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下

87
前集回顧

俗語說:「雪崩發生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如果要描述從眾心理,我們只需要修改後半句,「雪崩發生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還是原來的樣子。」這話怎麼理解呢?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法國大革命的群眾,可使廚師成了劊子手!

在法國大革命註3期間,巴黎群眾攻佔巴士底監獄註4,有一個廚師閒得無聊,跑過去看熱鬧,正好碰上憤怒的群眾準備處決典獄長,當時典獄長不小心踢到了這個廚師,人群之中有個人靈光一閃,提議讓被踢的人給典獄長行刑,這個建議迅速的得到了人群的響應,這時那個廚師不緊不慢的從口袋裡,掏出他平時切肉的小刀,順利的完成了人群賦予他的使命。

後來這個廚師的鄰居,聽到這件事感到特別詫異,廚師平時是個特別溫柔的人,還經常拿廚房裡剩下的骨頭餵流浪狗,可是那天,他竟然對一個人做出了如此殘忍的事!

這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那句話:雪崩發生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還是原來的樣子。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種烏合之眾,群體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勒龐認為,群體的形成受「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這兩種因素的影響。所謂的間接因素,就是一些觀念、思想的長期滲透,在比較長的一個時期內,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想法。

勒龐在書裡所舉的例子,就是法國大革命。比如說,在當時的法國,自由、平等、博愛這些政治理念,傳播了上百年時間,最終逐漸被社會各階層接受,為後來突然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做了長期充分準備。

直接的導火線點燃,來自間接的長期影響。

那麼所謂直接因素,就是一些激發群體情緒的突發性事件,也就是我們平時經常說的「導火線」。導火線一旦點燃,就讓散佈在社會各個地方的人們,瞬間感受到了相同的情緒,產生了心理上的統一性,那麼在群體領袖的帶領下,群體就可以被迅速動員,最後發展到直接採取大規模行動。

比如,法國大革命的標誌性事件──攻打巴士底監獄,就可以看作是這樣的導火線,一下子喚起法國民眾普遍的革命情緒,並且很快演變成群眾運動,最終推翻了王權統治,在間接因素的長期影響,以及直接因素的瞬間觸發下,所謂的「群體」就產生了。

攻占巴士底獄

Jean-Pierre Houël繪製的《攻佔巴士底監獄》

群體的目標貌似明確,但往往容易跑偏。

有意思的是,最開始的時候,群體是在一個簡單明瞭的口號下,動員起來的。他們追求的目標貌似很明確,可實際上呢,由於這個所謂的「口號」很難去精確界定,所以群體最後追求的結果,經常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換句話說,群體是奔著一個明確的目標而去的,但實際上搞到最後,這件事卻往往很容易跑偏。

比如說,球迷鬧事。本來球迷聚集起來去看球,目標是希望自己追捧的球隊能獲勝,但是球賽結束後,因為雙方球迷的對抗衝突,最後球迷群體很快進入到實際行動狀態,開始群毆大打出手,事後留在參與群毆的球迷記憶中的,那場比賽的勝負結果已經不重要了,球迷之間的鬥毆反倒成了最後的結果。

儘管勒龐對他關注和研究的群體,充滿批判和懷疑,但他還是比較客觀地指出,群體的行為,也不能用簡單的道德批判去評價好壞,一個被動員起來的群體,前一刻可能還在為爭搶一個名號,進行血腥的廝殺,後一刻可能就會為保護一個孩子的生命,而無私奉獻。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群體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它的特點只是易於被引導和操控,而且它行動的後果是威力巨大的,所以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群體的領袖要把群體帶向何方?

上面講到的,就是群體的產生與發展,它們包含了兩個因素,直接的和間接的。

群體領袖有分短期的和長期的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看最後一個重點,也是在群體當中非常特殊的一個現象,所謂的「群體領袖」。所以,群體的「領袖」具有哪些特徵?

