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讚揚與責備》中

2022-04-02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讚揚與責備》中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2

在上一集中,我們瞭解了人類評判體系形成的因素,有家庭的評價習慣、早年的朋友以及社交媒體,那麼對於我們來說,該如何恰當地評價別人才能利人利己呢?

怎麼誇獎才能恰到好處

首先,我們來說第一種常見的評價,那就是讚美。

前面我們說過,喜歡讚美是人類的天性,不僅如此,讚美對人類的大腦發育也至關重要。比如調查發現,經常受到讚揚的孩子,在3歲到10歲的時候,相較同齡人能掌握更多技能;相反,日常生活中缺乏讚揚的孩子,他們的大腦反應則顯得相對遲鈍,尤其在學習的積極性方面。

那麼,是不是對他人的讚美越多越好呢?是不是只要是無條件的讚美,就能讓人找到自信?事實上讚揚並不是越多越好,它本身有可能也是一個陷阱,讚揚他人需要很多技巧,才能不讓它起反作用,不恰當的讚揚反而會打擊自信、降低人們的積極性,為什麼呢?我們先看下面兩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註2),做了一個實驗,在實驗裡心理學家先找到了一所學校,從老師手裡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之後心理學家隨機從名單裡,選出了部分學生,並告訴老師,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但是在目前的學習中並沒有表現出來。

一個學期結束後,心理學家發現他隨機選出來的學生,真的獲得了優異的學習成績,考試分數比其他學生要高出很多。

從這個實驗裡,心理學家得出結論,老師的期待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老師認為學生具有天賦之後,他會在學生身上寄予厚望,可能會在上課的時候更關注這個學生,或者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鼓勵,而學生受到鼓勵也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因而取得更好的成績。

皮格馬利翁效應,有點石成金的作用。

這個現象,被心理學家們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個希臘神話。傳說一個雕塑家,愛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象牙美女雕像,經過不斷地祈禱和供奉,雕塑家終於讓雕塑,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美麗女孩。就像皮格馬利翁的祈禱和期待,讓雕塑獲得生命一樣,教師對孩子的期待,也在孩子身上產生了點石成金的作用。

比馬龍和伽拉忒亞
油畫《比馬龍和伽拉忒亞》,[法]路易·戈菲耶,1763年。

正是基於羅森塔爾的這個實驗,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相信數量足夠的讚揚就像疫苗,能夠讓人抵禦一切來自社交的傷害,天天被讚揚聰明、有天賦的孩子也會擁有成功者的自信,他們會努力達成自己和他人的期待。

聽起來我們應該馬上回家,讚美孩子做得好、做得棒極了,但這個理論真正開始,應用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時候,老師們卻發現了一個問題。

很多教師發現,讚揚能夠在嬰兒和幼童身上產生積極影響,但對於大一點的學齡兒童,過多的讚揚反而會讓孩子產生焦慮,習慣隨時隨地獲得讚揚的孩子,似乎沒有讚揚就沒辦法做任何事,他們不會集中精力做功課,而是會不斷地停下來等待老師的評價,讓老師的評價作為自己繼續完成功課的助推劑。

過度讚揚會讓人變得更加玻璃心

為了解答這個看起來有點矛盾的現象,心理學家做了第二個實驗。在這個實驗裡,心理學家讓兩組成績不太好、沒有學習熱情的孩子,完成難度循序漸進的學習任務。第一組孩子只要答對問題,就會被讚揚十分聰明。根據皮格馬利翁效應,這一組孩子會擁有自信,讓自己的能力配得上來自老師的讚揚。

在一開始,這個方法確實效果很好,當孩子開始做簡單的功課,並且獲得讚揚之後,他們變得情緒高漲,學習態度也很積極,但讓人意外的是,這些讚揚只有在任務簡單的時候,才能維持孩子的積極性,一旦功課變得更加複雜、難度加大,孩子就會失去了興趣,重新變得提不起興致。很快的,這些被過度讚揚的孩子,就恢復到了實驗前的狀態。

第二組孩子和第一組一樣,也沒有學習熱情,在實驗室裡,他們也要完成循序漸進的學習任務,但和第一組不同的是在答對問題後,心理學家不會誇獎他們天賦高、頭腦聰明,相反的,心理學家讓他們注意,自己的努力和成績之間的關聯:你並不比別人更聰明,你之所以能夠完成任務,是因為你認真學習,你自己的努力讓你獲得了成功。

