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身份的焦慮》下

2021-12-17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身份的焦慮》下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1

蘇格蘭哲學家和被譽為經濟學之父的亞當·史密斯,在他的《道德情操論》裡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勞作,來回奔波到底是為了什麼呢?被他人注意,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讚美和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中得到的價值。」

這就是人類渴望得到的尊重和愛。士兵和探險家們,為什麼願意過一種極其艱苦簡陋的生活?即便這種艱苦,遠遠甚於社會上那些最困窘的群體。是因為他們清楚,自己會受到他人的尊重與愛戴,所以他們坦然且幸福地艱苦著。

如何化解身份的焦慮?

那麼,狄波頓打算如何幫我們化解身份的焦慮呢?比起實際的方法,他提供的更像是一種慰藉,一種自我開啟的思考方法。他縱觀歷史從哲學、藝術、宗教等領域,選取了前人的智慧結晶,告訴我們,其實你並不孤獨,這就是接下來要講的第三個重點,如何解決「身份焦慮」問題?人們為了擺脫身份焦慮所做過的努力。

如果你正感受到壓力,應該能從前人的做法中獲得靈感來自我減壓。在這一部分,他首先談到的第一個就是哲學的力量。

在哲學家輩出的古希臘,就已經有一批哲學家,學會了如何不在意別人的觀點,他們的武器就是理性。如何用理性來過濾他人的看法呢?

哲學家做了一個很簡單的模型,在一個高度注重身份的社會裡,一般人的自我認識,完全取決於社會對他的接受度,但哲學家認為,我們可以用理性來把關,當有人對我們說「你沒有價值」時,我們會用理性做出判斷。如果判斷為真,那麼我改。如果判斷為假,那麼我不改。

可就算我們改了,社會還是不承認我們,還是認為我們的身份很低,怎麼辦呢?後來的哲學家又開發出另一個武器,第二個是理性的遁世,也就是避免世俗交往。

這一派認為公眾通常是盲目的,他們的觀點很容易受到感情、經歷、文化背景的限制,也就是說,他們批評我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我,那麼我也不必與他們多費口舌。 哲學遁世主義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他建議年輕人學會享受孤獨,這種觀點並不意味著完全斷絕與社會的聯繫,而是建議人們避開外界的侵擾,遵循內心的良知來行事。

第三個緩解身份焦慮的方法,歷史也很悠久,那就是宗教。

在西方社會裡,以基督教為代表,我們前面講過,西歐封建社會的階級是固化的,你是農民,那麼你的一輩子和你後代的命運,基本上就固定了,現實世界如此,但是在精神世界卻並不如此。

靈魂是高尚還是卑鄙,與身份無關。

基督教之所以被這麼多人接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滿足了當時人們的精神需求。農民知道,雖然現實中貴族的身份,是自己無法奢求的。但依照基督教的觀點,當農民和貴族死了之後,他們都會以平等的身份站在上帝面前,他們的靈魂是高尚還是卑鄙,與身份是無關的。

這種方法的思路是,當我們被世俗中的攀比折磨得苦不堪言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請出一個更偉大的存在。比如神,比如世界末日,比如壯闊的大自然或者宇宙。

在這些存在面前,所有人都是渺小的塵埃,還爭什麼高低呢?基督教就這樣緩解了身份的焦慮,這種方法在如今的西方社會仍然有用,而無神論者,即使遊覽名山大川也有類似的效果。

我們在讀古詩詞的時候,經常發現一面對山水或其他自然景觀,身份顯赫的作者經常感慨:「我太渺小了,我的生命太短暫了,我的榮華富貴,什麼也不是。」而另一邊身份低微的作者,經常說:「榮華富貴算什麼呢?都是一場夢,有良辰美景的陪伴,有天當被地當床,我比誰都開心自由啊!」身份的焦慮在大自然的崇高面前,就煙消雲散了。

可見,這種抒解身份焦慮的方式,是存在於各種文化傳統中的,當代許多人出去旅遊,目的之一就是接觸大自然去散散心,就算出去旅遊的不是你本人,看看「旅行青蛙」(電玩遊戲)寄給你的照片,你也會有心情舒暢的感覺吧。

拒絕主流對失敗的定義,自己的價值自己瞭。

到了十九世紀,又出現了一種緩解身份焦慮的新方法,當時進化論動搖了基督教的群眾基礎,於是這個方法成為一部分人在精神世界裡的新依靠,這種方法是一種生活方式。它看起來小眾,卻影響了一大批人,成了他們反抗崇尚精英社會的主要手段。