勒龐認為,群體的領袖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短期的,一種是長期的。

短期的群體領袖,可以帶領群體去採取明確的行動,典型的例如率領球迷起鬨、鬥毆的那個帶頭大哥、挺身而出指揮搶險救災的平民英雄、左右網上輿情變化的「公眾人物」、網紅、吸引百萬粉絲如醉如狂的偶像明星等等。

這些短期的群體領袖的最大特點,就是面對困難和困境的時候,他們比群體裡的其他人顯得更堅定、更狂熱、更富有獻身精神,他們的行動能夠直接帶動整個群體成員的追隨和效仿。

當然勒龐也指出,這類短期領袖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當短期行動所面對的場景消失後,這些領袖就迅速喪失了領袖光環,一下子恢復成了一個平常人,甚至還暴露出更多缺陷和弱點。

例如剛才說的球迷鬧事的帶頭大哥、指揮救災的路人、網上呼風喚雨的「公眾人物」……在他們從事本職工作時和日常生活裡,很可能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平常人,甚至還時不時被身邊的人嘲弄欺負,魅力無限的偶像明星過個兩三年,就會被眾多粉絲拋棄,成為一個沒有什麼光環映照的普通藝人。

長期性的群體領袖,超強的意志力是必須的品質。

而群體的長期領袖,則有些不同,這種人很稀有,但是他們的影響卻非常巨大,有的時候他們的影響力,在他們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後,還在發揮作用。勒龐在書裡舉出的例子就是拿破崙,他在法國人民心目中留下的英雄形象,在他死後居然有增無減,這種身後的名氣,甚至把他那個原本默默無聞、平庸無能的侄子扶上了皇帝寶座。

其實,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這種被人們奉為聖人的群體領袖人物,他們的感召力量,某種程度已經具有宗教般的神奇效果。勒龐認為要想成為這樣長期性的群體領袖,超強的意志力是必須的品質,這樣的人必須長時期內對自己的主張堅定不移,面對任何困境或變化,都不更改自己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就是他們可以持續維持並引領群體的制勝法寶。

領袖動員群體的三要訣

至於領袖對群體的動員方式,勒龐在書裡總結出了三項要訣,就是斷言、重複和傳染。什麼意思呢?

做為領袖,就一定要給自己的群體提出一個主張,而這個主張必須是以斷言的形式提出來的,簡單乾脆、生動明瞭,不需要什麼證據或者推理論證。迎合群體人群的希望,不論是宗教的教義、政治動員的口號,還是行銷推廣的廣告詞,但凡能夠打動目標人群的,都一定是這樣的斷言。

領袖如果僅僅是提出斷言,還是不足以深入人心,所以第二項要訣就是重複,必須不斷重複,面對各種情況都要重複、重複、重複。重要的話,一定要至少說三遍。

勒龐認為,把斷言不厭其煩地進行重複,可以讓斷言進入到人們的潛意識中,不知不覺下讓人們對此深信不疑,當適合的場景或條件出現時,人們立即受潛意識指揮,按照斷言的命令採取行動,人們就已經不需要再進行思考、分析和判斷了。

那麼,領袖要想讓更多的人接受這樣的斷言,還需要第三項要訣,情緒傳染

領袖要依靠強烈的情緒,去感染身邊的追隨者,再讓這些追隨者把這樣的情緒傳播出去,感染更多的人群,通過傳染喚起具有相同情緒的人們,領袖的主張就會在情緒的作用下讓人們接受,也許有些人可能並不十分同意領袖的斷言,但是只要被這樣的情緒所感染,最終也成為領袖的追隨者。

有兩種這樣的情緒最容易被利用,就是「恐懼」和「憤怒」。恐懼和憤怒的情緒極易傳染,某種斷言如果夾裹在這樣的情緒中傳播開來,被傳染的人群會深信不疑,並按照斷言的指示採取行動。

