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人慈》4

2022-02-04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人慈》4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7
前情回顧
  • 《人慈》1
  • 《人慈》2
  • 《人慈》3

若是我們根深蒂固地認為人性本惡,我們會一直不斷地去看去想像,甚至去誇大人性那邪惡的可怕的部分。

在前一集裡面,講到了發生在比利時的可口可樂事件,其實是聯繫到了人的心理機制。

反安慰劑效應,一樣有效。

終極的安慰劑是什麼?手術!穿上白袍、施打麻醉劑,然後停下來給自己倒杯咖啡。當病患恢復清醒,就跟他們說手術成功了。

由《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進行的普遍檢視,比對了實際上的手術程序和假手術(在背痛和胃灼熱的症狀下會進行),發現安慰劑在四分之三的案例中也有幫助,甚至在一半的案例中,就跟真的手術一樣有效。

但反過來也是一樣有效。

吃一顆假藥丸、心想著那會讓自己生病,也有可能會成真。警告你的父母說,有一種藥有嚴重副作用,那就真的可能會發生。出於明顯的理由,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尚未進行過廣泛測試,因為說服健康的人相信自己生病,有著棘手的倫理問題。儘管如此,所有的證據都主張,反安慰劑能夠有強大效力。

群體精神官能症,那是他們想像出來的。

1999年夏天,比利時健康當局做出的結論也是如此。波嫩(Bornem)那幾個孩子喝的可樂,可能真的有一兩罐哪裡不對勁。誰知道呢?但在那之外,科學家的看法就堅定明確:全國其他幾百個孩子是感染了一種「群體精神官能症」,口語一點來說:那是他們想像出來的。

不是說那些受害者都在假裝。有超過一千名比利時小孩,真的出現噁心、發熱、發暈的情況。如果你夠相信一件事,那件事就有可能成真。如果反安慰劑效應能讓人獲得什麼教訓,那就是想法從來都不只是想法而已。我們相信的事物造就了我們。我們求仁得仁。而我們所預測的事物,就會發生。

或許你已看出,作者布雷格曼從這一點要帶出什麼說法:我們擔憂人性的這種觀點,也是反安慰劑。

對付這時代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對人性的看法。

「如果我們『相信』大部分人不值得信任,那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也將會如此。很少有哪種想法在形塑世界時,有著跟『我們對其他人的看法』一樣強大的力量。因為到最後,你會如願以償。如果我們要對付我們這時代最大的挑戰──從氣候危機到我們對彼此越來越強的不信任──那麼我覺得,我們需要開始著手的地方,就是我們對人性的看法。」

作者特別強調:這本書不是替人性本善傳教。我們很明顯地不是天使。我們是複雜的生物,有著好的一面和不那麼好的一面。問題在於,我們要轉向哪一面。

「我的論點就只是如下:我們──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襲來──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我將呈獻大量的科學證據,證明對人性有著更正面看法是多麼切實際的事。」同時作者深信,如果我們開始這麼相信,那這件事就可以更真實。

你餵養的是哪一匹狼?

一則來源不明的寓言故事,在網上四處流傳。故事裡,有個作者認為簡單但意義深遠的真理:

一名老人對他的孫子說:「我心中有一場爭鬥,那是兩匹狼的惡鬥。一匹是惡狼──憤怒、貪婪、嫉妒、傲慢又膽小。另一匹是善狼──平和、慈愛、謙遜、慷慨、誠實且值得信賴。這兩匹狼也在你心中爭鬥,也在每個人心中爭鬥。」

一會兒之後,男孩問:「哪一匹狼會贏?」

老人露出微笑。 「你餵養的那匹。」

你餵養了惡狼,那麼惡狼就會贏,但是如果你在心裡面,是傾向於餵養那一匹善狼,當然善良的狼就會贏。所以布雷格曼說,最嚴重的問題是,我們不願意相信人有好的這一面。到什麼樣的程度呢?

過去幾年,只要他跟別人提到他正在撰寫的這本書,人們的基本反應都是目瞪口呆,他們表達的就是unbelievable!怎麼可能?不相信!你真的要寫這本書嗎?因為德國出版人斷然拒絕了他的出書提案,他說:德國人不相信人性本善。

一位巴黎知識界的成員向布雷格曼保證,法國人就得要用政府的鐵腕手段,才能夠治理。當布雷格曼在2016年總統大選之後造訪美國,每個地方所有的人都問他說,你一定是有哪一些環節沒有想清楚。大部分的人都很正派?你到底有沒有看過電視啊?

