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如果你那麼聰明》下

2022-01-14
in 經濟學科
0 0
A A
《如果你那麼聰明》下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1

「經濟學家是一個可以在明天告訴你為什麼他在昨天預言的東西沒有在今天發生的專家。」

他們既不是預言家,也不是實踐者,他們是觀察者。

觀察者的任務:總結知識、表達觀點。

經濟學家的工作和社會學家、文學藝術批評家是一樣的,只是他們觀察的對象不同於社會學家觀察社會,批評家觀察藝術,經濟學家觀察經濟活動。文學批評家不一定能寫出偉大的小說、藝術理論,學者也不見得擅長音樂或者繪畫。同樣的,經濟學家做企業搞投資,也不一定能成功。

觀察者的任務,是發現這個世界精度更高的真相,把他們總結成知識,然後向更多的人講述這些知識,解釋這個世界,他們有智慧,但是不一定很有錢。

我們已經澄清了我們對經濟學家的一些誤解,經濟學家不是預言家,也不是實踐者,他們是觀察者,觀察者要做的就是總結知識、表達觀點,總結知識需要用到學科內部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

表達觀點就要用到修辭,在這一點上,各個領域的學者都是一樣的,修辭有四樣法寶,那就是事實、邏輯、隱喻和故事。經濟學肯定離不開事實和邏輯,但也同樣離不開隱喻和故事。首先,只要是經濟學家,就會用到隱喻,隱喻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在經濟學裡也一樣。

只要是經濟學家,就會講故事。

舉個簡單的例子,經濟學家會說,紐約的公寓市場就像黑板上的一條曲線。你想想在現實生活中,這條曲線並不存在,我們是把現實中交易價格的變化,比做了黑板上的一條曲線,這就是隱喻經濟學裡的概念和模型。

同樣的,只要是經濟學家,就會講故事。比方說,西方的經濟學家就會講這樣的故事,他們會說,很久以前他們很窮,接著資本主義大發展,現在他們富裕起來了……你隨便翻開一本經濟學著作,只要稍加注意,就會發現裡面到處都是類似的故事。

經濟學家經常用故事來說明觀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威廉·舒茲(註4),就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他採訪了一對很窮困的農民夫婦,他發現這對夫婦雖然很窮,但是對生活特別滿足,他就問這對夫婦,你們這麼窮,為什麼還這麼滿足呢?

這對夫婦回答,「你錯了,教授。我們並不貧窮,我們用自己在農場的收成,供養四個孩子上大學,我們把肥沃的土地變成了法律知識和拉丁語,我們很富有。」

舒茲講這個故事是要用它來說明,一個經濟學原理就是土地是有形資本,而法律和拉丁語知識是人力資本,所以這對夫婦其實是在說,他們把有形資本兌換成了人力資本,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確實很富有。

類似的例子太多了,我們可以發現,說明自己的觀點,經濟學家其實會大量的使用隱喻和故事,但是大部分的經濟學家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們誤以為自己的研究主要就是靠事實和邏輯,就算用到了隱喻和故事,也不過是為了表達效果而不得不使用的小技巧。

事實與故事的不同,就連羅素也犯錯。

但是,作者特別特別強調這是一個誤會,而且這個誤會對經濟學的發展是有害的。害處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展開敘述了。就說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如果沒有發現自己利用的隱喻和故事來說理,經濟學家就會誤以為他們講的就是事實。

作者說,現代哲學大師羅素(註5)就經常犯這個錯誤。羅素說,教會的主教支持戰爭,是因為他們在軍火生意中做了投資。他以為自己說的這個就是事實,但實際上這是他講的一個故事,為什麼呢?教會的主教支持戰爭是一個事實,他們在軍火生意中做了投資也是一個事實,但是這兩件事的因果關係,那就是羅素編的故事了。

作者寫這本書就是要提醒經濟學家,也提醒我們所有人重視隱喻和故事,不會讓經濟學變得不科學不理性,恰恰相反,這樣做會讓經濟學更理性,也更講道理。那麼,經濟學家怎麼用好隱喻和故事?更好的講道理呢?

