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赤字迷思》下

2022-05-14
in 經濟學科
0 0
A A
《赤字迷思》下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20
前集回顧
  • 《赤字迷思》上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質疑,就算政府可以印鈔票來救經濟,政府赤字那麼多,還是負債啊?像是台灣新聞媒體常常報導,國債負擔多少,再這樣下去台灣就會破產,變成下一個的希臘。

同樣的,在美國不分黨派,只要談到國債問題都認為這是債留子孫。不論是政治人物還是新聞媒體,都認為國債是應該避免的事情,這就是現代貨幣理論要打破的第三個迷思。

國債危機,這是債留子孫?

經濟迷失三

其實國債不構成任何財務負擔,因為有貨幣主權的國家可以自己印鈔票,所以政府發行的債券永遠有擔保,整個過程可以簡化成這樣,政府支出100元,讓100元投入到經濟活動中。假設政府收稅90元,所以有10元沒拿回來,等於經濟體裡多了10元,而政府赤字多了10元,政府的赤字就是民間的盈餘。

接下來,政府可以發行債券,讓人購買這10元赤字。關鍵來了,既然政府自己就可以無限印鈔票,那幹麼需要別人買下這10元赤字呢?因為政府可以叫央行把公債買下來,藉此調控利率,當政府想要降低利率時,就把公債賣給央行。

例如2008年經濟危機時,美國聯準會就啟動量化寬鬆政策,瘋狂印鈔票,買下3兆美元政府公債,藉此降低利率,刺激經濟。或是日本從2016年開始,就實施「殖利率曲線控制」政策,讓日本央行購買政府公債,來把利率維持在0%左右,所以日本有一半的政府公債,其實都是央行的,那如果央行把100%政府公債都買下會怎樣?

經濟學家艾瑞克.洛內甘(Eric Lonergan)認為:不會有什麼太大改變,只是央行把現金存到國家帳戶裡,然後國家把投資人手上的債券變成現金,所以有貨幣主權的國家要還清所有國債,其實一天就可以完成,並不會陷入債務危機。

政府的赤字就是民間的盈餘

即便現在日本的國債佔GDP比(又稱赤字率)已高達266%,美國高達127%,這些國家依然沒有發生任何債務危機,就連巴菲特也表示他一點都不擔心,會陷入債務危機的,只有那些不具有貨幣主權的國家。

例如希臘在2001年放棄貨幣主權,改用歐元,所以希臘的債券都是用歐元計算,在2008金融危機後,希臘政府為了救經濟,必須增加政府赤字,但是希臘政府不能發行歐元,只能發行債券來彌補赤字,等於要找到投資人願意拿自己的歐元,來換取希臘政府的債券。

如果你是投資人,你知道這個政府不能自己印鈔票,所以可能無法償還你錢,你還會敢買它的債券嗎?因為要承擔更大的風險,投資人就會要求更高的利率,所以希臘的公債利率從2008年的4.5%飆升到2012年30%,結果就是希臘政府破產,歐債危機爆發。

作者甚至指出,美國歷史上的6次經濟大蕭條,都是發生在政府試圖把國債還清之後,因為政府沒有赤字時,就變成了民間有赤字,人民無法承擔債務過久,最後就陷入經濟蕭條。相反的,政府預算出現赤字時,民間企業反而會出現經濟成長,像是在2009年經濟危機時,美國政府直接砸1.4兆救經濟。

當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註8)就說:「政府赤字是穩定經濟的結果,這才是讓美國走出兩次經濟大蕭條的唯一原因。」這個說法跟現代貨幣理論的主張不謀而合,政府的赤字就是民間的盈餘。

社會福利把我們推向長期的財政危機

經濟迷失四

最後一個,現代貨幣理論要來打破的迷思是:國家負擔不起社會福利,像是台灣的年金改革取消18%,退休金減少、提高退休年齡。這些政策的立足點都是國庫沒錢,加上台灣少子化,未來的年輕人口納稅,無法養那麼多的退休人口,所以社會福利的討論風向,就變成了世代戰爭,要嘛老人犧牲,少領一點退休金,要嘛年輕人犧牲,負擔更多稅收。

