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3

416

前兩篇,我們提到耶路撒冷的起源、以色列王國的建立,以及耶路撒冷的歷史和耶穌的降生,此篇將繼續述說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歷史。


1. 動盪:十字軍征伐與鄂圖曼(奧斯曼)的和平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始於 1095 年,教皇波爾班(烏爾巴諾)二世煽動歐洲的職業軍人、騎士、亡命之徒、土匪、農民等組成宗教熱情高漲的隊伍奪回了耶路撒冷

十字軍進城後,屠殺了城內大多數的穆斯林和猶太人,倖存者則成為奴隸。1099 年,在穆斯林和猶太人的屍體上,一個個十字軍國家建立了,耶路撒冷成為耶路撒冷王國的首都。

不過十字軍對於耶路撒冷的控制不長,1187 年埃及穆斯林蘇丹薩拉丁重新占領耶路撒冷,這引來了十字軍的第三次東征。雖然薩拉丁在戰場輸了,但十字軍還是沒有拿下聖地。

後來神聖羅馬帝國的腓特烈二世(Federico II el Grande)領導第六次十字軍東征,靠著展現軍力及外交談判取回耶路撒冷,被後世譽為「兵不血刃的十字軍」。根據合約,腓特烈二世重建了耶路撒冷王國並自任國王,不過他離開後卻再也沒有回到此地,因此耶路撒冷很快又被其他人佔領了。

後來耶路撒冷又歸屬於埃及的馬穆魯克(馬木路克)王朝,此時耶路撒冷已恢復了它的原貌,不僅重新裝修了著名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甚至連猶太人也可以修建猶太教堂,歐洲的基督徒只要交一筆稅也可以來朝聖,耶路撒冷又進入了和平穩定的時期。

圓頂清真寺

阿克薩清真寺

到了 1516 年,鄂圖曼帝國(土耳其,西班牙語:Imperio otomano)佔領了耶路撒冷,奠定帝國藝術、文學和建築黃金時代的蘇萊曼大帝接納新教徒,更保障境內的猶太人,他重建耶路撒冷,並整修了聖殿殘留的哭牆。耶路撒冷重新恢復了聖地的樣貌,人口增加到了一萬六千多人,此後耶路撒冷在鄂圖曼的統治下享受了 400 年左右安靜而和平的時光。

到了 19 世紀時,當年雄踞一方的鄂圖曼帝國遭到歐洲各國的肆意宰割,於是耶路撒冷的命運又開始充滿了各種新的變數。

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股新的浪潮又開始推波助瀾,這股浪潮就是著名的猶太復國主義(或稱:錫安主義;西班牙語:Sionismo)。

猶太復國主義的根源非常深遠,當猶太人淪為巴比倫之囚時,流離失所的猶太人心裏就扎下回到聖城耶路撒冷的夢想,重建猶太人自己的家園。

但是現代版的猶太復國主義其實真正發酵於俄國沙皇時期。

在 1881 年有人暗殺了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很快謠言四起,很多人都說是猶太人下的毒手,繼任的亞歷山大三世頒布法令,制定了一項基本國策,主要就是迫害猶太人。
當時整個沙俄的秘密警察與軍隊肆意屠殺猶太人,一時之間猶太人在沙俄幾無立足之地。
於是從 1888 年到 1914 年,約有 200 萬猶太人逃離了俄羅斯
雖然絕大部分跑到美國了,但是還有 2 萬多人去了耶路撒冷,這股難民潮便為猶太復國主義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另外 19 世紀的歐洲開始流行民族主義的思潮,受其影響猶太復國主義的理論也誕生了。

這種理論認為,如果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家園,就永遠也不會安全。其實猶太人離開自己的故土已經上千年了,如今說要復國是十分難以想像的,不過當時很多的和平人士及歐美等許多國家,或是同情猶太民族的悲慘遭遇,或是基於政治利益考量,也覺得猶太人應該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因此漸漸的猶太復國主義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受壓迫的猶太人也盼望著回到猶太人自己的故土。

但,猶太人真的能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嗎?

畢竟當時中東一帶絕大多數的居民都是阿拉伯人,在民族主義的浪潮席捲下,他們也想擺脫鄂圖曼土耳其的統治,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阿拉伯國家。

雖說猶太人有錢、有靠山,但阿拉伯人有的是人多勢眾,那到底誰能贏得耶路撒冷的歸屬權?


2. 猶太人的耶路撒冷,還是阿拉伯人的?