分享實用一:用最小故事明確表達觀點

作者在這本書裡,也講了很多具體的方法,跟你分享其中兩個最實用的,第一個是找到最小故事,用最小故事明確的表達你的觀點。什麼叫最小故事?就是去掉所有細節之後的故事。

股價在經濟學裡一個最小故事,包括三件事,舉個例子:事件一、約翰很窮;事件二、約翰發現了一罐金子;事件三、約翰很有錢。

把這三件事連在一起,就是一個最小故事。一般情況下,事件一和事件三描述的都是狀態,用經濟學的術語說就叫均衡,也就是不變的狀態。事件二,應該是一個行動,他能夠把事件一和事件三連起來,所以作者說一個完整的經濟學故事,至少包括從一個均衡向另一個均衡的過程,一個經濟學的觀點就是這樣出現的,找到經濟學裡的最小故事。

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它能夠幫我們分辯經濟學裡的各個學派,他們觀點的分歧往往就在事件二上面。

作者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說明,事件二往往是可以根據不同的觀點來設置的,從而支撐自己的不同觀點。她是這麼說的:過去人們很窮,在19世紀以前,世界人均收入只有3美元,相當於每天買不到一杯咖啡;但是現在人們很有錢,美國的人均收入是130美元,相當於是漲了40多倍。

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兩個數字,畫出一條簡短的經濟發展的曲線。你先畫一條直線,就是從很早以前一直到1800年,一直維持在3美元這個位置上,然後到了1800年就突然大幅上漲。

整體來看,這條曲線就像是一根曲棍球桿,3美元和130美元,就是過去和現在兩種不同的狀態,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事件一和事件三,那只要加入了事件二,就能成為一個最小故事。

所以,你選擇的事件二是什麼,就決定了你的觀點是什麼。在經濟學裡,這就對應了不同的學派,有一種經濟學家選擇支持自己觀點的事件二。

什麼是剝削、投資與創新?

最終將上述薪資,從3美元提升到130美元的例子,解釋為剝削,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人說,西方現代社會的人很富裕,是因為另一些地方的人變窮了。是西方人剝削了其他地方的人。(1.剝削–西方人很富裕,是因為另一些地方的人變窮了。)

但是作者不同意這個觀點,她的理由是在直線的那段區間裡面,也就是一直停在3美元的那段區間裡面,剝削也一直存在,但是經濟並沒有增長。還有一種經濟學家選擇支持自己觀點的事件二,最終將上述例子解釋為投資,但作者也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這條上漲的曲線幅度太大了,不可能是一磚一瓦累積起來的。(2.投資–投資導致世界財富增加了。)

那作者本人的觀點是什麼呢?她認為,事件二應該是創新,是現代大學科技材料等等各方面的改變。(3.創新–現代大學、科技、材料等等各方面的改變。)

那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不管我們是不是同意她的觀點,通過這個例子,你應該能夠感覺到怎麼利用最小故事,來表達經濟學的觀點。

分享實用二:用隱喻和故事來相互檢驗

接下來,作者提到的第二個具體方法就是,用隱喻和故事來相互檢驗,檢查一個觀點是不是正確?我們剛才提到了修辭有四樣法寶,實際上修辭的四樣法寶,都可以用來檢驗觀點。

如果在一本經濟學的著作裡,它的隱喻和故事發生矛盾了,他的觀點就會站不住腳。這麼說可能還是有點抽象,那就用19世紀大英帝國衰落的例子,來具體解釋一下,大英帝國為什麼會衰落?這是一個西方經濟學家特別關注的問題。

那主流的觀點就認為,這要怪到更早的維多利亞時期,當時的英國就像龜兔賽跑中的那隻兔子,其他國家都在你追我趕的時候,它卻沉浸在帝國的幻想之中,不求發展。那你可以發現,這個判斷的基礎是一個隱喻,它假設國家和國家之間在進行一場賽跑,這個隱喻的影響力太大了,已經成了西方人理解現代國家發展的基本觀點。