而在美國,早在1935年,小羅斯福就啟動「社會安全保險」,用來補助退休老人、身心障礙、低收入戶,其資金來源就是人民的薪資税,因為小羅斯福希望讓美國人感覺到:領福利是合理的,我對國家有貢獻過,我理所當然應得這些福利。

1935年,小羅斯福啟動「社會安全保險」。

然而到了1980年代,美國政府預期會有財政短缺,所以福利補助開始變少,退休年齡也從65歲調高到67歲,無論是台灣還是美國,都是把納稅人的錢,當成社會福利的資金來源。

但是現代貨幣理論指出,這是沒有根據的說法,政府徵稅不是因為國庫需要錢,貨幣發行國並不需要稅收來支付福利預算。事實上,只要在不引發通膨的前提下,政府都可以印鈔票來資助國家支出,國家其實完全可以負擔社會福利支出。

貨幣系統運作的真相,不是國庫沒錢!

所以當美國在爭論年金改革的議題時,眾議院議長保羅.萊恩(註9)提議,把快破產的社會安全保險「私有化」,把國家的社會安全保險改成個人退休帳戶,當時的美國聯準會主席亞倫.葛林斯潘(註10)就直接反駁他,講出了貨幣系統運作的真相──

社會福利政策的問題不是國庫沒錢,真正的問題是政府創造錢來支付福利後,這些錢是否能夠買得到實質的生產力。因為已開發國家的人口都走向高齡化,勞動人口越來越少,退休人口越來越多。所以如果政府印太多錢給退休人口去消費,但是勞動人口提供的服務、商品卻不足,結果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所以國家應該要面對的真正問題是,社會上的勞動力是否能滿足退休人口的需求,國家必須培訓更多醫生、護士,建造更多無障礙設施跟基礎建設等等,如果福利危機根本是假議題,那為什麼政治人物跟新聞媒體還一直吵呢?

雷根總統及柴契爾首相宣揚赤字迷思,風行全球至今。

因為「福利危機」其實是在1980年代開始,英美國家的政治人物,用來轉移焦點的技巧,在1970年代以前,美國原本的福利制度名稱是「賺來的應享福利」,但是在1970年代,美國的保守主義者羅伯特.尼斯比特(註11)跟哲學家羅伯特.諾齊克(註12),兩人把「賺來的應享福利」改成了「應享福利」。

而美國雷根總統上任後,就沿用了這種說法,把「社會安全網」改成「特權」,領取社會福利的人,就是享有特權;雷根當時甚至不斷宣揚一個新詞叫「福利女王」,把領取福利的人都標籤成好吃懶做、不努力工作的人,簡直就是社會的米蟲,美國精神醫學會甚至把「特權感」,當成診斷「自戀型人格」的標準。

在同一時期的英國,柴契爾首相上任後,更是大力宣揚同樣的赤字迷思,告訴人民:想要政府搞公共福利,你就等著被課更多的稅。所以自從1980年代以來,美國雷根總統跟英國柴契爾首相宣揚的赤字迷思,風行全球直到今天。

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註13)都還在用同一套的說詞,只要碰到社會福利、醫療、教育、公共支出,這些政治人物就會跟人民說國庫沒錢,但是只要遇到購買軍火、資助戰爭,世界各國的國庫就突然有錢囉。

2017年,美國國會提出國防政策法案,要白宮花7000億預算購買軍火,結果國會立刻就通過了這個法案。所以國庫真的沒錢嗎?還是政治人物刻意用赤字迷思來轉移焦點,刻意阻擋社會福利、醫療健保的支出?

