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迷思》下

227
前集回顧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質疑,就算政府可以印鈔票來救經濟,政府赤字那麼多,還是負債啊?像是台灣新聞媒體常常報導,國債負擔多少,再這樣下去台灣就會破產,變成下一個的希臘。

同樣的,在美國不分黨派,只要談到國債問題都認為這是債留子孫。不論是政治人物還是新聞媒體,都認為國債是應該避免的事情,這就是現代貨幣理論要打破的第三個迷思。

國債危機,這是債留子孫?

經濟迷失三

其實國債不構成任何財務負擔,因為有貨幣主權的國家可以自己印鈔票,所以政府發行的債券永遠有擔保,整個過程可以簡化成這樣,政府支出100元,讓100元投入到經濟活動中。假設政府收稅90元,所以有10元沒拿回來,等於經濟體裡多了10元,而政府赤字多了10元,政府的赤字就是民間的盈餘。

接下來,政府可以發行債券,讓人購買這10元赤字。關鍵來了,既然政府自己就可以無限印鈔票,那幹麼需要別人買下這10元赤字呢?因為政府可以叫央行把公債買下來,藉此調控利率,當政府想要降低利率時,就把公債賣給央行。

例如2008年經濟危機時,美國聯準會就啟動量化寬鬆政策,瘋狂印鈔票,買下3兆美元政府公債,藉此降低利率,刺激經濟。或是日本從2016年開始,就實施「殖利率曲線控制」政策,讓日本央行購買政府公債,來把利率維持在0%左右,所以日本有一半的政府公債,其實都是央行的,那如果央行把100%政府公債都買下會怎樣?

經濟學家艾瑞克.洛內甘(Eric Lonergan)認為:不會有什麼太大改變,只是央行把現金存到國家帳戶裡,然後國家把投資人手上的債券變成現金,所以有貨幣主權的國家要還清所有國債,其實一天就可以完成,並不會陷入債務危機。

政府的赤字就是民間的盈餘

即便現在日本的國債佔GDP比(又稱赤字率)已高達266%,美國高達127%,這些國家依然沒有發生任何債務危機,就連巴菲特也表示他一點都不擔心,會陷入債務危機的,只有那些不具有貨幣主權的國家。

例如希臘在2001年放棄貨幣主權,改用歐元,所以希臘的債券都是用歐元計算,在2008金融危機後,希臘政府為了救經濟,必須增加政府赤字,但是希臘政府不能發行歐元,只能發行債券來彌補赤字,等於要找到投資人願意拿自己的歐元,來換取希臘政府的債券。

如果你是投資人,你知道這個政府不能自己印鈔票,所以可能無法償還你錢,你還會敢買它的債券嗎?因為要承擔更大的風險,投資人就會要求更高的利率,所以希臘的公債利率從2008年的4.5%飆升到2012年30%,結果就是希臘政府破產,歐債危機爆發。

作者甚至指出,美國歷史上的6次經濟大蕭條,都是發生在政府試圖把國債還清之後,因為政府沒有赤字時,就變成了民間有赤字,人民無法承擔債務過久,最後就陷入經濟蕭條。相反的,政府預算出現赤字時,民間企業反而會出現經濟成長,像是在2009年經濟危機時,美國政府直接砸1.4兆救經濟。

當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註8就說:「政府赤字是穩定經濟的結果,這才是讓美國走出兩次經濟大蕭條的唯一原因。」這個說法跟現代貨幣理論的主張不謀而合,政府的赤字就是民間的盈餘。

社會福利把我們推向長期的財政危機

經濟迷失四

最後一個,現代貨幣理論要來打破的迷思是:國家負擔不起社會福利,像是台灣的年金改革取消18%,退休金減少、提高退休年齡。這些政策的立足點都是國庫沒錢,加上台灣少子化,未來的年輕人口納稅,無法養那麼多的退休人口,所以社會福利的討論風向,就變成了世代戰爭,要嘛老人犧牲,少領一點退休金,要嘛年輕人犧牲,負擔更多稅收。

而在美國,早在1935年,小羅斯福就啟動「社會安全保險」,用來補助退休老人、身心障礙、低收入戶,其資金來源就是人民的薪資税,因為小羅斯福希望讓美國人感覺到:領福利是合理的,我對國家有貢獻過,我理所當然應得這些福利。

1935年,小羅斯福啟動「社會安全保險」。

然而到了1980年代,美國政府預期會有財政短缺,所以福利補助開始變少,退休年齡也從65歲調高到67歲,無論是台灣還是美國,都是把納稅人的錢,當成社會福利的資金來源。

但是現代貨幣理論指出,這是沒有根據的說法,政府徵稅不是因為國庫需要錢,貨幣發行國並不需要稅收來支付福利預算。事實上,只要在不引發通膨的前提下,政府都可以印鈔票來資助國家支出,國家其實完全可以負擔社會福利支出。

貨幣系統運作的真相,不是國庫沒錢!

