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共情的力量》3/3

2022-09-23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共情的力量》3/3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2

共情是進化的產物,目的是幫助生物更好的繁衍。如果沒有共情,我們就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即使對待朋友和家人,也會漠不關心,看到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時,我們也會轉身走開,不願提供幫助。這種情況下,個體的生存概率顯然很低。正是依靠共情,我們才能建立互幫互助的社會關係生存下去。在進化的作用下,大腦發展出了新的結構,為共情提供的生物基礎。

那麼,共情能力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是怎麼具體發揮作用的呢?

共情能力與人際關係

說到這裏,我們先看一下人際關係發展的階段特徵,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的發展,一般都可以分為這麼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叫理想化,在這個階段我們把對方看得比較完美,這種想像的目的是滿足我們的需要,想像對方擁有我們需要的一切,會讓我們很舒服。建立一段人際關係時,我們基本上都會經歷這個理想化的階段。

第二階段叫兩極化,理想化的程度越高,就越是容易幻滅,所以很快我們會發現自己一直理想化的那個人,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好,甚至還有很多缺點,這個時候我們會對他感到失望,兩極化是人際關係衝突非常劇烈的一個階段,大多數的關係都是卡在這個階段。

第三階段叫整合,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羨慕希望能夠達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我們能夠坦誠交流,能夠對彼此建立符合現實的預期,能夠彼此尊重、共同成長。

客觀認識彼此,克服幻想才能在關係中瞭解對方的真正本質。

共情在許多方面和客觀是同義詞,就是如實的不加扭曲的看這個世界本來樣子的能力。

用心理學家弗洛姆(註4)的話說,就是我們必須客觀的去認識對方和自己,克服幻想才能在關係中瞭解對方的真正本質,這一點其實很重要。

以戀情和婚姻為例;在理想化階段,人們被激情蒙蔽了雙眼,會覺得對方是這世上最完美的人,沒有任何缺點,還沒到兩極化,就結婚了。但戀愛的激情總會消散,隨著相處的時間增多,結果發現原來喜歡上的,只是自己想像中的那個人,當理想化落空,就會進入兩極化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常常會非黑即白,人們會進入到以偏概全階段。

這時,我們會看到伴侶身上越來越多的缺點,比如他可能總是發表一些負面觀點,或者是性格懶散。當理想破滅後,人們可能就會走到另一個極端,用伴侶身上的一些缺點代表他整個人,認為這是他的本性,沒法改變,於是會產生許多摩擦衝突。只有脫離以偏概全,親密關係才能進入到相互理解的整合之愛。

關係達成整合的狀態,就是共情的力量。

通過共情,我們能在一次次的互動中,去理解對方當下的真實想法和感受。知道他渴望什麼?害怕什麼?不同行動背後的動機又是什麼?共情讓我們脫離偏見,既看到對方的優點,也看到他的缺點。當我們冷靜客觀地看清一個人後,依然選擇愛他,這份愛才能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兩人關係達到了整合的狀態,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父母子女之間的衝突也是如此,因此原生家庭問題討論熱度一向都很高,有一句話這樣說:父母在等兒女一句感謝,兒女卻在等父母一句抱歉。

唯有我們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才能比較容易接受一個人的局限,也更容易理解自己的局限,這樣就不至於對別人和自己那麼苛責。假如能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許多憤怒的子女,就會更容易從原生家庭的苦惱中走出來。

當然,其他的人際衝突也是一樣的,一旦我們能識別自己對他人的理想化,衝突就不那麼容易發生了,而當我們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時,對方也會學習到這種方式,進而轉過來站在我們的角度看問題。用書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共情讓愛成為愛。

警惕他人運用共情的陰暗面對我們不利

剛剛我們談共情,談的都是共情積極的一面,事實上一些壞人,也很善於利用共情能力做壞事,比如很多冷血殺手或者愛情騙子,都是特別精通共情的人。

心理學家科胡特(註5)在生前,最後的一次演講論共情中談到,納粹之所以能夠在當時取得階段性勝利,就是因為他們具有共情能力,知道對方的弱點是什麼,他們知道在投放的炸彈上加上警報,這樣就可以給地面上的人造成恐慌,在這裏共情不是用來鼓舞人心,而是用來摧毀人心。

我們經常會聽說某某老年人,購買了價格非常昂貴的保健品,甚至把自己養老錢全部搭進去,這就是因為那些推銷員很能共情。老年人最關心的是什麼?自然是身體健康;他們最盼望的又是什麼?是子女在身邊陪自己說說話,關心自己。而那些推銷員陪他們說話、關心他們,而且還給他們推薦能夠養生的保健品,他們能不動心嗎?