打造一個為人民而生的新經濟

MMT實驗中

藉由現代貨幣理論(MMT),作者凱爾頓希望大家可以改變觀念,知道赤字迷思是沒有根據的,是1980年代以來政治人物渲染的說法,真正的限制不是錢夠不夠,而是印出來的錢會不會導致通膨,印鈔票是最容易的,管理通膨才是困難的。

在去年疫情爆發後,現代貨幣理論剛好得到了實驗的機會,美國總統拜登在去年5月提出6兆美元的預算,要政府直接撒錢救經濟、大力投資美國社會,這套理論為公共辯論打開了新方向,國會不用再浪費時間爭論預算問題,而是去構想如果資金足夠,我們可以做什麼來讓社會變得更好?

政府可以資助地方來提供就業保障,讓失業率降低,可以聘雇人力更新基礎建設,讓國家不會再發生交通事故;可以提供獎助學金,讓大學生不用出社會就背大筆學貸;可以制定平價住宅計畫,讓人民有合理的房價住得安心;可以加速再生能源轉型,而不是用漲電費來恐嚇人民。

如果你想更詳細知道什麼是現代貨幣理論,歡迎你一起閱讀這本《赤字迷思》,從作者的思維角度一起思考,國家應該如何滿足公民的實際需求,如何打造一個為人民服務的經濟體系,當然也勢必會碰觸到將實際面對的困難。

政府印鈔票得發行國債,也得有人買啊!

這本書就跟大家介紹到這裡,小編認為作者講的很多理論都是對的,但是忽略了槓桿原理,和國家經濟狀況的管控。

確實政府財政就是「赤字預算」,每年根據財經政策,編列預算,花了再說,不夠錢就增稅,這是常態。碰到經濟不景氣,企業倒閉、人民失業,政府就打開國庫紓困救濟,如果國庫也空虛了,這時候就可以印鈔票來解決,給企業錢還債、給人民發失業救濟金生活。

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政府印鈔票,並非憑空印刷出來的,而是得發行「國債」全國舉債,由富人購買,希望倒閉的企業可以重新創造就業機會,失業的人口可以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政府可以再得到税收,去支付國債利息,景氣可以再度復甦。

這是正常的操作模式,可是碰到全球金融海嘯、經濟危機時,各國政府手中的牌,並非都一樣有力。小國、窮國的國債,不但國內沒人買、國外也沒人要。

美國得天獨厚,美元做為世界通行貨幣,美國發行國債,中國大陸、台灣、亞洲、甚至歐洲其他國家都來「買」,就把資金導入美國救經濟。這招,在阿根廷就不管用了,別的國家對阿根廷沒信心,發行國債,也不一定有他國會買,國債賣不出去,就不能印鈔票的。若暗暗地印鈔票,通貨膨脹就會明顯來襲。

國內熱錢太多,是會引發通貨膨脹的。

但就算是美國,也不能無限上綱、狂印鈔票,國內熱錢太多,引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房價上漲、房租上漲、什麼都漲,就是工資沒漲,也是不行的。所以美國一方面印鈔票,一方面買回國債,控制在外美元流通的總數。

還有一點,政府除了發行國債以外,還降利率,讓大家都以極低的利息支出,取得資金還債,包括美國政府自己發行的國債利率也很低,本來欠的債要付5、6%的利率,現在降到2、3%,還債的能力提升、壓力變小,這也是政府的一大工具。

30年前美國當時存款利率13%,3萬美元存款的利息,夠夫婦兩人一個月的菜錢,現在存款利率是0.1%,再多的存款,也沒利息收入可言。在美友人30年前買房,貸款利息是9.5%,以當時的收入,只能買小房子,現在貸款利息是2%,買房子比付房租還划算,所以今天以來,全美房價上漲30-40%,這也是通膨的現象之一。

總之,總體經濟、政府財政政策是超越我們能掌控的,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瞭解一點,政府貨幣政策操作的原理,身為小市民也只能在通膨洪流之中,尋求自己更好的生存之道罷了。

(完)


