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是一些什麼人?這要從當年十六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說起。當時英國的教會,脫離羅馬教廷的控制,成為獨立的宗教,稱為國教派。
然而,國教派在英國掌權之後,某些方面變得和他們之前反對的羅馬教廷大同小異,而一些不滿國教派而主張繼續改革的人,就被稱為清教徒。他們的反對是教會系統的權威,他們認為聖經是唯一最高的權威,主張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奉行勤儉清潔的生活,所以被叫做清教徒。
我們熟悉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註1),最早提出了清教徒主義哲學思想。
書名像宗教,卻是美國管理發展的史書。
今天我們要聊的這本書就是《清教徒的禮物》,由肯尼斯‧霍博(註2)、威廉‧霍博(註3)兄弟合著,書名聽起來,雖然像是一本有關宗教文化的書,但實際上,它是一本描述從英國清教徒移民開始,近四百年來的美國管理發展的史書。
這本書裡,作者通過歷史事實直接了當的表達,自己對源自清教徒傳統的優秀管理務實的認可,及對美國管理黃金時代的眷戀。而且,嚴肅批評了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美國管理世界中,出現的專家崇拜的風氣,並警告企業家們,這些依賴專家諮詢財務數據,和由上至下的一言堂的管理模式,將會給企業和生產力帶來的傷害。
清教徒的精神是美國夢的來源,也是給後世的禮物。
為什麼清教徒對美國的企業管理發展,有重大影響呢?
清教徒的精神可以歸納為四點:
- 第一、建造人間天國的堅定信念;
- 第二、喜歡親力親為的技師精神;
- 第三、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道德觀念;
- 第四、善於協調各種財力、物力和人力的組織能力。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這四點就是美國夢的精神來源,也是清教徒饋贈給後世的禮物。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清教主義哲學的四點理念。
宗教信仰,成功移民新大陸。
第一點:建造人間天國的堅定信念。這一點,最早體現在早期移民美國的清教徒領袖,約翰‧溫斯羅普(註4)的講話中,1630年溫斯羅普率領一批清教徒,成功移民新大陸,建立了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在啟航之前,他對追隨者說,新英格蘭將是「山巔之城」。
這句話出自《聖經》新約中的馬太福音,換句話來說吧,早期的移民運動是清教徒奉上帝之名,遠赴新大陸,他們承載著建造人間天堂的使命。清教徒們自踏上陌生、蠻荒的美洲大陸起,就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人生目標不管多麼模糊,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建造人間天國。」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精神力量的牽引,人生所經歷的任何苦難、磨礪,以及日復一日的「看不到頭的平凡勞作」,都被賦予了價值與意義:勞動是人的天職;生為上帝的子民,應當學會「自省、自律、自制」,做「俗家苦行僧」。
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班傑明‧富蘭克林說,新大陸不看你是誰,只看真本事。這句話道出了美國精神的內核,這一點在後來的美國社會也得到了繼承,比如那些擁有偉大使命的公司和創始人,往往出身平平,這些創始人帶著清教徒式的理想主義,希望改變世界。
美國管理者與歐洲管理者的區別
第二點:喜歡自己動手,親力親為的技師精神。美國從一開始,就是徒手建立起來的聯邦國家,不同於那些建國很久,等級制度森嚴的歐洲國家。美國早期移民注重親自動手,信奉工匠精神,他們自己修房子、修汽車、修水管,並且為此感到特別自豪。
比如說,二十世紀初美國迷戀汽車,作者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可以在星期六的早晨,給汽車修修補補。直到二十世紀60年代,哪家公司的總裁如果親手疏通了水管,一定會把這件事寫進公司的大事期刊中,以此表明自己是一個真正的美國人,自己動手,親力親為也成了美國管理者,區別歐洲管理者的特點。
再舉個例子,二戰中遇到吉普車壞了的情況,美國軍官可以告訴維修工,問題出在哪裡?但是英國軍官,一般是讓別人診斷問題出在哪?這就是英美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
美國歷史上多位總統,比如華盛頓、林肯、富蘭克林等,都有一個共同愛好:做木工……「凡事要親力親為,而且,要有一點機械天賦」便成為傳統,扎根於美國各階層的文化之中。
冒險與征服的事業,大多是群體英雄共同達成的。
第三點:集體主義精神,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道德觀念。這一點,與人們通常對美國的理解迥然而異,很多學者認為,自殖民地時代流傳在美國社會的,只有自私的個人主義,在我們的印象裡,美國人也是更崇尚個人主義的。
但是作者在書裡說,真相要更複雜,更令人欣慰,因為實際上,清教徒運動是很擅長把個人團結在一起,為共同目標奮鬥的。早期移民的領袖溫斯羅普,在一次講話中就說了,我們必須團結得像一個人,我們必須同甘共苦,同舟共濟。
所以,早期移民是非常倡導集體主義觀念的。作者認為:「冒險與征服的事業,大多是群體英雄共同達成的。」
北美「淘金熱」,成功與失敗的群體差別在哪?
