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醫生的抉擇》上

2022-01-21
in 醫食學科​
0 0
A A
《醫生的抉擇》上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0
榮登亞馬遜胸心血管外科類暢銷書榜首,《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年度最佳暢銷書;一部匯聚了醫生自傳、手術細節及對醫患關係思考的開創性作品。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醫生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在診療室裏做檢查、開藥方,如世外高人一般氣定神閒,但是有位醫生告訴我們:醫生不是神,他們只不過能「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醫生在這本書中坦白:他們不是上帝!

這本《醫生的抉擇》(註1),副標題是:關於生死、疾病與醫療,你必須知道的真相。這是一本醫生寫的書,作者用平實的口吻,講述了他從醫過程中的各種想法和感受,有手術前的恐懼和焦慮,出錯之後的愧疚和不安,失敗之後的惋惜和懊惱等等。

他甚至還講述了那些他親手製造的災難,他就是亨利·馬許(註2),一位有著30多年從醫經驗的神經外科醫生,英國皇家外科學院高級研究員,並曾受邀在英國多家著名醫院擔任神經外科顧問。

亨利·馬許
亨利·馬許(Henry Marsh,1950年3月5日-)

除此之外,以馬許醫生為主角的紀錄片,《你的生命在他們手中》還曾獲得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在這本書中,馬許醫生真實地再現了醫生在病房、手術檯等工作場合發生的故事,能夠讓你更深入的瞭解醫生這個職業。

英國《觀察家報》的主編尤安·佛格森(Euan Ferguson)就說,馬許醫生在這本書當中,向讀者坦白了醫生的困境,他們不是上帝,並非萬能,這稱得上是一本血腥而壯麗的著作。

面對突發狀況,真正困難的是做出選擇。

或許在你看來,醫生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在診療室裏做檢查、開藥方,如世外高人一般氣定神閒,但是馬許醫生要告訴你,對醫生來說,做檢查、開藥方,甚至做手術都不是難事,真正困難的是做出選擇。

那接下來,就帶你走進醫生工作的日常,看一看醫生每天都會遇到哪些突發狀況,都要面臨哪些重要的選擇。

在很多突發情況下,醫生要在極短的時間裏迅速做出選擇,沒有時間詳細瞭解情況,再開個會分析利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耽誤患者的病情。

例如說,當一名門診醫生接診病人的時候,他必須在瞭解病情的過程中,迅速做出以下判斷: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治療這個病人,病人的病情是可以繼續觀察,還是必須馬上住院等等。

在這本書當中,馬許醫生就生動地描述了他在某一天早晨,和同事交接班時的場景。那天,他們首先討論的是前一天晚上,急診科收治的一名老太太,她被女兒發現時,已經昏倒在家裏的地板上,送到醫院檢查時,老太太深度昏迷,不能發聲,對疼痛刺激沒有睜眼反應,病情十分嚴重。

經過腦部斷層掃描,醫生發現她的腦部蛛網膜下腔大量出血,隨時都會危及生命。馬許醫生問昨晚將病人收治入院的主治醫生,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為什麼收治了她?

腦內出血是需要和時間賽跑的

在馬許醫生看來,患者的病情非常嚴重,加上她已經72歲高齡,以該醫院的能力肯定無法將她治好,當時最佳的選擇,無疑是迅速將她轉移到更高級別的醫院,或者是轉到其他有能力救治的直屬單位。

腦內出血這種疾病,是需要和時間賽跑的。這位主治醫生將病人收治在手邊,很可能是在剝奪她痊癒的機會。做出了錯誤選擇的主治醫生,或許有一系列基於道德或者良心上的理由,但是和病人的生命相比,這些都不重要。做為醫生,首先必須考慮的,永遠是將患者的疾病治好。

第二個病人則是從腫瘤科轉來的,這個病人患有黑色素瘤,腦部轉移,看似常見的一顆黑痣,擴散起來,卻是讓全世界都拿它沒轍的絕症。

通過腦部斷層掃描,醫生們清晰地看到患者腦部,有兩個巨大而不規則的腫瘤,腫瘤的位置很特殊,無法通過手術切除,更嚴重的是,這樣的腫瘤往往是繼發性的,也就是從別的地方轉移過來的,這是腫瘤晚期擴散的標誌。

即便切除了腦部的腫瘤,也對整個病情沒有太大的幫助。在場的醫生都明白,這兩個腫瘤的出現,意味著死神已經開始了倒數計時。

對此,一名醫生要求拒絕腫瘤科的轉診,因為他認為我們的病床,必須留給那些更有希望被救治的病人。很多人覺得醫生這麼做,有推諉和不負責任的嫌疑,但這卻是醫生在充分評估了患者病情和自我能力下,做出的理性選擇。

短短的一次晨間病例討論,馬許醫生和他的同事們,就拒絕了兩名患者,這似乎是有點兒冷漠和不近人情。醫生的職責不就是救死扶傷嗎?不是應該不遺餘力的搶救病患嗎?

