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拯救手機腦》上

2022-03-26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拯救手機腦》上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12
為什麼比爾蓋茲不給小孩用手機、賈伯斯不讓孩子碰iPad? 注意力喪失的時代,你不得不面對的手機依存問題!本書是教育大國瑞典國民心理學家,最新的腦科學研究,這世界級暢銷書,帶你看清真相、找回身心優勢!

或許很多人認為,暴露在極大量的資訊下,可以訓練自己提高專注力?因手機而分神的狀況,應該也會漸漸習慣並改善?就像藉由慢跑或肌肉訓練,可以鍛鍊肌肉那樣。問題是,一般人的腦部是逆道而行的。令人分神的事物越多,注意力越散漫。

時常受到數位式的干擾,在專注力方面似乎也會變得越來越脆弱,說不定這就是近幾年,有那麼多人即使不用網路的時候,也無法專注的原因。越來越不容易集中精神好好地讀一本書。只是將手機轉為靜音也沒有用,想要專注就必須將它放到其他房間去。

而且就算做到那種地步,也很難再像以前的人那樣,盡情沉浸在書本裡,如今一讀到需要專注的那一頁,就被一股想要拿起手機的衝動慫恿。似乎已經無法像過去那樣,心無旁騖地專心做事了。

我們每天花多少時間在用手機?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叫做《拯救手機腦》,堪稱是現代人都必須讀的一本手機使用指南。有非常多關於科學的研究,顯示手機對我們人類的生活,還有我們的大腦運作,影響非常的巨大。

而且手機不只是對於成年人會有影響,對於學齡前、還有在學習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它的影響更是非常深遠的。這本書裡面,以一些科學研究的證據,來顯示手機對我們到底造成了哪些影響。

咱們就挑選了書中,三個令人覺得很意外的一些研究發現,還有手機到底對我們哪些生活層面,帶來了影響,以及我們該怎麼樣去應對?就這幾個方向來和大家聊聊。

我們每天大概花多少時間在用手機?根據統計,人類平均每一天會去碰手機2600次,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大約是4個小時,而且用手機用得越久且越上癮的人,在健康、睡眠、心理狀態、學習的成效方面表現會越差。也就是說,使用手機用得越久,生活會越來越不好。

在書裡面提到,像比爾蓋茲或是賈伯斯,他們都大幅度的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很多矽谷的高階主管也是這麼做的,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

反觀有些家長在小孩很小,才一兩歲、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讓他們用平板或用手機,取代了他們原本可以玩的玩具、可以做的一些美勞作業、拼拼圖之類的實體作業。這樣的情況到底是好還是壞?這本書用一些科學的研究,來告訴我們真正的事實。

手機對大腦的影響,不亞於運動!

接下來,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是瑞典的精神醫學專家,叫做安德斯・韓森(註1)。他有另外一本書叫做《真正的快樂處方》,是談運動的。運動跟大腦也是息息相關,運動對於人類大腦的影響力,是超乎我們想像的。

安德斯・韓森

在這本《拯救手機腦》裡面,作者談到手機對大腦的影響,不亞於運動,而且是更加的龐大了,因為我們每一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早就遠遠超過我們每天運動的時間了,所以手機對大腦的影響,其實是更為劇烈的。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翻譯做《拯救手機腦》,其實就瑞典的原文來說,叫做《螢幕大腦》,英文叫做screen brain螢幕腦,其實是泛指有螢幕的東西,包含電腦、手機、平板,只要有螢幕的東西,都是這本書討論的範圍,不只是限制於手機而已。

拯救手機腦 Insta-brain

這本《拯救手機腦》延續了作者前一本著作的風格,用的篇幅不多,整本書只有200多頁,但是它用一些很淺顯易懂的生活案例,搭配一些科學的研究證據,用一則一則的故事,還有這些研究來告訴我們,其實很多現代人常見的困擾,包含說壓力大、睡眠品質低落、無法專心集中精神、容易焦慮、與人產生比較的心態、嫉妒別人等的現象,跟我們對於手機或者是平板的沉迷和依賴,有著很強大的關聯性。

人類大腦的演化速度,跟不上科技的發展。

安德斯・韓森透過一些,很顯而易懂的科普案例,讓我們了解這背後的科學原因到底是什麼?他也說手機等產品,並沒有讓我們直接升級成人類2.0的版本,反而是讓我們降回去0.5的版本,作者的擔憂就是怕我們的大腦,已經變成了手機的形狀,所以特別出了這本書來提醒我們,要特別小心對於手機的使用方式。

