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少即是多》上

2022-03-17
in 人文學科
A A
《少即是多》上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1
針對當前經濟低增長時代的新情況,提出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全新幸福觀,即「少即是多」──「少一點物質佔有,多一些精神體驗。」這是一種類似《斷捨離》的使生活更輕鬆的人生整理術。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新的時代。拼命賺錢,再把錢努力花掉,也就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當今經濟體系,像這樣用力「加速」的時代慢慢結束,整個社會正逐漸進入減速時代。在新的時代,怎樣生活才能獲得幸福快樂?

幸福的真諦在:少即是多

本期推薦的書是《少即是多》(台灣版:《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 這本書的英文版叫做《Less is more》,中文版在出版的時候,加了個副標題:北歐自由生活意見。本書從探討幸福感開始,指出物質帶來的愉悅感無法長久,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註1)說的這句名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卻道出了幸福的真諦。

少即是多

在解讀之前,我們來看一組比較有趣的數據,這個數據是關於日本的,我們來看看這組數據。根據世界銀行調查顯示,2016年日本的人均國民總收入高達37,995美元,排名世界第25,稅收佔據個人收入的30%左右,在發達國家中算是相當低的。這是什麼概念呢?

就是說,他們掙的這3萬多美元裡,到手可運用收入能有22,000多美元,也就是相當於2,376,000官價阿幣。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數目,阿根廷領薪階級很少能有月薪198,000的水平,這個數據也很符合我們的一貫印象,畢竟日本是個老牌發達國家。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要想了,日本人這麼富裕,賦稅這麼少,他們的生活是不是特別幸福呢?畢竟收入高,賦稅又少。

幸福感世界排名前五的,大多都是北歐國家。

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根據蓋洛普民意調查組織調查,日本人的幸福感指數,在全世界居然是中等偏下的,僅僅排名第81位,而與之相對的北歐國家更是高達69%,人民手裡幾乎沒有什麼儲蓄的餘地,可是他們的幸福感均排在世界前列,比如幸福感排名第一的是挪威,第二的是丹麥,第五的是芬蘭,都是北歐國家。

這兩組調查數據,讓本書的作者產生了強烈的疑惑,似乎擁有的金錢多少並不能直接體現在幸福感上。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難道我們習以為常的金錢觀念是錯誤的嗎?如果不是越有錢越幸福,那麼金錢和幸福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帶著這些疑問,一個日本人,也就是本書的作者,進行了大量的思考和社會調查,然後寫下了這本書,詳細闡述他對幸福的認知和感悟,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本書的作者。

作者五花八門的身份,是個非典型的日本人。

本田直之(註2)是一個非典型的日本人,為什麼非典型呢?大家都知道日本人比較崇尚工匠精神,很多人一輩子只幹一件事,比如剛入社會的時候做了鐵匠,那麼一輩子都會是鐵匠;剛入社會的時候,入職了大公司,那麼很可能一輩子都在這個公司。這種執著或者說是固執,是典型的大和民族性格。

但是本書作者本田直之就不一樣,他是工匠精神的反叛者,崇尚體驗式生活方式,絕不滿足於一份職業的成功。他的履歷很有意思,在經歷上,他是由日本行業權威機構認證的品酒師,是世界遺產協會會員,甚至還有一艘小型船舶的駕駛證。在職業上,他曾經擔任過美國花旗銀行的高管,現在則擁有自己開創的公司,擔任董事長兼CEO。

當然除了這些五花八門的身份之外,他還是一個成功的作家,出版過5本書,總計銷量達到了200萬冊。從這些經歷就可以看出,本田直之是一個不拘泥於既有生活方式,敢於嘗試的人,而且也在各個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基於這些經歷,他對生活的看法,相信對很多人有所啟發。接下來就帶引大家跟隨《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這本書,來瞭解一下本田直之的幸福觀。

由物質中獲得幸福,這基因從原始人就有。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重點內容:從物質生活中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過去。