但是在有限的醫療資源情況下,醫生不得不做出艱難選擇。很多時候醫生不是救世主,也不是神仙上帝。

術前溝通:坦誠相待還是隱瞞實情?

馬許醫生在回顧他的從醫生涯時,也萬分無奈地說,生活有時很殘忍,他很抱歉,做為一名神經外科的醫生,他時常需要面對腫瘤患者,即便是良性的腫瘤,患者的第一反應也都是──這是不是絕症,我還能活多久?

可想而知,真正的惡性腫瘤患者,受到的心理打擊有多大?一旦患者的心理防線崩潰了,往往不需要腫瘤做什麼,身體也會迅速垮下去。

所以醫生在與患者交談時,就必須有選擇的告訴患者真實的病情,這是醫生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面對的另一種選擇,是非常需要溝通技巧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醫生得用自己的語言去寬慰和鼓勵患者,甚至違背實情說些假話,幫助病人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馬許醫生在書中寫道,手術前他往往會告訴病人一套標準化說辭,比如說這個手術的失敗機率只有1%~2%,事實上他根本不知道這個概率是多少,可能是 5% 或者更高,但是這種說法無疑比嚴肅的告訴患者,這個手術的失敗率很高來得更加合適。

無論是年輕的主治醫生,還是經驗豐富的專家,他們都必須在這種場合下,讓患者堅信做手術是最正確的選擇,醫生完全能夠做好這種手術,因為經驗豐富。在很多情況下,患者和家屬的決定,是受醫生和他們溝通的內容決定的。

腦損傷與死亡,哪個更好?

馬許醫生就碰到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名患者從自行車上摔下來,大腦重度挫傷,手術前他告訴患者家屬,我們必須馬上給他做手術,切掉損傷的大腦組織,這樣他才有可能活下來。患者家屬立即同意了。

反之,如果馬許醫生在溝通時,反覆強調手術風險,還告訴患者家屬,「即便我們做了手術,他也無法恢復到生活完全自理的程度,甚至會成為一個廢人。你們願意讓他這麼活著嗎?」

那麼,家屬很可能會陷入長時間的猶豫之中,這或許是患者家屬最不願意做出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馬許醫生直截了當的告訴家屬,患者不做手術就會死,不給患者家屬選擇的機會。

之後,馬許醫生認為手術很成功,因為患者最終是活著離開醫院的,但若干年後,當他再看到這個終身殘疾,不能說話,性情大變的患者時,就意識到與手術相比,當時讓這個患者死亡,可能會更好一些。

再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馬許醫生仍然很難做出選擇,這也是很多神經外科醫生,年紀越大卻越發保守的原因。

因為他們知道,給一個患者實施手術固然簡單,這種盲目的治療雖然能救活患者,但可能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創傷,他們需要重新看待生和死。

不放棄任何希望,是對是錯?

除此之外,醫生還會遇到另一種情況,就是患者和家屬不願意放棄任何一點希望,但醫生不得不給病人宣判死刑,這是醫生要面臨的第三個重大選擇。

病人海倫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海倫腦中長有室管膜瘤(註3),10年當中經歷過兩次重大手術,還有多次的放射性治療和化療,但她並沒有康復,病情反覆發作,甚至越變越糟。

而且,從最新的腦部斷層掃描來看,她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海倫和她的家人都很堅強,也很樂觀。

當馬許醫生得知海倫希望再次手術時,並沒有感到非常吃驚,卻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她。馬許醫生認為,這樣的手術最多再延長她幾周的生命,卻可能帶來一系列的併發症,讓患者更加痛苦。

海倫和她的家人不能忍受,醫生不採取任何治療措施的做法,自行去外面一家醫院做了光動力療法(註4),一種並沒有多少作用的治療方法,結果可想而知。

當海倫被送回馬許醫生的醫院時,情況已經變得非常糟糕,馬許醫生試圖讓海倫和她的家人,在保留希望與接受現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但這顯然很困難,因為他們仍然不願意接受,海倫已經沒幾天可活,甚至不能接受醫生給海倫服用止痛劑。因為這通常意味著放棄治療,讓患者在臨終之前少受點痛楚。