所以共情並不是好心人的特權,千萬不要以為別人站在我們的立場替我們考慮問題,就一定是為了我們好。共情能力本身是中性的,是幫助人還是傷害別人,取決於掌握共情能力的人,想把它用在哪裏。

保持警覺,不要被興奮衝昏頭腦。

如何抵禦這種共情陰暗面的傷害呢?作者在書中給了一系列建議,我們這裏僅說幾條。

瞭解自己的渴求:我們要思考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什麼,可能是金錢健康,也可能是被他人尊敬,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侶。

那些使用共情陰暗面的人,通常會用我們渴求的東西,作為誘餌來獲取我們的信任。就好像前面說過的保健品銷售,總把最渴望陪伴關心的老人當成目標。如果一個人正好能滿足我們的渴求,我們就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興奮衝昏頭腦。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背後可能隱藏著陷阱。

喜歡責怪他人的人缺乏共情:有些人喜歡把自己的問題歸到他人身上,工作不順利,是因為其他同事扯後腿。家庭矛盾是因為伴侶不理解自己。這些人總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歪曲客觀事實。他們顯然不具備放下自己偏見、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能力。首先留意那些總是責怪他人的人,他們往往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總是把問題歸咎於別人,如果我們發現跟某些人在一起,總是感到很內疚,就要小心了。

共情訓練要求我們,要基於事實作出判斷,怎麼可能有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跟他沒有關係,都是別人的錯呢?

當心突兀的親近:人與人的交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特別當心陌生人突然的自來熟,真正的親密關係都需要時間來建立信任。如果有人上來和你沒聊幾句,就做出很親近的樣子,開始問你很私密的問題,或者主動介紹他自己的個人資訊,你就要小心了。

這樣的人往往別有用心,他關於自己的情況介紹也可能都是謊話。如果一個人跟我們認識不久,就開始大肆誇獎我們,問我們很私密的問題,那就要當心了,他們多半是出於私利才想接近我們。

對方的真實人品為何,看如何對待服務員即可知。

言行不一致的人往往也是缺乏共情:有些人會嘴上說一套,實際做一套,因此要小心那些言行不一致的人。一致性是評估他人和自己性格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會偶爾有言行不一致的時候,但是那些持續言行不一致的人,就值得我們警惕了。

婚戀專家曾提到,男女剛開始認識的時候,要怎麼看對方的真實人品呢?比如到飯店吃飯,不要看他是怎麼對待對方的,而要看他是怎麼對待服務員的,因為對待服務員的時候,才是他更真實的為人。

我們再說說,抵禦共情陰暗面的最後一種方法,警惕不要被人煽動情緒。我們知道共情主要共的就是情緒,人在情緒上頭的時候,很難做理性的思考,小情緒很容易就被煽動到大情緒。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有個33歲女性正面臨著婚姻危機,她找了一個女性心理諮詢師,正巧這個女諮詢師也離婚了,獨自生活,於是女諮詢師就鼓勵來訪者也離婚,實際上她這麼做,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過去的選擇是對的,幸好這個當事人及時發現這一點,結束了諮詢。

所以共情的陰暗面,可能與邪惡的目的有關,也可能是別人出於某種目的來操控我們,希望我們接受他的想法。我們要記得:每個人都要自己做出決定,每當面臨選擇的時候,請務必保持耐心,有意識的提防共情的陰暗面,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缺乏耐心傾聽和瞭解別人,往往會抱憾終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歐文·亞隆(註6),曾經接待過一位身患乳腺癌的來訪者,這位女士從青春期開始,就和父親關係不好,但她一直希望能緩和這個關係,所以她非常期待父親開車送她上大學,這可以讓父女兩人單獨相處幾個小時。

可當父親真的開車送她了,她卻覺得很鬱悶,為什麼呢?因為父親一路上總在抱怨,說路邊的小河太髒了、滿是垃圾,而女兒看著小溪明明沒什麼垃圾,還挺有田園風情的,她覺得和父親沒法溝通,只能沉默。

後來她有次故地重遊,這次她自己開車才發現,道路兩邊各有一條小河,從駕駛員的位置上看,過去另一條小河確實很髒,但是當她終於學會從父親的窗口看世界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父親去世了。

其實故事裏的女兒要做到共情很簡單,換個位置就好了。有時候甚至不一定要真的換位置,當初這個女兒只要多問一句,「爸爸,我看小溪挺乾淨的,你怎麼會看到垃圾呢?」就不用抱憾終生了。可這就是很多人通常都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常常缺乏耐心,在還沒有傾聽和瞭解別人的時候,就給他們下了判決。

從共情出發,用生命影響生命!