作者依據什麼論點,來描述這本書的內容?他一直提到,人類大腦的演化速度,是沒有這麼快的,我們人類幾萬年來大腦的構造,差不多就是那樣,但是科技的演化,卻是在最近的這幾十年之內快速的變化,像手機APP的盛行,也不過是近十幾二十年的事情,我們腦袋的演化其實遠遠跟不上科技的發展。

但是我們現在認為科技變得很快,就強迫我們的大腦與生活型態去適應科技。可是作者提一個反過來想的一個概念:我們應該是要讓科技來輔助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品質更好,讓科技配合我們腦袋原有的運作方式,來輔佐它發揮原有的功能,而不是強迫腦袋去配合科技,因為這樣只會得到反效果,例如剛剛提到的精神、健康方面的一些問題。

作者在這本書裡面,提了這個核心論點來說明,到底手機跟平板對我們的腦袋,有哪些影響?書裡面直接引述了哪篇科學報導,做了什麼科學研究、實驗,然後得到了什麼樣的結論。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三個書中有趣的發現。

社群媒體或手遊產品,都是繞著「多巴胺」設計。

第一個是手機應用程式的設計。設計手機APP的公司,有一些很特別的小技巧。作者在書裡面提到,我們腦袋裡面會分泌一個物質,叫做「多巴胺」。「多巴胺」會提供人類獲得「犒賞」的感覺,它會促使我們很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面。

例如說肚子餓的時候,看到一個食物被端上桌子,光是看到食物出現在桌子上的畫面,腦袋裡面就會分泌出「多巴胺」,讓我們產生一個很期待吃下那個食物的感覺。但當我們真正吃東西的時候,產生的並不是「多巴胺」,而是腦內啡(endorphin)。

「多巴胺」只是讓我們覺得:「哇,我好期待這個東西,我想要去吃。」它讓你有這個可以得到獎賞的感覺,是一個觸發你一直產生期待的一個物質。

「多巴胺」現在就被很多手機APP拿來應用,很多的社群媒體或手遊產品,都是圍繞著「多巴胺」而設計的。他們希望你在APP上面花的時間越久越好,在上面越沉迷越好,這樣他們才有廣告錢賺。

為了達到這個效果,他們就會設計各種的APP回饋機制、音效通知,甚至是圖片影像的刺激,讓你一直對使用那個APP產生期待的感覺;隨時隨地都想要把手機拿起來,看一下有沒有人給你按「讚」,看一下有沒有得到新的寶物。這會一直刺激「多巴胺」分泌,讓你一直期待去用手機。

按「讚」或愛心的符號,會刺激、獎勵期待值。

接下來,介紹幾個不同APP的做法。大家應該都常常在使用Facebook還有Instagram。Facebook跟Instagram會很刻意的去延遲按「讚」符號,或者是愛心符號出現的時間。意思就是說,不是你的朋友按了一個「讚」,它就瞬間出現,而是這個APP會用分散的方式,一點一點地出現按「讚」的數字給你刺激,讓你對獎勵的期待值達到最大。

例如你可能在某一次渡假的時候,或者某次吃了一個很好吃的甜點的時候,貼了一張照片。你朋友對你的照片按的「讚」不是瞬間跑出來的,而是在你開手機的時候才累加上去;或是你下次再開的時候,它故意不幫你加那個數字,直到你第二次開的時候,才把你加上去。因為研究有發現,人類對於這個未知數、對於不確定的期待感覺其實更重。

如果你知道你每一次開起來都會加給,反而不會去開那個APP。反而是有時候加,有時候不加,那種很期待的、很不確定的感覺,會促使你一直拿起這個手機來開。所以用這樣的操作方式,不是及時出現,而是一個分散式、一點一點出現的,寧可等待一下,採用設計的演算法機制,讓你每次拿起來的時候都對下一次充滿期待。

開啟推特的白色小鳥,那秒數也經公司精密計算的。

另外一個在國外很盛行的APP,叫做Snapchat。Snapchat模仿的機制,就像是賭場的吃角子老虎機,吃角子老虎機有個拉霸,要往下拉一下,才會跑出結果。Snapchat就模仿了那個機制,如果你想要看到新的影像或通知,你就必須把螢幕往下拉一下,然後螢幕畫面大概會延遲1秒鐘,新的訊息才會出現。

