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社交天性》上

2022-05-28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社交天性》上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3
藉由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連結、心智解讀、協調,瞭解這些心理機制如何驅動我們的行為、理解他人的思想,對於改善個人與團體生活至關重要。本書將闡明社交天性的神經機制,以及如果對社交天性有更精準的理解,將可大大改善我們的生活與社交幸福感!

社交是我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之一。如果可以有朋友隨時約著吃火鍋,有心愛的人一起說話,那人們通常都會覺得很開心。

反之,如果社交出了問題,比如遭到拒絕、背叛、失戀,人們就會覺得心如刀絞,痛不欲生。

大腦天生愛社交

為什麼社交對我們這麼重要呢?今天讀的這本《社交天性》告訴我們,喜愛社交是因為大腦生來如此,它驅使著我們不斷尋求與他人的連結,甚至在你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大腦就已經在考慮社交了。

社交天性

本書的作者馬修·利伯曼(註1),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也是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的奠基人。在2007年,由於利伯曼在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貢獻,獲得了由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獎。這個學科非常新穎,才20年左右的歷史,它主要是把神經心理學和神經影像技術結合起來,研究社會認知問題。

今天主要從三個問題入手來讀這本書。

第一、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天生愛社交?

第二、人類社交的驅動力是什麼?

第三、如何善用人類的社交天性,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天生愛社交?

不工作時,大腦都在做什麼?

在瞭解一個人愛好的時候,常常會問你業餘時間喜歡做什麼?因為一個人在休閒時,自願選擇做的事情,通常就是他的愛好所在。那麼我們的大腦喜歡做什麼呢?研究發現,大腦在不工作的時候,都在進行社會認知。簡單來說,社會認知就是跟社交有關係的所有事情。

比如要怎樣搞好和同事之間的關係,怎麼給剛約會的女孩製造一個驚喜?昨天剛認識的朋友是不是喜歡自己?這些都屬於社會認知的範疇,大腦中進行社會認知的區域,研究人員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預設模式網路(註2)。

當我們完成了某個具體任務時,比如做完運動或者數學題,這個預設模式網路就會自動打開。也就是說,只要一閒下來,大腦就在考慮社交了,大腦究竟對社交這件事有多癡迷呢?

預設模式網路的活躍程度,嬰兒與成人無區別。

科學家設計一個實驗,安排實驗對象,做一系列需要動腦子的事情。比如解數學題,在兩項任務中間,螢幕上會出現「休息」兩個字,如此實驗對象就知道這個時候要休息,科學家設定了不同休息時間,有時幾十分鐘,有時只有幾秒鐘,然後用儀器掃描了實驗對象,在休息時大腦的狀態。

掃描結果發現,不管休息時間是三十分鐘還是幾秒鐘,大腦都會自動激活預設模式網路。就像是一個喜歡玩遊戲的孩子,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去玩遊戲。我們大腦抓緊一切機會,思考跟社交有關的事情。大腦不僅對社交這件事非常癡迷,並且無師自通,與生俱有。

研究人員檢測了剛出生約兩週左右的嬰兒,發現他們預設模式網路的活躍程度,和成人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他們這時候甚至連眼睛都沒法聚焦,更別提培養對社交的興趣了。

大腦在停止一切工作的時候,會啓動一個預設模式網路,這個預設模式網路的主要工作,就是思考一切和社交有關係的事情。所以說,社交是我們大腦最喜歡做的一件事,他把所有可利用的時間,都集中起來思考社交關係,把自己磨練成一個社交高手。為什麼呢?

人類社交有三大驅動力:連結、心智解讀和協調

接下來第二個問題,人類社交的驅動力是什麼?也就是這本書的重頭戲。

人類社交有三大驅動力,分別是連結、心智解讀和協調。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驅動力:連結。連結,顧名思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產生關係。我們的大腦之所以要和別人發生連結,一方面出於生存需求,另一方面為了快樂。先說生存需要,嬰兒出生時十分孱弱,連大腦都沒發育,完全必須依靠別人照料才能活下去,所以生存需要決定了我們,必須和他人產生連結。

另一方面,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痛苦和快樂的知覺感受。大腦當中分別有負責痛苦和快樂的區域,負責痛苦的區域叫「背側前扣帶迴皮質(註3)」,這個名字不太好記。為了方便起見,我們簡稱它為:痛苦區域。這個痛苦區域,不僅掌管我們的物理痛苦,也掌管我們的社會痛苦。

物理痛苦指的是身體疼痛,手指被劃破了或者腳踝扭傷了,感受到的痛苦都屬於物理痛苦;社會痛苦指的是精神痛苦,比如失戀,親人離世所帶來的痛苦。人們在感受這些社會痛苦時,經常會用心如刀絞,胸口彷彿被人捅了一刀來形容自己的感受,你可別覺得他們是在矯情,他們是真的痛,因為社會痛苦和物理痛苦,共用一套神經系統。

失戀痛苦時,服用兩片阿斯匹靈吧!

