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烏合之眾》下

2022-02-11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烏合之眾》下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4
前集回顧
  • 《烏合之眾》上

俗語說:「雪崩發生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如果要描述從眾心理,我們只需要修改後半句,「雪崩發生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還是原來的樣子。」這話怎麼理解呢?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法國大革命的群眾,可使廚師成了劊子手!

在法國大革命(註3)期間,巴黎群眾攻佔巴士底監獄(註4),有一個廚師閒得無聊,跑過去看熱鬧,正好碰上憤怒的群眾準備處決典獄長,當時典獄長不小心踢到了這個廚師,人群之中有個人靈光一閃,提議讓被踢的人給典獄長行刑,這個建議迅速的得到了人群的響應,這時那個廚師不緊不慢的從口袋裡,掏出他平時切肉的小刀,順利的完成了人群賦予他的使命。

後來這個廚師的鄰居,聽到這件事感到特別詫異,廚師平時是個特別溫柔的人,還經常拿廚房裡剩下的骨頭餵流浪狗,可是那天,他竟然對一個人做出了如此殘忍的事!

這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那句話:雪崩發生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還是原來的樣子。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種烏合之眾,群體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勒龐認為,群體的形成受「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這兩種因素的影響。所謂的間接因素,就是一些觀念、思想的長期滲透,在比較長的一個時期內,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想法。

勒龐在書裡所舉的例子,就是法國大革命。比如說,在當時的法國,自由、平等、博愛這些政治理念,傳播了上百年時間,最終逐漸被社會各階層接受,為後來突然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做了長期充分準備。

直接的導火線點燃,來自間接的長期影響。

那麼所謂直接因素,就是一些激發群體情緒的突發性事件,也就是我們平時經常說的「導火線」。導火線一旦點燃,就讓散佈在社會各個地方的人們,瞬間感受到了相同的情緒,產生了心理上的統一性,那麼在群體領袖的帶領下,群體就可以被迅速動員,最後發展到直接採取大規模行動。

比如,法國大革命的標誌性事件──攻打巴士底監獄,就可以看作是這樣的導火線,一下子喚起法國民眾普遍的革命情緒,並且很快演變成群眾運動,最終推翻了王權統治,在間接因素的長期影響,以及直接因素的瞬間觸發下,所謂的「群體」就產生了。

攻占巴士底獄
Jean-Pierre Houël繪製的《攻佔巴士底監獄》

群體的目標貌似明確,但往往容易跑偏。

有意思的是,最開始的時候,群體是在一個簡單明瞭的口號下,動員起來的。他們追求的目標貌似很明確,可實際上呢,由於這個所謂的「口號」很難去精確界定,所以群體最後追求的結果,經常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換句話說,群體是奔著一個明確的目標而去的,但實際上搞到最後,這件事卻往往很容易跑偏。

比如說,球迷鬧事。本來球迷聚集起來去看球,目標是希望自己追捧的球隊能獲勝,但是球賽結束後,因為雙方球迷的對抗衝突,最後球迷群體很快進入到實際行動狀態,開始群毆大打出手,事後留在參與群毆的球迷記憶中的,那場比賽的勝負結果已經不重要了,球迷之間的鬥毆反倒成了最後的結果。

儘管勒龐對他關注和研究的群體,充滿批判和懷疑,但他還是比較客觀地指出,群體的行為,也不能用簡單的道德批判去評價好壞,一個被動員起來的群體,前一刻可能還在為爭搶一個名號,進行血腥的廝殺,後一刻可能就會為保護一個孩子的生命,而無私奉獻。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群體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它的特點只是易於被引導和操控,而且它行動的後果是威力巨大的,所以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群體的領袖要把群體帶向何方?

上面講到的,就是群體的產生與發展,它們包含了兩個因素,直接的和間接的。

群體領袖有分短期的和長期的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看最後一個重點,也是在群體當中非常特殊的一個現象,所謂的「群體領袖」。所以,群體的「領袖」具有哪些特徵?

