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語: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意志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貝多芬雖然經歷聽力下降,仍一直創作音樂,他一生創作了9部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帶有編號,1首未完成,編號為WoO. 51)、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無論是在曲式、和聲以及織體上都有重大創新,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其中32首鋼琴奏鳴曲,第三、五、六、九交響曲和《莊嚴彌撒》尤具代表性且廣為流傳。1827年貝多芬因病逝世。在漢字文化圈甚至有人尊稱貝多芬為「樂聖」。
約翰·克里斯多福·弗里德里希·馮·席勒(德語: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神聖羅馬帝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意志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
(註9) 皮特:
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59年5月28日-1806年1月23日),活躍在18世紀晚期、19世紀早期的英國政治家。1783年,他獲任首相,時年24歲,時至今日,仍然是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1801年,他辭去首相一職,但在1804年,他再次出任首相,卻在1806年任內去世。擔任首相期間,他同時兼任財政大臣。民間為了把他和他的父親,老威廉·皮特區分開來,通常會在他的名字後面加上「小」(the Younger)。1766年,因父親獲封伯爵,他獲得了「The Hon」的前序。
安東尼奧·阿萊格里·達·科雷吉歐(Antonio Allegri da Correggio,1489年8月-1534年3月5日),義大利畫家。因生於義大利北部村莊科雷喬,故人稱「科雷吉歐」,又譯作「科雷喬」。他是文藝復興時期帕爾馬畫派的創始人,創作出16世紀最蓬勃有力和奢華的畫作。他的畫風醞釀了巴洛克藝術,而其優美的風格又影響了18世紀的法國。
(註12) 拉斐爾:
拉斐爾·聖齊奧(義大利語: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本名拉斐爾·桑蒂(Raffaello Santi),常簡稱拉斐爾(拉丁語:Raphael),義大利畫家、建築師。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畫作向以「秀美」著稱,其筆下人物清秀,場景優美。
理查德·科布登(Richard Cobden,1804年6月3日-1865年4月2日),英國政治家。他被稱為「自由貿易之使徒」(Apostle of Free Trade),是英國自由貿易政策的主要推動者。他領導一群商人成立了反穀物法聯盟(1839年),最終成功促使國會在1846年廢除《穀物法》(規定穀物價格和供應的法律)。
(註16) 迪士雷利:
第一代比更士菲伯爵本傑明·迪斯雷利,KG,PC,FRS(Benjamin Disraeli, 1st Earl of Beaconsfield,1804年12月21日-1881年4月19日),英國保守黨政治家、作家和貴族,曾兩次擔任首相。他在保守黨的現代化過程之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因為他確立了它的政策。迪斯雷利為人銘記,不僅是因為他的聲音在國際事務中極具分量,也是因為他曾經和自由黨代表人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展開政治鬥爭、提出了一國保守主義或「托利黨民主主義」。因為他的政策,世人將保守黨和大英帝國的榮譽與力量聯繫在一起。時至今日,他仍然是唯一一位猶太裔(British Jews)英國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