所以當美國在爭論年金改革的議題時,眾議院議長保羅.萊恩註9提議,把快破產的社會安全保險「私有化」,把國家的社會安全保險改成個人退休帳戶,當時的美國聯準會主席亞倫.葛林斯潘註10就直接反駁他,講出了貨幣系統運作的真相──

社會福利政策的問題不是國庫沒錢,真正的問題是政府創造錢來支付福利後,這些錢是否能夠買得到實質的生產力。因為已開發國家的人口都走向高齡化,勞動人口越來越少,退休人口越來越多。所以如果政府印太多錢給退休人口去消費,但是勞動人口提供的服務、商品卻不足,結果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所以國家應該要面對的真正問題是,社會上的勞動力是否能滿足退休人口的需求,國家必須培訓更多醫生、護士,建造更多無障礙設施跟基礎建設等等,如果福利危機根本是假議題,那為什麼政治人物跟新聞媒體還一直吵呢?

雷根總統及柴契爾首相宣揚赤字迷思,風行全球至今。

因為「福利危機」其實是在1980年代開始,英美國家的政治人物,用來轉移焦點的技巧,在1970年代以前,美國原本的福利制度名稱是「賺來的應享福利」,但是在1970年代,美國的保守主義者羅伯特.尼斯比特註11跟哲學家羅伯特.諾齊克註12,兩人把「賺來的應享福利」改成了「應享福利」。

而美國雷根總統上任後,就沿用了這種說法,把「社會安全網」改成「特權」,領取社會福利的人,就是享有特權;雷根當時甚至不斷宣揚一個新詞叫「福利女王」,把領取福利的人都標籤成好吃懶做、不努力工作的人,簡直就是社會的米蟲,美國精神醫學會甚至把「特權感」,當成診斷「自戀型人格」的標準。

在同一時期的英國,柴契爾首相上任後,更是大力宣揚同樣的赤字迷思,告訴人民:想要政府搞公共福利,你就等著被課更多的稅。所以自從1980年代以來,美國雷根總統跟英國柴契爾首相宣揚的赤字迷思,風行全球直到今天。

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註13都還在用同一套的說詞,只要碰到社會福利、醫療、教育、公共支出,這些政治人物就會跟人民說國庫沒錢,但是只要遇到購買軍火、資助戰爭,世界各國的國庫就突然有錢囉。

2017年,美國國會提出國防政策法案,要白宮花7000億預算購買軍火,結果國會立刻就通過了這個法案。所以國庫真的沒錢嗎?還是政治人物刻意用赤字迷思來轉移焦點,刻意阻擋社會福利、醫療健保的支出?

打造一個為人民而生的新經濟

MMT實驗中

藉由現代貨幣理論(MMT),作者凱爾頓希望大家可以改變觀念,知道赤字迷思是沒有根據的,是1980年代以來政治人物渲染的說法,真正的限制不是錢夠不夠,而是印出來的錢會不會導致通膨,印鈔票是最容易的,管理通膨才是困難的。

在去年疫情爆發後,現代貨幣理論剛好得到了實驗的機會,美國總統拜登在去年5月提出6兆美元的預算,要政府直接撒錢救經濟、大力投資美國社會,這套理論為公共辯論打開了新方向,國會不用再浪費時間爭論預算問題,而是去構想如果資金足夠,我們可以做什麼來讓社會變得更好?

政府可以資助地方來提供就業保障,讓失業率降低,可以聘雇人力更新基礎建設,讓國家不會再發生交通事故;可以提供獎助學金,讓大學生不用出社會就背大筆學貸;可以制定平價住宅計畫,讓人民有合理的房價住得安心;可以加速再生能源轉型,而不是用漲電費來恐嚇人民。

如果你想更詳細知道什麼是現代貨幣理論,歡迎你一起閱讀這本《赤字迷思》,從作者的思維角度一起思考,國家應該如何滿足公民的實際需求,如何打造一個為人民服務的經濟體系,當然也勢必會碰觸到將實際面對的困難。

政府印鈔票得發行國債,也得有人買啊!