這個觀點就會讓西方人,陷入到爭霸的思維,所以必須領先,必須充當第一。今天的美國,就一直處在這種對失去領先地位的焦慮之中,但是這個隱喻正確嗎?作者在書裡,就用荷蘭的故事來檢驗這個觀點。

在英國人之前,荷蘭人其實也經歷過類似的所謂的衰落,那麼荷蘭後來怎麼樣了呢?它變得更貧窮更落後了嗎?並沒有,雖然荷蘭不再是一個對世界發號施令的大國,但是它仍然很富有,而且在很長的時間裡,它都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

今天不管用任何指標來衡量,荷蘭都不能說是一個落後的國家,所以荷蘭或許失去了霸權,但是它的故事,並不是一個衰落的故事。

荷蘭,阿姆斯特丹
荷蘭,阿姆斯特丹。

溫故知新review一下

這本《如果你那麼聰明》就介紹到這裡,總結一下整本書的觀點,有些人誤以為經濟學能夠預測未來,是因為忽略了經濟學家的局限。

經濟學家既不是預言家,也不是實踐者,而是觀察者。觀察者要做的就是總結知識、表達觀點。總結知識,需要用到學科內部的支持體系,研究方法表達觀點,就要用到修辭。在這一點上,各個領域的學者都一樣,只要是經濟學家就會使用隱喻、會講故事。

重視隱喻和故事,不會讓經濟學不科學不理性,恰恰相反,這樣做會讓經濟學更理性,也更講道理。第一個方法,就是找到最小故事,用最小故事明確表達觀點。第二個方法,用隱喻和故事相互檢驗,來檢查一個觀點是不是正確。

不管我們覺得經濟學家的分析或理論,對我們的事業或工作是否有直接的幫助,有一點值得肯定的,那就是經濟學會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更複雜的真相,好的東西一定是稀缺的,我們必須用辛勤的汗水來滿足我們的慾望。我們不可能打個響指就變得富有,所有的事情都要付出代價,這是所有聰明人都要懂得的道理。

 

這本書就和大家介紹到這裡,咱們下期再見。

(完)


(註4) 西奧多·威廉·舒茲:
(Theodore William Schultz,1902年4月30日-1998年2月26日),暱稱泰德·舒茲(Ted Schultz),美國經濟學家, 芝加哥大學教授、前經濟系主任,芝加哥經濟學派成員之一。他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開發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因此於1979年(與威廉·亞瑟·劉易斯一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註5) 羅素: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第三代羅素伯爵(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曾在三一學院、劍橋大學擔任哲學教授,他寫了許多著作,其中包括經典著作《西方哲學史》。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西歐思想,言論自由最勇敢的君子,卓越的活力,勇氣,智慧與感受性,代表了諾貝爾獎的原意和精神。」《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是羅素所寫的一本關於生活哲理的小書,寫於1930年。

果你那麼聰明

其他文章︰
  1. 《如果你那麼聰明》上
  2. 《思維盲點》任何人都會有的思維誤區(上)
  3. 《活法》: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的秘訣
  4. 《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上
  5. 《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下
  6. 《貧窮的本質》上
  7. 《全新思維》上
  8. 《全新思維》下
  9. 《如果你那麼聰明》
  10. 《敘事經濟學》下
Previous Post

《如果你那麼聰明》上

Next Post

《醫生的抉擇》

相關文章

商周圖書摘要》員工讓公司賠大錢,也不該開除他!橋水創辦人達利歐:要把失敗當好事

商周圖書摘要》員工讓公司賠大錢,也不該開除他!橋水創辦人達利歐:要把失敗當好事

2023-05-04
0
商周圖書摘要》收到國外年薪3倍的工作機會,該不該接受?從這3點做決定

商周圖書摘要》收到國外年薪3倍的工作機會,該不該接受?從這3點做決定

2023-06-03
0
《耶路撒冷三千年》1

《耶路撒冷三千年》1

2021-08-07
0
《活法》: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的秘訣

《活法》: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的秘訣

2021-07-24
0
《如果你那麼聰明》上

《如果你那麼聰明》上

2022-01-13
0
《逆向管理》上

《逆向管理》上

2022-03-10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