這句話的前半部分很容易理解,從物質生活中獲得幸福,這應該是大多數人的幸福觀。平時呢,也是這麼做的,比如領了薪水馬上去買件新衣服或者化妝品,就能讓我們開心滿久的時間,如果還有餘力,換個新手機或者新電腦,那更是恨不得天天發朋友圈炫耀一下。當然,效果最顯著的還是買房、買車。

這種立竿見影的幸福獲得方式,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雖然大家都在喊著下月要吃土,再買就剁手,然而都無法動搖繼續買買買的決心。從物質中獲得幸福,這大概是深藏在人類基因中的屬性,從原始人樂呵呵地扛一頭鹿回山洞那時就有了。

每個人類天生都是收藏癖,物質資源不能給我們的生命增加一絲的重量,可是總能讓我們產生無法抑制的滿足感。小到一只手錶,一件衣服,一支手機,大到一輛車,一套房子,甚至一艘遊艇。絕大多數人的幸福感,都是用這些物質堆砌起來的。

就算你看有些億萬富翁,口口聲聲說自己不愛錢,可是你去看他們的房子和車,肯定大部分都價值不斐,他們每天出門可能就把幾十上百萬穿在身上,這是人類的天性,也是推動文明發展的原始動力,並沒有什麼可詬病的地方。但是呢,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食草族對物質生活的要求極低,Why?

本田直之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日本的年輕人中間,出現了一種很神奇的亞文化圈,叫做「食草族」。字面意思就是吃草的人,相信關注日本文化的人也有所耳聞,這部分年輕人有什麼特點呢?

簡單來說,就是對物質生活的要求極低,完全不追求物質享受,他們不喜歡賺錢,不喜歡大房子,也不喜歡朝九晚五上班,甚至連談戀愛都不熱衷,就喜歡成天一個人宅著,在家裡打打遊戲,看看電影、電視劇消磨時間,傳統的物質激勵法,對於他們來說居然完全失效了,那麼食草族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本田直之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然後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走訪,結果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就是說,「物質生活對於這一部分人來說,不僅無法帶來幸福感,反而會成為一種負擔。」

他們本來也可能是物質社會的一員,但是在長期的追求和攀比過程中,逐漸疲於奔命,總是處於失敗者的狀態,然後有一天,突然發現徹底放棄這一切也未嘗不可。然後呢,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完全不關心外界生活,也不失為一種生活方式,對吧?而且如此一來,生活變得更加簡單可控,於是就徹底食草了。

物質帶來的幸福感,來自於他人的眼光。

當然,這種消極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取的,本田直之也並不推崇,他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從這個社會現象中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就是物質為什麼會帶給我們幸福感,幸福感是必須通過物質來實現的嗎?你想過這個問題嗎?

為什麼物質會給我們帶來幸福感呢?明明已經有十幾個品牌的唇膏了,為什麼還是會忍不住下單買新?手機明明只用了3個月,為什麼看到蘋果發布會,還是會忍不住蠢蠢欲動?這些忍不住消費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因為我們心裡一清二楚,這些額外的東西並不是必須的,也沒有到不消費就無法生活的地步。

這些衝動的背後,其實就涉及到本田直之所說的一個結論:「物質帶來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人的眼光。」

你想想看,如果這個世界只有你一個人,你的生活絕對只會按照需要安排物質,完全不需要囤積同類物品,比如你晚餐已經有了一頭鹿,絕對不會再去打一頭羊囤著,對吧?依照需要獲取物質才是正常的現象,這種囤積癖和消費癖,其實是一種社會疾病。本田直之稱這種行為叫做消費傳染病。

得了消費傳染病,你真的快樂嗎?

這個消費傳染病呢,很容易理解,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體現為盲目攀比,發病的重災區體現在各種消耗品上面,比如說電子產品、化妝品、裝飾用品等等方面。

當然在東方經濟較好的國家,在教育方面的消費傳染病也是相當普遍的,很多大城市的父母,恨不得給孩子一口氣報十來個補習班,從琴棋書畫學到宇宙星空,憋著一口氣把孩子往先知的方向培養。你說他們心裡,難道不知道孩子其實承受不了嗎?

