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正常的另一面》上

2022-07-14
in 醫食學科​
0 0
A A
《正常的另一面》上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4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曾因壓力過大而沮喪,曾疲於記憶新的信息,或困惑於每個人想法天差地別等問題的困擾?表面正常的生活下,隱藏著一點不正常。本書作者喬丹‧斯莫勒,將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難題,幫助我們事半功倍。

自從跨入21世紀以來,許多的媒體都給我們一個訊息,全球的抑鬱、焦慮症等心理、精神疾病患者比以往增加了很多。那麼「心智失常」到底指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如果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或多或少有一些不正常因素,「正常」是否也變得沒有意義?正常與不正常的界線究竟在哪裡?

我們這兒全都不正常

今天我們要聊的這本書是《正常的另一面》,看到這個書名,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有點困惑,正常的另一面不就是不正常嗎?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過得挺正常的,要是真碰上不正常的人,以一般人的生活經驗,躲遠點不就好了嗎?但是,科學家會直指腦袋說:「我們這兒全都不正常。」

超過半數的美國人,多多少少都經歷過心智失常,這是《正常的另一面》這本書,一開始就拋給我們的一個重磅炸彈,但看看不正常的具體例子,我們就知道這個說法並不誇張。

科學家所指的不正常,包括了輕度抑鬱情緒、強迫症、恐高症等等,這些問題我們都不陌生,我們身邊的人,甚至我們自己,或許就有過切身的體會,所以說要跟不正常劃清界線,真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正常的另一面》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思路,能幫助我們克服上面提到的種種不正常。

作者擅長生物學,其研究注重跨學科合作。

這本書的作者喬丹‧斯莫勒(Jordan Smoller)博士,是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也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教授。他主要研究的領域,就是兒童和成人精神障礙,包括焦慮、情感障礙、抑鬱症等常見的問題。

Jordan Wassertheil Smoller
喬丹·斯莫勒(Jordan Wassertheil Smoller,1961 年 10 月 13 日-)

他一般怎麼研究呢?具體來說,是先研究大腦掌管不同功能的部位,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理,甚至還能進一步識別出,幾種影響心理問題和現代病的蛋白和基因組。然後,他會從這些蛋白和基因組,著手開展臨床治療,這種研究方法,就讓他對人類的大腦、基因、情緒之間的關係,認識得更深刻。

除了作者擅長的生物學,他的研究也很注重跨學科合作,它結合了心理學、精神病學、教育學等領域,順應了知識大融通的時代需求。這麼看來,要解決我們一般人的不正常,對作者來說算是小菜一碟了。

一般人的不正常,可藉助生物學的知識來改善。

說到基因在人體的應用,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它來治病和防病。比如早些年,好萊塢影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1975年6月4日-)預防性的切除乳腺,因為她檢測出了乳腺癌高發基因,但受到人的心理和行為,她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過去的研究更多的是關注外界的刺激高於藥物,而《正常的另一面》這本書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用猩猩的基因技術來解釋,並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我們一般人的不正常,也可以藉助生物學的知識來改善,而且就像這本書的副標題所說的,它是能解決美貌、信任與養育的生物學,顧名思義,它涵蓋了擇偶、工作、育兒、人際關係的方方面面,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物學走出了實驗室,變成了我們可以使用的工具。

讀了《正常的另一面》這本書,你可能沒那麼在乎能不能變得更正常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以下通過三個問題來跟你解讀這本書。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生物學上的正常?正常的另一面,是不是就代表不正常?

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我們的情緒、性格、行為站在了正常的另一面?

第三個問題:如果找到了我們的情緒、性格、行為背後的生物學因,比如說,我們知道了控制某個性格的基因,是不是等於掌握了一個開關,可以讓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更有優勢呢?

羅森漢恩實驗,正常人也被診斷成精神病?

下面先來說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生物學上的正常?正常的另一面,是不是就代表不正常?想要給正常下定義,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正常,可能只是根據生活經驗、根據直覺。但就算是這樣,背後也已經隱含了許多因素,比如說,我們所處的時代、所處的地區的價值觀、個人的成長環境、我們的主觀好惡,都參與了這個判斷的過程。既然每個人的判斷不一樣,誰又做個代表來給正常下定義呢?