1914 年爆發了改變世界命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樣也改變了耶路撒冷今後的歷史走向。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為同盟國(Potencias Centrales)和協約國(Aliados)兩大陣營,鄂圖曼帝國投向德意志帝國,導致俄國的海上運輸路線被截斷。

為了解救盟友俄國,英法兩國決定在鄂圖曼帝國的地盤上開闢一個新的戰場,於是找到了阿拉伯人,承諾只要阿拉伯人牽制鄂圖曼帝國,那英法就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阿拉伯國家。

隨後著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de Arabia,原名:Thomas Edward Lawrence),就被派往中東,專門負責策動阿拉伯人起義。在他的活動之下,阿拉伯人就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劃獨立運動。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de Arabia,原名:Thomas Edward Lawrence)

阿拉伯的獨立運動引起鄂圖曼帝國的注意,當時耶路撒冷的總督殘暴無能,對於反抗份子極力殺戮,但是這種恐嚇不僅沒有嚇退阿拉伯人,反而引發了更大的反抗浪潮。

費薩爾王子和阿拉伯的勞倫斯領導下的阿拉伯人節節勝利,起義軍聯手英國人向耶路撒冷直奔而來。耶路撒冷總督向德國人緊急求援,但德國已經是自顧不暇,結果鄂圖曼帝國迅速崩壞,英軍席捲了整個中東地區。1917 年英軍與阿拉伯起義軍攻佔了耶路撒冷

至此,阿拉伯人建立一個統一的大阿拉伯國家的夢想看來是要實現了。

但當阿拉伯人為了民族獨立浴血奮戰的時候,時任英國的外交大臣貝爾福,他本身並不是猶太人,但是很早受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影響,自己演變成了一個猶太復國主義者。

且後來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以及後來大名鼎鼎的邱吉爾,都是大力支持猶太人建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在他們的推動下,英國很快就走上了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道路。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為什麼英國人突然要幫猶太人建國?除了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 1917 年的戰爭形式。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打得非常膠著,英國的盟友俄國已經搖搖欲墜了,美國又隔洋觀望,這兩個國家都有很多猶太人,而且都很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英國人就盤算如果支持猶太人復國,一來可以穩住俄國,二來又可以與美國聯合,是雙面得利的事。

其實不只是英國,德國人也動了猶太復國主義的念頭,他們甚至和鄂圖曼土耳其談好條件,準備在戰後建立一個猶太民族的國家。同盟國協約國都意識到猶太復國主義在各國的廣泛影響,並都希望得到該運動的幫助。

但到底還是英國人手腳更快,在 1917 年發表了貝爾福宣言(Declaración Balfour),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主國家,首都就定在耶路撒冷。直到這消息傳出了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才知道被英國人利用了。


3. 英國人的攪和與中東的混亂

雖然貝爾福宣言確立了未來猶太國家的版圖,但是這個猶太國家的建立仍有極大的困難,因為當時的巴勒斯坦一帶大都是阿拉伯人,且都已經世世代代在這地方生活了,現在趕走阿拉伯人來建國,等於是強取豪奪,最後爭執的結果還是回到英國託管。

但是英國人在當地卻不受歡迎,因為英國提出的貝爾福宣言利於猶太人而不利於阿拉伯人,因此阿拉伯人當然是以實際行動反抗貝爾福宣言

1920 年阿拉伯人發起抗爭,並演變成武力衝突。耶路撒冷的英國警察無法對付幾萬人的暴亂,混亂當中英國警察開槍打死了好幾個人。

然而衝突過後,有人就提出了武力不能解決問題,必須先試著和平共處。問題是雙方都想要耶路撒冷,猶太人成立了自己的防衛隊,阿拉伯人也毫不讓步,衝突一觸即發。

為了緩和局勢,英國政府派邱吉爾耶路撒冷調解紛爭,邱吉爾耶路撒冷一部分的管理權力從英國政府手中移交給阿拉伯人,他在兩個當地的名門望族中各挑選出一人分別委任為市長穆夫提(Muftí,穆夫提是指伊斯蘭國家裡很重要的一個決策者,是一方領袖的作用。)此兩者,好比是古代的中國地方上的權力人物,一個是縣令,一個是地方鄉紳。

邱吉爾這個設計別有用心,相當於一個代表官方權力,一個掌管民間權力。

而他選的這兩個人卻是來自兩個有世仇的家族,並以做為權力制衡,換言之就是存心挑起內鬥。

果不其然到了 1929 年因為宗教矛盾,耶路撒冷爆發阿拉伯人與猶太人間的族群衝突,事件中雙方共計死亡 243 人,受傷近千人,最後仍是英國出動軍隊武力鎮壓。

到了 1933 年,德國希特勒上台,他是個狂熱的反猶太主義者,於是阿拉伯人開始親近希特勒,支持法西斯。希特勒在歐洲掀起了新一輪的反猶太狂潮,許多歐洲的猶太人紛紛逃往巴勒斯坦,結果到了 1936 年,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超過 40 萬,而基督徒和穆斯林加起來才 600 人,強弱形勢完全就逆轉了。

此時英國人開始著手建設新的耶路撒冷城,一時間耶路撒冷變成了經濟繁榮的大都會。很可惜經濟的繁榮並沒有帶來民族的和諧,暴亂還是不時的發生。雖然雙方也曾有過講和的意願,但是以牙還牙的暴力還是大家最喜歡的方案。

到了 1939 年,英國首相張伯倫發布了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移民耶路撒冷

英國人的出爾反爾讓猶太人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要建立自己的國家只能依靠自己。同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