講書人陳鼎還提供了一個「五官」共情法,幫咱們快速掌握共情的方法,並運用到生活中──

  1. 眼:就是要放下手機,放下三心二意,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看著對方的眼睛,用你的身體姿態表達你對他的關心。
  2. 耳:就是要克制自己想表達的欲望,多聽聽對方的心聲,把一大半的精力都放在聽懂對方上面。
  3. 口:就是請你把剛才聽懂的東西,用和善的語氣告訴對方,表示你對他的理解,當然也請你把沒有聽懂的部分說出來,謙虛地向對方請教。
  4. 鼻:鼻子是用來呼吸的,當我們陷入激烈情緒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共情的,請你記得你可以多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當然你也可以教會他人這樣做。
  5. 心:我們要時刻留意我們共情的目的,是為了對方好,還是僅僅滿足自己的需要。請懷著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從共情出發,用生命影響生命!

好了,《共情的力量》這本書到這裏就解讀完了。願我們都能掌握共情能力,擁有同理心,更好的幫助和理解身邊的人,讓共情能力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擁有好心態,解決好各種人際關係。我們下期見。

(完)


(註4) 弗洛姆:
埃里希·弗羅姆(德語: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又譯作弗洛姆,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釐清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精神處境。他企圖調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人本主義的學說,其思想可以說是新弗洛依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弗洛姆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者之一。

(註5) 科胡特:
(Heinz Kohut,1913年5月3日—1981年10月8日),在維也納獲得醫學學位,並在芝加哥大學接受神經和精神醫學的訓練。他在芝加哥大學擔任教授,講授精神醫學至1981年為止。他從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畢業,並在那裏擔任教職與訓練分析師。身為許多專業論文的作者,他寫過兩本書,《自體的分析》與《自體的重建》。《自體的分析》是精神分析的自體心理學派創始人科胡特,在1971年第一次系統地對自體心理學做出最初描述的作品,同時他也為當時已經過度理性的精神分析,拾回了共情的人性能力。

(註6) 歐文·亞隆:
(Irvin D. Yalom,1931年6月13日-),生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造詣高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家。他將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發揚光大,成為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並將存在主義哲學融入心理治療之中,開創了風格獨特、也啟發無數人的治療思想。曾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目前是該校榮譽退休教授,仍在加州執業。
其他文章︰
  1. 《共情的力量》1/3
  2. 《共情的力量》2/3
  3. 《創造力》【中】
  4. 《烏合之眾》上
  5. 《讚揚與責備》中
  6. 《社交天性》上
  7.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8. 《品格的力量》40 性格使人成功
  9.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10. 《品格的力量》77 丈夫的手、眼、心
Previous Post

《共情的力量》2/3

Next Post

《品格的力量》

相關文章

《知識的錯覺》

《知識的錯覺》

2022-03-02
0
《七真史傳》:第二十二回-02 分蒲團大道不戀情 問相法當面把人量【中西對照】Capítulo 22-02

《七真史傳》:第二十二回-02 分蒲團大道不戀情 問相法當面把人量【中西對照】Capítulo 22-02

2024-08-08
0
《閱微草堂筆記》︰書生之魂【中西對照】Un espectro intelectual

《閱微草堂筆記》︰書生之魂【中西對照】Un espectro intelectual

2022-06-12
0
《七真史傳》:第二回 萬緣橋真傳妙道 大魏村假裝中風-02【中西對照】Capítulo 2-02

《七真史傳》:第二回 萬緣橋真傳妙道 大魏村假裝中風-02【中西對照】Capítulo 2-02

2023-04-15
0
《閱微草堂筆記》︰唐嘯子【中西對照】El caprichoso Tang

《閱微草堂筆記》︰唐嘯子【中西對照】El caprichoso Tang

2022-01-30
3
《閱微草堂筆記》︰汪輝祖言【中西對照】

《閱微草堂筆記》︰汪輝祖言【中西對照】

2022-03-20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