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意義來》1/4

85
本書以作者的集中營經歷為本,揭示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而無論處境如何,亦皆有自由抉擇的餘地。本書深入淺出,但振聾發聵人人可讀。自出版迄今,轟動全球,堪稱為研究人類心理學與精神不可不讀的一本經典之作。

亞瑟・米勒註1的劇本《維琪事件》(Incident at Vichy)中有一幕,講的是某位中產階級上層的紳土,向佔領他所在城市的納粹軍官,出示自己的各種榮譽證書,包括大學畢業證、傑出市民推薦信等等。

納粹軍官問道:「這就是你所有的東西嗎?」紳土點點頭。納粹軍官立即將這些東西揉成一團,扔進了廢紙簍,告訴他,「很好,現在你什麼都沒了。」於是,紳士徹底崩潰了,因為對他而言,做人的尊嚴依存於別人對自己的尊重,沒有尊嚴,精神也為之崩潰。

正值有人打著反納粹的旗幟侵犯他國,但究竟現代的人有多少瞭解,什麼是80年前左右的納粹呢?喊反納粹的人,是不是也正犯著納粹的罪行呢?納粹在那時不僅摧殘了許多生命,也摧毀了人的尊嚴和精神,但是卻有人在那樣殘酷的環境下,領悟要活出生命的意義來。

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也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活出意義來》(也有譯為: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註2是著名心理學家,也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納粹時期身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註3,他的父母妻子和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弗蘭克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

從它的書名來看呢,似乎是散發著一股濃濃的雞湯味,但其實它的內容非常的沉重。作者用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一個人即便在極端的痛苦環境下,也能夠憑藉對於意義的追尋,把自己超拔解脫出來的事實

其中承載了對於生死、自由、責任、愛和希望的哲思、意義,這是一本在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異常巨大的心理學著作,感動和激勵了無數的人,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評為最具影響力的10本書之一,更是美國大部分高校要求學生的必讀書目。

成功和幸福是一樣的可遇而不可求

這本書從二戰結束之後第一次出版,到現在已經用英文印刷了100多版,同時也被翻譯成21種語言,在全世界傳播銷量超過千萬。戰爭結束離開集中營之後,弗蘭克承受著父母妻兒,全都死在集中營裡面這樣巨大的痛苦,用9天的時間就寫下了這本書,而他這一生出版了30多本著作,但恰恰就是這本他原來打算匿名出版的小冊子,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成功。

所以,他此後在哈佛和史丹佛擔任教授,並且在全世界遊歷講學的時候,他都再三的叮囑自己的學生說:「你們啊,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的。

Viktor Emil Frankl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1905年3月26日-1997年9月2日)

成功和幸福是一樣的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個偉大事業的時候,所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希望你們的一切行為能夠服從自己的良心,並且用知識去實現它,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當然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正是由於你的這種不關注,成功將降臨於你。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就能夠生存

弗蘭克之所以會被稱為20世紀瑰寶級的人物,不僅僅是因為他經歷了地獄般的納粹集中營生活,並且把他們給記錄了下來,更是因為他做為一名心理學家,把自己和獄友當作觀察樣本,進行了心理學的研究和分析。這應該是一件絕無僅有的事情吧?最後,弗蘭克把自己的經歷和學術相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

簡單來說,就是無論我們處在怎樣的痛苦之中,都一定能夠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然後讓這個意義支撐我們走下去。

在這本書裡面,弗蘭克很少談及集中營裡,那些令人戰慄的恐怖與殘暴,而更多的是談論了那些促使人堅強活下去的勇氣。「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就能夠生存。弗蘭克很欣賞尼采的這句話。

在集中營裡面,很多人並不是被納粹給殺害的,而是他們自殺或者是完全放棄了活著的信念,緊接著就很會死於疾病了。而那些對於未來有所期待,還擁有勇氣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倖存者。

弗蘭克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強有力的觀點,就是儘管外界的力量能夠奪走你的一切,但他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選擇如何應對它的自由;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一些什麼,但我們可以控制面對它的時候,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採取的行動。

為無數的人在黑暗中,點燃了一盞燈火。

弗蘭克用自己的生命歷程,為無數的人在黑暗中,點燃了一盞燈火。有一位非常年輕的以色列士兵,他在戰爭當中失去了雙腿,從此變得一蹶不振,一度想要自殺,那周圍的人呢?是想盡了辦法,都沒能夠讓他從抑鬱當中走出來。

可後來有一天,他忽然充滿活力的出現在大家面前,臉上笑容燦爛,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一樣,在所有人都驚訝地問,發生了什麼事情的時候,這士兵微笑著,拿出了一本希伯來文的《活出意義來》。這本書激勵了他,弗蘭克的意義療法治癒了他的心靈。

還有一次,是弗蘭克收到了一封信,寄信的人呢?從前是一名潛水運動員,在他17歲的那年,出了訓練事故導致四肢癱瘓,他現在只能夠用嘴叼著一根木棒,敲擊鍵盤來打字,那即便這樣,他還參加了大學的遠程視聽課程,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心理學家,因為他想要像弗蘭克一樣去幫助別人。

