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研究顯示,自2010年代初,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如憂鬱症和焦慮症顯著增加,尤其影響Z世代(1995年後出生)。
2.手機和社群媒體似乎是主要原因,導致玩耍為主的童年被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取代,帶來睡眠剝奪和社交障礙。
3.女孩更容易受社群媒體比較影響,男孩則傾向退縮到虛擬世界,這可能加劇性別差異的心理健康影響。
很多人說現在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和過去的世代完全不同。他們對壓力的適應力比較低,在人際互動上也顯得更不自在。許多雇主抱怨,新世代的年輕人比較難承受批評、容易焦慮,而許多家長則感到困惑,自己的孩子為什麼總是對現實世界提不起勁,卻能在虛擬世界裡沉浸好幾個小時。
這種改變並不只是我們的感覺,而是真實發生在全球各地的趨勢。
想要知道他們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不同嗎?時間必須倒轉回2010年,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開始興盛的那個時候。
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新書《失控的焦慮世代》裡指出,這些科技是如何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童年,導致青少年焦慮、憂鬱、社交能力下降的問題。同時,他也給出對應的建議,期待家長、學校、政府和科技公司可以採取更好的方式來幫助孩童成長。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本書,看看被稱為「焦慮世代」的青少年,他們成長過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童年的大重塑
作者整理和分析大量的研究發現,從2010年左右開始,也就是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全面滲透年輕族群的時候,青少年的焦慮、憂鬱、自殘甚至自殺的數據就開始飆升。這不是巧合,而是一場我們正在見證的「人類童年被重新改造」的過程。
在手機和社群媒體還沒出現的年代,過去的童年充滿了實體的探索和社交。我們會在下課的時間跟朋友聊天、打鬧,放學之後會跑去找鄰居玩,甚至自己探索社區公園裡的每一個角落。但現在的孩子呢?
朋友不再是放學後見面,而是透過Instagram之類的社交軟體來「保持聯繫」。
操場上和遊樂場的奔跑、摔倒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沙發上滑抖音、刷社群媒體。
甚至連和朋友吵架、和好這種社交技能,都變成了「已讀不回」和「封鎖對方」。
這些改變的影響,正在一點一滴侵蝕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不只是孩子沉浸在虛擬世界的問題而已,家長教導孩子的方法也出現問題。
過度保護在實體世界普遍存在,在虛擬世界卻是保護不足。
隨著社群媒體出現,各種新聞消息24小時全年無休的轟炸家長,全世界的事故意外佔據了家長的注意力,讓人世界充滿風險和威脅。相較於以前資訊流通沒有那麼發達,家長可能覺得世界相對平靜,但現在卻覺得世界危險重重,好像出門就會遇到意外。
這導致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感降低,花更多心力保護孩子,限制他們的活動,在養育過程中採取更多防禦模式,這反而損害了孩子應該得到的成長和發展。
所以作者才寫這句話:「導致焦慮世代的主因:過度保護在實體世界普遍存在,在虛擬世界卻是保護不足。」就是在這種失衡的狀態之下,在手機世代長大的孩子,他們的成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傷害。
人類的童年應該做什麼?
人類的童年與其他動物截然不同。孩童的大腦在五歲時,已經達到成人尺寸的90%,但仍需很長時間才能完全發育。這種「緩慢成長」的現象是為了適應文化學習。他們學習在自己文化中「成功生活」所需的各種技能。
作者指出,一個健康的童年成長,必須具備以下三個因素:
第一個是「自由自在的玩耍」。
自由自在的玩耍對於發展「社交技能」和「身體技能」同樣重要。在玩耍時,他們學會與他人建立連結、一起行動。他們偶爾會輸掉遊戲、會摔倒、會遭遇挫折,但他們也會學到如何重新站起來,如何克服挑戰。
第二個是「調整節奏與他人同步活動」。
在跟別人一起玩耍的時候,他們樂於調整自己的節奏,與他人同步,像是一起玩遊戲、唱歌、跳舞。他們學會將人際關係和群體凝聚在一起,培養出更完整的社交技能。
第三個是「進行社會學習」。
作者指出,人類孩童在學習過程中有兩個主要機制。第一個是「從眾偏見」,鼓勵他們模仿最常見的那些行為。第二個是「聲望偏見」,鼓勵他們模仿最有成就和聲望的人。
這三個因素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類,但是隨著手機和社群媒體的出現,這三件事情變得很不一樣。
手機世代的童年反而在做什麼?
現在的小孩子,生活幾乎離不開手機和社群媒體。但是作者認為:「從以玩耍為主的童年變成以手機為主的童年,這種童年大重塑已經是一場災難性的挫敗。」
為什麼呢?
首先,他們的「自由玩耍被螢幕時間取代」。
過去,孩童在戶外奔跑、探索,現在則花大量時間沉浸在社群媒體與線上遊戲中。原本應該發展的肢體協調與社交能力,逐漸被虛擬世界,實際的互動減少。許多研究也指出,孩童的玩耍時間、跟朋友的相處時間,跟以前相比都已經大幅降低。
其次,他們的「與他人同步活動變成線上跟風」。
在過去,孩子們透過遊戲、舞蹈、音樂與夥伴建立合作的默契,現在則是參與TikTok挑戰或追隨社群媒體的潮流。他們的互動常常透過限時動態或訊息交流,總是在擔心別人「不回」自己的訊息,或者焦慮別人「即將」發表什麼訊息。
朋友之間的互動變成不再是基於真實情感,而是為了迎合社群媒體的演算法,這讓孩子更容易受制於演算法的影響。如同作者所說:「這就是社群媒體的巨大諷刺:你越是沉浸其中,你就越孤獨和沮喪。」沉浸在社群媒體的孩童,孤獨和沮喪感都來到史上最高峰。
最後,他們的「學習對象從家庭變成網紅」。
以往孩童模仿的對象是身邊的長輩、兄長或社區中的典範,現在則是 YouTube、Instagram上的網紅。這些網紅的價值觀「不一定」適合孩子,但因為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機制,他們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學習對象,甚至影響孩子的自我認同與價值觀。
以人氣聲望為主的社群媒體平台,會破壞孩童的「社會學習」機制,把他們的時間、注意力和模仿行為轉向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人,但這些人卻不一定能真正指導他們或幫助他們邁向成功。孩童因此忽略了身邊那些真正值得學習的楷模和榜樣。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