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知識的錯覺》上

2022-03-03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知識的錯覺》上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2
世界越來越複雜,人類卻未正視自己的無知。如何才能避免自以為是,進而提高我們的決策準確率,獲得更好的結果?這是一本精準有趣的人類智慧使用手冊,將帶你從認知科學的全新角度,去了解人的思考和心智,為生活、理財和未來,做出最佳選擇!

2016年6月24日周五早上,英國脫歐公投結果一出,全國譁然。結果出來的那一刻,很多英國人在谷歌上搜索「歐盟是什麼」。這就很尷尬了。有媒體在投票點門口,蹲點採訪剛投完票的民眾,有人很驕傲地表達投了要脫歐,但他們給出來的原因,和脫歐根本沒有任何關係。

不少人都不知道自己投的是什麼,他們看身邊的人似乎都明白,大家都在談論,自己也能說上兩句,就覺得自己懂了。這種現象在認知科學上,叫做知識的錯覺。

知識的假象

知識的錯覺在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就與這個現象有關。這本書是由美國布朗大學認知學教授史蒂文·斯洛曼(註1),和科羅拉多大學里茲商學院市場行銷學教授菲利普·費恩巴赫(註2)共同完成的,書名為《知識的錯覺》(台灣翻譯為:《知識的假象》),副標題是: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Philip Fernbach & Steven Sloman
菲利普·費恩巴赫(右)| 史蒂文·斯洛曼(左)

這個副標題非常好,點出了知識的錯覺的根結所在。知識的錯覺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我們其實從未獨立思考,我們的所有知識都是共享的。我們的頭骨或許能劃定大腦的邊界,但知識是無邊界的。區別在於有些知識是離線的,在我們自己的腦袋裡,而其他的知識沒有被我們內化,可能在書本上、網際網路上或是別人的大腦裡。

本書的作者在一開頭,討論了思維是什麼後指出:思維的本質是縝密地使用知識,無論知識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但問題在於,我們無法精確地劃分知識來自內在還是外在。

我們其實生活在群體思維中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很困惑,我們怎麼可能無法劃分,知識到底是內在還是外在的呢?仔細想想,我們其實生活在蜂巢思維(註3)中。

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其他人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容量和日常精力非常有限,所以嚴重依賴他人和環境來儲存知識,真正記在自己腦袋裡的知識,絕大部分都相當粗淺。即使是科學家,所知道的也僅僅只是一個小領域裡的知識。

儘管人人都一知半解,但由於我們把別人腦袋裡的知識,當成了自己的,便自以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這種膚淺都心照不宣,因為其他人也不指望我們知道得更多。由於混淆了內化的知識和可獲取的外在知識,我們遠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所知何其淺薄。

在生活中,我們篤信自己了解得比事實上要多。這也並不完全是壞事。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相當擅長采他者之長為己所用。即使不花大力氣去親力親為,弄清楚每件事,我們的日子也能過得很好、很順利。

知識的詛咒:了解者喪失與不了解者溝通的能力

第一次聽到知識的錯覺這個概念的時候,可能不少人會想到,另一個名字很類似的現象:知識的詛咒。知識的詛咒也是一種認知偏差,起初經濟學家提出這個概念,來形容專家與專家常用專業術語交談,喪失與非專業人士溝通的能力。其實這個現象非常常見,並不僅限於學術界。

當一個人知道一件事後,他就無法想像自己不知道這件事是怎樣的感覺。這導致了信息不對等,你會發現把這件事情解釋給別人聽非常困難,似乎喪失了與不了解這件事情的人溝通的能力。

比如說,一本書被搬上大螢幕,原著黨往往很難從已經看過的框架中跳脫出來。再比如說,你突然想不起一首歌的名字,只好通過哼歌打拍子的方式詢問他人,你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有人聽不出來呢?明明哼的和我腦中不斷循環的曲調完全一致啊。