人們被排除在社交圈以外,也會帶來社會痛苦。在一項研究中,實驗人員請實驗對象在等候室裡待幾分鐘。此時等候室裡還有兩個人,他們告訴實驗對象,我們倆也是來參加實驗的,而事實上他們是實驗人員。

接下來,這兩人會不經意的傳球玩,然後也會把球傳給實驗對象,邀請他一起玩,就這樣三個人其樂融融玩了一會兒,這兩個人突然不把球傳給實驗對象了,實驗對象一下子就成局外人。

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對實驗對象的大腦進行掃描,發現痛苦區域被強烈激活,也就是說,被排斥給他帶來了痛苦。這個實驗當中,實驗對象與另外兩個人僅是剛認識的人,被他們排斥都帶來了痛苦;那麼生活當中,如果被好友或同事排斥,當然就更痛苦。

研究人員還發現,一些用於治療身體疼痛的止痛片,比如阿斯匹靈,居然也可減輕社會痛苦。當你因失戀感到痛苦時,有人跟你說吃兩片阿斯匹靈吧!他真不是在開玩笑。

大腦的獎賞系統,非常喜歡被誇獎。

負責快樂的區域「腹側紋狀體(註4)」,同樣的我們簡稱它為:快樂區域。和痛苦區域類似,這個快樂區域不僅負責物理快樂,也負責社會快樂,當你吃到一塊巧克力,和你被愛人寵愛感受到的快樂是一樣的。快樂區域也叫做「大腦的獎賞系統」,非常喜歡被誇獎,尤其是帶有情感色彩的誇獎。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實驗對象讀兩封信,這兩封信都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寫給他們的。不同的是,一封信是不帶情感色彩的客觀描述,比如你有一頭烏黑頭髮之類,而另一封信則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比如你是我生命中最愛的人。

實驗結果發現,在讀那些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文字時,實驗對象的快樂區域被強烈的激活了。既然大腦這麼喜歡被誇獎,又不能自己誇自己,所以要創造更多機會與別人產生關係,讓別人來誇自己,決定了人們更要多與別人合作,或者幫助別人,因為這些事情可以讓我們產生社會快樂。

說到這裡,你可能就理解了,為什麼自己發個貼文到朋友圈,就會期待很多人點讚,因為點讚越多,你大腦快樂區域的激活程度就越高,感受到的快樂就越多。

既然與人連結會給我們帶來快樂,而被排斥會讓我們感覺痛苦,那麼我們的大腦,自然而然就會選擇趨利避害,多與他人發生連結,這是由大腦本身進化結構決定的。人類社交第一個驅動力:連結,既讓我們活下來,也讓我們儘可能享受快樂。但連結只是我們構建社會生活的基礎,而非終點。

五歲小孩讀懂媽媽的心思,你相信嗎?

為了更好與人發生連結,大腦還進化了人類社交的第二個驅動力:心智解讀,翻成白話就是讀懂別人的心思。

這個心思可以是想法、願望或者行動的目的,也可是某種情緒。心智解讀能力對於人類來說,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基本能力。你可能意識不到它有多酷,但它卻在生活中幫我們不少忙。

比如說,如果沒有心智解讀能力,老師講課時,就無法知道學生是不是聽懂,或者明明是給小學生講課,卻用大學生的方式,這就很麻煩。我們在發郵件的時候,會考慮對方是不是能理解自己的意思,這樣更易於溝通。電視臺製作節目時,也會考慮觀眾喜歡什麼,這樣才能做出收視率高的節目。

我們在交朋友或找伴侶時,經常會有一個很重要的考覈標準,對方是不是能夠理解自己?說白了,考覈的就是對方的心智解讀能力。科學家發現人類大概在五歲左右,心智解讀能力的發展已經蠻成熟。一個五歲小孩給媽媽挑選禮物,他會選擇高跟鞋,而不是洋娃娃或者玩具恐龍。因為他開始明白,洋娃娃和玩具恐龍是自己喜歡的,而媽媽更喜歡高跟鞋。

有了心智解讀的驅動力,人與人之間才能更好理解彼此。

大腦中有兩個系統進行心智解讀,一個是鏡像系統,另一個是心智化系統。鏡像系統的主要功能:心理模擬。

比如我看到你伸手去拿一個杯子,我大腦中負責伸手去拿,這個動作的神經元也會活躍起來,雖然我並沒實際做伸手去拿這個動作,但在大腦中我已經和你實現了動作同頻,為什麼我們看到有人手臂被電了一下,自己也不自覺把手臂往回縮,甚至能感受對方有多疼。