這本書就跟大家介紹到這裡,小編認為作者講的很多理論都是對的,但是忽略了槓桿原理,和國家經濟狀況的管控。

確實政府財政就是「赤字預算」,每年根據財經政策,編列預算,花了再說,不夠錢就增稅,這是常態。碰到經濟不景氣,企業倒閉、人民失業,政府就打開國庫紓困救濟,如果國庫也空虛了,這時候就可以印鈔票來解決,給企業錢還債、給人民發失業救濟金生活。

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政府印鈔票,並非憑空印刷出來的,而是得發行「國債」全國舉債,由富人購買,希望倒閉的企業可以重新創造就業機會,失業的人口可以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政府可以再得到税收,去支付國債利息,景氣可以再度復甦。

這是正常的操作模式,可是碰到全球金融海嘯、經濟危機時,各國政府手中的牌,並非都一樣有力。小國、窮國的國債,不但國內沒人買、國外也沒人要。

美國得天獨厚,美元做為世界通行貨幣,美國發行國債,中國大陸、台灣、亞洲、甚至歐洲其他國家都來「買」,就把資金導入美國救經濟。這招,在阿根廷就不管用了,別的國家對阿根廷沒信心,發行國債,也不一定有他國會買,國債賣不出去,就不能印鈔票的。若暗暗地印鈔票,通貨膨脹就會明顯來襲。

國內熱錢太多,是會引發通貨膨脹的。

但就算是美國,也不能無限上綱、狂印鈔票,國內熱錢太多,引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房價上漲、房租上漲、什麼都漲,就是工資沒漲,也是不行的。所以美國一方面印鈔票,一方面買回國債,控制在外美元流通的總數。

還有一點,政府除了發行國債以外,還降利率,讓大家都以極低的利息支出,取得資金還債,包括美國政府自己發行的國債利率也很低,本來欠的債要付5、6%的利率,現在降到2、3%,還債的能力提升、壓力變小,這也是政府的一大工具。

30年前美國當時存款利率13%,3萬美元存款的利息,夠夫婦兩人一個月的菜錢,現在存款利率是0.1%,再多的存款,也沒利息收入可言。在美友人30年前買房,貸款利息是9.5%,以當時的收入,只能買小房子,現在貸款利息是2%,買房子比付房租還划算,所以今天以來,全美房價上漲30-40%,這也是通膨的現象之一。

總之,總體經濟、政府財政政策是超越我們能掌控的,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瞭解一點,政府貨幣政策操作的原理,身為小市民也只能在通膨洪流之中,尋求自己更好的生存之道罷了。


(註8) 保羅·克魯曼:
保羅·羅賓·克魯曼(Paul Robin Krugman,1953年2月28日-),美國經濟學家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2004年麻省理工學院年度傑出校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現任紐約市立大學經濟系教授,是新興凱因斯主義經濟學派代表,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註9) 保羅·萊恩:
保羅·戴維斯·萊恩(Paul Davis Ryan Jr.,1970年1月29日-)是一名美國共和黨籍政治人物,威斯康辛州出身,曾任眾議院議長聯邦眾議員,也是天主教徒。曾於2012年總統大選提名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被視為共和黨的明日之星。萊恩的議長任期經歷巴拉克·歐巴馬唐納·川普兩任總統。2019年3月起擔任福斯公司董事。

(註10) 亞倫·葛林斯潘:
KBE(Alan Greenspan,1926年3月6日-),尊稱格老,美國人,美國第十三任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許多人認為他是美國國家經濟政策的權威和決定性人物,比如他決定美國政府通貨膨脹的態度。他被媒體業界看做是「經濟學家中的經濟學家」和「巫師」(wizard of Oz)。

(註11) 羅伯特·尼斯比特:
(Robert Alexander Nisbet ,1913年9月30日-1996年9月9日)美國保守主義學者、社會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副校長,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代表作為《保守主義:夢想與現實》(Conservatism: Dream and Reality)。

(註12) 羅伯特·諾齊克:
(Robert Nozick,1938年11月16日-2002年1月23日)是美國哲學家,也是哈佛大學的教授。他成為了當代英語國家哲學界的主要人物,對政治哲學決策論、和知識論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最知名的著作是在1974年撰寫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一書。

(註13) 德蕾莎·梅伊:
梅伊爵士夫人·德蕾莎·瑪莉·梅伊(Theresa Mary May, Lady May,1956年10月1日-),婚前姓布拉西耶(Brasier),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曾任英國首相保守黨黨魁,是繼同屬保守黨柴契爾夫人第二位出任英國首相女性1997年獲選為梅登黑德選區國會議員。自保守黨2010年上台執政後,梅伊曾在內閣中任職過內政大臣婦女及平等事務大臣,2016年7月接替大衛·卡麥隆出任英國首相保守黨黨魁,2019年6月因脫歐僵局問題宣布辭職,後由鮑里斯·強森接手其職務,但繼續留任其梅登黑德選區的下議院議員職務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