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共情的力量》1/3

2022-09-16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共情的力量》1/3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3

共情與同情有何不同?共情,等同於穿透對方的心靈,與對方同頻共振,才能讓受傷的心靈得到安慰。本書作者詮釋了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習得共情的技巧,你才可以擁有高情商。

有這麼一個人,而他碰到了一個難題,我們一起看看怎麼幫他。

這個人是一位帥氣的年輕人,曾經是運動健將,待人親切,不過他不怎麼喜歡讀書,大學只讀了幾個月就退學了,沒文憑,加上時運不濟,總找不到穩定的工作,於是他開始心灰意冷,得了抑鬱症,結識了一幫狐朋狗友,還染上了毒癮,有一天他喝酒後,被幾個熟悉的酒友慫恿,約他一起去打劫商店,他稀里糊塗就同意了。

結果,弄出了人命,因為害怕坐牢,他和幾個朋友一起逃出了國,流落到國外一個小旅館。假如做為他的親人或者朋友,現在要和到處躲藏的他說上幾句話,怎麼說呢?

怎麼說才是有效的溝通?

他的哥哥是這樣說的:「你趕快回來吧,我給你聘請了一個很好的律師,你坐牢時間不會太長,我幫你準備回國機票,不用擔心。」他的哥哥動之以情,接著講:「爸爸媽媽都很想你,很擔心你,只要你回來,不管發生什麼,我們都會支持你的。」

故事裏的這個人是這樣答覆的:「讓我想想吧,我愛你,告訴父母我也愛他們!」

聽完這句,你是不是覺得危機解除了?他好像願意回來面對這件事了。

事實上,就在打完這通電話之後不久,他回到自己房間,給自己注射了致死劑量的毒品,自己結束了生命。

為什麼他哥哥的溝通,並沒有解開這個人的心結?他的哥哥究竟哪裏出錯了?

悲劇事件的主人翁,正是作者的親弟弟。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書是《共情的力量》(亦翻譯為《同理心的力量》),作者亞瑟‧喬拉米卡利(註1),剛剛這個悲劇事件的主人翁不是別人,正是這本書作者的親弟弟。弟弟去世的時候,亞瑟27歲,弟弟突如其來的離世,除了讓他震驚悲痛,還讓他無比自責和迷茫。

英文︰The Power of Empathy : A Practical Guide to Creating Intimacy, Self-Understanding and Lasting Love

西班牙文︰El Poder de la Empatía: Comprender es la Clave.

他在取得諮詢心理學碩士學位後,又攻讀了馬薩諸塞大學博士學位,他熟讀了各種心理學理論,希望找出沒能幫到身陷困境的弟弟的原因,找出是什麼促使弟弟最終放棄了活下去的希望,亞瑟一遍遍問自己,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他還能做些什麼來拯救弟弟?

後來他終於發現了答案,當弟弟說「我要是坐牢會殺死自己」的時候,他沒有聽出弟弟的恐懼,只是認為弟弟幼稚,當弟弟說「我愛你」的時候,亞瑟正處於氣憤之中,因為弟弟反覆發作的毒癮,把他和家庭都搞得疲憊不堪。

他沒能捕捉到一向不太這樣表達的弟弟,其實弟弟也很想聽到一句「我也愛你」,來證明即使在如此讓人絕望的情況下,還是有人愛著自己的。

首個將共情能力和認知行為療法相結合的心理學家

亞瑟發現弟弟最需要的,並不是解決方案,不是被分析被研究,而是別人的同理心,也可以叫共情,就是讓他知道,他還沒有和其他人失去內心的連接。

為了走出傷痛,也為了幫助更多人不再重蹈覆轍,亞瑟走上了研究共情,教授共情之路,他曾任職於哈佛大學醫學院,是首個將共情能力和認知行為療法相結合的心理學家。

這本書是他潛心研究共情23年的心血結晶,為了更好的讓讀者理解同理心,在書中,亞瑟勇敢的向讀者分享了自己弟弟的故事,用亞瑟的話說,就是有勇氣對他人打開自己,放棄自己的觀點,以進入他人的世界,這也是同理心的體現。

亞瑟的弟弟是永遠不會回來了,但是現實生活中,深陷痛苦中的人還有很多,如果我們都能瞭解同理心,擁有同理心,那我們就可以更好的幫助和理解身邊的人。

同理心擁有好心態,解決好各種人際衝突。

其實除了寬慰他人,共情還能在生活的各種場景中,幫我們擁有好心態,解決好各種人際衝突。比如職場上老闆希望員工多奮鬥,而員工卻希望早下班,雙方各有各的道理;而在家庭糾紛中更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婆婆媳婦、丈夫妻子之間大小衝突不斷。既然共情那麼重要,那麼我們怎麼才能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呢?