第四點:善於協調各種財力、物力和人力的組織能力。這點不容置疑,清教徒移民從一開始,就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否則他們不可能到達美國。
歷史學家記載的情形是這樣說,清教徒一群一群,一個鎮一個鎮的移民,只要定居就是一個社區,所有單位都治理得井井有條,社會不是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有機體,為明確的目標運行著,各部分都服從整體,各成員都貢獻力量,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位置。
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曾經掀起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北美「淘金熱」,但成功的群體與失敗的群體,從概率上講,前者大多是懷有堅定信仰的清教徒們,後者更像「烏合之眾」;前者擁有在北美建造「人間天國」的使命與理想,擁有嚴密的組織和嚴明的紀律,擁有清晰的戰略和行動方案,同時更擁有深孚眾望的領導者,和嚴格的分工與協作等等。
以上就是清教徒精神最核心的四個特點,總結起來就是宗教信念、動手能力、集體觀念和組織能力。早期移民的清教徒,正是因為具備這些特點,才能成功到達新大陸,然後建立起新的聯邦國家。
十七世紀30年代的清教徒移民浪潮
儘管如此,移民美國大陸的清教徒運動,仍然是非常艱難和殘酷的。1606年,一批殖民者從英格蘭首先啟航,前往維吉尼亞州,出航的時候一百四十四人,到了第二年年底只剩下三十八人,後來又有幾批規模更大的移民,死亡率也非常高,差不多每一萬個人當中,只有兩千人活著,這其中包括我們熟悉的五月花號。
五月花號在1620年啟航,到達於美洲馬薩諸塞的普利茅斯殖民地後,只有五十多人活下來,死了一半的人,包括他們的總督。直到1630年,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位領導者約翰‧溫斯羅普,率領了一批清教徒,成功的到達了美洲新大陸,溫斯羅普充分汲取了之前移民的慘痛教訓,包括準備不足和缺乏有力的組織管理等等。
溫斯羅普的成功,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前面所講的四點理念,這次移民的馬薩諸塞海灣公司創立者,本身是信奉清教徒價值觀的富商,這家公司資金雄厚,它的組織結構和運營模式,非常成熟和超前。在1630年那一年,他們用小船運了一千多人,之後的十年裡,他們用兩百艘船又運了一萬四千多人。
大移民的使命,奉上帝的旨意建造人間天國。
第一批移民包括製革工人、紡布工人、漁民、牧民、泥瓦匠、蠟燭商、軍官、醫生、裁縫等等,這些人共同建起了這個國家的雛形,這當中非常核心的一點是,他率領的移民行動擁有強大的信念。
每當有人問起這次大移民的使命,溫斯羅普都回答說,清教徒奉上帝的旨意,去新英格蘭建造人間天國,同時做為商人,他們還必須讓投資有回報獲取財富,這兩個目標並不衝突。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都是美國的早期移民奮鬥的動力和目標。
之後出現了更大規模的,向美洲大陸移民的運動,包括十七世紀80年代,英國貴格會教徒向賓夕法尼亞殖民,貴格會是清教徒的一個激進的分支,他們和清教徒希望淨化英國國教,不同的地方在於,貴格會的教徒希望淨化整個基督教。
那麼,清教徒移民帶到新英格蘭的價值觀,是如何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傳遍整個美國的?作者的答案是:個人和集體在國內的遷移。
摩門教徒的西進大遷移,還漂洋過海招募工人。
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摩門教徒的遷移,像馬薩諸塞州清教徒一樣,摩門教徒也是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移民的,摩門教徒的領導者楊百翰(註5),在1846年領導摩門教徒從伊利諾伊州,前往今天美國中部的大鹽湖山谷一帶,他們在那裡建成了一座城市,就是今天猶他州的鹽湖城。
作者認為,摩門教徒這次內部大遷移,可以媲美我們前面提到的兩次移民運動,包括1630年清教徒移民到馬薩諸塞,和1682年貴格會教徒移民到賓夕法尼亞。雖然摩門教徒不需要長時間的海上航行,但是他們也穿越了一千三百多英里的草原和沙漠。
在這次移民大行動中,楊百翰制訂了更周全嚴密的計劃,他首先選好路線,然後派數批年輕力壯的清教徒,沿著路線開路、架橋、造木屋、種莊稼,等待後續的大部隊收割,大部隊到達鹽湖峽谷的時候,他們可以收割莊稼,到那年冬天的時候,幾百個小木屋蓋好了,水壩也建好了,有糧食吃,有房屋住,有水喝。
楊百翰在這個過程中,懂得如何設計嵌套系統,一環一環緊密相連,同樣摩門教徒的移民使命,也是一樣的建造人間天國,同時創造更多財富。此外,摩門教徒還懂得如何調配大型資源,顯示了他們非常強大的組織和協調能力,他們在鹽湖城設立了永久移民基金,把那些仍然留在伊利諾伊的摩門教徒遷移出去。
1852年一年,他們遷移出了一萬人,後來他們開始用大規模的車隊,把猶他州的產品運到密蘇里州,返程的時候,帶上新移民到猶他州來,他們還用這樣的思路走出國外,傳教士漂洋過海,到英格蘭威爾斯招募紡織工、鋼鐵工等工人,引進了新的移民。
所以從摩門教徒遷移的過程來看,我們提到的四點精神:宗教教義、動手能力、集體觀念和組織能力是缺一不可的。
美國的建國過程從頭到尾,都體現了清教徒移民的價值理念。作者認為,除了這四個清教徒的特點,還有一個因素對美國的崛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十八世紀的法國,賦予美國的第五個特點:技術。
可是,怎麼會是法國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