第二組的孩子因為自己的努力受到讚揚,而不是因為擁有得天獨厚的天賦而被誇獎,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孩子哪怕面對十分困難的問題,也更可能獲得學習上的積極性。

從這兩個心理學實驗裡,我們可以發現,讚揚並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把讚揚比喻成一枚硬幣,那我們絕大多數人熟悉的,都是這枚硬幣正能量的一面,但這本書的作者卻告訴我們,讚揚這枚硬幣的另一面是負能量,過度讚揚可能會讓年輕人,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中變得更加玻璃心,心理承受能力變得更弱等等。

當然,不僅是在家庭和學校教育裡,在任何時候當對別人進行讚揚時,都需要警惕過度讚揚。就像這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的,讚揚的數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讚揚的是什麼。合適的讚揚方式,是讚揚他人的努力刻苦和堅持不懈,而不是讚美他們的智商、天賦或者與生俱來的能力。

什麼叫獨裁主義式的讚揚?

除了過度讚揚,還有一種讚揚也是我們需要拒絕的,那就是獨裁主義式的讚揚。什麼叫獨裁主義式的讚揚呢?

作者在書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寫作這本書時,為了研究親密關係中,應該如何進行讚揚與責備,她採訪了三對夫妻,發現這三對夫妻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都經歷過所謂獨裁主義式的讚揚。

比如其中一對夫妻,丈夫叫吉爾,妻子叫詹妮。每次吉爾出差之前,妻子詹妮都會幫他去乾洗店,把乾洗的衣服拿回家,吉爾就會誇獎他的妻子,比如妳想得太周到了、妳總是這麼體貼等等。一個丈夫誇獎自己的妻子體貼周到,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沒什麼問題?

但是後來有一天,吉爾又要準備出差,這次詹妮對他說:「你出差之前,記得自己去乾洗店拿衣服。」吉爾是這麼回答的:「妳能不能去幫我拿回來,妳總是這麼體貼。」這一次詹妮突然就生氣了,妻子的突然發怒讓吉爾措手不及,卻會讓妻子火冒三丈?

要記住:讚揚對方付出的努力而非天賦!

這是因吉爾的讚揚裡,其實隱藏著一個期待,他在提醒妻子,他需要妻子扮演一個細緻的、體貼入微的角色,而站在妻子的角度,此時的讚揚已經不是對她幫忙取回衣服的感激,而是變成了一種壓力,提醒她做為一個好妻子,她應該為丈夫取回乾洗店的衣服,而事實上她並沒有這樣的義務。

至此,你應該已經看出來了,雖然丈夫誇獎妻子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但這樣的誇獎是壓迫性的,它含有責任帶來的壓力,妳是一個好妻子、好媽媽,所以妳需要遵從這個角色,其背後的一整套邏輯和規範,儘管妳可能並不願意這麼做。

當我們的讚揚,不再考慮別人的願望和需求時,這就變成了獨裁主義式的讚揚,這樣的讚揚是霸道和專制的,它不僅不能帶給別人任何快樂,反而會帶來焦慮和壓力。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註3),曾經將讚揚比作青黴素,他說青黴素這樣的特效藥,有很多使用規則和注意事項,我們需要遵從用藥的頻率和藥量,還要注意可能造成的過敏反應。

讚揚也是一樣,過度讚揚和獨裁主義式的讚揚,都會打擊人們的積極性,所以當我們誇獎別人時,如果我們真的為他好,要記住,不要讚揚別人的天賦,而是去讚揚他們付出的努力,同時記得考慮別人的願望和需求,不要讓別人因為我們的讚揚而感到焦慮、產生壓力而適得其反。

怎麼批評才能利己利人

除了讚揚,還有一種和讚揚相反的常見評價,就是責備。

和天生喜愛讚美一樣,人類天生就討厭被責備,就像我們開頭提及的,被群體排斥的恐懼,被深深寫在了人類的基因裡。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遊客因為爬山誤入伊朗,而被伊朗監獄囚禁,他說在被單獨囚禁的4個月裡,他每天都盼望被提審,這樣就可以擺脫被排斥和孤立的恐懼。南非獨立運動的領導人曼德拉,也曾經因為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度過了27年的鐵窗生涯,他就曾經說過,沒有什麼懲罰比阻斷一個人與他人交往更沒人性。