這種生活方式,就是書中所提到的第四個是波希米亞。

一提到它,你可能會先產生視覺聯想,就比如說戴流蘇的大披肩、花花綠綠的頭巾,這些視覺風格都來自波希米亞式的生活,而波希米亞這個詞,原本指的是浪蕩不羈的吉普賽人,後來被用來代表一群異類,他們反抗傳統不按社會主流標準生活,不關心麵包的價格,而更關注藝術和情感。

波希米亞風格

他們認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絕不是積累財富和提升身份,而是做為個體,去更好地感知和認識世界。他們也拒絕接受主流對失敗的定義,無論社會怎麼看他們,他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價值,也就解決了身份焦慮的問題。

不過,波希米亞人認為,充實的心靈世界和世俗的物質生活只能選一個。如果你是個大公司的CEO,那麼你不可能同時成為一個探險家,但是我們知道現在財富和興趣兼顧的人非常多。金錢其實可以幫助你過上你嚮往的生活,所以這是當時波希米亞式解決方法的一個局限性。

狄波頓也談到了第五個建議是文藝創作,這是作家和評論家們探討身份標準的一個重要的舞臺,對身份的焦慮,可以通過創作來抒發。在這裡,人們化被動為主動,不再僅僅止於調節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是向社會主流的身份標準提出了質疑,進行了批判。

繪畫分等由畫家自己打破

道理很簡單,當你被一種標準困擾時,如果有很多人能站出來說這個標準本身就不合理,那麼你當然會鬆一口氣了。美術界就曾經經歷過這樣的過程。

曾幾何時,繪畫也是分369等的。建立於十七世紀的法國美術學院提出了標準,認為最高大上的是歷史和宗教題材,之後是王室貴族的肖像,再差一點的是風景畫,那些描繪老百姓生活情景的畫,是最不上檔次的。

改變就從這種排序開始。十八世紀以來,一些畫家的注意力,開始落在更加頻繁瑣碎的事情上,有人畫義大利城市的屋頂,有人畫草地上的牛,有人畫划船玩水的普通人夫婦,他們希望發掘日常生活中的美,而這些美與財富毫無關聯,繪畫再也不是為身份服務的了,而漸漸成為畫家表達自我,甚至批判身份標準的工具。

這種改變雖然是崇尚精英的社會促成的,但它反過來,也是對這種社會將物質財富與成功劃上等號的價值觀提出挑戰。這種更加關注私人體驗的傾向,一直延續到現在的網路時代,在如今的美術品市場上,你可能很難看到某位當代富豪的肖像了。

悲劇作品常可警示人們真實的生活

文學也一直與身份息息相關,一個時代最大的問題,總會反映在文學中,這也是文學的一種功能,不管是美國作家的作品來自什麼時代的小說,你經常在其中看到,有的角色身份高卻無惡不作,也有的角色身份低卻品格高尚,有些社會精英之所以身份顯赫,的確是憑藉努力的,但也採取了不義手段再現。

當代小說中,你想在這類人物中找到正面形象,反而比較難。在文學界,還有一個向主流身份標準提出挑戰的利器,就是悲劇作品。悲劇之所以特別打動人心,是因為它抓住了人類情感上的軟肋,很多悲劇都涉及身份的喪失,比如莎士比亞的《奧賽羅》,你會看到一個人是如何親手毀掉自己的幸福生活的。

悲劇在詮釋身份時的作用,就是引起共情共鳴。一個好的悲劇效果,一定不是讓觀眾嘲笑那個倒楣蛋,而是讓觀眾心生憐憫,思考他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結局,然後回想自己的生活感到警醒。

因此,一個好的悲劇,其中悲劇性人物必然不能是罪大惡極、百分之百的壞蛋,而是一個有著常見的優點和缺點的普通人,至於造成悲劇的原因,也通常是普通人都會有的缺點,或者是一念之差,甚至可能是天意弄人。

這樣一來,悲劇可以警示人們,你現在擁有的身份其實是很脆弱的,而你自己就帶著可能毀滅它的東西,那麼人們就會對真實生活中喪失身份的人,多一份同情和理解,對身份的標準也不再非黑即白。可見文學作品有著改變社會的巨大力量,無論處於什麼時代,身份是否容易改變、身份的焦慮,都可以通過文學的手段來緩解。

