明確的指揮行動,他們不具有勒龐所認為的群體心理特徵。
當然,這並不排斥這些組織中的一些人屬於其他群體,最簡單的例子是:證券公司作為一個組織是被嚴格管理的,那麼證券公司裡正在上班的員工,當然不屬於勒龐定義的群體,但這些員工在業餘時間,卻完全有可能參與到傳銷組織裡去──下班之後,搖身一變成為「烏合之眾」。上面就是這本書的第一個重點。
烏合之眾的表現與個人有何不同?
那麼接下來為你講講,勒龐認為的群體具備哪些心理特徵?換句話說,當人們一旦聚集形成烏合之眾,他們的表現會與個人有哪些不同?
勒龐在這本書裡,為我們歸納了三個方面的特徵。
第一個心理特徵,是關於群體的智力下降。請問當許許多多的個體彙集成一個群體後,這個群體的智力會是人們的智力疊加總和嗎?會變得更聰明嗎?換句話說,真的是「人多力量大」嗎?
錯了!勒龐認為恰好相反,群體的智力是低於個體平均智力水準的,並且可悲的是,群體的智力水準,基本上取決於這個群體當中,智商最低的那個傢伙,很多人一旦聚集起來之後,思維就會顯示出非理性、簡單化、缺乏常識和邏輯等一些特徵,甚至看起來非常像個傻瓜。
關於群體的智力下降,勒龐舉出了若干例證,例如:群體只樂於接受簡單明瞭的號召和主張,不關心證據和論述,不進行分析和判斷,越是迎合人群基本需求的簡單主張,越容易得到群體的擁護支持,因為整體的智力下降,所以群體特別易於被暗示所誤導,相信並傳播荒誕不經的謠言,接受稀奇古怪的理念。
勒龐認為群體的第二個心理特徵,就是自信心倍增,敢想敢做、橫衝直撞,作為一個個的個體,對很多「膽大妄為」的事情,人們自己不過是想想而已,有時候可能連想都不敢去想,可是,當這些個體彙集成一個群體後,不但什麼都敢想了,而且還什麼都敢做了,甚至有點「無法無天」的感覺。
群體具有這樣的心理特徵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群體人多力量大,個體力量實現不了的目標,眾多個體的力量集中起來就可以輕易實現。
二是個體匯入群體後,減弱或者消除了對被懲罰的恐懼,換句話說,就是覺得幹啥都不需要承擔責任了,所謂「法不責眾」,事情是大夥一塊幹的,要麼不會受到什麼懲罰或報復,要麼就算有懲罰和報復,也是群體裡這麼多的人一起承擔,誰都不用害怕了。
群體的第三個心理特徵是情緒化、敏感化,急於採取行動,群體的產生和發展是靠情緒傳染實現的,群體總是被情緒驅使,越激烈的情緒越可能成為主導力量,在越來越激烈的情緒推動下,群體傾向於儘快採取實際行動,而不是只打嘴炮。因此,人們一旦聚集成群體之後,往往就很像個火藥桶一點就著、一點就爆,稍有風吹草動就很容易「擦槍走火」。
所以,勒龐總結出的這些群體心理特徵,即是「智力下降了」、「自信增強了」、「情緒激烈急於動手了」。
群眾力量的崛起,令人憂心忡忡。
勒龐之所以如此重視這樣的群體,跟他當時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關係,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徹底改變了法蘭西,法國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原來傳統上封建王權和宗教神權,它們固有的神聖地位已經被顛覆。
當時群眾的力量爆發出了巨大的威力,一次次的群眾運動,一場場的街頭抗爭,不論是議會選舉還是時尚流行,普通人群的態度越來越成為決定性的力量,當時看著這種群眾力量的崛起,勒龐非常憂心忡忡,他預感到未來的社會裡,由普通人彙集起來的群體,將會發揮主導作用。
勒龐之所以研究群體心理和群體行為,就是為了對未來的社會發展做出預判,而他研究總結出的這些群體心理特徵,非理性、易衝動、膽大妄為等等,也讓他對未來的社會持一種悲觀態度。
上面為大家講述的,就是勒龐提出的「群體心理特徵」,那就是低智商、高自信、情緒化。
作者勒龐說,孤立的時候,他可能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在群體中他成了本能的人,因此也就成了野蠻人。
現代社會中,我們可常看到類似這樣的場景:一個青年在讀到一篇討伐明星出軌的文章時,看到評論區都是譴責這個明星的評論,他心底裡的憤怒迅速上升,在評論區怒寫200字發洩情緒,完全忘記要檢驗信息是否真實可靠。
為什麼人們僅僅某種型態聚集在了一起,我們就會變得不像自己了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