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的力量》10 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

39

在童年這個時期,開始透過和別人的交往,給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仿效別人的生活。因此,在小孩的模仿過程中,榜樣是至關重要的。而時時出現在孩子面前的榜樣,則是母親。

孩子總會情不自禁地模仿他看到的一切。對他而言,一切東西都是他的榜樣──行為方式、體態姿勢、言語、習慣和品格等等。

一個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學校老師

利希特曾經指出:「對一個小孩來說,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是童年時代。在這個時期,他開始透過和別人的交往,給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仿效別人的生活。任何一個新上任的教師對孩子的影響,絕不會超過他的前一任教師。如果把一個人的一生都當作受教育的過程,我們會發現:一個環球旅行家受沿途各民族的影響,遠不及孩童時期保姆對他的影響。

因此,在小孩的模仿過程中,榜樣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希望一個小孩能夠有良好的品格,就應該給他提供良好的榜樣,而時時出現在孩子面前的榜樣,則是母親

喬治.赫伯特註1曾經說過,一個好的母親抵得上一百個學校的老師。在家庭中,她「像磁石一樣吸引所有的心靈,像北極星一樣是人人關注的對象。」孩子時時刻刻都在模仿自己的母親。

榜樣以身作則勝於口頭訓導

培根註2把「模仿」比作「全球通行的訓導」。然而,榜樣不只是口頭訓導,它是行動的指南,是無聲的指令,以身作則遠勝於口頭訓導。在極壞的榜樣面前,最好的口頭訓導也無濟於事。人們會追隨榜樣,而不會聽從訓導。

事實上,和自身行動不一致的口頭訓導不僅無用,還教人邪惡──虛偽。即使是小孩也能判別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說一套,做一套」的父母很快就會被孩子識破。滿口仁義道德,暗中男盜女娼,這樣的人的說教是毫無效果的。

行動的模仿對性格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在漫長的時間中毫無感覺地完成的。幾次行動本身是無足輕重的,正如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行為。這就像一瓣瓣雪花,它們從空中輕輕飄下,每一瓣新增加的雪花在雪堆上沒有引起人感官上的什麼變化,然而,正是一瓣瓣雪花的積累,造成了雪崩。

重複不斷的行為也是如此,日積月累,最終形成了難以改變的習慣,決定著人善良或邪惡的舉動,簡言之,形成了人的品格。

母親的品格在孩子身上重現

因為是母親而不是父親影響了孩子的一舉一動,所以,在家庭中,母親至關重要,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家庭是女人的管轄區──這裡是她的王國,她實行著全面的控制,對每一個細小的物體都擁有絕對的權力;小孩獲得任何東西都經過她的批准。他們在無意之中觀察和模仿母親,母親也就成了他們時時模仿的實例。

科雷在談到幼年所受到的影響和移植於心靈的思想時,把這一切比作刻在一棵小樹樹皮上的字母,隨著年歲增大,影響也在擴展,日益明顯。當時所留下的印象不管多麼微弱,仍是不可磨滅的。當時植入心靈的思想就像是埋在地下的種子,在這裡萌發,生長成為日後的行動、思想和習慣。

因此,母親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得到了再生。他們在無意之中模仿母親的行為舉止、言語和生活方式。母親的習慣成了他們的習慣,母親的品格也在他們身上重現。

母愛是我們人類可以看得見的神靈,其影響是永恆和普遍的。它和對一個新的生命的教育同時開始,透過每一個善良的母親在生活中,對子女的重大影響而延續下去。

每一個人來到這世界,都要付出勞力、產生焦慮和經受考驗,當他們遇到麻煩和身陷困境的時候,都會跑去向母親垂詢,或者從母親那裡尋求安慰。在母親離開人世之後,她移植於孩子心靈純潔而善良的思想,依然透過子女轉化為善良的行動。當她在這世界只留下美好回憶的時候,她的子女已長大成人,她是聖潔的。

對文明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善良女人的影響。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個世界是幸福還是悲慘,是開化還是無知,是文明還是野蠻,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女人在她特殊的王國──家庭──中權力的運用。