《身份的焦慮》藥方已施,任人服用。

說到這兒,這本書的內容就和大家介紹得差不多了,下面來簡單總結一下為你分享的內容。

1首先,我們討論了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格外在意物質,是因為物質能帶來大量情感反饋。

世人給我們的關愛取決於我們的社會地位,我們想要的不是物質,而是背後的情感反饋。這種情感反饋越多,我們的身份和存在感就越高,我們都渴望積極的存在感,很難忍受別人的無視甚至鄙視。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影響著我們的社會價值,而我們判斷自己價值的參照物也是其他人,這種比較造成了身份的焦慮。

2其次,我們探討了身份的焦慮,為什麼在最近幾百年變得更嚴重了,這有著深刻的經濟原因,在西歐的封建社會階級流動性非常小,貴族和農民的身份幾乎是天生的,只會有你的祖輩決定,因此身份高的人不會擔心自己跌入谷底,身份低的人也不會奢求有朝一日一飛沖天,各階層都安於現狀。

這個時候農民雖然身份低,但並不會受到歧視,因此也沒有改變身份的動力。然而,當封建社會瓦解,崇尚精英的社會,形成消費文化興起,主流價值觀就變成了認為機會均等,鼓勵致富鄙視窮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貧困等同於身份低下,窮人會受到自己和他人的雙重評判,也就加深了身份的焦慮,這也就是當代人身份焦慮的由來。

3最後,我們探討了人們如何緩解身份的焦慮。我們首先介紹了兩種,得到廣泛應用的經典方法:哲學和宗教。兩者雖然源自身份焦慮並不嚴重的封建社會,卻仍然在為當今的人們提供心靈依託。

哲學幫助人們運用理性,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遊歷名山大川的體驗,則和宗教體驗有類似之處,用一種更強大的存在震撼人們,讓人們不再執迷於世俗的成敗得失。

另一種自我調節的方法,是波希米亞式生活,它是一種與崇尚精英的社會價值觀唱反調的觀念,崇尚自由不羈的生活,鄙視金錢嚮往自然,其影響流傳至今。

另外,文藝創作也是身份焦慮的一種宣洩途徑,能喚起更多人對身份主題的注意與深思。在文藝創作領域的發展進程中,創作者們讚頌的不再是王公貴族和富商,而是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小人物,那些身份低微但品質高尚的對象。這些方法為緩解身份的焦慮,做出了根本上的努力。


在本書的論述中,作者關注點集中在個體對社會的反應上,他強調的是,在身份焦慮加重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扮演的角色,那我們不禁要問了,出現這樣的情況,社會沒有責任嗎?一個會催生身份焦慮的社會,難道是健康的嗎?這樣弱肉強食的社會價值觀合理嗎?

狄波頓並沒有直接對這種崇尚精英的社會提出批評,而只是將這種事實擺在我們眼前,讓我們自己去探究。這種視角的缺席,可以說是本書的不足,也可以看作是本書的留白,有心的讀者應該能做一些延伸的思考。

本書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完)

其他文章︰
  1. 《身份的焦慮》上
  2. 《身份的焦慮》中
  3. 《創造力》【中】
  4. 《讚揚與責備》下
  5. 《社交天性》下
  6. 《活出意義來》3/4
  7.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8. 《品格的力量》40 性格使人成功
  9.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10. 《品格的力量》77 丈夫的手、眼、心
Previous Post

《身份的焦慮》中

Next Post

《閱微草堂筆記》︰懺悔須及未死時【中西對照】Arrepiéntanse antes de la muerte

相關文章

《機艙機密》2

《機艙機密》2

2021-09-12
0
《七真史傳》:第二十四回-04 苦根盡相隨心變 陰魔起幻由人生【中西對照】Capítulo 24-04

《七真史傳》:第二十四回-04 苦根盡相隨心變 陰魔起幻由人生【中西對照】Capítulo 24-04

2024-10-19
0
《品格的力量》16 模仿榜樣

《品格的力量》16 模仿榜樣

2023-01-05
0
《被討厭的勇氣》(上)

《被討厭的勇氣》(上)

2021-08-21
0
《七真史傳》:第二回 萬緣橋真傳妙道 大魏村假裝中風-03【中西對照】Capítulo 2-03

《七真史傳》:第二回 萬緣橋真傳妙道 大魏村假裝中風-03【中西對照】Capítulo 2-03

2023-04-15
0
《七真史傳》:第九回-02 王重陽分身化度 孫不二忿怒首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9-02

《七真史傳》:第九回-02 王重陽分身化度 孫不二忿怒首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9-02

2023-09-18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