理論上,這個問題的權威,應該要算精神病醫生們了,但是他們在這個問題上也中過招。1973年,心理學家大衛‧羅森漢恩(David Rosenhan,1929年11月22日–2012年2月6日)導演了一場惡作劇般的實驗。他邀請了七位同事,讓大家分頭前往精神病院,假裝自己有幻聽的症狀,醫生還真下了診斷,說他們都是精神分裂症,必須住院治療。

住院期間,這些心理學家們開始了計劃的第二步,他們要說服醫護人員,自己已經恢復理智了,可是這一步要比想像中困難得多,即使表現得跟正常人一樣,每個人還是差不多花了三周的時間,才被批准出院。因為當他們被貼上精神病人的標籤之後,正常的表現也被解讀成了患病的依據。

在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如果正常,還是不正常,是由某個人主觀決定的,哪怕他是精神病醫生、是專家,也不見得靠譜。羅森漢恩的實驗結果一公開,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大眾眼裡,科學應該是權威的、嚴謹的,怎麼能模稜兩可呢?或者說,判斷一個人正不正常這件事,到底算不算科學?精神病學專家們趕緊制定出,一個通行的標準,作為醫生們診斷的參考。

多重人格障礙何時成了流行病?

不過標準是死的,人是活的,就算有通行的做法,診斷標準還是可能隨著時間很快發生變化。拿懸疑電影和小說裡,常用的多重人格障礙這個疾病來講,這個病是說患者的身體裡面,好像住著好幾個靈魂,這幾個靈魂相互獨立輪番登場,非常有戲劇性,現在我們都知道它發作起來很危險。

而在20世紀末期,精神病學領域對它還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那段時間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美國人都有多重人格障礙,雖然症狀不像電影裡那麼誇張,但數量特別多,一下子爆發出來。很顯然,其中的大多數人可能根本沒有得病,只是以為自己得病了。

當時的主流觀點是,多重人格障礙的病因是記憶被刻意的壓抑,好比我們努力想忘記悲傷的事,本來忘得差不多了,結果受到了某種刺激,記起來了,大腦又拒絕承認,要化解這種糾結,就要誘導患者傾訴心病,還要心藥醫。但是有人不相信這種說法,如果記憶被壓抑會得病,那以前怎麼沒有這種情況呢?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哈里森‧波普(Herrison Pope)為此懸賞1000美元,向社會徵集過去的案例,結果的確找不到十九世紀之前的文字記載。而短短幾年後,所謂的多重人格障礙病例自動就變少了。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病的集體爆發呢?罪魁禍首可能就是壓抑記憶的理論,人們都接受了這個理論,潛意識裡不自覺的就會往這方面想。可以說,這個理論導致了這場西方社會特有的文化綜合症。換句話說,不是人病了,是整個社會病了。

正常跟人類進化的目標息息相關

我們看到不同時間、地點、不同的醫生,對不正常的診斷都會有這麼大的偏差,更不用說一般人眼裡的正常,是不是一樣的了。其實我們沒辦法畫一條三八線,說左邊就是正常、右邊就是不正常,它的界線就像白天跟黑夜的界線,你說傍晚算白天還是黑夜呢?正常跟不正常,也是這樣慢慢過渡的。

如果我們以正常為目標追求正常,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時每刻發生的事,都會影響我們當下對正常的定義。所以,本書的作者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正常既不代表理想狀態,也不代表平均水平,甚至不能絕對地跟身心健康劃等號。

那它到底代表什麼呢?作者說,正常跟人類進化的目標息息相關,表現在我們的祖先身上,是儘可能地傳遞基因延續後代,在當代社會正常,意味著我們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心智,去解決社會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

具體而言,這些實際問題包括遠離傷害的本能、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建立持久人際關係的能力、挑選配偶、總結經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的能力等等,不同社會環境面臨的實際問題有區別,所以不能單單從行為本身來定義正常。