他告訴弗蘭克說:「我懷著極大的興趣,讀了《活出意義來》這本書,與你所遭遇的事情相比,我的困境可能不值一提。」

接下來,我們就來體會一下,弗蘭克當時身處的環境,以及從集中營生活中體驗和領悟的歷程。

納粹的崛起和良心的抉擇

話說德國在一戰之後,被巨額賠款和低迷的經濟,壓得眼看就要窒息了,為了還款,政府竟然大量的印製鈔票,直接就造成難以置信的超速通貨膨脹。在1922年的時候,一份0.3馬克的報紙在兩年之後,竟然漲到了7000萬馬克。

工人們去上班,一天的工資都要分做早晚兩次來發,而早上還可以買一棟樓房的錢,等到傍晚就只能換來一塊麵包了。德國的經濟隨著貨幣的崩潰,而逐漸的蕭條。

到了1933年,有一個人出現在德國民眾的面前,成為了這個國家的總理。這個人看上去品格優秀,不沾菸酒、不近女色,在自我道德要求上近乎完美,而且在一戰的時候,還表現得異常英勇,獲得了做為士兵的最高榮譽──一級鐵十字勳章。僅僅在半年之後,這個人就在民眾的擁戴之下,以90%的支持率當選了德國總理。

接下來的6年時間裡面,在他的主導之下,德國修建了大量的公路、蓋工廠,700萬失業民眾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上。整個國家不僅徹底地擺脫了經濟危機,甚至一躍成為了歐洲第一強國,創造了這般經濟奇蹟,他也因此贏得了全國民眾的絕對信任,和誓死的追隨。

相信大家當然知道我們說的這個人,他叫做阿道夫希特勒註4

希特勒承諾,要帶領德意志人民贏得一個光明的未來,要再現德意志帝國的往日輝煌,要讓每一個普通民眾的餐桌上,都有麵包和牛肉,但是他所承諾的這個未來,需要用血腥的方式來實現,而德國民眾的富足,需要以對猶太種族的大清洗為代價,納粹宣揚極端民族主義,大肆掠奪富裕的猶太人。

與此同時,令人膽寒的納粹集中營,也就在整個歐洲大陸上,迅速的彌漫開來了。

十誡的第五條誡命,令作者放棄了美國的移民簽證。

說到這裡,我們故事的主角,即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也就該登場了。

他是生活在奧地利的猶太人,本來他完全可以躲過這一次種族清洗運動,因為當時他已經拿到了美國的移民簽證,這讓他的父母是欣喜若狂,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平安地離開奧地利,但是做為兒子的弗蘭克呢,卻左右為難:是做為一個心理學家,去美國潛心研究自己的心理學呢?還是承擔起做為兒女的責任,盡可能的保護自己的父母呢?

在這個時候,他得到了一個上蒼的暗示,他家裡的桌子上放著一塊大理石,這是從被納粹焚毀的維也納最大的猶太會遺址上拿回來的。這塊石頭上用希伯來文,刻著十誡的第五條誡命──當孝敬父母

其實這個所謂的上蒼的暗示,也不過是他個人內心想法的投射而已,這個決定其實在他心裡面,早就已經做出來了。就算沒有這塊大理石,也會有別的暗示出現的。

弗蘭克最終決定留下來,陪在自己父母的身邊,放棄了難得的美國簽證。就這樣,到了1942年的9月份,他們全家都被納粹帶走了。

待續


(註1) 亞瑟·米勒:
亞瑟·艾許·米勒(Arthur Asher Miller,1915年10月17日-2005年2月10日)生於美國紐約美國猶太裔劇作家及瑪麗蓮·夢露的第三任丈夫,他以劇作《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而聞名,甘迺迪中心榮譽獎得主。

(註2) 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Emil Frankl,1905年3月26日-1997年9月2日)是一位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維也納第三代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創辦人。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貧窮的猶太家庭,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1997年9月2日因心臟衰竭逝於維也納。

(註3) 奧斯威辛集中營:
奧斯威辛集中暨滅絕營,或稱奧舒維茲-比克瑙集中暨滅絕營(德語:Konzentrationslager Auschwitz-Birkenau,波蘭語:Obóz Koncentracyjny Auschwitz-Birkenau;「奧舒維茲」,或譯「奧許維茲」、「奧修維茲」、「奧次威治」,是奧斯威辛的德語名稱),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最主要的集中營滅絕營,位於波蘭南部、全國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小鎮奧斯威辛。於1940年4月27日,由納粹德國親衛隊領導人希姆萊下令建造。1942年1月20日舉行的萬湖會議通過「最終解決方案」,透過滅絕營實行有系統的猶太人大屠殺行動,估計約有110萬人在奧斯威辛被殺。在1945年1月27日被蘇聯紅軍攻佔。1947年,波蘭國會立法將此改為紀念納粹大屠殺博物館,即奧舒維茲-比克瑙國家博物館,以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統治期間,犯下惡名昭彰罪行的歷史見證。

(註4) 阿道夫·希特勒:
(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德國政治人物,前納粹黨領袖,1933年至1945年擔任德國總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元首。其於1939年9月發動波蘭戰役,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爆發,並為納粹大屠殺的主要策劃者、發動者之一。證據顯示希特勒知曉並下達了對猶太人的屠殺命令。根據阿道夫·艾希曼海因里希·希姆萊約瑟夫·戈培爾等人的陳述,希特勒本人策劃了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而希特勒本人的陳述亦顯示其意圖屠盡猶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