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慈》3

102

告子說:「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東便向東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無所謂善與不善,就像水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一樣。」

挑戰人類長久存在主張性惡論的迷思

孟子說:「水的確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但是,也無所謂向上流向下流嗎?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當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飛濺起來,能使它高過額頭;加壓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崗。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形勢迫使它如此的。人之所以能使他做壞事,是由於他也像水這樣受到了逼迫。」

這本書裡面,布雷格曼他要特別挑戰的,那就是長久存在的一種迷思,我們可以說是叫做性惡論的主張。認為人類的天性就是自私,既有侵略性,而且很容易恐慌。荷蘭生物學家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註6喜歡把那稱作「飾面理論」(veneer theory):其概念是,文明就只是一層薄薄的飾面,而那飾面只要稍稍刺激一下就會崩裂。

但這整本書要主張的是,我們應該更客觀地去探索事實,人類在危機襲來之際,例如炸彈落下或者是洪水上漲的時候,我們真的有那麼卑劣嗎?還是剛好倒過來?那個時候人類會展現最好的素質。

一場卡崔娜颶風試煉出人性?!

所以作者又舉了一個例子,那是2005年8月29號發生在美國紐奧良,那是颶風卡崔娜(Hurricane Katrina)橫掃過這個城市,應該要保護城市的堤防跟防洪牆,都沒有能夠發揮作用,風暴過了之後,整個地區和市區,80%的住家又遭到了淹沒,至少1836個人失去了他們的生命。

Hurricane Katrina

在這張 2005 年 8 月 30 日的文件照片中,來自卡崔娜颶風的洪水淹沒了紐奧良市中心附近的街道。

那是美國歷史上,破壞力最強的一場自然災害,那一整個星期,全美國的報紙都刊滿了紐奧良,各地的性侵和槍擊的記錄。駭人聽聞的報導描述了四處流竄的匪徒,還有各式各樣洗劫的行動,也有報導提到的狙擊手瞄準了救援直升機。

在充當紐奧良最大暴風避難所的梅賽德斯──賓士超級巨蛋(Mercedes-Benz Superdome)中,有大約25,000人擠在一起,裡面沒有電、沒有水。

據記者報導,有兩個嬰兒的喉嚨被切開,另外有一個7歲大的孩子被性侵謀殺。警察局長說,整個城市正逐漸陷入無政府狀態,而路易斯安那州(也就是紐奧良所在的這個州)州長也擔心同樣的狀況,「最讓我憤怒的是,」她說:「這種災難總是引發人最惡劣的一面。」這樣的消息,這樣的評論,有如病毒般傳開來。

備受推崇的歷史學家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註7,在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清楚講出了太多人在想的事情:「若把有條理且文明的生活基本主要成分──食物、住處、飲用水、最低限度的人身安全都拿走,我們就會在幾個小時內,回到霍布斯式註8的自然狀態,一場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戰爭。﹝……﹞少數人會短暫化為天使,但多數人就回復到猿猴狀態。」這就是「飾面理論」。

結果,紐奧良的實情是什麼?

根據賈頓.艾許所言,紐奧良把「我們覆蓋在炙熱岩漿般的自然本質(包括人性)上的薄薄外殼」打開了一個小洞。所以接下來,像是火山爆發那種洶湧的岩漿就流了出來。

但是要到好幾個月之後,這是布雷格曼希望我們看到且知道的,等到記者都走了,洪水排乾了,而那些專欄作家都跑去下一個主題發表意見的時候,研究者才揭露了紐奧良的實情──

聽起來像是槍聲的,那其實是瓦斯桶安全閥砰一聲爆開來,在超級巨蛋裡有6個人死去,4個人是自然死亡,另外有一個是死於用藥過度,還有一個是自殺。警察局長不得不承認,他無法證明有官方通報的性侵或者是謀殺,的確有搶劫的行為,但大部分看到的都是合力求生的團體,在某一些案例當中,他們甚至和警方聯手。

接下來,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災害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他們的結論是,所有情急下的行動當中,本質上有利於社會的佔了壓倒性的多數。有一群名副其實的叫「無敵艦隊」前來,把人們從逐漸升高的洪水當中救出來。其中最遠的船隻從哪裡來?遠從德州(Texas)來的。

成千上百的平民,他們組成了救援小隊,好比說有一群自稱「羅賓漢盜賊團」(Robin hood looters)的11個人,他們彼此之間是朋友,組成了這個團體,雖然叫做looters,但他們真的不是去搶劫,而是四處尋找食物、衣服跟藥品交給需要的人。

簡而言之,卡崔娜並沒有讓紐奧良充斥利己主義和無政府狀態,整個城市充滿了勇氣和善心。

災難來臨,從來都不是「隨人顧性命」!

颶風證實了「人類如何應對災難」的科學研究。德拉瓦大學災害研究中心證明,情況就和我們平常電影看到的相反,從1963年以來近七百次實地研究中,從來都沒有出現過徹底的大混亂。從來都不是「隨人顧性命」。犯罪行為──謀殺、竊盜、性侵──通常會減少。人們不會整個休克,他們會保持冷靜並展開行動。

「洗劫的情況不管有多嚴重,」一位災害研究者指出,「只要和促使人們大量無償分享物資和勞務的廣泛利他主義相比,始終都是相形見絀。」 搶劫都是極少數,大災難反而讓人展現良好的素質。