今天我們將分三個部分,一步步掌握同理心的能力──

第一、共情的本質是什麼?

第二、到底怎麼才能做到共情?

第三、如何警惕他人運用共情的陰暗面對我們不利?

共情的本質是什麼?

共情最初是一個美學概念,用來形容人們把自己的心靈感受,主動投射到所看到的事物上,後來這個概念被轉用到了心理學領域,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註2),對共情有一個經典的定義,能夠深入走進當事人的內心世界,能夠主動用當事人的眼光、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但同時又能清醒的意識到自己還是自己。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能走進他人的世界,也要能從他人的世界裏走出來。

有一個常常會和共情混淆的詞,就是同情心,我們可以通過下面一組情境來看,哪些是共情?哪些是同情?

  1. 看到災區有人受災,很難過。
  2. 看到孩子被奇葩父母虐待,感到氣憤。
  3. 看到流浪的博學者心生憐憫。
  4. 聽到戀人訴說工作壓力,跟他說這工作是不容易,我們做不好就別做了吧!

以上4種情境,哪一種情形是共情呢?事實上,以上這些都是同情心,而不是共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有4個原因──

理解他人是從他人或自己的角度出發?

第一、共情是從他人的角度出發理解他人,而同情心雖然也是在試圖理解他人,卻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我們看到別人受苦,自己也跟著難過,這是因為我們假設如果我是他,一定會很難過的,比如有人安慰一個離婚的女士說:「妳肯定很難過吧!」結果對方回答:「並沒有,我覺得自己解放了!」

這就是誤以為自己在共情,實際上只是在同情對方。

再舉個例子,小陳被公司辭退了,如果是表達同情,可能會說:「小陳,你現在沒有收入支付日常開銷,一定很辛苦,我推薦個工作。」會這麼說是因為同情者認為:沒了工作,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缺錢,小陳肯定也這麼想,他最需要的就是找個新工作。

但這只是先入為主的想像,小陳具體情況是怎樣呢?也許小陳並不缺錢,有可能這段工作經歷,讓他發現自己不擅長與人溝通,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小陳此時的苦惱是如何提升溝通能力?

如果是表達共情,則會請小陳談談他對這份工作的看法,和他對未來的計劃。當發現小陳想提升溝通能力,可以給他推薦一些相關的課程圖書,或是分享自己的一些經驗,這才是小陳最需要的東西。

共情有個重要特徵,就是遇事不急著選邊站。

第二、共情的經典表達是「我不知道,所以我想瞭解到底發生了什麼」,而同情是會把「我都知道了,我都理解了」掛在嘴邊。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美國科羅拉多州校園槍擊案後,因為傳聞說兇手的母親,在槍擊案發生後去做了頭髮,很多電視節目便開始猛烈抨擊,兇手的原生家庭,有個記者採訪了一個很有名的牧師,請他就兇手的家庭談談看法。

這位牧師卻說:「我對這個家庭還不瞭解,所以不足以做出判斷。」

這是很有智慧的回答,許多社會事件發生後,人們往往熱衷於從自身經驗尋找原因,然而因為公布的信息往往很有限,基於這些信息得出的結論,也常常是比較草率和片面的,而如果採取共情的態度就很不一樣。

共情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遇到事不急著選邊站,不馬上得出結論,承認自己還有很多不瞭解的地方,對不清楚的部分提出疑問,直到把事情搞清楚為止,只有共情才算是真正意義上全面的理解。

我們常會傾聽,或喜歡給人提意見?