患者的求生慾望,並不總能帶來理想的結果,甚至會讓患者承受更多的痛苦。很多情況下,醫生不得不給患者宣判死刑,因為這會讓患者更有尊嚴的死去。


從以上的敍述,我們可以瞭解醫生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要做出艱難抉擇:

  • <抉擇一>在面對瞬息萬變的緊張病情時,迅速做出判斷和抉擇,以免耽誤患者的病情。
  • <抉擇二>在與患者溝通的時候,是否告訴患者實情,告訴多少實情?
  • <抉擇三>就是患者和家屬不願意放棄治療的希望,但醫生不得不給病人宣判「死刑」。

(待續)


(註1) 《醫生的抉擇》:
英文書名《Do No Harm : Stories of Life, Death and Brain Surgery》2014年3月13日初版發行,台灣翻譯為《但求無傷:一個腦神經外科醫師的自大、自省與自我療癒的歷程》。

(註2) 亨利·馬許:
(Henry Marsh,1950年3月5日-)英國最頂尖的神經外科醫生之一。於皇家免費醫院(Royal Free Hospital)學習醫學前,曾在牛津大學攻讀政治、哲學與經濟。他於1984年成為皇家外科學院院士,並於1987年成為愛金森莫利(Atkinson Morley’s)/聖喬治醫院(St George’s)的神經外科主治醫師。他也是兩齣紀錄片的主角,《Your Life in Their Hands》曾獲皇家電視學會獎,描述於烏克蘭行醫經歷的《英國醫生》(The English Surgeon),則獲艾美獎。2010年獲頒大英帝國勳章。

(註3) 室管膜瘤:
是一種罕見的癌症,發生在大腦和脊髓的室管膜細胞中。這種癌症的發病率僅為每0.2萬人每年1人。這種癌症通常在44歲左右的人群中被診斷出來,但是,它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群中。與非裔美國人相比,它常見於白人和非西班牙裔人。

(註4) 光動力療法:
(Photodynamic therapy,簡稱PDT)是光照治療的一種,是利用無毒性的光敏物質暴露在特定波長的光下,讓該物質對特定癌細胞或疾病細胞產生毒性光毒性而達到治療效果。光動力療法已證可以殺死微生物細胞(包括細菌、真菌及病毒)。光動力療法在臨床上已用來治療許多的疾病,像濕性黃斑部退化及癌症,視為是侵入性及毒性較小的治療方式。
其他文章︰
  1. 《醫生的抉擇》下
  2. 《醫生的抉擇》
  3. 《正常的另一面》上
  4. 《正常的另一面》下
  5. 《國家的視角》
  6. 《黑天鵝效應》2
  7. 《閱微草堂筆記》︰鬼懲邪人【中西對照】El espectro castiga al hombre perverso
  8. 《全新思維》上
  9. 《人慈》1
  10. 《閱微草堂筆記》之寧波吳生【中西對照】La ilusión auténtica
Previous Post

《醫生的抉擇》

Next Post

《醫生的抉擇》下

相關文章

商周圖書摘要》億萬富豪的真實告白 : 這6個好習慣,讓我獲得成功事業及財富

商周圖書摘要》億萬富豪的真實告白 : 這6個好習慣,讓我獲得成功事業及財富

2022-12-23
0
《閱微草堂筆記》之因果故事:妖不勝德

《閱微草堂筆記》︰妖不勝德【中西對照】Lo diabólico es incapaz de vencer a lo virtuoso

2021-09-04
0
《閱微草堂筆記》之因果故事:長生豬

《閱微草堂筆記》︰神豬【中西對照】 Un cerdo sagrado

2021-10-16
1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十六忍 做俚言替鄰家 勸以孝道【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16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十六忍 做俚言替鄰家 勸以孝道【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16

2025-07-13
83
《七真史傳》:第九回-02 王重陽分身化度 孫不二忿怒首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9-02

《七真史傳》:第九回-02 王重陽分身化度 孫不二忿怒首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9-02

2023-09-18
1
《七真史傳》:第十七回-03 戲喜紅定計脫身 難渾然當真盤道【中西對照】Capítulo 17-03

《七真史傳》:第十七回-03 戲喜紅定計脫身 難渾然當真盤道【中西對照】Capítulo 17-03

2024-03-19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