納爾遜·曼德拉
納爾遜·曼德拉

有研究顯示,被群體排斥的人,更容易患上病毒性疾病、心臟病以及癌症,身處社交孤島的人死亡率會增加26%。人類天生就討厭責備,因為這警告我們自己有可能會被群體排斥。要讓批評利己利人,我們同樣也需要先拒絕兩種錯誤的批評方式,它們是籠統化責備和讀心術。

什麼叫籠統化責備?這個場景或多或少我們都經歷過,一個人和伴侶正在討論,晚上要看哪個電視節目,她想看連續劇,但伴侶想看一場球賽,本來只是一個無關痛癢的爭議,但伴侶卻突然展開全面徹底的批評:「妳太自私了,從來都只看妳想看的節目,妳就只知道看無聊的連續劇,從來都不考慮我的感受。」

聽到這樣的責備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大多數人很可能會覺得非常生氣。為什麼這樣的責備會讓人憤怒?這是因為提出責備的人沒有做到4個字:就事論事。

一句責備指明改正的方向,即是正面的教訓。

所謂的籠統化的責備,就是將批評從一個簡單的事件,上升到批評對方的人格、質疑對方的人品等等。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比如一個孩子對母親的抱怨。他說,都是因為小事──我放學回家路上忘了買菜,或是吃完零食忘了收拾,但突然之間我就被批評不懂禮貌,然後就是一大堆別的事,她羅列好了一大串我的罪行,過去的、現在的和將來的。

當一句責備指明了改正的方向時,它就是正面的教訓,因為它傳遞出來的信息是:你這件事做錯了,你可以做得更好。但如果責備定義了一個人人品上的缺陷,例如懶惰、自私、不靠譜等等,它傳遞的資訊就完全是負面的,不僅不能向對方指出經驗和教訓,還會讓雙方都陷入毫無建設性的爭執中。

所以對於爭吵和責備,爭論雙方彼此都有義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動輒上升到人品。

另一種錯誤的責備方式叫做讀心術。比如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有的父母會對孩子說:「我看你就是故意的、存心的,我還不瞭解你嗎?」或者「你腦子裡想什麼我全知道」,或者,有可能會揣測對方的行為動機:「你這是想讓我當壞人,你這是想換取我的同情。」

習慣於利用讀心術的人,認為自己對對方瞭如指掌,而這大概率是一種幻覺和自負,畢竟真正的讀心術,永遠只存在於魔法世界裡。

(待續)


(註2) 羅森塔爾:
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1933年3月2日-),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的一名社會心理學家。他的主要領域是自我應驗預言,尤其對皮格馬利翁效應作了許多研究。

(註3) 海姆.吉諾特:
(Haim G. Ginott,1922年8月5日-1973年11月4日)曾先後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教育學士、治療心理學碩士與博士學位,後在紐約大學心理學研究院與阿德爾菲(Adelphi)大學心理治安高級研究院擔任教授一職。他曾經就兒童心理治安與父母職責等專題,在美國、歐洲與以色列發表演講及主領研討會;且發表過不少有關這方面的文章。

阿國書香園地

其他文章︰
  1. 《讚揚與責備》 上
  2. 《讚揚與責備》下
  3. 《創造力》【中】
  4. 《烏合之眾》上
  5. 《社交天性》下
  6. 《活出意義來》3/4
  7.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8. 《品格的力量》40 性格使人成功
  9.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10. 《品格的力量》77 丈夫的手、眼、心
Previous Post

《讚揚與責備》 上

Next Post

《讚揚與責備》下

相關文章

《品格的力量》47 人生就是一場勇敢的戰鬥

《品格的力量》47 人生就是一場勇敢的戰鬥

2023-08-19
0
《指標陷阱》1/3

《指標陷阱》1/3

2022-08-26
0
《閱微草堂筆記》︰鬼魂求葬【中西對照】Un espectro que pide entierro

《閱微草堂筆記》︰鬼魂求葬【中西對照】Un espectro que pide entierro

2021-12-05
0
《七真史傳》:第二十五回-04 真陽足群陰退散 惡貫盈合家沉淪【中西對照】Capítulo 25-04

《七真史傳》:第二十五回-04 真陽足群陰退散 惡貫盈合家沉淪【中西對照】Capítulo 25-04

2024-11-15
0
《人間值得》下

《人間值得》下

2021-10-13
0
《人間值得》上

《人間值得》上

2021-10-13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