愛默生註3曾極有見地說過:「對文明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善良女人的影響。」有人說,我們的後代都孕育在那個睡在母親懷抱裡的孩子身上。孩子最終將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最有影響力的教育者那裡,接受到的訓練和榜樣示範。

女人,超乎其他教育者的地方,就在於人性的教育。男人是人類的頭腦,女人是人類的心靈;男人是人類的理性,女人是人類的情感;男人是力量的象徵,女人則是文雅、華美和快樂的象徵。即使是最優秀的女人,對世界的理解力,也主要是透過情感來獲得的。

因此,儘管男人可能提供智力支持,但是,感情的開發卻是女人完成的,而品格主要是由情感決定的。男人能充實人的頭腦,女人卻能占有人的心靈。男人只能使我們相信的東西,女人卻能使我們去熱愛,因而,我們主要是透過女人來達到美德。

母親的耐心和善良,改變了聖·奧古斯汀。

在人的品格的薰陶和發展過程中,關於父親和母親各自的影響作用,我們可以透過聖.奧古斯汀註4的一生來加以說明。奧古斯汀的父親是撒傑斯特地區的窮苦市民,他為兒子的非凡才華感到驕傲,力圖教給兒子淵博高深的學識。為達此目的,他作出了巨大犧牲,正如他的鄰居所說的,他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經濟能力」。

奧古斯汀的母親莫妮卡和丈夫的做法不同,試圖把兒子的心靈引向最崇高的善,她悉心地呵護他,勸導他、懇請他、建議他向善。

在這過程中,她曾經痛苦和沮喪,因為兒子生活不檢點,但她仍然堅持為他祈禱、直到她的努力感動了上帝,得到回應。最終,她的母愛取得勝利。這位母親的耐心和善良,不僅改變了極有天賦的兒子,也改變了她的丈夫。

莫妮卡在丈夫死後,出於對兒子的深愛,隨奧古斯汀去了米蘭,繼續照顧兒子。在奧古斯汀三十三歲時,莫妮卡去世了。但是,幼年時期母親的表率作用和諄諄教誨,在奧古斯汀心裡打下深刻的烙印,並且決定了他未來的品格。


摘錄自 薩繆爾史密斯1871年所著的《品格的力量》/第二篇 女性的素養決定一個民族的素養


(註1) 喬治·赫伯特:
(George Herbert,1593年4月3日-1633年3月1日),英國詩人演講家牧師。他家境良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後來在劍橋大學國會都擁有很高地位。在劍橋三一學院時,他的語言和音樂成績就十分突出。他本來打算成為牧師,但他的學問引起了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注意,於是在國會待了兩年。詹姆斯王死後,在朋友的鼓勵下,他重新燃起對宗教的興趣。1630年,他拋開凡塵,成為了英國國教會的聖職人員,擔任聖安德魯·伯莫頓小教區的神父了此餘生。他對教區人民十分關心,經常在他們生病時為他們主持聖禮,為貧寒的家庭提供食物和衣服。在他的一生中,他堅持不懈的用一種精確的語言來創作宗教詩。英國國教會把2月27日作為他的紀念日。

(註2) 培根:
法蘭西斯·培根,第一代聖阿爾班子爵(Francis Bacon, 1st Viscount St Alba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著名英國哲學家畫家政治家科學家法學家演說家散文作家,是古典經驗論的始祖。

(註3) 愛默生: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於波士頓美國思想家、文學家。

(註4) 聖·奧古斯汀:
希波的奧斯定(拉丁語:Augustinus Hipponensis;英語:Augustine of Hippo)或聖奧思定(英語:Saint Augustine 或 Saint Austin),俗稱聖奧古斯丁。原稱奧勒留·奧古斯提奴斯(拉丁語:Aurelius Augustinus,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羅馬帝國末期北非柏柏爾人,早期西方天主教神學家哲學家,曾任大公教會阿爾及利亞城市安納巴的前身希波(Hippo Regius)的主教。他的著作《懺悔錄》被稱為西方歷史上「第一部」自傳,至今仍被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