研究證明人們多麼頑固堅持人性自私

沒多久之前,兩位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再次證明了人們可以多麼頑固,堅持人性自私的這個想法。研究者給受試的對象呈現了好幾種,別人做了顯然很善良的事情的情況,他們發現了什麼?基本上,他們發現我們已經被訓練成為眼觀四處都只看到自私自利的人。

「你看到有人扶老人過馬路,哦!真是愛出風頭啊。」「你看到有人拿錢給無家可歸的人,啊!他在追求自己心安啦!」就像研究者讓受試對象知道了, 陌生人送還遺失的皮夾的統計數字,這樣的一個可以被證實的統計數字,或者是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欺騙、不會偷竊的事實。然而,大部分的受試者對於人性,並不會因此而有更正面的一種看法。

相反的心理學家就說,他們認定那些看起來似乎無私的行為,到頭來仍然是處於私心,所以這就是Cynical(憤世嫉俗),這就是一種犬儒主義(註10)的態度。那憤世嫉俗對所有的一切都看不慣、看不過去的這種人,他們始終相信自己是對的。

我們在小的時候,的確會假設家人朋友鄰居同事是正派的、是好人、是可以相信。但是一旦把範圍拉到其他人的時候,很快的就帶著懷疑之心。例如有一份世界價值觀調查,由一群社會科學家組成的人際網,從1980年代開始,在將近100個國家,進行這樣的一項大型調查。

這個調查當中一個標準的問題是,整體而言,你會說,大部分的人可以信任?還是你會說,和人打交道必須要小心翼翼的?調查的結果顯示,幾乎每個國家裡面,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別人不能信任。就連在法國、德國、英國、美國這種是老牌的民主政體當中,大部分人對人類同胞的觀感都還是這麼樣的差。

是什麼讓我們開始相信人的天性邪惡?

於是布雷格曼說,長久以來吸引他的問題:我們為什麼這麼負面的看待人類?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信任身邊團體的成員,但是為什麼一旦擴大到一定的程度,尤其是當我們在想全體的人類時,我們的態度就改變了。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法律規範?為什麼這麼多的公司機構,一開始假設的前提,就都是人不能夠被信任?為什麼明明科學就是已經顯現了,我們是住在那個有比較善良的人所組成的星球裡,可是在看待這個星球的時候,我們卻堅持這是一個邪惡的星球呢?是缺乏教育嗎?不太可能!

因為作者他會在書裡面介紹幾十位堅信,人生而不道德的知識分子。是因為政治信念嘛,也不是!把人類聲線當作信仰的原則的宗教還真的不少。很多資本家都假設我們就是被立即的這樣的一種衝動所驅動,許多環保主義者也把人類看作地球上的一種毀滅性的瘟疫。

看法有千千百百種,但對於人性的意見卻如此同質,如此的相似,為什麼我們都想像人類很壞?是什麼讓我們開始相信自己天性邪惡?

現在讓我們想像一下,有一種新的藥上市了。它超級容易令人成癮,沒有多久,人人都上癮了。科學家進行調查,並且很快做出結論,認為這種藥造成焦慮、較低落情緒、習慣性無助,另外呢,輕蔑敵視他人還有減敏作用,也就是減少你的感官的敏銳度。

接著要問:所以你會用這種藥嗎?我們會容許孩子嘗試這種藥嗎?我們的政府會讓它合法化嗎?這些問題的答案,你當然都是否定的!可是,從現實上看,答案都是「會」!因為這時候,它已經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一種癮頭,這是我們每天都在服用的藥,而且,它得到了高額的資助,並且大規模的分發給我們的孩子,這指的是什麼呢?那就是新聞。

險惡世界症候群,症頭是犬儒主義、厭世和悲觀。

從小到大,大家都教說要相信,新聞對個人的成長有益,身為一個關懷社會的公民,讀報、看晚間新聞是你的職責,我們願密切地關注新聞,就會更加的見多識廣,我們的民主政體也就會越加的健康。