布雷格曼說,他從來沒看過哪個有這麼多紮實證據在背後支持的社會學研究結果,會被如此漫不經心地忽視。因為媒體塞給我們的畫面,跟災難降臨的實際狀況,有時都是相反的。

同一個時期,在紐奧良裡,那一切陰魂不散的謠言一直在害人喪命。緊急應變人員不想在毫無防衛的狀況下,就冒險進入到城市,所以使得他們動員緩慢。後來國民兵被調了過來行動,達到最高峰的時候,駐守在當地的部隊人數到達了將近72,000人。

州長就說,這些部隊知道怎樣開槍殺人,她也認為他們會動手。所以他們真的就動手了,警方對6名沒有武器的無辜黑人居民,開槍殺死了其中一位17歲的男孩,還有一位40歲的男性。這個事件當中,其中涉案的5位警員後來被判處重刑,就表示這的確是警方的錯誤。

精英恐慌來自以自己形象看全人類的掌權者

紐奧良的災難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災難期間的運作模式其實一直都差不多,逆境來襲,然後會有一波自發的合作行動來回應。接著官方單位一個個恐慌起來,而釋放出第二波的災難。

2009年出版的《地獄裡打造的天堂》(A Paradise Built in Hell)一書精湛記錄卡崔娜劫後餘波的雷貝嘉.索爾尼(Rebecca Solnit) 寫道:「精英恐慌(elite panic)來自那些以他們自己的形象來看全人類的掌權者。」

獨裁者和專制者,統治者和將領──他們假定普通人也跟他們一樣,被利己主義所支配,所以常常訴諸蠻力來避免,一些其實只會發生在他們腦中的事態。

可口可樂事件,究竟怎麼回事?

再舉一個例子,1999年夏天,比利時波嫩(Bornem)的一間小型學校有9名孩童得了某種神祕的病。他們早上來上學都沒有症狀;午餐過後就生病了。頭痛、嘔吐、心悸。多方尋找解釋的老師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那9個孩子下課時喝的可口可樂。

風聲沒多久就傳到了記者那邊。可口可樂總部那頭,電話開始響起。同一天晚上,公司發布了新聞稿,表示正從比利時各商店,下架回收數百萬瓶可樂。「我們正火速進行調查,並希望能在接下來幾天內有確切答案。」一位發言人表示。

但已經太遲了。症狀已散布至全比利時,並跨過邊界進入法國。救護車火速將面色蒼白、一跛一跛的孩子送診。幾天內,人們的疑心擴散至所有可口可樂產品。芬達、雪碧、雀巢茶飲、動元素……似乎全都會危及孩童。

「可口可樂事件」是該公司一百零七年歷史中,一次最嚴重的財務打擊,迫使公司在比利時回收一千七百萬箱軟性飲料並銷毀倉儲。到最後,其損失成本超過了兩億美金。

接著怪事發生了。幾星期後,毒理學家發布了實驗室報告。他們測試那幾罐可樂之後,發現了什麼?什麼也沒。沒有殺蟲劑。沒有病原體。沒有有毒金屬。都沒有。他們測試幾百名病人血液、尿液樣本的結果呢?零。面對當時已經在一千名以上的男孩女孩身上記錄到的劇烈症狀,科學家無法找到一丁點化學成因。

「那些小孩真的病了,那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一位研究者說:「但不是因為喝可樂生病的。」

安慰劑效應,因「相信」而有效。

可口可樂事件討論的是一個自古以來的哲學問題──真實是什麼?

有些事情不管你信不信,它就是真的。水在攝氏一百度會沸騰。吸菸會致死。甘迺迪總統於1963年11月22日在達拉斯遇刺。

其他事情的話,則是如果我們相信,就有機會是真的。我們的信念變成了社會學家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如果你預測一間銀行會破產,而那說服了許多人把帳戶結清的話,那麼,該銀行肯定就會破產。

或者以安慰劑效應註9來看。如果你的醫生給你一顆假藥丸,說那會治好你不舒服的地方,那麼你確實有機會真的感覺比較好。安慰劑越激勵人心,機會就越大。大致上來說,注射比藥丸更有效,而在過去甚至連放血都有效──不是因為中世紀醫學有多先進,而是因為人們覺得那麼激烈的療程必然要有效。

好啦。那可口可樂事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到底牽涉到什麼樣的心理機制呢?

 (待續


(註6) 法蘭斯·德瓦爾:
(Frans de Waal,1948年10月29日-)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生物學博士,全球知名動物行為學家與靈長類動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荷蘭皇家藝術暨科學院院士,埃默里大學心理學系坎德勒講座教授、烏特勒支大學特聘教授、亞特蘭大葉克斯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生存環節中心(Living Links Center)主任。

(註7) 提摩西·賈頓·艾許:
(Timothy Garton Ash,1955年7月12日-)是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以對中東歐現當代史的研究蜚聲學界,是西方世界很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畢業於牛津大學,曾留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柏林洪堡大學。現為牛津大學歷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註8) 霍布斯式:
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是英國政治哲學家,現代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體系的奠基者。他也創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認為宇宙是所有機械地運動著的廣延物體的總和。他提出「自然狀態」和國家起源說,認為國家是人們為了遵守「自然法」而訂立契約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機器人,當君主可以履行該契約所約定的保證人民安全的職責時,人民應該對君主完全忠誠。他於1651年所出版的《利維坦》一書,為之後所有的西方政治哲學發展奠定根基。霍布斯認為人性的行為都是出於自私(self-centred)的,這也成為哲學人類學研究的重要理論。

(註9) 安慰劑效應:
(placebo effect,來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安慰劑效應於1955年由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亦理解為「非特定效應」(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試者期望效應(subject-expectancy effect)。這個效應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藥物引起,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復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