但是問題在於,別人家的孩子都報了這麼多補習班,自己家的孩子能少嗎?這豈不是證明自己不如別人嗎?不行,必須得報,別人學書法,我們就學油畫,別人學鋼琴,我們就學古箏,別人造航母,我們就放衛星,這就是典型的消費傳染病。

那麼在這些林林總總的消費過程中,你真的會感覺到快樂嗎?遙想30年前,一家人買輛自行車都像過年,說不定能高興3個月。可是現在你剛買了一輛豐田Etios,一不留神,就發現旁邊停著一輛賓士,這才沒高興幾天,就想向二手市場處理了。這種現象導致物質不僅不再帶給人們幸福感,反而會帶來無窮無盡的壓力和折磨。

從種種跡象顯示,物質已經越來越無法給人帶來幸福感,甚至會讓人不堪重負,更加嚴重的還會引發一些社會問題,比如最近甚囂塵上的校園貸、消費貸,就是典型案例。

若是人們買東西,並不是因為它便宜、它大牌、它滿足人的虛榮心,讓人可以拿來和其他人攀比,而是因為人們的生活確實需要它。當人有了這個覺悟之後,避免了衝動消費以及盲目消費,就會有一種良性循環──生活中可自由支配的錢多了,可以用來做其他讓你開心的事,或者購買其他讓你真正需要的物品。

(待續)


(註1) 密斯·凡德羅: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生於德國阿亨,過世於美國芝加哥,原名為瑪麗亞·路德維希·密夏埃爾·密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德國建築師,亦是最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之一,自1930年至1933年在德意志國德紹與柏林時期的包浩斯建築學校為最後一任校長。

(註2) 本田直之:
Leverageconsulting公司董事長兼CEO。曾於花旗銀行的外商公司任職,並參與了BACKS GROUP的經營,以管理董事身份帶領公司於JASDAQ證券公司上市。現在除從事日美創投公司的投資事業外,並提供企業以最少的勞力獲得最大利益的建議。在東京、夏威夷設立據點,一年當中有半年是在夏威夷生活,遷徙的生活方式移動於都市及鄉村之間。著作豐富,累計印量超過200萬冊,在台灣出版有:《不怕做決斷》、《超強人脈術!》、《槓桿思考術》、《槓桿英語學習術》、《槓桿管理》等。

阿國書香園地

其他文章︰
  1. 《少即是多》下
  2. 《創造力》【中】
  3. 《烏合之眾》上
  4. 《讚揚與責備》下
  5. 《社交天性》下
  6. 《活出意義來》3/4
  7.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8. 《品格的力量》40 性格使人成功
  9.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10. 《品格的力量》77 丈夫的手、眼、心
Previous Post

《少即是多》

Next Post

《少即是多》下

相關文章

商周圖書摘要》東西看再多,沒記住還是「不知道」!前台積電主管的記憶妙招

商周圖書摘要》東西看再多,沒記住還是「不知道」!前台積電主管的記憶妙招

2023-07-04
0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二十二忍 代人成全婚事 忠告善道【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22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二十二忍 代人成全婚事 忠告善道【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22

2025-08-31
0
《品格的力量》5 人的品格就是良心

《品格的力量》5 人的品格就是良心

2022-10-21
0
《品格的力量》38 女性模範

《品格的力量》38 女性模範

2023-06-15
0
《閱微草堂筆記》︰僧箴怨鬼【中西對照】Un monje exhortó a unos espectros

《閱微草堂筆記》︰僧箴怨鬼【中西對照】Un monje exhortó a unos espectros

2022-07-23
0
商周圖書摘要》「嚴以律己」才不會讓你成長!請不要再用混蛋的方式對待自己了

商周圖書摘要》「嚴以律己」才不會讓你成長!請不要再用混蛋的方式對待自己了

2023-09-09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