心理模擬不僅涉及簡單的動作,也包括複雜的心理狀態。你看到某人收到女朋友的分手信,你會想像,如果自己收到分手信應該很難受,所以你會推斷這個人此刻也應該很難受。

心智化系統主要功能:幫我們理解別人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義,它也是心智解讀最重要的系統。鏡像系統和心智化系統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關係。鏡像系統主要回答表面的問題,而心智化系統則回答背後的原因:為什麼、怎麼做的問題。

例如看到一個人在打手遊,鏡像系統就會解讀出,一個人拿著手機在打遊戲,而心智化解讀出這個人想要放鬆,並且遊戲打得不錯。從這個例子可看出,沒有鏡像系統處理第一個問題,我們也不可能回答後面的兩個問題,所以說這兩個系統缺一不可。

鏡像系統是心智化系統的前提和基礎,雖然兩個系統很厲害,但並不意味有了這兩個系統,我們就可以隨時隨地知道別人想什麼,想做什麼,因為心智化系統會偷懶,心智化系統的啓動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而我們大腦並不時時刻刻都願意努力,所以有時候,我們會選擇對某些事情視而不見。我們雖然看到了有些事情,但懶得管背後什麼原因。

有研究發現,當我們注意力不集中時,這個系統往往做得不夠好。人類社交有了這個心智解讀的驅動力,人與人之間才能更好理解彼此。

(待續)


(註1) 馬修‧利伯曼:
(Matthew D. Lieberman,1970年5月5日-)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創始人,該領域最重要的學者之一。2007年獲美國心理學協會頒發的「青年心理學家傑出貢獻獎」,該獎項每兩年頒發給一位優秀的社會心理學家。1999年在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精神醫學、與生物行為科學教授,以及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SCN Lab)主任。同時,他也是《社會認知和情緒神經科學》雜誌(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創始編輯,《心理學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顧問編輯。

(註2) 預設模式網路:
在神經科學中,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DMN)是一個與大腦各區塊有高度交互作用的大範圍網路。一般而言,預設模式網路在人不將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世界時開始動作,此時大腦會處在清醒的休息狀態,例如做白日夢或放空時。人在想著自己或他人,回憶往事或計畫著將來時,預設模式網路也是會處在活躍的狀態。也就是當人放空的時候,預設模式網路就會自然啟動。人在處理一些有目地的任務時,預設模式網路是關閉的,所以預設模式網路也被當成是反任務的網路,但當這些任務是與人際關係或自身生活經驗相關時,預設模式網路就會再次開始動作。

(註3) 背側前扣帶迴皮質:
(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DACC)在大腦中,參與人類一系列的行為,包括認知控制、基於強化的學習、疼痛、情緒、動作功能等。現在也有廣泛的證據表明,背側前扣帶迴功能損傷,導致大量的心理紊亂和不正常的人格特質,這些都表明DACC是很重要的部分,是參與行為、認知、情緒的共同通路。

(註4) 腹側紋狀體:
(ventral striatum)大腦基底核中的紋狀體腹側核區的神經迴路,掌管獎賞與成癮機制,是影響動機情緒的關鍵區域。
其他文章︰
  1. 《社交天性》下
  2. 《耶路撒冷三千年》1
  3. 《讚揚與責備》中
  4. 《活出意義來》3/4
  5.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6. 《品格的力量》28 生活的能力
  7. 《品格的力量》36 從榮譽中站立起來
  8. 《品格的力量》40 性格使人成功
  9.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10. 《品格的力量》77 丈夫的手、眼、心
Previous Post

《社交天性》

Next Post

《社交天性》下

相關文章

《品格的力量》38 女性模範

《品格的力量》38 女性模範

2023-06-15
0
建立孩子的自信先從「正確的讚美」做起!向成功者學習這7個特質,正向教養出樂觀心態

建立孩子的自信先從「正確的讚美」做起!向成功者學習這7個特質,正向教養出樂觀心態

2024-06-29
0
《赤字迷思》上

《赤字迷思》上

2022-05-14
0
《品格的力量》55 胸襟豁達的偉人

《品格的力量》55 胸襟豁達的偉人

2023-10-13
0
《閱微草堂筆記》︰書生之魂【中西對照】Un espectro intelectual

《閱微草堂筆記》︰書生之魂【中西對照】Un espectro intelectual

2022-06-12
0
《如果你那麼聰明》下

《如果你那麼聰明》下

2022-01-14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