勒龐認為,群體的領袖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短期的,一種是長期的。

短期的群體領袖,可以帶領群體去採取明確的行動,典型的例如率領球迷起鬨、鬥毆的那個帶頭大哥、挺身而出指揮搶險救災的平民英雄、左右網上輿情變化的「公眾人物」、網紅、吸引百萬粉絲如醉如狂的偶像明星等等。

這些短期的群體領袖的最大特點,就是面對困難和困境的時候,他們比群體裡的其他人顯得更堅定、更狂熱、更富有獻身精神,他們的行動能夠直接帶動整個群體成員的追隨和效仿。

當然勒龐也指出,這類短期領袖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當短期行動所面對的場景消失後,這些領袖就迅速喪失了領袖光環,一下子恢復成了一個平常人,甚至還暴露出更多缺陷和弱點。

例如剛才說的球迷鬧事的帶頭大哥、指揮救災的路人、網上呼風喚雨的「公眾人物」……在他們從事本職工作時和日常生活裡,很可能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平常人,甚至還時不時被身邊的人嘲弄欺負,魅力無限的偶像明星過個兩三年,就會被眾多粉絲拋棄,成為一個沒有什麼光環映照的普通藝人。

長期性的群體領袖,超強的意志力是必須的品質。

而群體的長期領袖,則有些不同,這種人很稀有,但是他們的影響卻非常巨大,有的時候他們的影響力,在他們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後,還在發揮作用。勒龐在書裡舉出的例子就是拿破崙,他在法國人民心目中留下的英雄形象,在他死後居然有增無減,這種身後的名氣,甚至把他那個原本默默無聞、平庸無能的侄子扶上了皇帝寶座。

其實,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這種被人們奉為聖人的群體領袖人物,他們的感召力量,某種程度已經具有宗教般的神奇效果。勒龐認為要想成為這樣長期性的群體領袖,超強的意志力是必須的品質,這樣的人必須長時期內對自己的主張堅定不移,面對任何困境或變化,都不更改自己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就是他們可以持續維持並引領群體的制勝法寶。

領袖動員群體的三要訣

至於領袖對群體的動員方式,勒龐在書裡總結出了三項要訣,就是斷言、重複和傳染。什麼意思呢?

做為領袖,就一定要給自己的群體提出一個主張,而這個主張必須是以斷言的形式提出來的,簡單乾脆、生動明瞭,不需要什麼證據或者推理論證。迎合群體人群的希望,不論是宗教的教義、政治動員的口號,還是行銷推廣的廣告詞,但凡能夠打動目標人群的,都一定是這樣的斷言。

領袖如果僅僅是提出斷言,還是不足以深入人心,所以第二項要訣就是重複,必須不斷重複,面對各種情況都要重複、重複、重複。重要的話,一定要至少說三遍。

勒龐認為,把斷言不厭其煩地進行重複,可以讓斷言進入到人們的潛意識中,不知不覺下讓人們對此深信不疑,當適合的場景或條件出現時,人們立即受潛意識指揮,按照斷言的命令採取行動,人們就已經不需要再進行思考、分析和判斷了。

那麼,領袖要想讓更多的人接受這樣的斷言,還需要第三項要訣,情緒傳染。

領袖要依靠強烈的情緒,去感染身邊的追隨者,再讓這些追隨者把這樣的情緒傳播出去,感染更多的人群,通過傳染喚起具有相同情緒的人們,領袖的主張就會在情緒的作用下讓人們接受,也許有些人可能並不十分同意領袖的斷言,但是只要被這樣的情緒所感染,最終也成為領袖的追隨者。

有兩種這樣的情緒最容易被利用,就是「恐懼」和「憤怒」。恐懼和憤怒的情緒極易傳染,某種斷言如果夾裹在這樣的情緒中傳播開來,被傳染的人群會深信不疑,並按照斷言的指示採取行動。

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有五特徵

那麼到底怎麼樣才不會被牽着鼻子走呢?如何識別出從眾心理並保持警覺?勒龐為我們總結了,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的諸多特徵,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

第1個特徵:道德跨度非常大,有的時候他們的道德水平很低,讓你懷疑他們到底算不算人類,有的時候他們的道德水平又高得驚人,讓我們肅然起敬。比如法國大革命時,犯罪者表現出了驚人的自律性,雖然他們很窮,但是他們都自覺上繳了搜來的錢和首飾。

第2個特徵:可暗示性和輕信。暗示和輕信就像流感一樣,在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的成員中快速傳染,讓他們前仆後繼地奔向同一個方向,而這通常和個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無關。

第3個特徵:衝動、多變和易受刺激。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根據刺激的隨機性而行動,要形容這些刺激性事件究竟有多隨機,就像走馬燈一樣,他們快速變換,完全不需要邏輯的思考,正是因為這一點,不管網絡上的熱點事件反轉多少次,總有那麼一批人深信不疑。

第4個特徵:他們往往擁有誇張和過於簡單化的情感,為什麼?

