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故事》中

125

甘蔗和製糖業傳到地中海地區後,並不是蔗糖發展版圖的終點。因為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温和多雨,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的特點,概括起來説,就是高温時期少雨,低温時期多雨;這種不協調的配合,對植物十分不利。

甘蔗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只能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以最開始甘蔗傳入到地中海地區的時候,只能在北非地區和一部分島嶼上種植,尤其是大西洋的馬德拉群島(註2)

馬德拉群島成為後來使用奴隸大量種植的原型

15世紀末的時候,馬德拉群島就已經成為了西方最重要糖產地了。當時的馬德拉群島上,都是一些面積較小的種植園,而其負責人,可能是來自葡萄牙的歐洲人。他們在這裡監督甘蔗的種植,等成熟之後會送到附近的工廠加工。當時的加工廠為了提高效率,還採用了最先進的水利技術。

馬德拉(葡萄牙語:Madeira)是葡萄牙在其國土西南方的北大西洋中央所轄的群島。

更重要的是,只靠當地居民,根本無法滿足種植甘蔗的人力需求,所以這些種植園,就大量使用了來自非洲的奴隸。種植園的負責人,為了更高效的利用奴隸,還會讓男女奴隸搭配勞動,充分利用每一個奴隸的價值。這種種植園雖然比後來美洲的種植園要小得多,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卻成為了後來甘蔗種植和加工產業的原型。

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後,就因為這個模式被複製到了美洲,才成為了全球最重要的糖產地。奴隸被連根拔起,運送到種植園勞動種植甘蔗,糖和奴隸制的結合,將改變西方世界的口味。

書中就介紹了哥倫布,在1493年第二次大航海的時候,就已經把甘蔗帶到了美洲。而且哥倫布本人,就曾經在一家糖業公司工作,他一直密切關注糖的商業前景。與一般人的理解不太一樣,一般人都認為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後,歐洲人都是從掠奪財富,什麼黃金啊白銀呀等等。

其實美洲最大的價值,是有著廣袤肥沃的土地,所以最初的殖民者,就嘗試在美洲大陸上種植各種農作物,但是到最後卻沒有任何一種作物,可以與甘蔗產生的收益相比。

最早開始複製馬德拉群島模式的是巴西。在開始種植之後,甘蔗很快就成了巴西主要的出口產品,直到19世紀才發生了改變。後來這個模式又被複製到了加勒比海地區。到了18世紀,光英屬加勒比海地區的糖產量,就高達25000噸,而同期巴西的糖產量是22000噸。那個時候,全球十大糖出口國,全部都屬於美洲殖民地。

苦而甘的結合推動全球貿易

我們都知道,在大航海時期,歐洲人獲得財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大西洋的三角貿易。從歐洲購買商品在非洲賣掉,用賣掉的錢換上奴隸,再把奴隸運到美洲,換成美洲特有的產品和原料,再運回歐洲出售。蔗糖就是整個三角貿易的縮影,甚至可以稱為是三角貿易的重要引擎。

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是因為要想在美洲廣袤的土地上種植甘蔗,就需要大量的勞力。勞力哪裡來呢?來自非洲運來的奴隸。美洲大規模種植的甘蔗以及生產的蔗糖,光靠本地是無法消耗完的,但是在歐洲對蔗糖卻有巨大需求,只需要把蔗糖運到歐洲,就可以獲得財富。

其實,蔗糖不只是三角貿易的重要引擎,還是當時全球貿易的重要催化劑。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當今世界有三大無酒精飲料,是咖啡、可可,也就是巧克力,以及茶。本來只是非洲、美洲、東亞這些地區局部性的飲料,之所以能在全球流行,就是因為在大航海時期形成的全球貿易。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三大飲料能在全球貿易中成為重要的商品,還要靠糖做催化劑。因為糖是這三種飲料的天然良伴,不論是咖啡、可可,原本的味道都是苦的。在原產地因為有長時間的文化積累,這種苦味還能被接受,甚至還是一種享受,就比如我們中國人喝茶就很少放糖。

但是這樣的話,這些飲料只能算是一種地區性的飲料,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第一次喝咖啡的時候,那種苦澀的感覺很難相信會有人喜歡。如果有了糖就不一樣了,通過像飲料中增加糖,可以用甜味掩蓋住原來的苦澀,這樣世界上其他地區,接受這種飲料就要容易多了。