這就好像是,你一旦獲得這一份知識,就被它詛咒了一樣。換句話說,在知識的詛咒中,我們傾向於認為吾之所想,即吾之所思。和知識的詛咒不同的是,在知識的錯覺中,我們傾向於認為人之所思,即吾之所思。這兩種情況的共性是,我們都分不清誰到底知道些什麼。

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把知識的詛咒和知識的錯覺這兩個問題,簡單地看待為部分人的問題。並不是只有表達能力差的人,才會有知識的詛咒,也並不能簡簡單單用「某一些人的性格不好,自以為是」或是「內在的知識量大不大」這兩種原因,來解釋知識的錯覺。

一個實驗証明,視而不見的無知。

那麼,為什麼我們意識不到自己如此無知呢?本書作者之一,是一名認知神經科學家,他曾做過一個研究。實驗中,受試者被要求閱讀顯示在電腦螢幕上的文字。與此同時,受試者佩戴了眼動儀,這樣電腦就能實時知道受試者到底在看哪裡。螢幕上顯示的,大部分其實都是隨機組成的字母,唯有受試者盯著看的地方的文字是有意義的。

電腦能夠實時知道受試者在看哪裡,所以就可以讓有意義的文字,永遠正好地出現在人眼盯著的位置。這樣,有意義的文字,總是恰好出現在視線所及之處,而周圍全是雜亂無章的隨機字母。只要這個文字窗口足夠大,受試者就完全不會意識到,其實他們的視野之外,都是一些雜亂的字母。

他們會一直以為,整個螢幕都像他們所看到的內容一樣,寫滿了有意義的詞語。任何站在參與者身後觀看螢幕的人,所看到的絕大部分內容都是雜亂,沒有意義的,但受試者完全被蒙在鼓裡。因為他們時時刻刻看到的,都是有意義的信息,所以他們就假定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我們對世界的見識猶如盲人摸象

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實驗,也能展現出我們對世界的見識是多麼可笑。在實驗中,無論受試者盯著哪裡看,眼中的文本都讀得懂、講得通,因此他們就判定沒看到的部分也是這樣的,對那小小視窗之外的混亂視而不見。

事實上,我們對世界的見識猶如盲人摸象,而我們還不斷自導自演地呈獻給自己看。糟糕的是,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沒有意識到,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我們認知的世界,只展示了自己所看到的那一個小小的窗口。

更糟糕的是,我們正身處一個裝滿鏡子的房間之中,雖然事實上有效的信息非常有限,但鏡子讓我們覺得自己了解的內容很多,這種狹隘讓我們更加無知。

可是,我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錯覺呢?是大腦進化得不夠完美的地方嗎?並非如此。

人類智力的爆炸式發展,主要有兩種解釋。

人類從「靈長類親戚」中分離出來,自立門戶已經將近二十萬年,白駒過隙,在這二十萬年裡,我們最大的變化就在於腦容量,如今,我們的大腦重量是原始人類的整整三倍。

如此迅猛的增長,給我們帶來了智力的爆炸式增長,但也給演化過程提出了兩個難題:雖然比起人工智慧來,大腦能量利用率極高,但和人的其他器官相比,大腦耗能極大。此消彼長,我們的體能勢必要減弱一些作為妥協。更大的腦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的頭骨,隨之而來的,就是分娩過程中痛苦與危險性的增加。

即使如此,這也無法阻止人類,在短時間內變得越來越聰明。不過,有更大的大腦,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變得更聰明。為什麼自然的演化,讓人類選擇了在變聰明這條路上,一路狂奔呢?學術界對人類智力的爆炸式發展,主要有兩種解釋。

一種叫生態假說,認為這種爆炸,源於個體適應環境能力的增強。比如說,會使用各種利器,就能在狩獵中有更大的勝算,甚至製作陷阱,不再需要更強壯的身體。再比如說,加強空間記憶能力,這樣可獲取的食物資源會隨之增加。這種假說側重於個人能力。