因為誇張的簡單的情感,最容易在人群之中傳播,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某部熱播劇裡面,反派的扮演者遭到網民人身攻擊,最終不得不關閉了評論區。理性的你可能覺得莫名其妙,說演員是演員,戲是戲呀!這有必要嗎?

然而從眾心理的群體不是這麼想的,他們通常都會受到本能的驅動,由於簡單和極端化的情感,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對暗示給他們的觀念,通常不是全盤接受,就是全盤否定,這就構成了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的第5個特徵:不寬容、專橫和保守。

前幾年,一群極端的愛狗人士,在得知某位年輕女獸醫,對數百隻狗狗實行安樂死後,對女孩展開了瘋狂的人身攻擊,最後女孩不堪網路暴力,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姑且不論這個女孩這樣做對不對,這群人或許都永遠無法理解收容所,對掙扎在死亡邊緣的狗狗實施安樂死,其實也是為了這些狗狗減輕痛苦。他們更無法料想到,將一個人逼上絕路。可見,從眾心理有時候是很危險的。

以上就是勒龐所提出,陷入從眾心理的群體的5個特徵。當我們遭遇群體事件時,需要時刻保持理性的思考,時刻保持警醒。

本書褒貶不一,仍是社會心理學里程碑式的經典。

其實關於這本書,一直以來,也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爭論。

比如說,有很多著名學者指出,勒龐在這本書裡提出的結論,過於偏激和武斷,既沒有嚴謹的推理過程,也缺乏可靠的事實依據,可能是因為勒龐是個業餘學者,所以他提出的問題非常精彩、切中要害,但是他的確不太善於運用準確的科學方法,來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所以不太受學院派的重視。

一百多年已經過去了,這本書雖然不斷受到指責和批評,但是也確實成為社會心理學里程碑式的經典,或許作者的取材與思考,主要源自於血腥的法國大革命,論述基礎是不夠廣泛和科學,我們可以同意勒龐的結論,當然也可以持不同意見。

但與今日當代反對他的學說做一融合,我們依舊可以發現群體心理形成的遙遠成因,包括種族、傳統、制度、教育等,這些通常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醞釀,人類非常需要在這些方面,不斷的提升與盡善,來避免成為盲從的烏合之眾。


本書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感謝您的點閱,我們下本書見。

 

(完)


(註3) 法國大革命:
(法語:Révolution française,1789年5月5日-1799年11月9日)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社會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的廣泛影響。法國政治體制在大革命期間發生了眾多轉變: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絕對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過去的封建、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衝擊,傳統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

(註4) 攻佔巴士底監獄:
(法語:Prise de la Bastille,(pʁiz də la bastij))發生於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監獄被巴黎市民攻下和佔領。此監獄是巴黎的一座中世紀城堡和監獄,被認為是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攻佔巴士底監獄被認為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象徵,因此7月14日也被定為法國的國慶日。

書香園地

其他文章︰
  1. 《烏合之眾》上
  2. 《創造力》【中】
  3. 《讚揚與責備》下
  4. 《社交天性》下
  5. 《活出意義來》3/4
  6.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7. 《品格的力量》40 性格使人成功
  8. 《品格的力量》52 喬治.威爾遜的例子
  9.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10. 《品格的力量》77 丈夫的手、眼、心
Previous Post

《烏合之眾》上

Next Post

《閱微草堂筆記》︰崔某與豪強訟【中西對照】Pleito entre Cui y un caballero adinerado y dominante

相關文章

《品格的力量》25 一刻也不要閒著

《品格的力量》25 一刻也不要閒著

2023-03-10
0
商周圖書摘要》2023共享帳號將收費!又有迪士尼、蘋果強逼,Netflix該靠什麼策略贏回觀眾?

商周圖書摘要》2023共享帳號將收費!又有迪士尼、蘋果強逼,Netflix該靠什麼策略贏回觀眾?

2022-11-18
0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三忍 公之定婚受騙 勸父息訟【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3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三忍 公之定婚受騙 勸父息訟【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3

2025-04-13
0
商周圖書摘要》如何不養出媽寶?蜜雪兒媽媽絕不做的3件事,教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商周圖書摘要》如何不養出媽寶?蜜雪兒媽媽絕不做的3件事,教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2023-03-30
0
《品格的力量》8 民族的品格

《品格的力量》8 民族的品格

2022-11-10
0
產品晚人一步,賈伯斯怎麼贏?你得先創造一個夠狡猾的「反派」

產品晚人一步,賈伯斯怎麼贏?你得先創造一個夠狡猾的「反派」

2025-07-05
36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