就拿茶葉來說,就有資料顯示,英國從中國進口茶葉,和從加勒比海地區進口糖的發展趨勢,是高度吻合的。也就是說,糖促進了茶在英國的流行。所以在大航海時代,全球貿易能快速的發展,糖不只是三角貿易的重要引擎,也是全球貿易的催化劑。

其實不只是咖啡、可可和茶,很多相關的商業貿易也被挑動了起來,比如說當時整個歐洲,對中國的瓷器都非常的癡迷。我們可以這樣推測,如果不是茶文化的流行,歐洲對瓷器的需求量是不可能那麼大的。

就這樣,蔗糖促進其他貿易的過程中,自己也在發展。不論是供給端甘蔗的種植、蔗糖的生產,還是需求端蔗糖的消費,都快速的發展。尤其是在供給端得到快速發展的國家和地區,蔗糖甚至成為了他們的主要產業。這個時候,蔗糖就不再是普通的貿易品了,而是已經上升到了關係國家安全的程度。

甜菜糖玉米糖的興起

在17世紀的時候,蔗糖是英國的重要產業之一,英國殖民了很多甘蔗生產地,正常來說,蔗糖地位是不會被撼動的。但是到了18世紀中期,一種從甜菜中提取糖的技術,就被發明了出來,這種糖叫甜菜糖,這一下就威脅到蔗糖的地位了,因為種植甜菜對環境的要求,沒有蔗糖那麼的苛刻,歐洲很多地區都可以種植。

當時拿破崙對甜菜糖讚不絕口,他還預言,英國糖產業的統治地位將會就此結束。他在法國發展甜菜糖,不只命令農民種植甜菜,還積極地培養甜菜糖產業的人才。後來德國也一樣,因為德國沒有種植甘蔗的殖民地,所以在當時大力的發展甜菜糖,用來供給本地人對糖的消費。

像是甜菜糖這樣類似的情況,後來也經常的發生,就比如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為了保護自己國家的糖產業,對進口糖進行了管制。所以在美國通過加工澱粉來製作糖漿的方法,就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因為美國是重要的玉米產地,玉米的產量大價格低,玉米提供了大量的低價澱粉,於是這就讓美國糖的價格很低。

你可能想不到,這為後來可口可樂的流行打下了基礎。當然不只是可口可樂了,像是棒棒糖、霜淇淋等等這樣的商品,也都得到了促進和發展。到了這個階段,糖已經不再是一種商品那麼簡單了,還涉及到了國家的安全和商業的繁榮。

嘴裡一口爛牙,人還笑得出來嗎?

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糖其實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它已經成為了現代商業社會的基礎。不過,作者並不是只關注糖的發展,以及糖對人類有什麼積極作用,還轉過身幫我們審視,在推動人類發展的過程中,糖還帶來了什麼樣的危害。

就比如,在糖還是歐洲菁英階層獨享的奢侈品的時候,就已經在危害人類的牙齒了。在17和18世紀的時候,法國的菁英統治者們因為喜歡吃糖,牙齒早早的就開始腐爛。

在當時許多的名流,都會請人給自己畫畫像,但是當時的畫像中,很少有露出牙齒的情況,那是因為他們牙齒腐爛缺損的情況非常嚴重,所以當時才會形成了這樣一個表情和儀態的標準:微笑是下層階級的低俗表現,要盡量避免在公共場合展示這樣的情緒。

其實這樣的情況到現在依然存在,只不過現在的重災區不是菁英階層了,而是變成了兒童。2015年一項關於英國兒童牙齒健康狀況的調查顯示,據稱超過三分之一的英國十二歲兒童,和超過四分之一的十五歲青少年,會因為牙齒問題,不願意露齒微笑。

說到這兒,可能很多人都會不解吧!不妨輕鬆一下;陶大偉有一首「傻瓜訴情」,歌詞的結尾──

 不說話 她不說一句話
 不說話 她就是不說話
 不說話 她還是不說話
 原來她缺了一顆大門牙

待續


(註2)馬德拉群島
馬德拉(葡萄牙語:Madeira)是葡萄牙在其國土西南方的北大西洋中央所轄的群島,葡萄牙的兩個自治區之一,也是其主島的島名。在葡萄牙語中,「馬德拉」是木頭之意。明代《坤輿萬國全圖》中,即把馬德拉島稱為「木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