(註8) 保羅·克魯曼:
保羅·羅賓·克魯曼(Paul Robin Krugman,1953年2月28日-),美國經濟學家及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2004年麻省理工學院年度傑出校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現任紐約市立大學經濟系教授,是新興凱因斯主義經濟學派代表,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註9) 保羅·萊恩:
保羅·戴維斯·萊恩(Paul Davis Ryan Jr.,1970年1月29日-)是一名美國共和黨籍政治人物,威斯康辛州出身,曾任眾議院議長、聯邦眾議員,也是天主教徒。曾於2012年總統大選提名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被視為共和黨的明日之星。萊恩的議長任期經歷巴拉克·歐巴馬、唐納·川普兩任總統。2019年3月起擔任福斯公司董事。

(註10) 亞倫·葛林斯潘:
KBE(Alan Greenspan,1926年3月6日-),尊稱格老,美國人,美國第十三任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許多人認為他是美國國家經濟政策的權威和決定性人物,比如他決定美國政府對通貨膨脹的態度。他被媒體業界看做是「經濟學家中的經濟學家」和「巫師」(wizard of Oz)。

(註11) 羅伯特·尼斯比特:
(Robert Alexander Nisbet ,1913年9月30日-1996年9月9日)美國保守主義學者、社會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副校長,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代表作為《保守主義:夢想與現實》(Conservatism: Dream and Reality)。

(註12) 羅伯特·諾齊克:
(Robert Nozick,1938年11月16日-2002年1月23日)是美國的哲學家,也是哈佛大學的教授。他成為了當代英語國家哲學界的主要人物,對政治哲學、決策論、和知識論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最知名的著作是在1974年撰寫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一書。

(註13) 德蕾莎·梅伊:
梅伊爵士夫人·德蕾莎·瑪莉·梅伊(Theresa Mary May, Lady May,1956年10月1日-),婚前姓布拉西耶(Brasier),英國保守黨籍政治家,曾任英國首相及保守黨黨魁,是繼同屬保守黨的柴契爾夫人後第二位出任英國首相的女性,1997年獲選為梅登黑德選區的國會議員。自保守黨於2010年上台執政後,梅伊曾在內閣中任職過內政大臣與婦女及平等事務大臣,2016年7月接替大衛·卡麥隆出任英國首相及保守黨黨魁,2019年6月因脫歐僵局問題宣布辭職,後由鮑里斯·強森接手其職務,但繼續留任其梅登黑德選區的下議院議員職務迄今。
其他文章︰
  1. 《赤字迷思》上
  2. 《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上
  3. 《貧窮的本質》上
  4. 《全新思維》下
  5. 《如果你那麼聰明》下
  6. 《敘事經濟學》下
  7. 《逆向管理》
  8. 《輝瑞登月任務》 1/4
  9. 《輝瑞登月任務》 2/4
  10. 《好奇心》上
Previous Post

《赤字迷思》上

Next Post

《閱微草堂筆記》之寧波吳生【中西對照】La ilusión auténtica

相關文章

商周圖書摘要》曾被員工抱怨說話難聽、侮辱人⋯華爾街大神達利歐:認清自己的錯誤,你會更成功

商周圖書摘要》曾被員工抱怨說話難聽、侮辱人⋯華爾街大神達利歐:認清自己的錯誤,你會更成功

2023-06-01
0
《敘事經濟學》下

《敘事經濟學》下

2022-02-17
0
《七真史傳》:第二十七回-03 諭吾人敦敦告誡 論修行層層做來【中西對照】Capítulo 27-03

《七真史傳》:第二十七回-03 諭吾人敦敦告誡 論修行層層做來【中西對照】Capítulo 27-03

2025-01-12
0
《七真史傳》:第十二回-01 指坐功申明妙理 學真道喜遇明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12-01

《七真史傳》:第十二回-01 指坐功申明妙理 學真道喜遇明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12-01

2023-11-18
0
《疫苗商戰》下

《疫苗商戰》下

2022-04-14
0
《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下

《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下

2021-12-23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