現在手機的運算這麼快,為什麼還要等1秒鐘?因為它就是要藉著往下拉一下的拉霸動作,給你一定的等待時間,這樣你才有期待。

最後講推特,Twitter也有它很獨特的方式,在開啟推特的APP的時候,藍色畫面的白色小鳥會拍個幾下翅膀,拍完之後畫面才漸漸擴大出來,然後全部的貼文一口氣出現。

它的機制也是一樣,登入的時間其實並不需要多久,網路的延遲沒有這麼久,你的手機運作也很快,為什麼一定要讓這隻小鳥在那邊拍翅膀,然後才擴大成最後一次出現全部的畫面?

這個延遲的秒數,也是經過公司精密計算的,為的就是要讓我們腦袋「多巴胺」分泌的獎勵系統,提高到最大值的時候,訊息才出現,然後你就一次感覺到:「哇,超級滿足的。」

為何科技大老闆們會限制自己小孩用手機?

這些APP的高階主管,其實心裡面都知道,尤其是像Facebook的前副執行長查馬斯.帕利哈皮提亞,他曾經在某一次的採訪中表示:「我對自己這個社群媒體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力感到後悔。我們創造的是一個未經深思熟慮,單純以『多巴胺』為原動力,並持續不斷的反饋循環機制,它破壞了既有的社會功能。」

他們對於這些東西,其實是有很深的內部檢討,也難怪說,這些科技巨頭的大老闆們,他們會大幅的限制自己小孩子,使用手機或是平板的時間。有些老闆更絕,他在小孩子幾歲之前,都不讓他用這樣的產品,為的就是讓他保有原本大腦應該要有的學習跟成長機制。

由此我們應該要思考,當這些科技的巨頭都是用這個方式,在帶領小孩子的時候,他們也聘請了很多的行為學家跟腦科學家,在做這個刺激「多巴胺」的機制好設計,我們普通人很單純的自制力、自律的能力,難道有辦法跟這些APP去抗衡嗎?非常難,就像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一樣。

所以我們必須很深刻的了解到,我們在使用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遊戲機制,了解之後才會知道,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是沒有辦法去抵抗這樣的誘惑的,因為它是激發了我們腦袋裡面,最原始的一個本能「多巴胺」刺激出來的。這是第一個想要跟大家分享的部分。

(待續)


(註1) 安德斯・韓森:
(Anders Hansen,1974年1月24日-)瑞典精神醫學專家,並具有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MBA學位。於世界上最有威望的卡羅琳醫學大學(也是頒發諾貝爾生醫獎的單位)接受培訓,累積了多年研究成果,至今發表2000篇以上的醫學論文,是世界級的研究者。在瑞典的地位與《真確》作者漢斯.羅斯林相當,為瑞典的國民醫師。他同時也是一位受歡迎的演講者,在瑞典電視臺播出有關大腦的系列紀錄片,並出版多本關於大腦的書籍,成為瑞典超級暢銷作家,著有《真正的快樂處方》,在人口一千萬人的瑞典暢銷60萬冊。第二本書《拯救手機腦》,不僅在瑞典暢銷書排行榜蟬聯42週,在日本也引起廣大關注,一年內熱銷超過60萬冊,成為年度No.1暢銷書。

阿國書香園地

其他文章︰
  1. 《拯救手機腦》下
  2.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下)
  3. 《創造力》【中】
  4. 《烏合之眾》上
  5. 《讚揚與責備》下
  6. 《活出意義來》3/4
  7.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8. 《品格的力量》40 性格使人成功
  9.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10. 《品格的力量》77 丈夫的手、眼、心
Previous Post

《拯救手機腦》

Next Post

《拯救手機腦》下

相關文章

《哲學的慰藉》中

《哲學的慰藉》中

2022-04-09
0
《大器可以晚成》下

《大器可以晚成》下

2022-01-06
0
《品格的力量》12 偉大女人的名字

《品格的力量》12 偉大女人的名字

2022-12-08
0
《品格的力量》80 相知到永遠

《品格的力量》80 相知到永遠

2024-04-26
0
商周圖書摘要》張忠謀「檢驗領導人好壞」的一個條件:他是否知道方向?

商周圖書摘要》張忠謀「檢驗領導人好壞」的一個條件:他是否知道方向?

2023-07-04
0
《蘇格拉底的申辯》上

《蘇格拉底的申辯》上

2021-10-26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