第三、共情以傾聽為主,而同情總喜歡給對方提意見。

當我們同情一個人,其實我們也在下一個判斷,我們容易下意識的提出解決方案,希望能夠儘快幫助對方擺脫困境,很多人會說:「這樣的情況我也經歷過,所以我知道這樣做是有效的,為啥我就不能給對方建議呢?」因為我們從自己的立場看問題,給出的建議對自己有效,對別人可能就是無效的,而且也許對方這個時候最需要的,不是我們的建議。

我們剛剛提到亞瑟勸慰弟弟時,犯的錯誤就類似他自以為弟弟需要的是犯下的大錯,該怎麼善後的意見,卻不知道從弟弟的角度看,人間值不值得過,才是眼下最困惑的問題。

有位叫露絲的癌症患者,因為癌症擴散到脊椎,不得不開始拄著拐杖坐輪椅。有一天,她在復健中心遇到一位中年婦女。這位婦女沒有經過露絲同意,就抓住露絲的手,開始祈禱,祈求上帝把詛咒從露絲身上趕走。

婦女的本意可能是同情和安慰露絲,但是在露絲看來,婦女的表現卻像是在說:妳真是個可憐的人。露絲覺得,自己成了別人暫時同情心的道具,而不是有尊嚴的個體,她很想大喊:我不需要妳裝模作樣的祈禱和可憐。

懂得共情的人,不會認為癌症患者是可憐的人,什麼事情都做不了,而是會把對方看成是和自己一樣的,有自己尊嚴和選擇權的人。和癌症患者相處時,我們要更多地徵詢對方意見,瞭解他的感受。如果想看望對方,就提前打電話約時間,而不是突然登門。如果希望提供幫助,也不要自作主張,而是詢問患者的意願,按照他的需求提供幫助。

用露絲的話說,她並不想成為一個提供死亡話題的朋友,她更希望成為教人們如何活著的朋友。

共情可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他,並保持自己的立場。

第四、很多人擔心共情別人,會讓自己的情緒承受不住,其實這也是對共情的誤解,共情需要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但並不是說站在對方那邊就不出來了,混淆了我們自己的立場和對方的立場,依然是一種同情。

實際上共情允許人們保持不同立場,我們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但這不等於我們一定要支持他,我們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立場,允許自己對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

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同理心,也就是共情到底是什麼?

共情是一種能力,它讓我們擺脫以自我為中心,讓我們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區別,讓我們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這種能力聽著好像要求很高、很難做到,但事實上,共情有著深刻的神經生理基礎,我們的大腦為我們的共情能力,提供了強大的生理支持。

(待續)


(註1) 亞瑟.喬拉米卡利:
(Arthur Ciaramicoli)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成員,美國麻州佛來明罕西都保健中心(MetroWest Wellness Center)另類醫療服務(Alternative Medicine Services)首席心理學家與主任,同時是哈佛醫學院教授、心理學系講師。擁有豐富的媒體經驗,常出現在廣播與電視節目,像是CNN、福斯新聞頻道、《早安美國》、天狼星衛星廣播等。著有《藥物濫用與上癮的治療》(Treatment of Abuse and Addiction)等書。目前定居波士頓。

(註2) 卡爾·羅傑斯:
(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20世紀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的創始者之一。首創非指導性治療,又稱案主中心治療,強調人具備自我調整以恢復心理健康的能力。
其他文章︰
  1. 《共情的力量》2/3
  2. 《共情的力量》3/3
  3. 《創造力》【中】
  4. 《烏合之眾》上
  5. 《讚揚與責備》中
  6. 《社交天性》上
  7.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8. 《品格的力量》40 性格使人成功
  9.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10. 《品格的力量》77 丈夫的手、眼、心
Previous Post

《共情的力量》

Next Post

《共情的力量》2/3

相關文章

為什麼年過40「老人味」悄悄上身?醫師揭密:這些食物正讓你體味變重

為什麼年過40「老人味」悄悄上身?醫師揭密:這些食物正讓你體味變重

2025-06-28
171
《輝瑞登月任務》 3/4

《輝瑞登月任務》 3/4

2022-04-28
0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九忍 公藝勝理寬鄰 勸父讓人【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9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九忍 公藝勝理寬鄰 勸父讓人【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9

2025-05-25
1
《七真史傳》:第二十一回-03 孫不二洛陽顯道術 馬丹陽關西會友人【中西對照】Capítulo 21-03

《七真史傳》:第二十一回-03 孫不二洛陽顯道術 馬丹陽關西會友人【中西對照】Capítulo 21-03

2024-07-12
0
《致勝品格》下

《致勝品格》下

2022-02-26
0
《如果你那麼聰明》下

《如果你那麼聰明》下

2022-01-14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