許多家長到現在還是這樣教小孩的,但科學家正在做出很不一樣的結論,太多的研究發現,其實我們也可以從常識上面推論,瞭解新聞有害健康,危害我們的心理健康。喬治·葛本納(註11)創造了一個詞,描述他所發現的現象,叫做險惡世界症候群(Mean world syndrome )(註12),它的臨床症狀是犬儒主義、厭世和悲觀。

密切關注新聞的人更有可能同意,大部分人只在乎自己之類的這種陳述,他們也更常相信我們各自都無助於改善世界,他們也更有可能會焦慮和沮喪,例如說,為什麼我們意識不到人的善良呢?很簡單,因為新聞一直不斷的在告訴我們例外事件,事件越例外,諸如恐怖攻擊、暴動還是自然災害,新聞的價值就越高。

你永遠不會看到新聞報導告訴你,過著嚴重赤貧生活的人數,從昨天開始減少了177,000人,即使是說過去25年來,每一天都可以用這種方式被報導出來,平均每一天在赤貧線下的人一直不斷的減少,但這不會變成新聞。你也永遠不會看得到,有哪一個直播現場交給記者,而記者說他現在在某一個無人的地方,今天沒有戰爭的跡象。

這新聞只是影響人們信念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本書裡面也鋪陳了很多很多的因素都在影響我們,讓我們對人越來越悲觀,越來越不信任。如果我們一直都這樣悲觀不信任人,只會讓這樣的一個集體環境,這個世界大家彼此之間更難予以信任,更難發揮我們的仁慈,這就是布雷格曼他寫這本書最主要的論點,最主要的用意。

悲觀很簡單,樂觀卻很難,希望這本書帶你跨過心頭的那道檻。

我們下期再會。

 (完)


(註10) 犬儒主義:
(希臘語:κυνισμός,英語:Cynicism)是對他人的動機從根本上不信任的一種心理態度。奉行犬儒主義的人通常對其他受野心、欲望、貪婪、物質主義、目標所驅使的人不抱有希望,同時反對將抱負、慾望、貪欲、刺激、功利等作為自己的生活動力(犬儒主義者認為這些都是徒勞,不可實現或毫無意義),因此他們也拒絕財富、權力和榮譽。

(註11) 喬治·葛本納:
(George Gerbner,1919年8月8日-2005年12月24日)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由於他的猶太血統,在水晶之夜後的1939年初移民至美國。他提出的涵化理論對傳播學有著深遠的發展。

(註12) 險惡世界症候群:
(Mean world syndrome),是喬治·葛本納創造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一種現象,意旨電視重度收視者想像的世界,很可能會比真實世界更加危險可怕。嚴重的話還會降低對他人的信任程度,認為整個世界是充滿邪惡的。是涵化理論的主要結論之一。
其他文章︰
  1. 《人慈》1
  2. 《人慈》2
  3. 《人慈》3
  4. 《創造力》【中】
  5. 《讚揚與責備》下
  6. 《社交天性》下
  7. 《活出意義來》3/4
  8.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9. 《品格的力量》40 性格使人成功
  10.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Previous Post

《人慈》3

Next Post

《閱微草堂筆記》︰冤魂求義【中西對照】Una alma víctima reclamó su justicia

相關文章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六忍 公藝被騙不究 減己增父【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6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六忍 公藝被騙不究 減己增父【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6

2025-05-04
0
客人訂位鬧烏龍、在餐廳大吵大鬧不肯離開,店經理用一句話讓對方滿意

客人訂位鬧烏龍、在餐廳大吵大鬧不肯離開,店經理用一句話讓對方滿意

2024-07-19
0
《七真史傳》:第九回-03 王重陽分身化度 孫不二忿怒首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9-03

《七真史傳》:第九回-03 王重陽分身化度 孫不二忿怒首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9-03

2023-09-20
0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三忍 公之定婚受騙 勸父息訟【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3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三忍 公之定婚受騙 勸父息訟【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3

2025-04-13
0
《自卑與超越》下

《自卑與超越》下

2021-11-13
0
商周圖書摘要》「會議通知」沒寫好,會讓同仁腦袋空空來開會?4個步驟優化

商周圖書摘要》「會議通知」沒寫好,會讓同仁腦袋空空來開會?4個步驟優化

2023-05-20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