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有五特徵

那麼到底怎麼樣才不會被牽着鼻子走呢?如何識別出從眾心理並保持警覺?勒龐為我們總結了,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的諸多特徵,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

第1個特徵:道德跨度非常大,有的時候他們的道德水平很低,讓你懷疑他們到底算不算人類,有的時候他們的道德水平又高得驚人,讓我們肅然起敬。比如法國大革命時,犯罪者表現出了驚人的自律性,雖然他們很窮,但是他們都自覺上繳了搜來的錢和首飾。

第2個特徵:可暗示性和輕信。暗示和輕信就像流感一樣,在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的成員中快速傳染,讓他們前仆後繼地奔向同一個方向,而這通常和個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無關。

第3個特徵:衝動、多變和易受刺激。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根據刺激的隨機性而行動,要形容這些刺激性事件究竟有多隨機,就像走馬燈一樣,他們快速變換,完全不需要邏輯的思考,正是因為這一點,不管網絡上的熱點事件反轉多少次,總有那麼一批人深信不疑。

第4個特徵:他們往往擁有誇張和過於簡單化的情感,為什麼?

因為誇張的簡單的情感,最容易在人群之中傳播,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某部熱播劇裡面,反派的扮演者遭到網民人身攻擊,最終不得不關閉了評論區。理性的你可能覺得莫名其妙,說演員是演員,戲是戲呀!這有必要嗎?

然而從眾心理的群體不是這麼想的,他們通常都會受到本能的驅動,由於簡單和極端化的情感,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對暗示給他們的觀念,通常不是全盤接受,就是全盤否定,這就構成了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的第5個特徵:不寬容、專橫和保守

前幾年,一群極端的愛狗人士,在得知某位年輕女獸醫,對數百隻狗狗實行安樂死後,對女孩展開了瘋狂的人身攻擊,最後女孩不堪網路暴力,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姑且不論這個女孩這樣做對不對,這群人或許都永遠無法理解收容所,對掙扎在死亡邊緣的狗狗實施安樂死,其實也是為了這些狗狗減輕痛苦。他們更無法料想到,將一個人逼上絕路。可見,從眾心理有時候是很危險的。

以上就是勒龐所提出,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的5個特徵。當我們遭遇群體事件時,需要時刻保持理性的思考,時刻保持警醒。

本書褒貶不一,仍是社會心理學里程碑式的經典。

其實關於這本書,一直以來,也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爭論。

比如說,有很多著名學者指出,勒龐在這本書裡提出的結論,過於偏激和武斷,既沒有嚴謹的推理過程,也缺乏可靠的事實依據,可能是因為勒龐是個業餘學者,所以他提出的問題非常精彩、切中要害,但是他的確不太善於運用準確的科學方法,來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所以不太受學院派的重視。

一百多年已經過去了,這本書雖然不斷受到指責和批評,但是也確實成為社會心理學里程碑式的經典,或許作者的取材與思考,主要源自於血腥的法國大革命,論述基礎是不夠廣泛和科學,我們可以同意勒龐的結論,當然也可以持不同意見。

但與今日當代反對他的學說做一融合,我們依舊可以發現群體心理形成的遙遠成因,包括種族、傳統、制度、教育等,這些通常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醞釀,人類非常需要在這些方面,不斷的提升與盡善,來避免成為盲從的烏合之眾。


本書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感謝您的點閱,我們下本書見。

 


(註3) 法國大革命:
(法語:Révolution française,1789年5月5日-1799年11月9日)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社會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的廣泛影響。法國政治體制在大革命期間發生了眾多轉變: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絕對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過去的封建、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衝擊,傳統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

(註4) 攻佔巴士底監獄:
法語:Prise de la Bastille,(pʁiz də la bastij))發生於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監獄巴黎市民攻下和佔領。此監獄是巴黎的一座中世紀城堡和監獄,被認為是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攻佔巴士底監獄被認為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象徵,因此7月14日也被定為法國的國慶日

書香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