與其相反的另一種假說,叫社會腦假說。這種假說將智力的提高,歸結於人類社群組織規模和複雜性的增加。群居生活確實有優點,但也需要人們有能力進行複雜的溝通,理解並吸收他人意見,進而達成共識。當團體越來越大,發展出的群體行動也會越來越複雜,而個人也需要發展出新的認知能力,來適應這些變化。

不斷精進的能力之一,就是語言。

這些發展出的個人新能力,反過來又會促進團體的擴充,讓群體和個人的行為進一步精進。其中,不斷精進的能力之一就是語言。地球上有很多物種都有能力進行簡單的交流,但都不可能和人類的交流能力相比。而讓人類脫穎而出的,是通過語言就能恰如其分地交流任何複雜想法的能力。

語言確實是人類極為獨特和珍貴的工具,可以說是我們人類起源、發展和進化的看家寶。雖然所有的動物都有各自的傳達訊息方法,可是這些方法跟人類語言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

因為有了語言,人類就能把演化過程的知識,一代一代傳下來;因為有了語言,人類的智慧就能通過信息的廣泛交流,不斷發展;因為有了語言,文字的發明便成為人類智慧發展的突破。

(待續)


(註1) 史蒂文·斯洛曼:
(Steven Sloman)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布朗大學認知科學、語言學與心理學教授,《認知》雜誌主編。史蒂文長期致力於研究思維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他對因果推理、判斷和決策等認知相關問題有獨到見解,在主流心理學和消費者行為雜誌上發表了大量文章,並出版多部作品。
(註2) 菲利浦·費恩巴赫:
(Philip Fernbach)認知科學家,科羅拉多大學里茲商學院市場行銷學教授。他的研究重點是揭示認知科學如何影響社會問題,如政治、基因科學及消費者如何決策等,曾受邀作為TEDx演講嘉賓就此類話題發表演說。他有多篇文章發表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BBC(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等有影響力的媒體上。
(註3) 蜂巢思維:
(Hive mind)出自凱文·凱利(Kevin Kelly)著名的《失控》(1994),全名為《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Out of Control: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簡單的說「蜂巢思維」就是「群體思維」(Collective consciousness)。因為蜜蜂的群體結構,在蜂巢之中每個個體各有分工,自發維繫整個蜂巢,蜂巢就像是一個整體,彙集了每個個體的思維。凱文·凱利用蜂巢思維比喻人類的協作帶來的群體的智慧。

阿國書香園地

其他文章︰
  1. 《知識的錯覺》中
  2. 《知識的錯覺》下
  3. 《知識的錯覺》
  4. 《創造力》【中】
  5. 《烏合之眾》上
  6. 《讚揚與責備》下
  7. 《社交天性》下
  8. 《活出意義來》3/4
  9.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10. 《品格的力量》77 丈夫的手、眼、心
Previous Post

《知識的錯覺》

Next Post

《知識的錯覺》中

相關文章

《七真史傳》:第十九回-02 論玄機四言契妙道 開石洞一人獨勤勞【中西對照】Capítulo 19-02

《七真史傳》:第十九回-02 論玄機四言契妙道 開石洞一人獨勤勞【中西對照】Capítulo 19-02

2024-05-19
0
《七真史傳》:第四回-03 談真空孫貞誨夫主 求妙道馬鈺訪明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4-03

《七真史傳》:第四回-03 談真空孫貞誨夫主 求妙道馬鈺訪明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4-03

2023-06-11
0
《清教徒的禮物》上

《清教徒的禮物》上

2022-05-20
0
《七真史傳》:第十回-01 講三乘演說全真道 損面容甘作醜陋人【中西對照】Capítulo 10-01

《七真史傳》:第十回-01 講三乘演說全真道 損面容甘作醜陋人【中西對照】Capítulo 10-01

2023-10-07
0
《品格的力量》70 家滋生慈愛之情

《品格的力量》70 家滋生慈愛之情

2024-02-10
0
《閱微草堂筆記》︰善詈爛舌【中西對照】Regaños habituales ulceran la lengua

《閱微草堂筆記》︰善詈爛舌【中西對照】Regaños habituales ulceran la lengua

2022-10-08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