總體來說,只要你在做的事,是在正面解決社會生活的問題,那你就是正常的,而如果某項能力出了問題,沒法處理實際問題了,就是偏離了正常。

遇到情緒低落或記性不好,別急著認定自己失常了。

當然,衡量這些能力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參考值,人的狀態是有波動性的;打個比方,有人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人,連續幾天痛哭流涕,茶飯不思,這是人之常情,雖然症狀跟憂鬱症很像,但我們不能斷定這人得了憂鬱症。

一個正常的人過了幾天,自己就會恢復過來,繼續原本的生活,可要是長時間調整不過來,對個人或者社會生活造成影響了,那就是失常了,必須要引起重視。

所以說,正常和不正常之間,不存在一條清晰的界線,人們對正常的定義一直在變化。歸根到底,正常代表著我們利用心智,去解決社會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但要是發現自己處理不了某些問題,也別急著認定自己不正常了。

實際上,我們經常會站到正常的另一面,為一些小問題困擾;像是情緒低落或者記性不好,碰到這種不正常也不要太擔心。

基因如何影響大腦?也影響情緒化?

不過,這種不正常,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是先天遺傳的,還是後天環境導致的?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我們的情緒、性格、行為站在了正常的另一面?如果要從生活經驗裡找答案,作者覺得,這個問題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舉個例子,假如我們因為某件事情而感到沮喪,沉浸在消極的情緒裡,好多天都走不出來,到底是因為這個事情本身的刺激太大了,還是我們調節情緒的能力出問題了呢?

如果我們去求助心理諮詢師,他們一般會聽我們傾訴,針對我們耿耿於懷的原因,給出幾個自我調節的建議,再嚴重一點,要去看精神病醫生,他能用藥物來幫忙改善,或許將來還能通過修改基因來改善。

其實這是兩種思路,不管是心理醫生還是精神病醫生,他們的解決方法都偏向於:怎樣讓我們融入後天的環境。而改善基因,就是我們接下來主要要討論的。在大腦功能和基因層面做出的改變,屬於改變我們的先天條件。

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都能影響心智,不過跟我們的傳統觀念不同,作者認為先天遺傳可能更加重要,個體差異性更小,科學家也更容易進行客觀分析。

作者本身的研究領域,就是研究跟心智有關的不同問題,以及它們對應的基因都是什麼,他會先從生物學上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不同的問題是通過什麼樣的激勵刺激大腦的,大腦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再來討論怎麼樣藉助科學手段,在基因層面上做出改變。

(待續)

搶先閱讀
  • 《正常的另一面》下

其他文章︰
  1. 《正常的另一面》下
  2. 《醫生的抉擇》上
  3. 《醫生的抉擇》下
  4. 《國家的視角》
  5. 《黑天鵝效應》2
  6. 《閱微草堂筆記》︰鬼懲邪人【中西對照】El espectro castiga al hombre perverso
  7. 《全新思維》上
  8. 《閱微草堂筆記》︰獻縣縣志【中西對照】Más allá de la razón humana
  9. 《閱微草堂筆記》︰汪輝祖言【中西對照】
  10. 《赤字迷思》下
Previous Post

《正常的另一面》

Next Post

《正常的另一面》下

相關文章

《身份的焦慮》下

《身份的焦慮》下

2021-12-17
0
曾窮到戶頭只剩100元⋯他如何模仿「有錢人習慣」,成功翻身億萬富翁!

曾窮到戶頭只剩100元⋯他如何模仿「有錢人習慣」,成功翻身億萬富翁!

2025-01-18
1
《閱微草堂筆記》︰獻縣縣志【中西對照】Más allá de la razón humana

《閱微草堂筆記》︰獻縣縣志【中西對照】Más allá de la razón humana

2022-01-23
0
《七真史傳》:第十五回-03 示羽化先生歸隱 送靈柩門人服勞【中西對照】Capítulo 15-03

《七真史傳》:第十五回-03 示羽化先生歸隱 送靈柩門人服勞【中西對照】Capítulo 15-03

2024-02-18
0
超過500萬人都對他說:「謝謝你讓我變有錢!」家境貧寒的中輟生,如何靠心態致富?

超過500萬人都對他說:「謝謝你讓我變有錢!」家境貧寒的中輟生,如何靠心態致富?

2024-12-07
0
《哲學的慰藉》下

《哲學的慰藉》下

2022-04-09
1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